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沉迷网络原因分析与应对方法初探

2016-02-19刘云光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学生

刘云光

摘 要:计算机已经把全球连成一家,但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的两面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网络游戏、黄色网络小说、黄色图片、视频对青少年的危害越来越大,甚至于很多中小学生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上网出现“谈网色变”的恐惧心理。本文经过我对中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方法“为期一年的研究,得出了中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与应对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沉迷成因;网络沉迷应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332-01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通信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的大量运用,使得人们上网更加便捷,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转变了工作、阅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以出现了一部分青年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这一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的情况,使其荒废青春,荒废学业等情况不时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如何让青年学生对上网掌握一个“度”,使其不耽误学习、生活。

通过我校20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沉迷网络的原因有:

1、现实中的挫败与网络中的“荣誉感”,使学生沉迷于网络

青年学生在学校期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出现失败感,由于家长、老师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自己没有能从挫折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失败中找出原因,弥补自己的不足,反而逃避挫败,在网络游戏中找到久违的“成就感”,长此以往而形成迷恋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

2、缺乏家庭亲情关爱,在网上寻找寄托。

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在各处都有,可有一些青年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或父母对其关爱不够,没有正确的励志引导和自己积极向上的决心,整天认为自己像被遗弃的孩子,在网上聊天,乃至于网恋大有人在,感觉自己好像终于有人关怀,过早地进入恋爱,而将自己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学习放一边。从而由于网恋引起的逃学、夜不归宿、整天用手机上网等。荒废了学业,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担心,从而造成学生家长“谈网色变”的心态。

3、自己缺乏坚定的意志,经受不住同伴的“劝说”和诱惑

青少年学生是学习任何事物最快的时候,同时已是逆反心理最强的时候,自我控制力比较差,思维能力不成熟、辨析信息的能力不强,经不起新事物的诱惑,由于爱面子、不懂得有效的拒绝,从而被“朋友”引入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形成“包夜”玩游戏,白天在教室睡觉,更有胜者出现逃学、学习下降、最后失学的悲剧。

4、自己甘愿堕落,为引起父母的重视。

5、父母对子女的放纵式管理,使其凭自己的心情办事,即所谓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家长不能有效的管教孩子,有的还给孩子起到坏的带头作用。拿钱给孩子上网,只要不打扰他就行。

针对这些调查发现的以上情况与家长、学生进行交流并查看有关法律法规,现就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应对方法提出我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有效监管,适度上网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信息技术是人们进入社会不可或缺的技术,在学生阶段应该对网络有所掌握和了解,但应有一个“度”的掌握。即青年学生应该在家长的监管下上网,禁止孩子进入网吧。由于孩子还未成年,网络中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一个人学好不易,但学坏却很快。因此我建议家长将家里的计算机放在家里的客厅,家长并不必在计算机旁看孩子在干什么,但只要有家长在,孩子就不敢看色情电影视频。家长对玩的游戏不时留意并提醒这是假的,注意控制孩子上网时间一天最多不能超过1小时。

二、减少打骂、多点关心,发现孩子优点并及时鼓励

沉迷网络的青年学生往往没有自己发展的方向,在现实中没有成就感,缺少父母、老师的关爱,乃至于有的家长经常拿别的孩子的长处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总认为孩子什么都没有别人做得好,总比别的孩子笨。长此以往,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有自卑感,因此只能在虚拟的世界中找到自我,从而迷恋网络而不愿回到现实社会中来。家长、老师对这类学生应该多了解,观察,及时发现优点,并时不时提到他的优点,让孩子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增强自信心。

三、家长示范、及时纠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同时也是孩子的重要引路人,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从出生以来就披上不学无术的标签。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孟母三迁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在家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是最多的,只看家长是否真正用心去思考你的行为由于长时间在孩子的身边一遍又一遍重复,孩子潜移默化作用下对他影响较大,积极的影响使一个人积极健康发展,不良的习惯同样影响一个人的发展。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还不成熟,受同学或朋友鼓动下很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家长应该经过说服教育,使其知道不对的原因,自己改如何办,并努力改正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在一旁协助改正。

四、金钱的合理给予,权利的有效控制

“金钱不是万能的”在全世界充满物欲的时代被看成一句笑话,有的未成年人认为我家有钱,我家长有权,自己谁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的情况,如“我爸李刚”的人,在思想、心理还未成熟的孩子面前,家长要合理控制孩子的权利,一件事行就行,不行就一定不行,不能太对孩子溺爱。

五、教师在教育中平等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学校、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学生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学生在他们的眼中始终存在着差异。那些学习成绩好、遵守纪律的学生,老师们给予的关心较多;而对“后进生”,老师往往不是训斥,就是置之不理。教师对“后进生”缺乏耐心,也没有恒心,也就使得他们自我轻视、自暴自弃。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每一个学生,这道理可能每个教师都明白,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往往会“偏心眼”于那些学习成绩好,又聪明乖巧的学生。教师要想真正做到平等对待每个学生,首先要把自己的学生看作是“上进生”,用平等的眼光来看他们。其次对每个学生都要给予支持、帮助、关心、爱护,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发自内心的重视和关爱。给予学生赞美和鼓励,把自己的爱心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老师真的在关心他们。

参考文献:

[1]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第六章第二节《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

[2] 人民网:2006年10月,《青少年网络引起的犯罪案例》

猜你喜欢

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