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和谐教学团队的构建
2016-02-18陶艳红胡动刚
陶艳红 胡动刚
(①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②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和谐教学团队的构建
陶艳红①胡动刚②
(①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②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常态。文章从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出发,根据团队建设、效能、凝聚力和协作理论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探讨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点,阐述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结合国内某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提出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建设和谐教学团队需要正确把握的五种关系。
关键词新常态;和谐;教学团队;质量;五种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表明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与此同时,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推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1]。因而,新常态下教学团队的构建问题受到国内学者广泛关注。吴朋(2014)从教师合作的视阈下审视课程建设教学团队,认为教学团队合作凸显了教师合作促进课程教学的目的以及教师合作推动个人专业发展的实质[2];白梅(2014)选择学校管理为视角,结合北京联合大学教学管理实践,从政策支持、机制建设、指标制订、绩效评估等方面论述如何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以提升教学品质[3];谭佐军(2015)分析了MOOC时代高校教学团队的特征,结合团队绩效考核要求和高校教育教学具体特点提出了MOOC时代高校教学团队应树立共同目标等策略[4];徐梅(2015)认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对取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就、引领全国学术前沿问题研究的杰出人才和团队,采取按需定制、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支持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5]。事实上,和谐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6]。基于此,本文通过探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点,阐述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提出建设和谐教学团队需要正确把握五种关系以促进高等教育提质增效。
一、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点
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提出,团队是由少数具有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7]。这一定义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公认。国外学者一致认为教学团队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对教学团队进行诸多诠释。肖瑞峰针对当前学科建设成为大学建设龙头、科研团队成为大学教师组合常态的情况,主张教学团队应该成为综合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问题的新学术性组织形式[8];张学洪认为,教学团队一般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共担责任的教师群体[9];刘建林指出,教学团队可定义为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团队[10]。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提出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的要求,即: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的需要,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所组成的教学团队。上述表明,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创新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等教育新常态和实施质量工程的背景下,从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出发,结合团队建设、效能、凝聚力和协作理论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本文认为高校教学团队是在国家高等教育相关政策指导下,由少数优秀学术带头人、多名专业技能与技术职称互补的教师和个别教育学专家组成,以专业或课程为建设平台,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共同目标,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合理的梯队结构和明确的责任分工,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专业教学和青年教师开展技能培养的组织形式。
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高校教学团队的目标是通过团队合作、优势集成、资源共享,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那么,教学团队作为高校内部一种特殊的组织群体,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目标清晰,定位准确,本质和谐
教学团队建设理论指出,目标和定位是建设高绩效团队的基本要素。目标是教学团队的建设基础、组建理由、决策前提和发展核心力,而定位是指教学团队的整体定位与个体定位,即:明确团队在高校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与团队成员在团队中所承担的具体职责。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实施质量工程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质量,这为教学团队明晰了建设目标。同时,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因此,高校教学团队作为实现教学目标与落实质量工程的主体力量和中流砥柱,必然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优秀教师为准确定位,充分体现高等教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人的和谐发展本质。
(二)效能突出,氛围和谐
教学团队效能是指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成果。该理论认为,人才质量、精品课程与优秀教材是衡量教学团队效能的重要标准。
一方面,教学团队大部分成员往往是由具有一定共性的同一专业或相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有利于更好的交流与研讨,排除单兵作战、独自为营的困难,创造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另一方面,在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团队教师在知识结构、技能能力、教学经验、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个性,通过充分利用教学团队组成上的多样性与异质性,有效凝聚教师们的智慧,形成统一高效的有机整体。因此,团队成员的共性和个性有助于提高团队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及精品课程与优秀教材的产出,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
(三)创新性强,功能和谐
世界知识管理之父卡尔·E·斯威比在“知识组织”理论中讲到,知识型组织以知识获取、共享、应用、创新等为主要活动,由拥有知识的人员组成的自由联合体。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教学团队主要由高学历教师组成,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集合体,而教学团队活动的开展归根结底是以知识作为媒介进行的,这必然决定了其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因而是创新性较强的团队。具体而言,教学团队成员通过交流教学方法、经验和心得以及学术探讨,在思维碰撞中积累知识并引发对推进教学科研实践改革的创新思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教育功能。
(四)协作紧密,结构和谐
切斯特·巴纳德的系统协作理论关注协调与合作的精神,主张通过团队的协作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因此,只有彼此合作,才能形成团队合力并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并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科能力和教学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与拓展。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教学活动的日趋复杂与深入,很多教学任务急需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学校之间的教师共同完成,发挥“1+1>2”的团队合作优势,弥补传统教学组织的不足。正如哈耶克所说,每个人都不能掌握真理的全部,而只是占有知识的某些片断。同时,在此过程中,团队教师相互沟通、通力配合,不仅有助于成员扩展学习与合作视野、关注专业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而且能够增强团队协作的紧密性,由此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和教师个人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团队结构的和谐性。
二、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
我国高校教学组织是根据不同学科教学的需要,以高校为整体将之划分为院、系等实体性组织。由于受到前苏联高等教育体系的影响,形成以教研室为主的基层教学组织结构,主要承担授课的教学工作,目的在于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与质量工程的不断推进,各种类型的教学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高校迅速建立起来,形成了教研室与教学团队共存的格局。以教学团队建立为主的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科发展需要,优化了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传统的教研室模式的障碍
传统的高校教学组织划分是按照学科从总体到部分的方式,教研室作为最小结构的教学组织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以知识传递为主要功能。随着高校功能扩展到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领域,教研室相应成为科研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由于科研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学术价值使教研室的工作逐渐偏离了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不仅忽视了教研室的教学本职工作,也降低了教学团队进行横向教学合作的可能,最终导致教学水平的下降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教研室的结构欠妥,专业方向过于精细,缺乏合作机制,有碍于学科交叉、院系联合和专业融合等横向性的教学改革;其次,教学的实践和应用性不强,传统的教研室模式难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再次,具备行政职能的教研室是高校及其院系管理教师的基本部门,有悖于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新常态。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
德国汉诺威大学李芙纳教授认为,高校教学团队的具体工作职责包括:创新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负责课程的教材和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规划、组织教学内容以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探讨研究性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自主创新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落实教师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培育各级教学名师等[11]。在当前高等教育新常态下,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具体建设过程反映出诸多问题,制约教学团队正常发展和向更高水平迈进。
第一,团队共同目标缺失。教育部质量工程要求,教学团队建设的总目标是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事实上,由于很多教学团队未能较好地领悟以及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教学团队共同建设目标的缺失,使得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流于形式,课程和教材建设举步维艰,教学研究和团队协作难以开展以及个人主义和浮躁作风始终存在,不利于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要求。
第二,教师教学投入不足。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行政化体制尚未根本改变且改革动力不足,教学团队中兼任主任、院长、处长甚至是校领导职务的成员很多,无形中产生了教学团队中的“特权阶层”,行政权力的绝对强势主导地位使得成员之间矛盾问题突出,经常出现团队教师反映领导利用职权占用团队资源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的教学团队仅以满足课堂教学为目标,教师只是单纯完成课堂教学工作,而没有压力、动力和兴趣开展教学研究、改革与创新,忽视沟通协作、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阻碍自身发展、团队建设和学生成长。
第三,团队文化建设薄弱。教学团队的工作重点是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以及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等,任务的艰巨、复杂与琐碎使得很多团队的文化建设受到忽视,其中以价值观问题最为突出。由于缺乏良好的团队文化、协作精神、人际氛围和社会认同感,团队成员不仅在工作中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且也欠缺相互理解与关怀,以至于表面上的和谐、凝聚力的减弱和积极性的降低,无法真正形成集思广益和思想碰撞,束缚了教学团队建设的改革创新和提质增效。
三、和谐教学团队的构建
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以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为重点,鼓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投入一线教学,侧重教学研究、改革和创新工作,积极培植各级各类优秀教学团队,在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某高校从1996年开始,以优质课程建设为龙头,实施课程组制度(即:同属某知识模块的4-5门课程任课教师组成课程组),再以专业责任人和专业首席教授为核心,依托课程组组长开展团队具体工作,形成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课程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五个一”的运行机制。因此,以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为例,提出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建设和谐教学团队需要正确把握的五种关系。
(一)正确把握教学团队与基层教学组织的关系,创建和谐发展环境
把握好教学团队与基层教学组织的关系,重点要做到发挥团队优势,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创新管理体系,为教学团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尊重教学团队的学术权力,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权,对于完成教学工作的方式、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内部考核和淘汰不合格人员的权力,应该由团队自身决定。只有赋予教学团队更多的自主权,才能增强教学团队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并且,要防止在团队中产生新的行政化倾向。其次,要整合资源,为教学团队的组建和发展构建坚实的平台。教学团队有别于科研团队,利益较少且不易分配,所以,目前的高校体制对于跨学院、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有一定难度。同时,需要改革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强化教师的学校所有关系而淡化单位所有关系,从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整合资源,集中优势,鼓励跨学院组织教学团队。最后,要改革评估和评价机制,构建有利于团队合作的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聘期考核、教学科研奖励等方面,不能只认同团队第一责任人,应该综合考虑其他成员的贡献。
(二)正确把握教学团队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创建和谐发展格局
在新的历史阶段,要使高校同等重视教学与科研,使二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而不相悖[12]。教学和科研同属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对于高校的教学团队来说,处理好二者关系十分重要。首先,要发挥学科优势,教学科研互促共进。目前的科学研究越来越专,越来越细,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就会要求自己去全面了解本学科领域,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有助于科学研究。反之,精深的科学研究和对前沿领域的探索,能够反哺教学。以该高校的分子生物学系列课程为例,该教学团队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包括分子标记、基因定位等,通过研究组建了基因组学、基因工程等课程,通过结合该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产生了分子育种学课程,由此又带动了传统的作物育种学、动物育种学和果树育种学等课程的教学改革,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带动了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其次,要结合科学前沿,更新教学内容。削减课内学时而增加课外学时,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面对有限的学时,要把科学研究的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该高校另辟蹊径,在多门课程上采取团队学术讲座的形式,充分调动教学团队中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开展团队深入了解的学术前沿和相关研究的重大课题的学生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特别是低年级本科生的学习视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把握教学团队负责人与团队成员的关系,创建和谐发展集体
没有和谐的团队氛围,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无从谈起。首先,和谐是前提。只有营造一种“兼容并蓄、吐故纳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氛围,才能产生“1+1>2”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三点:一是弱化行政权力,弘扬学术权力;二是倡导民主协商,团队人人平等;三是广辟交流途径,促进相互理解。其次,负责人是关键。团队负责人是教学团队的领袖,是构成团队号召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团队文化建设的策划者和指挥员。作为一个优秀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坚持教学一线、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领导能力。该校农学专业生物系列课程国家教学团队负责人始终坚持“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原则,言传身教,用思想引领思想,用行动指导行动,用人格培育人格,用灵魂塑造灵魂。值得一提的是,该负责人将国家教学名师的奖金和有关成果转让的奖金共十万元捐给学院作为本科生奖励基金,带动学院开展了针对本科生的“一助一”扶贫助困行动,起到了良好的师德标兵模范榜样作用。再次,成员是基础。只有充分发挥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作用,充分挖掘每个成员的潜力,才能形成合力,弥补不足,做到优势集成。该校农村社会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围绕农村社会学的特色,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课程和教材建设责任到人,教学改革持之以恒并形成系列化。由此,该团队共获得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9名团队成员中有6人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因此,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都需要有一批优秀的成员作为支撑。最后,政策是保障。内因非常重要,外因也不容忽视。该校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例如,在教师岗位的聘期考核中,对二、三级岗位教授规定了团队建设的责任;按学科、团队设置岗位,高等级岗位数要考虑学科团队的建设水平;团队教学质量考核,学校只考虑团队的整体教学质量,不针对每个成员进行考核,团队成员需要使用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时,统一以团队评价结果为准。实践表明,这些政策的实行对教学团队的和谐建设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四)正确把握教学团队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创建和谐发展内涵
一方面,硬实力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主要包括师资、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水平等。该校在这四个方面主要坚持了以下原则和思路。在师资建设上,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为核心,确保重点,突出特色,支持急需,扶持薄弱,实施“2512”人才工程;在课程建设上,使优势品牌专业和新兴发展专业的精品课程系列化、个性化,课程网站人性化;在教材建设上,依托学科优势,物化教改成果,实施“精品教材工程”,做到传统优势专业立体化,新兴专业特色化;在教学研究上,整合集成,注重实践,重点突破,力求创新,坚持研究、改革、建设、管理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教学团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注重团队软实力建设。团队软实力包括和合的团队文化和良好的运行机制。该校推行既和谐又合作的和合团队文化。例如,农产品贸易与营销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秉承老一辈优秀的教学传统,利用历史底蕴深厚的优势,发挥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形成了浓郁的合作氛围和和谐环境,成为一支发展后劲足、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同时,在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方面,该校实行了导师制、助教制、生产一线锻炼制度、集中备课制度、退出机制等等。例如,退出机制是指团队如有教师因教学不过关,连续两次学生评分为全院倒数第一名,经帮扶后仍无好转,实在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团队负责人建议其转岗。这些良好的教学机制使教学团队更加有效、积极地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出贡献。
(五)正确把握教学团队质量与规模的关系,创建和谐发展效益
教学质量是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团队规模是优秀教学团队发展的保证。首先,要注重质量建设。该校多年来始终将质量看作是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生命线,在具体工作上做到早谋划、重过程、看实效。该校早在90年代中期就谋划本科教学的发展,其质量工程和优质课程的建设情况在2003年教育部简报上予以报道。与此同时,教学团队立项后,该校注重过程监控,在经费划拨上,不将经费一次性拨付给团队,而采取逐年拨付的办法,每年要求上报一次建设进展,并先后出台了“教学团队管理办法”、“质量工程”中期检查制度,避免重申报轻建设。另外,不仅是教学团队的申报和建设,对质量工程的所有项目,都要坚持看项目本身的实效,而不考虑负责人的行政级别。其次,要构建国家级、省部级、学校级和学院级的四级教学团队体系。没有规模,影响就不会大,也不可能产生较大的效益,也就缺少整体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能量。该校在狠抓质量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发挥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团队的示范辐射作用,夯实基础,系统推进校级和院级团队的建设;对通识课程群教学团队、专业基础课群教学团队等覆盖面和受益面广的予以重点建设,获准立项后给予10-20万元的资助。在这些措施的推进中,既重视教学团队的质量建设,又适当调整团队规模,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提质增效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西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3):75-78.
[2]吴朋,秦家慧.教师合作视阈下的课程建设教学团队[J].高教探索,2014(6):118-121.
[3]白梅,杨鹏,冯爱秋.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学品质提升——以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实践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1-2.
[4]谭佐军,肖湘平.MOOC时代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J].江苏高教,2015(1):74-76.
[5]徐梅.在深化改革中推进黑龙江高教强省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4.
[6]袁川,董泽芳.人的和谐发展:再谈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J].高教探索,2013(2):12-15.
[7]乔恩·R·卡曾巴赫,等.团队的智慧——创建绩优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肖瑞峰.大学使命引领的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0(5):89-91.
[9]张学洪.基于精品课程的地方高校特色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8):31-33.
[10]刘建凤,武宝林.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4):80-82.
[11]INGO LIEFNER.Funding,resource allocation,and perfor⁃m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J].Higher Education,2003 (46):469-489.
[12]唐静.从教育资源配置的维度探析高校的教学与科研[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41-145.
[责任编辑:蔡秀清]
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2.025
中图分类号G64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6)02-172-007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2013年度华中农业大学第七批院校研究课题“大学数学教育质量提升研究”(项目号:2013yxyj08),2009年度湖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农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号:2009138)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陶艳红,男,汉族,湖北襄阳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On the Building of Harmonious Teaching Teams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New Normal”
TAO Yan-hong①HU Dong-gang②
(①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②College of Science Wuhan,,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ubei 430070)
Abstract:The“new normal”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intensive development with the cor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From the concept of people oriented harmonious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team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at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team-building,the efficiency and cohesion of a team,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team building of a certain college,the research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dealing with five relations in the building of harmonious teaching teamsfor higher education properly in the“new normal”.
Key words:the“new normal”;harmony;teaching teams;quality;five re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