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构建初探
2016-02-17钟碧芬祝志勇潘菊素
□钟碧芬 祝志勇 潘菊素
高职院校“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构建初探
□钟碧芬 祝志勇 潘菊素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课程教学团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遇到了瓶颈。提出了“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概念,阐述了“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的作用以及团队的组建、运行、评价、保障等,为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拓展了新思路。
高职课程;嵌入式;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体现在知识结构的完善上,并且影响价值观的形成和择业的选择[1]。在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已成为各个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而教学团队建设是其达成目标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双师教学团队一般是以专业为平台、基于课程体系分别组建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由专任教师或者兼职教师独立承担一门或几门课程,这种结构形式的“双师团队”实际上各自为阵,没有把“双师”的优势作用发挥出来。“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则是以课程为目标载体,通过对校内外教师资源的优化整合,基于课程教学创建的一种新型的团队组合模式。通过创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促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的界定
从麦可思研究院的相关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普遍对课程实践教学认可度不高,有62%的人认为需要加强和改进“专业技能相关实训”。为加强实践环节教学,高职院校普遍聘请了富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完成课程教学。但从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评教情况结果看,兼职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估情况普遍较专任教师差。因此,由兼职教师独立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并未受到学生认可。究其原因,主要是兼职教师虽然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但普遍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2]。这种由校内专任教师或校外兼职教师单独来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始终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嵌入式双师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可以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各自优势,使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获得更为专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是指一门课程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教师团队共同实施教学,其中一人为校内专任教师,具有比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对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等起到负责人的作用;另外一人(或几人)为源于企业具有较强实践技能或丰富管理经验的兼职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承担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一门课程形成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导,兼职教师为补充,优势互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课程嵌入式双师型教学模式。
二、“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作用
“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培养模式可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一)建立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方式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资源相对紧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越来越大,出现教师负担过重、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课程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有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独立承担一门或者几门课程,教师彼此处于孤立状态,无法有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3]。“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把不同思维方式、教学经历、知识结构的教师组合在一起,让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形成以课程教学团队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共建共教过程,共同设计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做好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课件、题库等,做到学习内容、生产性学习资源以及授课计划共享。
(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有效平台
教师个体“双师”素质提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过程,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几次培训所能达到,而且是贯穿于日常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更需要在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搭建有效的平台。“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简单地在一节课上安排校内外两名老师共同授课,而是在一门课程上安排两名(或以上)的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校内专任教师作为课程的负责人,通过与兼职教师进行沟通协调,完成制订课程的授课进度及教学计划,课程相关文件资料的整理以及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全程参与协助兼职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课程教学团队在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中,校内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能够有效实现优势互补,使学生得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丰收[4]。由于校内专任教师全程参与实践教学的协助工作,这本身是一个学习与自我提升的过程,有助于提升校内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能够有效的弥补校内专任教师职教能力不强、实践技能欠缺的现状,促进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
(三)改善兼职教师管理的有效途径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普遍重视外聘兼职教师的管理工作,希望通过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更好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但由于学校与兼职教师处于松散的管理关系,使兼职教师队伍管理成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短板,在日常教学检查中发现兼职教师在执行学校教学规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在推行过程中加强了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联系和交流,既有利于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也有利于校内专任教师了解企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在对一门课程的整体设计过程中,由校内专任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承担课程相关教学文件的整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的规范性,加强了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同时,兼职教师由于不需要再编写各种他们认为复杂的教学文件,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发挥专业特长的过程中,也使他们更乐于参加学校的教学工作。另外,在授课的方式和时间上,可以由校内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求相对灵活的安排和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授课时间,从而更多的顾及兼职教师的本职工作安排,减少兼职教师因本职工作而影响总体教学进度和教学运行。而且这种课程教学团队的形式大大减轻了对兼职教师授课时间的限制,将有利于兼职教师聘任工作的开展。此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校内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在这个深入交流和搭档式的工作配合中,校内外教师更容易成为朋友,从而达到稳定师资队伍,推进校企融合的目的[5]。
三、“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的实施
“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将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从制定教学计划,到实施课程教学,课程考核,必须要通过严格的过程监督和结果考核来加强监管,确保课程教学团队在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取得实效。同时,学校也需要制定各项与之配套的制度来保障课程教学团队有效运行。
(一)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
“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构建的关键是如何协调好“双师”协同开展教学。“双师”组合方式可以有三种类型:一是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组合,这是一种普遍的,也是最为主要的组合方式。其中一名为校内教师,另一名(或几名)为来自企业的业务骨干或技术能手。二是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的组合,这种组合中两名教师都是校内的专职教师,但其中一名为从企业引进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教师或具有“双师”素质的有经验教师。三是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内实训指导教师的组合,其中校内的实训指导教师大多是从企业引进的技术能手。总而言之,这种教学团队是由一名擅长理论教学的教师和一名擅长实践教学的教师组合而成,这种各自的特长也体现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总体上,课程教学团队将承担以下共性的职责:一是教育教学研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应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学科技能竞赛及考证考级指导。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技能竞赛、科研实践、自主创新活动、考证考级等。三是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依托课程教学团队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与服务。在具体分工上,校内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准备以及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并且也参加包括职业技能在内的课程全程教学和管理,另一名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师主要负责职业技能教学。这种在一门课程安排两名(或以上)教师的做法比较适合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性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中,两位教师不是各自为政,各自孤立地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学计划阶段就开始密切配合,关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深度衔接,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做到“1+1>2”。
(二)课程教学秩序的运行
一个成功的“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一个完善的“教学计划”基础上,为确保课程教学秩序正常运行,首要的前提是制订一个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包括“双师”的选取、教学任务的分工落实、教学时间的安排以及课程考核方案的实施等方面。一是做好“双师”选取工作,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入一个(或以上)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组成双师,兼职教师的选取应体现“嵌入式”的要求,完全根据课程的教学计划、授课内容等从企业或其它专业部门进行选取,或者至少需要有课程相关实践能力的教师中选取,要通过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方便对兼职教师的选取[6]。二是做好教学任务的分工落实,要以学生能力提升为目标,将课程内容依据“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模式的需要进行重新整合,合理安排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的先后讲授秩序(两者也可穿插进行),关键是根据授课计划紧紧围绕主题,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中“双师”各自优势,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高度衔接和互补。三是做好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要以最大限度利用好教学资源为目的,有效安排上课时间,按照课程内容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所占课程时间比,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发展。四是做好课程考核方案的实施,“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模式下的成绩考核制度与传统的成绩考核制度有所不同,要根据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多样测评、公开透明的考核制度,两名(或以上)教师的授课需要与其匹配的多方考核制度,同时要更加注重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结合。此外,要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企业元素,由原来的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改为以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培养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方式,设立讲座式课程、微型课程等,形成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中的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评价包含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两个方面,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需要由教学团队共同设置考核方式。在具体操作上,可以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最终评定成绩(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不低于40%)。平时成绩由教学团队中的两名(或以上)教师分别实施,成绩取多位教师的平均分。期末考核由教学团队共同决定考核方式、试题内容等,成绩的评定由授课教师分摊协作完成。最后由专任教师负责统合本课程最终成绩并及时输入教务系统,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更改,从而确保考核的公平公正。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与传统的一门课程只有一位教师的评价有了较大的差异,虽然对两位(或以上)教师的评价是分开的,但又是体现在同一门课程上。要做好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需要针对课程教学团队的特点改进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优化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在具体操作上可参考以下做法:第一是改革学生评教的方式方法,学生评教是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重点,传统学生评教往往在学期末进行,为适应“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在探索初期随时改善正在进行的教学的需要,有必要将期末“任务式”的评价方式改成为在学期中及时、多次的开展,可以通过开发学评教移动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对教学进行实时评价,供教师及时吸收和改进,促使那些个性化的教学改进措施在大数据和移动端的支撑下被激发和落实;第二是完善第三方听课评估,第三方听课评估是评估方法改革的重要方面,在教学团队探索初期有必要扩大评估面和评估主体,采取一门课程至少三位或三位以上的教师对其进行评价,三位教师不拘同一个专业,分别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第三方评价主体则可以扩大到包括校督导、各评估单位督导、同行及中层以上干部等较为广泛的群体;第三是加强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是学校各项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同样需要将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纳入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中,把学生对课程素质、知识、能力教学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估依据,使其成为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四是做好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优化,评价指标按课程不同类型分别予以建立,对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分别设立不同的评级指标。
(四)教学团队运行的保障
“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实现专兼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教学有效性,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会存在各种困扰,比如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教育经费的保障、教师角色的改变等等。为了实现课程教学团队的长效发展,必须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首先是制度保障,各高职院校应该把课堂教学创新工作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详细制定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不断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课程教学团队经费管理办法》、《外聘教师管理办法》、《教学计划管理办法》、《教师教学效果评估办法》以及《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各类文件,在其中增加与课程教学团队相适应的相关条款。其次是组织保障,学校层面应该支持“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的实施,推进“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理顺运行机制,保障经费支持;人事部门要改变传统教学工作量统计方式,将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教学组织等都纳入教师教学工作量,重新设计教师工作量和课时报酬的计算方式;教务部门要负责课程教学团队具体实施,开展教学检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各院系要具体落实“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的实施,细化划分团队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具体职责。最后是经费保障,为推动课程教学团队的更好发展,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与兼职教师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相应补贴,兼职教师的补贴在学校生均经费内支出。同时,通过由学校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和学院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优秀课程教学团队的奖励,确保“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有效实施。
[1]谭菊华.大学生就业视野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27-132.
[2]程培堽.高职国贸专业建设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基于麦可思调查数据的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64-66.
[3]沈苏林.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转型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1(28):70-74.
[4]邵建东.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3(4):99-101.
[5]杨杰辉.研究生诉讼法实施双师同堂协同教学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86-90.
[6]金孝胜,王君丽.高职院校“一课双师”机制创新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10):8-10.
钟碧芬(1984-),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祝志勇(1968-),男,浙江淳安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潘菊素(1965-),女,浙江温岭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创新研究”(编号:2015SCG085),主持人:钟碧芬;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编号:DJA130342),主持人:潘菊素。
G710
A
1001-7518(2016)03-0076-04
责任编辑 蔡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