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2016-02-19于红梅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习阅读作用

于红梅

摘 要:只要能抓住并高度重视“朗读”这个语文教学中的突破口,就能使学生在朗读和听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省力,使我们的学生变得有能力,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阅读;小学语文;学习;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256-01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移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其语文能力。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1、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是审美感知的桥梁,能激起美感带来审美情感的愉悦。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判断能力。

2、朗读有助于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场、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更加全面深人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基于那种表达,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从内部到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种“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要素很难达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建立空间感。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这是一种“渗透”。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语,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的)。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杨,不喊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以语调为例,句子的语调主要有四种:升调,一般表示疑问、设问、反问等;降调,一般表示陈述、肯定、赞许、感叹等;平调,一般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曲调,一般表示幽默、含蓄、惊奇、夸张、双关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三、加强朗读训练

1、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

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人。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人、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3)朗读与默读的关系。默读是阅读的另一种主要形式。默读时,学生不用把视觉感知的每个字都读出来,可以直接从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单位,因此,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默读时,靠视觉和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以达到理解,便于学生反复揣摩、体会,这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等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发展。一般来说,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比重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就课堂教学的训练程序而言,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学习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机会;先默读,再朗读,既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具体的感受,又能检査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程度。

2、要重视和加强具体的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只是说:“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并认为这就是朗指导。其实,严格说来,这不是朗读指导,而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害怕,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如果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

总之,只要能抓住并高度重视“朗读”这个语文教学中的突破口,就能使学生在朗读和听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省力,使我们的学生变得有能力,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猜你喜欢

学习阅读作用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