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河西边塞诗史论
2016-02-19刘梅兰
刘梅兰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河西学院 河西文献与文学研究中心,甘肃 张掖 734000)
唐代河西边塞诗史论
刘梅兰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河西学院 河西文献与文学研究中心,甘肃 张掖 734000)
唐代河西地理位置独特,战略地位重要。河西边塞诗独具地域特色和审美价值。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等都曾亲历河西边塞,创作了大量的河西边塞诗歌,抒写了他们对唐代河西边塞自然地理环境和河西边战、边患等问题的认知。初盛唐河西边塞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语言质朴遒劲,格调雄浑高昂,境界雄奇阔大,抒发保疆卫土的爱国责任感。中晚唐时期,河西逐步沦陷吐蕃,河西边塞诗歌充溢着悲愤情感。
河西; 边塞诗; 初盛唐; 中晚唐; 地域
0 引 言
河西,地处黄河以西、甘肃西部。河西地势险要,南北两山夹峙,南边为绵延纵横千余里的祁连山,北部有合黎山、马鬃山、龙首等山。中间走廊东西纵横一千八百多里,平坦易行。在祁连山雪水滋养下,河西处处绿洲,宜耕宜牧。河西走廊东连关陇,西通西域,地理位置独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河西维系着中原王朝的安危,“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河西不固,关中亦未可都”[1]2711,河西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和周边游牧部族势力角逐之重地。
唐代河西突厥、吐蕃等游牧部族势力错综交汇,局势极为复杂。河西拱卫秦陇、经营西域和保障丝路畅通的作用日益凸显。唐王朝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营河西,先后在河西置凉州都督府,设河西节度使,布重兵派名将,固守河西边塞。著名将领郭元振、王忠嗣、哥舒翰都曾担任过凉州都督或河西节度使。
唐代出塞河西的文人学士非常之多,郭震、来济、陈子昂、骆宾王、王维、高适、王昌龄、岑参等,都曾或任职,或出使,或入幕,或游边,或过境而亲历河西。他们对河西边塞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以及河西边塞军营生活都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耳之所闻,目之所见,情之所动,激发诗思,创作了大量的河西边塞诗歌。
初盛唐时期,是河西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外来诗人大量涌入河西,河西边塞诗歌繁荣的时期。诗歌多以建功立业、生活体验为主,格调高昂雄浑,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中、晚唐时期,河西逐步沦陷吐蕃,诗人更多抒写边塞生活的困苦、战争的残酷,表达深切忧愤。
1 初唐河西边塞诗
唐兴之初,西北边境的突厥、回鹘、吐谷浑等势力,以及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严重威胁着唐西北边境安全。太宗贞观年间,入寇河西的东突厥和吐谷浑的威胁解除,唐王朝开始以河西为基地,屯田积谷,经营西北、西域和河湟地区,强化西北军事防御体系。
初唐时期置凉州、沙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统河西数州之兵。同时辅以军、城、镇、守捉。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永徽六年(655)、显庆二年(657),唐平定了西域,突厥实力转弱,吐蕃成为唐王朝西北疆域的劲敌。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设河西道和河西节度使,全面负责河西的军政事务。
李世民、虞世南、杨师道、窦威、李峤、崔融、郭震、来济等,都有涉及河西边塞的诗歌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边塞诗歌,关涉河西边塞者,数量亦不少。他们的边塞诗歌,往往关涉西北边战,渲染边塞苦寒。但是,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浸润着唐代士人的心。在他们看来,边塞不仅是征人戍守之地,也是建功立业、保疆卫土的征战之地。他们期望自己和友人建立窦宪燕然勒石之功,或如汉代英雄卫青、霍去病、张骞、班固等人一样,在河西边塞建立不朽功绩。这些诗歌的语言通常质朴遒劲,风格雄浑豪迈,悲壮而不哀怨,尽显唐人风采。
虞世南西塞之诗,意象刚健质朴,如“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拟饮马长城窟》),“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结客少年场行》)。初唐“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关涉河西边塞比较多。李峤《奉使筑朔方城率尔而作》歌颂张仁愿筑朔方城,巩固了唐王朝的北部边防。《送骆奉礼从军》殷切希望骆宾王建立军功,“希君勒石返”,情谊深厚。杜审言有送友人出征西北边塞的《赠苏味道》和《送崔融》,以及充分肯定唐蕃和亲的《送和西蕃使》。
《塞垣行》为崔融边塞诗代表作,其中窦宪和苏武典故,均关涉河西。“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追忆弃笔从戎往事,抒写“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理想壮志,希望自己像窦宪一样刻石勒功,建立功勋。《塞上寄内》写征人戍边归期遥遥,“春风若可寄,暂为绕兰闺”,征人浓郁的思乡之情融入春风,委婉含蓄而深沉感人。
武后时期,河西边塞诗歌以陈子昂为代表。陈子昂的河西边塞诗有八首,报国忧时,饱含作者对边患问题的深沉思索。这些诗歌语调苍凉沉郁、慷慨质朴,情感激越向上,真实地反映了河西边塞军营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对盛唐边塞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赠同行乔知之和王无竞的诗作《度峡口山赠乔补阔知之王二无竞》: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2]897
峡口山,河西走廊北山的合黎山山峰之一,在今甘肃张掖市境内。诗写作者穿越峡口山时的所见所思,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峡口山雄峻险要,继叙险不足恃,世事往复,再叹转切自然,层次分明,浑然一体,语言古朴,风骨苍劲,景象雄阔,表达对乔知之等人遭际之同情。清代翁方纲评说唐诗,以为“唐初群雅竞奏,然尚沿六代余波。独至陈伯玉,峍兀英奇,风骨峻上。”[3]25以此评说此诗,确实至为恰切。
武则天大足元年(701),郭震任凉州都督,后迁安西都护。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任朔方大总管。郭震深谙边防,边塞诗雄浑豪迈、语言质朴刚健。《塞上》之诗,深得风人之旨:
塞上虏尘飞,频年出武威。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仍闻酒泉郡,已合数重围。[2]756-757
武威,指汉置武威郡,在今甘肃省武威市;酒泉郡,先汉武帝元狩二年置,今甘肃省酒泉市。郭震感慨岁月易逝,征人易老,连年征战,却不得归还。怨而不失悲壮,体现了唐代士人昂扬乐观的精神风貌。
来济,唐高宗显庆五年(660),任厅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刺史。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领兵抗击突厥时阵亡。来济《出玉关》,写他任职厅州刺史时,出玉门关时所作:
敛辔遵龙汉,衔凄渡玉关。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2]501
初唐四杰的边塞诗,王勃数量最少,骆宾王成就最高。王勃《陇西行》十首,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其中第七首描绘边情紧急,军威雄壮,关涉河西边塞:“烽火照临洮,榆塞马萧萧。先锋秦弟子,大将霍嫖姚。”刚健质朴,词约义丰。卢照邻的边塞诗,关涉河西边塞的,如《雨雪曲》写边塞雪景,运用苏武牧羊典故,抒发将士久戍边疆,功高赏薄的哀怨之情。《关山月》“光断玉门前”句,写征人离家万里,只能借明月寄相思的孤独无奈。
骆宾王三次从军,足迹远达西域、西北、西南边塞,对边塞非常熟悉。“勒功思比宪”(《咏怀古意上裴侍郎》),表达施展抱负的决心和英雄气概。“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在军中赠先还知己》),同僚知己先归,怎能不引发作者的归还之情?但“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作者时时不忘建功边塞,诗歌读来并不消极。
初唐河西边塞诗歌,高扬着理想的光芒。诗人们满怀实现理想抱负的激情,把边塞作为建功立业之地。他们未临边塞之前,已然创作了很多慷慨报国、不惜以身许国的豪迈之作。亲临河西边塞,西塞广袤的山川物象,带给他们无限的新奇体验。西塞边战、边患的深刻体验,也使得他们思考解决的办法。他们虽然慨叹功业无成,油然而生怅惘之情孤独之感,但是并不悲观也不消极,诗歌依然流淌着乐观向上的基调。
2 盛唐河西边塞诗
开元、天宝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也是唐王朝的盛世。唐王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更为发达。随着吐蕃逐渐强大,不断向外扩张,侵扰唐蕃河源边境,鼓动西域反唐势力,伺机夺取河西走廊和唐在西域的安西四镇。唐蕃长期对峙,双方和战不定。唐王朝被动防御、自卫反击和主动出击收复失地历史现状,在盛唐河西边塞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盛唐诗人大多到过河西,对边塞军营、现实生活、边塞征战以及边塞对垒中两方的民族关系等问题,有更为真切的体验和认识。张说、王之涣、王昌龄、王维、高适、岑参等,都曾在广袤的河西大地留下足迹,并用生动的诗篇,记录了他们的见闻和感想。他们的边塞诗歌内容极为丰富,此起彼涨的势力对抗、边塞战争场面、地域风光、风士民情、将士生活、思妇幽怨、边战带来的社会问题、民族关系等,无所不包,带来了河西边塞诗创作的空前繁荣。
张说数次巡边、总戍边塞。张说力主唐蕃友好,郭元振出使吐蕃,作《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殷切希望他不辱使命,“立功在异域”,为唐蕃友好缔结功劳。张说极力赞成唐蕃和亲,《送郑大夫惟忠从公主入蕃》诗:“和戎因赏魏,定远莫辞班”,希望郑惟忠像魏绛一样完成使命,像班超一样不辞辛苦,建立功业。《奉和圣制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诗则有:“青海和亲日,潢星出降时。戎王子婿宠,汉国舅家慈。”愿和亲下的舅甥情谊,带给唐蕃长久和平。
王维的河西边塞诗数量较多。《李陵咏》歌咏汉代名将李广之后李陵的遭际,写得深沉悲壮。《燕支行》热情歌颂了出塞将军,以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利来烘托将军的雄才大略、英勇作战,抒发自己建功立业之心。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秋,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凉州,并兼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判官,此间写下许多河西边塞诗歌。著名的《使至塞上》就作于他出使凉州慰问将士途中,其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成为描绘西北边陲广袤壮阔、气势雄浑之景的千古传诵名句,展现了作者豁达的情怀。
王维对河西边塞和军营生活的深切体验,使他的边塞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从军行》描绘战争气氛和战斗场面,歌颂将士殊死杀敌的英雄。《陇西行》写边城被围,军情紧急,但漫天飞雪,烽火台无法燃烟报警,只能由驿马飞驰来报: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4]144
诗人截取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全诗节奏紧凑,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开元二十六年(738),王维在凉州送别亲友,有《双黄鹊歌送别》《灵云池送从弟》《送崔三往密州勤省》《送刘司直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五首送别诗。他的《燕支行》《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送张判官赴河西》《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等,或慷慨述志,或离别唱和,与河西关系密切。
王维的《出塞》骨力雄健,浑灏流转,一气喷薄,三、四两句写景最妙,雄浑而不见雄浑之迹,达到了写景之极致。除此之外,他描绘凉州边地民情民风的作品,也极具边地特色。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昌龄到过河西、陇右一带。《从军行》七首以组诗的形式,描绘了戍边将士围边报国的决心,也刻画了他们久戍边关,难回故里的思乡之情,写得高远而壮阔。其四写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1443
全诗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重要战略地位。边关战事频繁、战斗艰苦,敌军强悍和边地荒寒,但是将士报国之志并未被销磨,尤其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高适曾三次出塞,前两次均没有实现从军报国之志。天宝十一年(752),高适入河西哥舒翰幕府,得到重用。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高适离开河西,佐哥舒翰守潼关。
高适在河西边塞时间长,经历丰富,体验也深刻,创作的边塞诗歌篇数最多,与边塞、战争相关的诗歌大约有五十首左右,其中赴河西前后和在河西所做的诗歌有二十余首。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收录高适赴河西前和在河西的诗作24首,孙钦善校注《高适集校注》收录28首,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又辑考出3首。
高适边塞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记录了他在河西边塞的见闻感受。这些诗歌有赴河西的纪行诗歌,有在河西目睹的边塞风光、边地民情,也有河西所发生的一系列战事的描述,以及河西军营生活的描述。高适的边塞诗歌,反映了他对边患问题的深刻思考,处处流露出期望建功边塞的豪情壮志以及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对和平的渴望。《九曲词》三首,高度赞扬哥舒翰收复九曲之地,洋溢着胜利后的高度喜悦,代表了人民的心声。
高适的诗感情浩荡,奔放沉实,语言遒劲刚健,洋溢着乐观奔放的基调。《塞下曲》描绘将士们从容奔赴战场的飒爽英姿,展示了他们枕戈待旦、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运用夸张和想象,描写战阵场面和将士们所向披靡的声威。“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二句,连用两个典故,对比中结果自出,大有楚霸王项羽东城快战之雄风。“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对安边定远的壮志和功成封侯多么自信。“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将作者不甘一辈子皓首穷经,期望立功边塞、慷慨报国的豪放不羁之情倾泻而出,使得全诗具有一种强烈的奔放之势。
高适的边塞诗除了遒劲慷慨之作外,还有宁静平和之作。《和王七玉门关山听吹笛》写征人的思乡之情,通过边境宁静和平的生活图景体现出来,感而不伤。
另一代表人物岑参的《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是他第一次出塞西域途径河西之作。诗描绘了河西边塞的荒寒之景,抒发了担忧前途功名的苦闷和旅途的伤感酸辛:
昨夜宿祁连,今朝过酒泉。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愁里难消日,归期尚隔年。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6]482
天宝十载(751),岑参自安西东归,途经酒泉、武威,创作了《赠酒泉韩太守》《登凉州尹台寺》《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送韦侍御先归京》等诗,或纪行,或记事,或送别,既描绘了河西边塞重镇武威的风物人情,也抒写了自己归心似箭的乡愁、谋求功业的无奈。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赴西域,情绪高昂。河西所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描写了月夜凉州的繁华美景。《玉门关盖将军歌》赞赏盖将军在战场上的勇猛,委婉讽刺其争豪斗富的享乐意识。《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则描绘了酒泉宴会的场面和诗人醉后的归思。
岑参的河西边塞诗总计十七首,是他对河西边塞深刻体验的结果。这些河西边塞诗歌,描绘了河西独特的人文风貌和河西边塞的异域风情,反映了盛唐士人建功立业的边塞情结和内心体验,是唐代河西边塞诗歌最高成就的重要代表之一。
杜甫虽未到过河西边塞,但其关涉河西边塞的诗大约有20首左右。李白亦有关涉河西边塞的诗作。
3 中晚唐河西边塞诗
中晚唐河西边塞诗歌的创作数量较少,风格与盛唐迥异。张籍、王建长于乐府诗歌,他们的河西边塞诗歌勇于揭露现实黑暗,风格质朴自然,如张籍《陇头行》,王建《凉州行》、《陇头水》均为描写河西之作,讽刺无能边将,揭露社会问题深刻,爱憎分明。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入侵,河西陇右相继沦陷。凉州繁华不再,到处都是胡人,边将却无心收复失地。中晚唐诗人对此忧心忡忡,他们的诗歌突出了凉州作为边塞之地特有的苦寒色调,描绘了吐蕃入侵,带给河陇人民的苦难。如张籍《凉州词》“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用诗歌记录了当时河西、陇右的境况,表达诗人深深的忧虑。
大历年间,凉州为回纥侵占,王建《凉州行》描写了当时的边防,以及凉州胡人汉化,汉人胡化的情况。胡人汉化,学习了汉人先进的农桑技术,加强了自身武备;而汉人胡化,却只知道学习胡人的音乐歌舞。
白居易、元稹均作有《西凉伎》,借昔日西凉州的繁盛和独具特色的乐舞艺术描写,抒发安史乱后河西陷落而朝廷边将无心收复失地,反而沉醉于西凉歌舞的悲愤之感。对此,陈寅恪云:“元白二公之作,则皆本其亲所闻见者以抒发感愤,固是有为而作,不同于虚泛填砌之酬和也”,“微之少居西北边镇之凤翔,殆亲见或闻知边将之宴乐嬉游,而坐视河湟之长期沦没,故追忆感慨,赋成此篇。”[7]227
晚唐时期,西北边塞相对平静。唐军先后在北塞大败回鹘,在盐州(今陕西定边)击败吐蕃。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张议潮趁吐蕃内乱,率兵夺取凉州,收复了被吐蕃占领的土地。薛逢《凉州词》描写了沙洲节度使张议潮收复凉州之事: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2]6336
但收复失地的喜悦,又被塞外不断的战事所冲淡。在全部晚唐边塞诗中,只有少数歌颂河湟收复之作,大部分作品表现的都是边塞的阴森凄惨及对战争的诅咒,显得沉重而悲戚。“在晚唐诗人那里,对军旅生活完全消退了浪漫主义的热情,而转入对现实的冷峻的刻画,愤怒的揭露,无情的解剖。”[8]75
中晚唐诗人刘长卿、孙遨、李洞、张乔、熊耀等送人赴河西之作,李硕、李端、贯休、杜牧、韦应物、戴叔伦、皎然、胡曾等诗歌中关涉河西的诗作,均应归入河西诗歌之列。
4 结 语
唐代河西边塞诗歌,全方位展现了唐代河西边塞的历史风貌。凉州、敦煌、酒泉、居延等河西边塞重镇或戍守要地,阳关、玉门关等河西边塞险关要隘,祁连山、焉支山、峡口山、昌松东界山等河西边塞险峻高山,以及黄河、大漠、平原、戈壁、雪山,胡天,白草、征蓬,风雪、飞霜、归雁、野驼等河西边塞特有物象……葡萄美酒、夜光杯、胡琴、琵琶、羌笛、胡乐、胡舞等河西边地文化意象,频频出现在唐代河西边塞诗中,引发读者对河西边塞的无限想象。这些独具地域特色、诗人实写的物象,逐渐演变成为河西边塞和边塞诗的指称符号。
[1]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三·甘肃镇[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 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翁方纲.谈龙录·石洲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4] 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 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 廖立.岑嘉州诗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
[8] 梁超然.于濆边塞诗的特色与晚唐边塞诗的衰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5(2).
(责任编辑 王小娟)
On Hexi Frontier-style Poetry of Tang Dynasty
LIUMeilan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CollegeofLiberalArts,HexiCollege,Zhangye,Gansu,734000,China)
Hexi was a special geographic region and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in Tang Dynasty,and its frontier-style poetry possessed unique regional features and aesthetic values.Many famous poets in Tang Dynasty visited Hexi personally,including Chen Ziang,Gao Shi,Cen Shen,Wang Wei and Wang Changling and so on.They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frontier fortress poems to express their understanding for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rontier.Hexi frontier-style poetry in early and high Tang was rich in content and diverse in theme,vigorous and pristine in language and style,magnificent and strange in realm,full of ambition to defend China.But in middle and later Tang Dynasty,Hexi frontier-style poetry was filled with anger and grief,because Hexi was occupied by Tubo,suffering the defeat of war.
Hexi;frontier-style poetry;early Tang and high Tang Dynasty;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region
2016-05-20
刘梅兰,女,甘肃武威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河西学院河西文献与文学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
2014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14YB101)。
I207.2
A
1008-5645(2016)06-0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