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整合,百年老校开辟育人新路径
2016-02-17文//邵杰
文//邵 杰
多学科整合,百年老校开辟育人新路径
文//邵 杰
永定河,一条母性的河,从壁立千仞的大峡谷走来,以平缓而又安静的柔媚滋润了北京,养育了北京人。在永定河边上,坐落着一座跨世纪的小学,它与永定河相知相伴,一同孕育着这方土地上的子民。北京市石景山区麻峪小学始建于1912年,学校拥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一所“永定河畔传承向善致学精神,富有历史感和文化气息,朴素自然可持续”的特色学校。近年来,麻小人在校园文化、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特色强校的品牌之路。
立校魂:百年校训树新风
一所学校真正的魅力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它别具一格的精神氛围和执着的办学追求。学校文化是全体成员所广泛认同的精神追求,它主导着学校每个成员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成员的思维与行动。因此,一所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一所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这也是麻峪小学孜孜以求的理想发展状态。
﹥﹥同学们在运动会现场绘画
初见邢校长,你很容易就被她睿智而风趣的话语感染。虽上任不久,但她对麻峪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可谓是如数家珍。作为土生土长的石景山人,邢校长的童年也是在麻峪小学度过的,也因此,她对于麻峪小学有着非同一般的热爱之情。上任之初,她曾经兴冲冲地绕了学校一圈,想寻找当年的印记,但遗憾的是已经所剩无几。遗憾的同时,也激起了她重寻学校百年历史印记的念头。麻峪小学自1912年建校至今,已经走过了百余载。从最初的以“麻峪善桥会”的桥费善款为办学经费开办的石景山区早期的免费教育,到现在的北京市第一所公办务工子弟学校,麻峪小学沉淀了百年的文化底蕴,变的是越建越好的教学设施,不变的是那一份属于教育家的育人情怀。也正因为此,传承学校的百年文化印记才显得尤为重要。
校训映耀的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气质,折射的是学校的文化基因和厚重底蕴,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重新寻回百年历史,邢校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麻峪小学的古老校训。麻峪村桥梁小学第一任校长刘天驰和老师们为了让孩子们记住并传承“善桥会”捐资办学的善举,珍惜学习的机会,做会学习的人,提出了“善成大拙方为妙,学至如愚始见奇”的校训,引导学生们努力成为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之才,这已成为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立校之魂。时至今日,这古老的校训已然成为麻峪小学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年来,学校也秉承着“善”与“学”的思想,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百年校训的理念放到今天,又被赋予了一层时代精神,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任务的今天,“善”与“学”,又成为指导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发展的关键词语。经由邢校长提议,全体师生一致通过,麻峪小学的百年校训时隔多年,又重新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纲领。它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蕴含时代精神。继承与发展,融合与创新也成为学校工作的主旨。百年校训为师生打开其历史文化之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为师生眺望其精神家园打开了一扇窗户。
﹥﹥学生体验飞夺泸定桥
善为妙:继承传统显底蕴
百年学校,传神入化又创新万象地延续着中华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教育品性,处处呈现出百年历史濡染浸润的印记。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曾说:“一所学校的成长史是学校文化发展史,是学校文化建设史。”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尤其是一所百年老校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与典型意义。作为一所有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校,追寻百年印记成为麻峪小学工作的重点。
麻峪小学坐落于美丽的永定河畔,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得人们漫步校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人文善美”,它体现在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也体现在墙壁上一条条励志的话语,校园文化成了学校主体的画、无声的诗;学校秉承学文、学武、学仁的课程设置,分为文西院与东武院。文西院用柔软的曲线表达和善文化,体现静雅之意境,取校训的文字命名为善成园、大拙园、学至园、如愚园;园中设置红橙黄绿青蓝紫,其中清新鲜艳的座椅,配以活泼气质,对应“争当七彩自强星”的橱窗,将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剪纸、京剧等艺术以及学生作品展现于内。进入东武院,入口引道之上有一个仿小桥的建筑,这是让学生向做出建校善举的善桥会表示感恩。这一系列的校园环境建设,融古典与现代为一体,既展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增加了学生们对于祖国的自豪感。学校还积极开展以“百年老校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老校友和师生中宣传学校历史,营造文化氛围。
对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继承,邢校长不满足于这些“表面功夫”,她更看重的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传统文化,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学校延续传统文化的最有力的队伍。为此,邢校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感受传统文化氛围的同时,学到知识。中秋节,麻峪小学开设了中秋节实践日,语文老师带着孩子们朗诵关于中秋节的诗歌,在学诗歌的同时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在大家一起做月饼的环节,学生们在数学老师的带领下,计算出了需要制作的月饼的数量。学校还邀请老艺术家现场教学生们做兔爷。手脑结合,孩子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中秋文化。最后的赏月环节,是学生们最期待的一项活动,学校借来了天文望远镜,让孩子们“近距离”地看到了他们平时没有看到过的、最真实的月亮。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得中秋节不再只是一个符号,孩子们这一天可以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历史,可以接触到新奇又有趣的知识,从而使他们成为文化延续的后继力量。传承与发展,这,就是百年老校沉淀下来的精神风貌。
百年老校经久不衰的不仅是经典的校园,不仅是美好的的社会声誉,更是百年老校自身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教育精神和文化个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和挑战,学校始终勇立潮头,开教育风气之先。凝练和提升百年老校独特的教育文化,让孩子们在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遨游,培育尊重历史、关爱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让校园里有一种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他们的心灵。
学见奇:创新课程促发展
“学习型”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说到底就是,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潜能和智慧的发展,培养具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的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才能立足于“学习型”社会,并发挥其作用。作为一所百年老校,麻峪小学的文化积淀不可谓不深,但要想使传统的老树发新芽,开新花,就必须呼吸新的空气,吸收新的养分,做出新的改变。多学科整合课程,正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的有效载体,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了具体的抓手和实施路径。
人说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但在邢校长这里,她有一双善于发现课程的眼睛。进入冬季,雾霾又再度袭击京城,市政府为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市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煤改电项目。邢校长利用这个身边的资源,制定了为期一周的“煤改电”探究实践周课程表,引导学生更加关注与了解社会,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相关单位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区环保局的吴副局长甚至亲自到校进行主题式讲座,为孩子们普及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们得到了权威的知识,也使学科教学内容更加深入。
为保障多学科整合实践课程学习的有效性、有序性,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就如何记录、如何采访、采访礼仪等方面进行培训。孩子们在活动中掌握了采访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既锻炼了他们的勇气,又培养了求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探究创新的精神。采访完成后,学生们把得来的数据在数学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整理、统计,老师用一串串数字告诉学生们当前环保形势的严峻,使同学们理解了煤改电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北京蓝天,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之后,科学老师用一堂深入浅出的科学课,让孩子们了解了煤改电的科学原理,他们也因此更加理解政府推出煤改电政策的原因,树立了环保意识。每天的集体学习之后,学校还为学生创设了足够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起为小组起名字,一起讨论燃煤危害环境的种种表现,一起策划汇报内容,一起提出“煤改电”解决方案,一起制作道具,一起撰写稿件,在相互的交流研讨互助中不断激发出新的想法、新的创意。
在一周的学习中,每个学生都给了老师们很大的惊喜,他们完成了十多页的学习探究作业报告,其中包括听课与采访记录、自己的随感随想、课程学习总结、环保小报以及对于课程的悦纳度评价和自我、同学、教师三方对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状态的评价等。每个报告都蕴含着学生们对于知识独到的理解和思考,有的同学是结构化表达,有的同学提炼出关键词,有的同学用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学生甚至用刚刚学过的《天净沙·秋》的诗词形式来表达自己学习过程的收获,让老师们大为赞叹。学生们还成立了节能减排的小小宣传队,画出了海报,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勉励大家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
煤改电的课程的实施,不仅使学生们清楚地知晓了国家对于环保、民生的惠民政策,他们还举一反三,在数学老师的帮助下,运用所学知识调查学校的用电情况,提出了学校煤改电的倡议。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不仅收获了关于煤改电中的相关学科知识,收获了自信和勇气,更拥有了对于社会发展的一份责任感。老师们也在多学科整合课程中收获了很多,他们打破了单一知识教学模式的束缚,提升了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在今后的主题化活动课程中,他们自觉地找到属于自己学科的知识并加以开发。学校的煤改电微课程也在瑞典2016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上作为案例来展示。
多年来,麻峪小学的学生在全国、市区各个层面获得奖项,学生的素养得到周边百姓的认可,学校连续被评为人民满意学校。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在麻峪小学这片教育热土上,在百年校训的引领下,生命闪现着夺目而恒久的光芒,这种光芒将永远温暖着麻小人的心灵,永远激励着麻小人执着的脚步,永攀高峰,始终向前!
﹥﹥环保局长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