主持人语
——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思考
2016-02-20栏目特邀主持人朱高峰
栏目特邀主持人:朱高峰
主持人语
——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思考
栏目特邀主持人:朱高峰
职业技术教育——工匠精神研究
2016年11月6日,本人应邀参加了由苏州市职业大学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弘扬工匠精神,创新工程教育”高层论坛,会上谈了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思考.《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职业技术教育”栏目连续发表了工匠精神研究文章,本期邀请我为栏目主持人,在此,就传承工匠精神,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工匠及工匠精神
科学是发现事物规律的研究活动,技术是探索和改变事物的实践活动.劳动者的手艺,称之为“技”;能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技能”;有艺术与美的价值,则称为“技艺”.知识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分,能力也分为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工匠主要是指通过大量实践积累了较多隐性知识的掌握某一方面专门技术的专业劳动者.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表现为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
二、传统工匠精神
传统工匠的时代特征是农业社会,工匠以手工业者和个体劳动的小生产者为主.工匠精神内涵主要是执着、求精的劳动态度,以个体为主的劳动方式.劳动内容包括产品制造、服务和技艺方面的独立发挥,劳动效果上追求完美、追求产品的特色和独特的外形.职业伦理追求负责的精神和产品的物有所值.传承方面是以人身依附关系学徒制为主,个体世代传承.
三、工业化时代的工匠精神
工业化时代,社会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者的主体是现代工业劳动者,劳动方式以大生产、分工协作为主.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为:集体有组织的劳动方式,工作内容上专业分工明确,以特定的工序在专门的劳动岗位上工作.劳动效果方面执行统一的标准、规范和进度.职业伦理方面执行岗位职责和集体主义.劳动态度方面在建立在劳资关系上保持了执着、求精的工匠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以教育、培训等现代学徒制的集体传承方式为主,仍有个人专长存在,手工业仍然存在,但已逐渐向特色化演变.
四、新时代的变化与思考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改变劳动生产方式,人机结合分工合作.呈现了差异化的生产需求和规模化的生产方式,生产和服务结合越来越密切.工匠实际操作比重减小,管理、服务比重上升;劳动特征发生了变化,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从人的机器化(单纯简单动作)到机器的人性化,传承方面更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从发展过程看,为“个体—集体—个体”且呈螺旋上升过程.因此,要处理好“特色和标准,个体和集体,知识产权和传播,创新和规范,实用和艺术”等方面的关系.中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阶段,同时还要向信息化领域发展,要补工业化时期的课,打好基础.要全面理解现代工匠精神.而特色手工业还会长期存在,现代工匠应成为工程人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持人简介:朱高峰 (1935-),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人,原籍浙江宁波.主要研究领域为通信技术与管理.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3—1958年在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学习并获工程师学位.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电缆多路载波系统.1978年获得科学大会奖.1984年,他负责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2-1994年期间,提出并在全国邮电系统推行经济核算制,提出网络运行可靠性总体设想,提倡把原有电信体制改为业务发展、建设、维护运行三大部门,为邮电体制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1994—2002年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建院初期做了大量工作扩大工程院影响,并推动建立工程管理学部.担任工程院多项重大咨询课题负责人,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领导和相关部委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