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西藏史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其特点
2016-02-18周润年李旺旺
周润年 李旺旺
(①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 北京 100081②海南医学院 海南海口 570102)
论清代西藏史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其特点
周润年①李旺旺②
(①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 北京 100081②海南医学院 海南海口 570102)
摘要清代西藏史学的学者众多,著作浩瀚,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体裁各异,藏汉文史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文章主要论述了清代西藏史学藏族学者以及其他民族学者撰写的西藏史学著作和作者的治学经历以及清代西藏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
关键词清代西藏;史学内容;方法特点
清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在军事及一系列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管理是逐步完善的,平定了威胁西藏地方的蒙古诸部的进犯及内部的叛乱,西藏地方形势逐步稳定。随之,采取了支持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政策,并且厘定章程使其成为定制。在西藏治理方面采取派驻官员进行有效管理的定制。清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有序态势,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彼此交往进一步深入,藏族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驻藏大臣在西藏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注意考察风俗民情,筹划治藏方略,著书立说。这一时期,不仅是满、汉、蒙古等民族的官员纷纷入藏,考察风俗民情,筹划治藏方略,著书立说,一时蔚然成风,而且藏族学者对本民族、本地区的研究也走向繁荣。如第巴桑结嘉措、多仁·丹增班觉、朵喀夏仲·策仁旺杰、意希班觉等人,即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撰写的藏学历史著作有《西藏王臣记》《甘丹宗教源流——黄琉璃》《如意宝树史》《多仁班智达传》《颇罗鼐传》《噶伦传》等。此外,其他民族的学者撰写的藏族史书也纷纷问世,并获得了大丰收,如《卫藏通志》《西藏图考》《清代藏事辑要》《西藏见闻录》《平定金川方略》《巴勒布纪略》等。清代西藏史学数量多、门类齐,是研究这个时期西藏历史的主要史料。藏族的方格年表、寺庙志、地理志等也在这一时期出现,高僧大德的文集、全集日益增多,为清代西藏的史学研究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一、西藏史学的内容及作者的治学经历
清代西藏史学的学者众多,著作浩瀚,内容丰富。由于篇幅所限,下面就藏族学者以及其他民族学者撰写的主要西藏史学著作和作者的治学经历分别概述如下。
(一)藏族学者撰写的主要西藏史学著作
1.《西藏王臣记》,阿旺洛桑嘉措著,成书于1643年,是一部详细叙述自吐蕃王朝前期、吐蕃王朝世系、吐蕃王朝分裂时期、帕木竹巴政权时期、藏巴汗政权时期至固始汗入藏的史书。在叙述的过程中以各历史时期统治者的世系和支系为经,以历代统治者在政治、文化、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作为为纬,穿插叙述,脉络清晰。同时还勾勒了地方势力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在佛教发展中建寺、译经方面的贡献,勾勒出一幅比较完整的西藏历史的白描画。此书还叙述了西藏有史以来直到17世纪固始汗统治时期西藏历代王朝和王统的传承变迁。其特点是详于政而略于教,对达玛统治以后的情况叙述较多,尤详于萨迦和帕木竹巴两教派的政权兴衰。该书采用文学写作手法叙述历史,文中雕琢的诗句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刻画逼真地再现了历史的原貌,形成文章的点睛之笔,饱含了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见解,寓事于理,行文简洁深刻,注意修辞和语言的优美,是一部词语典雅、史料珍贵的史学巨著,也是一部极具特色的编年体藏文通史著作。
作者阿旺洛桑嘉措(1617-1682)出生于西藏山南青瓦达孜宫。明天启二年(1622年),被认定为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的转世灵童,第四世班禅洛桑曲坚将其迎请至哲蚌寺。五年(1625年),剃度受沙弥戒,取法名阿旺洛桑嘉措晋美阔恰土登朗措第。崇祯九年(1636年),联合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共同消灭了与格鲁派作对的各教派势力。十年(1637年),从四世班禅受比丘戒,就任哲蚌寺、色拉寺两寺寺主。十五年(1642年),固始汗协助消灭了对格鲁派进行压迫的噶举派藏巴汗的势力以后,固始汗把西藏地方的政教大权交给五世达赖,并以达赖喇嘛驻锡地“甘丹颇章”宫为名字,正式建立了甘丹颇章西藏地方政府。清顺治九年(1652年),应顺治帝召见进京,受到皇帝的款待,驻锡黄寺。翌年返藏行至内蒙古代噶(今凉城),皇帝册封金印、金册。金印印文“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系汉、蒙、藏三种文字之合璧。并在前后藏等地修建了十三座格鲁派寺庙,被称为“十三林”,扩大格鲁派寺院的实力,制定了严格的组织机构、僧官任免、学经制度、法规、服饰等级等制度。五世达赖喇嘛精通佛教的显密经典以及音韵学、诗学、梵文、医学等,著述文集达30函之多。主要著作有《相性新释》《西藏王臣记》《三世达赖喇嘛传》《四世达赖喇嘛传》《五世达赖喇嘛自传》《菩提道次第论讲义》《声明论注疏》《俱舍论运载——大宝之舟》《大昭寺志——水晶宝鉴》等。
2.《如意宝树史》,清代著名的史学著作,成书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作者意希班觉。本书系统论述了佛教的缘起以及在汉地、藏族地区及蒙古地区传播的历史,同时对于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也进行了简要介绍。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论佛陀出世说法及佛法住世情形。总说佛于何劫出世、别说于此贤劫佛于何时何地出世、释迦牟尼出世成佛的情形。第二部分详说法王持教及学派等的形成情况,主要依据佛教形成和逐步传播的过程展开。首先在印度佛教史中简述印度法王和印度佛教学派的形成。在藏地佛教史中分别叙述前弘期、后弘期佛教的缘起和曲折发展以及不同教派的形成和经典,其中详细介绍格鲁派的形成及各寺院的情况以及译师、学者在藏地译经和传抄典籍的情况;并附饶迥大事年表;最后讲述摩诃支那汉地法王佛教大师、佛法宗派之历史。简述汉地的王统、教法源流,并分别阐述和记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佛教发展情况以及霍尔地区法王、佛教大师、佛法源流。作者在写史的过程中,以考证为基础,在线索中寻找依据,以商榷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力争做到信、实、本、真。
3.《甘丹宗教源流——黄琉璃》,第巴桑结嘉措撰,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至三十七年(1698年)成书。本书记载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兴起的历史和宗喀巴大师的生平事迹,还记录了西藏地方政府属下各教派寺院在卫、藏、青、康等地的分布情况、僧尼人数、学经制度、寺院组织、寺院兴建沿革、大小寺院的领属关系以及著名高僧的事迹。尤其对甘丹、色拉、哲蚌、扎什伦布等大寺院的历史及寺属庄园作了详细叙述。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格鲁派历史的著作,对于研究格鲁派的传承以及格鲁派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第巴桑结嘉措(1653—1705),出生于吉雪娘程(今拉萨市北郊娘热乡)地方的仲麦村。八岁时,初次拜见五世达赖喇嘛,开始学习显密佛法。康熙十八年(1679年),五世达赖喇嘛任命第巴桑结嘉措为第五任第巴。第巴桑结嘉措在执政期间创制了新的行政组织和法律制度。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皇帝赐给第巴桑结嘉措镌有藏、汉、蒙三种文字的金册十二叶和镌有“掌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教弘宣佛法王布忒达阿白迪之印”的金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中,曾对第巴桑结嘉措密不呈报五世达赖喇嘛圆寂一事致书责问。在弘扬佛教方面,第巴桑结嘉措新建红宫主辅建筑物及“世界一庄严”金塔、拉萨大昭寺的中层及顶层的大部分佛堂及格鲁派其他寺院,并且保存佛经、创设律条。在创立和发展藏族文化方面,第巴桑结嘉措先后撰著了《四部医典》的注疏《医论药师佛思想之饰——四部医典作明——蓝琉璃玛利迦花》以及该书的《补遗——斩断非时死亡羁索之利剑》、藏医史《医学概论——仙人快乐喜宴》;继《五世达赖喇嘛自传——云裳》之后,第巴桑结嘉措又撰写了《续传——云裳》第四、五、六部,以及《传记精要——杜鹃之歌》、《五世达赖喇嘛大金灵塔志——渡解脱洲大海之舟》、《大般若经》1100颂的分章注疏、《声韵注疏》,工巧明方面的著作《学者养意论》等;藏历星算格言总汇《白琉璃鬘——智者心宝》及《释难除绣》等是涉及医药、历算两方面的著作。
4.《颇罗鼐传》,朵喀夏仲·策仁旺杰著,成书于公元1773年,全名为《吉祥人主颇罗鼐·世间普喜之语》。该书主要记述了颇罗鼐一生中的事迹和作者本人的经历,展现了18世纪前后抗击准噶尔入侵,平定隆布鼐和阿尔布巴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以及体育、印刷、民俗等有较多描述、记载。《颇罗鼐传》是朵喀夏仲·策仁旺杰的精心之作,文笔优美、记叙翔实。通过对清代爱国民族英雄颇罗鼐生平事迹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西藏社会的基本面貌。其中有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纷争,也有颇罗鼐力挽狂澜,在政治上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在经济上为民谋利、发展生产,文化上继承传统的建树。《颇罗鼐传》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典籍,对研究颇罗鼐这位英雄人物和18世纪前后期西藏社会的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资料价值。
作者朵喀夏仲·策仁旺杰于公元1697年出生在拉萨以北的达拢地方。从6岁起,他便随父亲学习藏文的书写和拼读。10岁开始学习历算和佛经,刻苦学习为以后的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5岁时,他离家求学,前往雅鲁藏布江南岸的敏珠林寺,拜当时著名的大学者达玛师利为师。敏珠林寺高僧云集、经卷如山,是山南地区的文化中心。策仁旺杰在这里如鱼得水,除从师学习《诗镜论三品》、星算学、语音学外,还阅读了大量藏族文学和历史著作。公元1727年,阿尔布巴、扎尔鼐、隆布鼐等人发动的骚乱被平息后,他于公元1729年经颇罗鼐举荐,被清朝理藩院任命为西藏地方政权的噶伦。他的著作主要有《噶伦传》《旋努达美》《佛本生记》《梵藏辞典》等,《颇罗鼐传》于公元1733年完稿,后以拉萨刻本传世,版藏于布达拉宫。
5.《噶伦传》,藏族编年体传记,全名称为《噶伦传·真言之音》。朵喀夏仲·策仁旺杰(1697-1763)著,成书于1763年,是在病榻上完成的。全书以作者亲身经历,较详细地记述了1727年阿尔布巴等人发动的卫藏战争的全过程,对作者亲自调解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与颇罗鼐之间的矛盾、清朝军队护送准噶尔人入藏熬茶布施和朝佛、寻访七世达赖喇嘛的灵童过程等记述尤为翔实。为研究18世纪藏族历史和藏蒙关系、西藏地方政府与清朝关系的第一手资料。
6.《多仁班智达传》,藏族人物传记。多仁·丹增班觉(1760-?)著,成书于19世纪初。作者曾在清乾隆年间任西藏地方政府噶伦多年,经历了社会的沧桑变化,因而材料来源翔实、可信。本书主要记述了1700-1886年期间作者家族五代的经历,围绕着其父公班智达及其本人的活动展开的,涉及历史的各个重大时间及人物,如康济鼐反击准噶尔的斗争、公班智达及其兄先后继任噶伦、珠尔默特叛逆事件、藏廓边境纠纷等。此外,还记载了七世达赖喇嘛圆寂、八世达赖喇嘛坐床和圆寂,以及六世、七世班禅的活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在记述公班智达及自己一生经历的过程中,详细地记述了18世纪前后西藏的风俗习惯、体育比赛、婚丧礼仪、宗教活动等。生动地再现了西藏上层社会的生活图景,为民俗学、社会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书中还收录了大量清代的上谕及奏折,是研究清代西藏地方史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作者多仁·丹增班觉于公元1760出生于西藏的达拢地方。少年时随其外祖父朵喀夏仲·策仁旺杰学习藏族的“大小五明文化”。在其外祖父的影响下,少年时就曾模仿《旋努达美》写了一本《扎贝牟曲王子传》。据《多仁班智达传》记载,他于公元1792年曾到过北京,并随乾隆皇帝观看溜冰、射箭等;他还曾在尼泊尔生活过一年,对异国他乡的风光奇景感叹不已。多仁·丹增班觉不仅是18世纪前后的藏族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有地位有声望的藏族文学家,他的著作对藏族文学和史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其他民族学者撰写的主要西藏史学著作
1.《卫藏通志》,作者松筠(1754-1835),清蒙古正蓝旗人,玛拉特氏,字湘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翻译生员考补理藩院笔帖式,四十一年(1776年),充任军机章京,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四年(1794-1799年),任驻藏大臣,期间抚番多惠政。任职于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库伦办事大臣、工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吏部尚书、驻藏大臣、户部尚书、伊犁将军、国史馆总裁等。道光十五年(1835年),卒。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清。松筠长期驻扎边疆,在对边疆地区了解的基础上,撰写了大量关于边疆地区政治、经济、风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西招纪行诗》《西藏巡边记》《西招图略》《西招秋阅记》《秋阅吟》《西藏图说》《绥服记略》《新疆识略》《伊犁总统事略》(即《西陲总统事宜》)《松筠新疆奏稿》等。
《卫藏通志》是根据乾隆年间驻藏大臣衙门档案编纂的。内容包括御制诗文、碑刻、山川、程站、寺庙、兵制、币制、贸易、与邻国的关系、康熙、乾隆等朝治藏的重大政治和经济及军事活动等。是研究清代前期西藏历史、地理、经济、风俗等的重要著作。其内容主要包括十六卷,按门类分为七大类,即方舆类:考证、疆域、山川、程站;僧俗类:喇嘛、寺庙、番族、番官、番兵、户口;镇抚类:兵制、镇抚、钱法、贸易、营伍、章程;纪略类:康熙、雍正、乾隆;外部类:达木蒙古、三十九族、四方外番;艺文类:御制、碑记、诗文、赋;经典类:经典。主要记载了疆域定界的历史过程、山川的具体方位、程站之间的里程、寺庙的建立和历史、兵制的兵丁的选拔、巡防、驻扎、驻藏大臣衔名表等,涉及西藏整个历史发展的具体内容。“堪称清代有关西藏方志、游记、考证、图识等方面著述中最详尽之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该书内容涉及面广,史料翔实,依照当时西藏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作者采取了客观的体例归类方法,在记述过程中把数量史学的概念和手法引入藏学研究,是西藏汉文志书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涵盖综合性资料的名作之一。
2.《西藏图考》,黄沛翘撰,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夏五月成书。作者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入藏。本书是根据《皇朝一统志寰宇记四夷考》《新唐书》《旧唐书》之《吐蕃传》《明史西域乌斯藏传》《西藏志》《西招图略》《西域见闻录》《卫藏图识》等书绘制的西藏地理图,并附注说明。作者在例言中写道此书对于史料的借鉴和本书的研究特点,
“是集不曰藏识而曰藏考,其意有二:一遐稽载籍拾前人之唾余,一粗具规模为后来之嚆矢。有既考而可凭者,有待考而未定者。”[2]本书共分为九部分。卷首有序、例言、宸章,卷1为西藏全图、沿边图、西招原图、乍丫图,均附说明;卷2为西藏源流考、续审隘篇等;卷3为西藏程站考,附诗;卷4为诸路程站、附考;卷5为城池、山川、公署、庙宇、古迹、土产汇考等;卷6为藏事续考;卷7至卷8为文艺考、附奏议、外夷考、附录喀木西南解说辨异。作者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循图追史,“游心藏典,旁搜传记,摹绘图程,靡间昕霄,尤精编次。穷其要害,陈险隘于简端,探厥源流,辨关河于眼底。”[3]因此作者在研究西藏地域问题上从直观的西藏地图入手,具体分析各地的形势、程站、道路的情况,其中穿插碑文和奏章,该书在叙述关隘的过程中采取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守藏藩篱、固蜀之都的道理。此外,该书还附有藏语方言的汉字记音,对研究汉藏语系的源流、西藏各地语音的发展、方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线索作用,是研究西藏语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历史参照。该书是一部清代人文的西藏图说地理著作。
3.《西藏图说》是松筠任驻藏大臣期间,于嘉庆元年至三年(1796—1798年)间成书的。作者首先运用总图介绍西藏的形势,其次以分图的形式逐一详细地描述,做到详略明细、简洁形象,并附以文字说明,将地域的拓展过程和具体的历史事件相结合。采取图例的方式来撰写西藏的形势,改变了传统史学的文字记述和在地域问题上模糊处理的方式,直观地呈现了西藏地域的历史发展。
4.《康輶纪行》,姚莹著。本书主要包括六部分:一乍雅使事始末;二喇嘛及诸异教源流;三外夷山川形势风土;四入藏诸路远近;五泛论古今学术事宜;六沿途感触杂撰诗文。作者撷选了《四川通志》《卫藏图识》《西藏志》中关于藏族天时、历法、管理、乌拉、物产、风土人情、宗教及其边境附属国、山川等的描述内容,涵盖了康藏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研究康藏之事及藏边各国的情况,并且在叙述的过程中表达了中国边疆问题的重要性及所处危险形势,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以反抗外国侵略。该书的思想内涵在近代边疆问题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把地区问题与世界发展的趋势相结合来分析,拓宽了史学研究视野的维度,形成了“整体-部分-整体”的历史个案研究方法和辐射思维的框架。是一部研究康藏地区的史地名著,同时也是一部翔实的康藏地方志。
作者姚莹(1785-1853),安徽桐城人。字石甫,号展和,晚号幸翁,嘉庆进士。鸦片战争期间任台湾道员,严禁鸦片输入,会同总兵达洪阿率军民奋力抵抗英军对台湾的进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9月、二十二年(1842年)3月,屡次击退来犯英舰。《南京条约》签订后,投降派耆英等诬为“冒功欺罔”,贬官四川。鸦片战争失败后,更努力寻求抵抗外国侵略之策。著文纵论时事,指陈得失,曾对英、法、俄等国情况、印度、尼泊尔入藏交通要道以及喇嘛教、天主教等问题进行研讨。咸丰初年,授湖北武昌盐法道,旋擢广西、湖南按察使,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著有《中复堂全集》、《康輶纪行》等著作。
5.《西藏宗教源流考》,张其勤著。该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古佛世系;第二部分为达赖喇嘛世系;第三部分是班禅额尔德尼世系;第四部分是众呼图克图世系;第五部分则是西藏寺庙概况总表。本书第一部分作者认为古佛世系“皆红教而非黄教也”[4],逐一列出以释迦牟尼为红教开始的第一辈至第六十二辈活佛的世系;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别记载了格鲁派自宗喀巴、达赖喇嘛第一辈至第十三辈及班禅第一至第九辈转世、授戒、讲经、政务、圆寂的历史,并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析;第四部分简洁、全面地记载各呼图克图的世系。书末附以西藏寺庙概况总表,按照地名、寺名、住持名号、教宗、所奉之神和徒众的数目形成统计表。作者在写作中从历史的客观实际入手,采取纪年的方式详细论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用史学家的视角筛选历史进程中的推动和影响因素,特别是在分析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位期间的历史中可以透视其统治的思路和政治环境,作者以史为基,以叙为线,以评为点,在史实中反映宗教的发展整个历史过程。
6.《清代藏事辑要》,是张其勤撰写的另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采用编年体叙述清代西藏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述自清建立到同治末年二百多年的历史,采取以达赖喇嘛、班禅大师的活动为主线,叙述同蒙古交往、来京朝贡、噶尔丹进犯、驻藏大臣驻藏管理、同西南邻国的关系等主要历史大事,奏章、文书等也详细记载。“书中除记藏事外,凡对于藏事有关的事件,例如顾实汗,噶尔丹,策旺阿拉布坦等人;哲孟雄,布鲁克巴,廓尔喀等国,均有记载,详其始末。”[5]该书主要取材于乾隆年间蒋良骥编写的《东华录》三十二卷、光绪年间王先谦增补《十朝东华录》四百二十四卷、《同治朝东华录》一百卷、潘颐福辑《咸丰朝东华录》六十九卷。《东华录》“偏重内政而少记边务。对于藏事,更多遗漏,而此书适补所缺。采辑汉文档案充实编写”。本书记载了川康藏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央治理西藏厘定章程、西藏宗教事宜等,在藏事记载方面是对《东华录》的补充和完善。
作者张其勤,字慎庵,河南祥府人。光绪年间,以直隶知州分发四川候补,并加知府衔,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4月到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随驻藏帮办大臣联豫在藏期间,极其关心边疆史地、宗教、文化的发展。他参考西藏档案番书,整理、辑录、撰写藏事著作,将其进藏沿途所见所闻编成《炉藏道里最新图考》。该书所载系所经打箭炉至藏地之路程,前代纪程类藏事著述对于这段行程虽多有记载,但作者认为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时有变迁,若以前人之书,证今日之路,难免有出入差错之处。因之,他在进藏途中,将每日沿途见闻,详录在案,此书主要记载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初五日至七月二十六日近三个月时间途经地区的情况。
二、西藏史学的研究方法
清代西藏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时间顺序,运用具体历史事实,阐明并揭示清中央政权与西藏地方关系发展的规律。历史的记载和编纂,很早已出现。清代有许多汉、藏、满、蒙等民族的历史学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表述了各种史学思想、观点以及治史方法。这些从不同角度对人类进步所作的记录,乃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清代西藏史学著作的体裁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各种史籍的划分越来越细,其种类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史籍各有侧重,研究方法独特。
(一)清代西藏史学的研究方法
1.运用多种史料的研究方法。这也是研究西藏历史,乃至中国边疆与民族历史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即汉文与藏文资料对证,中国文献(汉文、藏文等)与域外文献对证,吸收前人经验,结合西藏历史研究实际。学者们在著作中以佛教为历史发展的脉络穿插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等方面,涉及藏族社会发展历程,追溯历史的过程中体现出浪漫史学的特点,并且对于清代格鲁派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有更为详细的记述。
2.新思维的研究方法。运用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在对历史沿革、肯定的基础上,不断修正、丰富西藏地域和民族史研究方面的问题,开拓了新思维和新的研究方法,是对于西藏历史事实的选择和历史认识的直接体现。用一种新思维来书写西藏的历史,丰富了藏族文化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3.多维、多边的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历史学家的直陈的归纳手段,注意使用多维、多边的历史研究方法,涉及政治史、经济史、制度史、文化史、宗教史、婚姻家庭史、风俗习惯史、科技史等内容,在历史研究中再现出新的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在历史地理、疆域的撰写中采取了统计的方式,注意了历史问题的细微之处,是纵深研究的起点,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参考,在边疆史地的考察记载中更为真实地再现历史的全貌。
4.不同层次的理解和研究方法。汉地史学家的研究丰富了对清代藏族史的诠释。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的解释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历史,“历史的解释的价值是与我们对有关事件的知识所了解的准确和详细程度成正比的。”[6]驻藏大臣进藏对于西藏历史的认识以旁观者的姿态、以统治者的身份在另一个历史的轨道上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对于历史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和研究,进而以新的见解和观点对西藏历史作出正确的诠释。
5.历史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是一种对历史上的各种现象、事件或人物给以综合的分析与解释后,确定其最终的性质或属性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是一种根据某一历史现象或组成该历史现象的各种因素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数量多寡的关系来确定其数值比例,并据此确定其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研究方法。清代史学家们亦运用了历史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清代西藏历史,丰富了藏族史学的内容。
6.以主流历史为主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的思路体现主流历史的轨迹。在历史研究方面清代史学家们不仅陈述历代统治者对于西藏的统治和管理,而且形成对历史分析的客观依据。对于历史问题认识的尺度和评价是从西藏发展的轨迹、对于佛教采取的政策及其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出发,从中认识当时历史研究的思路和历史观,也是主流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清代西藏历史研究的整体框架和模式
透视清代史学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已经逐渐趋于丰富和成熟,笔者勾划清代西藏历史的整体框架和模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1.某些史学研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交流及其周边地区对西藏历史发展的影响。“文化的发展不是单线的,作为一个社会历史的环境的结果,每一个社会都发展它自己独特的类型。”[7]每一个历史的片断是对社会诸因素特色和功能的体现,是历史学家同历史事实之间不断对话的过程,与社会历史发展相始终。因此探讨不同历史学家的身份,可以看出每一部历史著作的背景和历史学家个人积淀之间的关系.不同社会阶层审视历史、对于历史不同的勾画可以体现当时各阶层的政治要求和对政府的期望,尤其可以感知在社会变动因素的情况下对于历史的回应。
2.西藏文化的魅力铸成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内涵。吐蕃统一西藏以来,西藏的“统一—分裂—统一”的历史进程并没有打断西藏的文明进程,随着佛教在后弘期的发展壮大,政教合一制度的建立,到了清代,格鲁派“成为在西藏各教派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8]清代,西藏地方同中央政府的关系特别是前期的良性发展是西藏历史研究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松筠在《西招纪行诗》中写道:“治道无奇特,本知庶黎苦,卫藏番民累,实因频耗蠹……谁云措置难?应识有先务,安边惟自治,莫使民时误……在德不在险,休养成堤疆……民俗微有异,人情两面望……惟德可固结,众志坚城防。”[9]部分地反映了当时在西藏地方治理上的思路和政策的要旨所在。
3.反映了宗教同西藏社会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宗教政策所体现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民族性的宗教是向一个民族的根源回归”,[10]宗教在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的地区政权中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从历史学家所撰写的历史著作在清代史学中的地位,到宗教在社会中的推动作用,史书中体现了藏传佛教不同教派之间的斗争和交流,特别是清代格鲁派内部的斗争形成了清代藏族历史的主体,进而影响到西藏社会历史发展的走向。
清代西藏史学的研究是对以往历史研究的总结,是清代西藏地方史研究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清代政教合一的制度在西藏趋于完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较前代有巨大的进步,并且清代中央政府在治藏政策中逐步从处理边务纠纷过渡到厘定章程,这都影响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学者对问题的认识角度。历史研究的方法、侧重点、出发点都是对于历史的真实反映。因此,清代西藏历史研究是藏族通史研究的重要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西藏史学的研究特点
清代西藏史学的内容丰富,体裁各异,藏汉文史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些史籍为研究西藏地方的历史和整个中国历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由于西藏地方与清中央政府关系紧密,交往频繁,使得清代西藏史学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清代关于西藏的史学著述、资料十分丰富,内容广博,而且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史学记述多以人物为叙事中心
清代许多的藏文史籍沿用了以人物为叙事中心的写作特点,诸多的高僧传记也是延续这种叙史传统的特色。譬如《颇罗鼐传》,全书以颇罗鼐(公元1689-1747年)一生事迹为中心,介绍了其受清朝中央政府封台吉,后升任噶伦,继而受权总管藏政,以功封贝子、贝勒、多罗贝勒直至郡王。文中穿插叙述了和硕特蒙古部落入住西藏掌握政权的整个过程和清廷顺治、康熙两朝藏、蒙、满、汉各族官员在西藏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此外,以清历代达赖喇嘛、班禅以及高僧大德的传记为例,书中记述了历代达赖喇嘛、班禅以及高僧大德从诞生、坐床到受戒、赏封等生平事迹,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被包含其内并通过主人公的生平活动来贯通与展现。总之,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作品中,以核心人物的历史事迹为线索记述历史事件仍是主要的写作特点。
(二)教法史、王统史占有较大的比重
教法史和王统史占据了西藏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目前已知的大部分史学著作来分析,在清代藏族史籍中,王统史和教法史的创作成果比较突出。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史学家们个人的因素,而是自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因为藏传佛教在宗喀巴大师的宗教改革之后,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因此随着宗教势力在西藏地位的不断上升,影响与日俱增,教法史和王统史写作占据了西藏社会的主流地位。
(三)史学著作中的宗教色彩愈加浓厚
首先,在资本主义形态之前的各个社会历史阶段中,许多民族的历史观中并不乏这样的现象,即包含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内容。当然,古代史学家们的史学观以其深刻、系统、全面而有别于普通民众之简单、直观的是非评价,但“神意决定历史的观点”①白寿彝先生在《史学概论·历史观》一文中言道:“神意决定历史的观点,最初出现在社会开始划分为阶级的奴隶时代,这是由于奴隶主阶级为加强他们的统治地位,需要假托神的意志,需要将权力神圣化,所以制造出神决定历史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所致,究其根本而言,这与社会统治阶层力图阐明自身权力合法性的利益诉求有直接关系。藏族古代传统史学观中包含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在清朝时期则愈加浓厚。这与旧西藏以前社会生产力始终发展缓慢的客观现实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其根本原因却仍然存在于西藏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中。在当时的环境中,藏传佛教蓬勃发展,渐趋鼎盛,而政教合一也在逐渐形成,出于稳固统治的需要,从民间的日常生活到社会上层各项活动,宗教影响几乎无所不在。在宗教影响日益加深的环境下,社会主流价值观中的宗教色彩亦随之深化,并进而影响到了历史观的发展,使得历史观中的宗教信仰色彩愈加浓厚。在诸多教法史、个人传记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俯拾皆是。
(四)反映西藏历史地位的史学作品不断出现
“宗教信仰与人文主义并非不可调和,至少在明清时期,不断完善的藏传佛教善恶标准与人文主义的道德指向存在通融性”[11].藏族史学从来都不缺乏人文主义的倾向。故此,一些以现实为背景的历史记述也会逐步涌现,而不必完全依附于宗教信仰下的方式去书写历史。也是由于清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联系日益紧密,所以在清代西藏的一些史学作品中,较前代能够更为清晰地反映出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统属关系。譬如《六世班禅传》一书,详细地记述了六世班禅在热河和北京“为乾隆皇帝宣讲佛法”、“为乾隆皇帝祝贺大寿”以及“班禅大师进京陛见”整个过程。这些记载一方面反映了西藏地方与清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清晰阐释了西藏的历史地位,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五)汉籍史学著作服务于中央治理西藏地方的需求
从大部分涉藏汉籍史学作品的内容分析,史学家们的创作主旨服务于中央对于西藏地方的治理需求。故此,许多汉籍史学作品详尽地记述了清代西藏的疆理、封爵、喇嘛封号、设官、户丁、耕牧、赋税、兵制、边务、朝觐、贡献、俸禄、仪制、禁令、刑法等情况,以及它们在清代的演变过程,为人们了解和研究清代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宗教、交通、礼仪等提供了全面、翔实、具体的资料,是研究清代西藏史学极其重要的史料。
参考文献
[1]王启龙.萌芽时期的中国藏学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3]西藏研究编辑部.西藏志·卫藏通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9,37.
[4]张其勤.西藏宗教源流考[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58.
[5]张其勤.清代藏事辑要[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618.
[6][7]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夏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8,9.
[8]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10.
[9]高平.清人咏藏诗词选注[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49-51.
[10]池田大作,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梁鸿飞,王健,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4.
[11]张屹.噶举佛性论与程朱人性论的通融性及其意义探讨[M].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3).
[责任编辑:周晓艳]
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2.002
中图分类号K281/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6)02-006-009
收稿日期:2016-03-20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研究课题(重大项目)“藏传佛教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mjzxzd1408
第一作者简介:周润年,男,蒙古族,河北康保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历史与文化。
The Contents,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Historical Researches Conducted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ZHOU Run-nian①LI Wang-wang②
(①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②Hainan Medical College,Haikou,Hainan 570102)
Abstract:There were many scholars researching Tibetan history,and many books and articles were written with rich in content and genres in the Qing dynasty.At the time,Tibetan and Chinese historical books and documents supplemented each other and brought out the best in each other.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works written by Tibetan scholars and other scholar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methods they applied in their research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es.
Key words:Tibet in the Qing dynasty;content;method;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