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中注意的两个问题

2016-02-19廖中旭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语文

廖中旭

摘 要:只有不割裂、不脱离文本,不拘泥、不迷信现成结论,让教师、学生、作者都处在一种圆润的对接状态,明晰语文文本的解读原则,实施语文文本思想内容的解读策略,从提问到解读,从解读到文本,隐含的内容得以凸显,才能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形成极具张力的生成性状态的课堂教学,才能产生创造性理解,彰显灵性,演绎精彩。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73-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解读,对一篇文学作品而言,就是要看其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了什么样的观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思考有哪些内容、形式值得借鉴。 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和自己的感悟谈两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纲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以教材为文本进行教学,以此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语文文本解读是个性化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随意性。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教材内容编选过度政治化,且落后于现实,不能与今天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相吻合,让学生读之无趣,嚼之乏味。二是教师、教参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脸谱化。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依赖教参,没有自己的分析思考。

教师到底应怎么做呢?

1、教师解读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具备多种解读理论及方法。文学作品的美具有感性、朦胧特点,它决定了解读的不确定性。由于文学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空灵蕴藉的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才能进入艺术,传达出作品的审美蕴涵,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和作家意识上的相遇、相认、相融的体验,同时也易诱发学生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理解。

一个国家,让所有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与标志。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化,要求教师要以多元的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2、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人格和人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去寻找真理,在批判和探索中不迷信、不盲从。这是初中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关键。

3、教师要依据体式、学情来开展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大致有三种:(1)联系生活经验,提供学生理解、感受课文所需要的百科知识。(2)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3)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按照“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样学才好?”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方法。为此目的,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现状;更要从学生角度注重解读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抱着正确的目的,恰当地看待特定的文本;要指导学生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特殊意味和深意来。其实一篇课文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什么地方读不好,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体式的解读达到教学目的。这类例子很多,在此就不详述了。

4、教师在文本细读时应采取的三个有效策略。(1)文本诵读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本,做到心口合一,用心体会每字每句传递出的思想感情,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可根据文本特点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诵读方式,如齐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

(2)文本切入法。在细读文本时,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就可事半功倍地对作品进行细致推敲,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文本比较法。教师收集一些具有某种共性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作品给学生阅读。或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或是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文本比较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及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学生“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

追求个性化文本解读,对材料进行多元解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这既要求教师有文本的整体意识,同时也不能忽视师生间因生活经验不同而造成的认识差异,不能忽略文本解读的学生主体观。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但不管怎么说,不能让学生把“汉姆雷特”读成了“保尔·柯察金”。也就是说教师不能让学生游离文本去任意曲解文本,更不能让学生断章取义而肢解文本。

那么,学生到底在阅读教学中“怎么学”呢?

1、加强语文素养训练。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追根溯源,就是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运用。越过语言障碍,认真进行积累,把词汇、文体知识、情感体验材料进行系统掌握,以达到得心应手、召之即来的程度。这是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2、据言知意,学会分析、挖掘深层含义。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提高文章阅读能力。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某种意义,所刻画的形象,抒发的情感,都是由语言符号的特殊组合传达的,但学生不能理解文本词句的深层含义,吟咏玩味文本词句本身的韵味,就不能达到对文本意义的深刻理解。尤其是我们在分析一些诗句时,就能感受到那种微言大义的妙处。

3、调动想象力,巧补空白,进行深度探究。在文本“空白处”进行填补、拓展是学生阅读中不可缺少的训练,它能驱动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在学生、文本、作者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如对小说《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告别时究竟想说些什么的想象和填补,就可以像小弗郎士一样去反思人生,走向成熟。这样文本阅读也就达到了一定的探讨深度。

4、鼓励学生大胆怀疑超越,在批判中形成独创。学生接受文本是一个动态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解读时既要基于文本、尊重文本,向文本表现的精神深处畅游,发现文本潜伏的人性光辉,发掘文本潜在的复杂情感,又要不为文本所困,打破对作家、编者的迷信,学会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文本,用冷静深沉的思想智慧发现文本诸多的缺憾和局限,产生诸多与文本相互矛盾、冲突的想法,萌发出对文本表达的人性、人情和人心的商榷、探讨及修正之意,闪烁出富有新意的思想火花。如《皇帝的新装》是否可以解读成抨击人类共有的媚俗与虚荣?《故乡》能否解读成一首个体化社会的哀歌?

只有不割裂、不脱离文本,不拘泥、不迷信现成结论,让教师、学生、作者都处在一种圆润的对接状态,明晰语文文本的解读原则,实施语文文本思想内容的解读策略,从提问到解读,从解读到文本,隐含的内容得以凸显,才能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形成极具张力的生成性状态的课堂教学,才能产生创造性理解,彰显灵性,演绎精彩。只有这样,才会使初中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律动的场所,让课堂真正焕发出人文的光彩。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文本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