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中“猜想与假设”的运用

2016-02-19陈长录杨志山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物理教学初中物理

陈长录++杨志山

摘 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问题的猜想激励。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猜想与假设的教学情境,以放飞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218-01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下面我就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谈一下自己教学中的体会。

一、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里独立形成新表象的过程。是创造想像的前奏。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正因如此,猜想与假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把电流能产生磁场的道理倒过来猜想和假设,终于发明了发电机,使人类进入了用电的时代;牛顿从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而不是飞上天,经过多次实验、探索,终于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在科学探究教学时,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主,独立地发现总是并通过实验、调查、信息处理、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他要获取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未知的,需要获得各种信息并进行思维加工,对问题进行猜想。因此猜想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猜想与假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首先,猜想是促进学习的动力,猜想能诱导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解答,能激起学生认识自然的欲望与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例如:在教学“光的传播”时,将激光手电筒打开照到墙上,学生看到一个“红斑”。从手电筒发出的光是怎样射到墙上的呢?它的传播路径是直的还是弯的?让学生猜想,有的认为是直的,有的认为是弯曲的。思想往往在争议中碰出火花,争强好胜的学生们想马上验证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实验的欲望非常高,这就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猜想能激励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始于对困惑或问题的认识,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鲁得亚说:“在人有适当的动机要使课题变得迫切了,并且它的解决成为必要了,当人要从他所处的情境中走出来,而又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时,只有这种场合思维才出现。”例如,在认识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后,再学体温计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猜想:用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测量人的体温合适吗?有哪些缺点?应如何改进?这样的猜想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发状态,它将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可见,在教学中,猜想与假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放飞学生的思绪,为教学活动的成功进行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猜想与假设的活动方式

积极的猜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但凭空想象和漫无边际的猜想只能活跃课堂气氛,没有真正的价值,如何让学生不落入俗套做出有价值、有创新的猜想呢?

1、逆向思维。既有意识地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遇到问题不妨多“唱一唱反调”;例如: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发明伏特电池,第一次将化学能转为电能;英国化学家戴维想:既然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电能,那么,电能是否反过来也可以转化为化学能呢?他做了电解实验,成功了,他们通过电解质,1807年发现了钾等7种元素。

2、迁移猜想。即从其他事务中得到启示,也就是能触类旁通的猜想方式,人类的许多发明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猜想得来的。例如:从鸟的飞行联想到给人插上翅膀去飞行,终于有了今天的飞机… …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例子。

三、猜想与假设情境的创设

问题是物理教学的核心,而猜想则是解决问题的前奏。那么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去猜想呢?

1、呈现现象或事实来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液体的蒸发”一课时,先给学生呈现如下现象:用扇子对着一支温度计扇,让学生猜想温度计示数如何变化,最后让学生寻找现象的原因,则学生的兴趣盎然。

2、引出新问题时创设猜想情境。开门见山的猜想往往能直接切入主题。如讲授减弱噪声途径时,让学生猜想如何减弱噪声?有哪些方法或事故?学生会根据所学的噪声的产生,积极进行猜想与假设。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可用中空的双层玻璃来减弱噪声,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有效防噪声的好方法呢?

3、激发思维困惑时创设猜想与假设的情境。当一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截然相悖的现象发现在学生眼前,令学生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的同时,强烈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常常会在此刻大展魅力,促进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并千方百计为之寻求验证的方法。例如:在教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知识时,学生生活经验是“220V、100W”的灯一定比“220V、40W”的灯亮,然而实际连接在家庭电路中的确如此。然后我们将它们串路在电路中,让学生猜想:哪只更亮?实验结果是“220V、40W”的更亮些,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学生迫切希望得到答案,探究积极空前高涨,猜想造成这一现象的各种原因。学生自然投入到学习中来了。

4、动手操作时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前,先让学生取几张白纸其上分别刻有小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的孔(孔的尺寸尽可能小些)将分别平置在日光灯下靠近桌面,先猜想桌面上出现“光斑”将各是什么形状?然后通过实验检验猜想结果,实际上他们所看到的都是细长的长方形。这使学生困惑不解,急切想知道即将学习的知识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从而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

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问题的猜想激励。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猜想与假设的教学情境,以放飞学生的思维。

猜你喜欢

物理教学初中物理
关于“比较法”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