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研究进展评析
2016-02-17何爱霞刘雅婷
□何爱霞 刘雅婷
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研究进展评析
□何爱霞 刘雅婷
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愈益凸显的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与难以融入城市的现实矛盾,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问题于近几年受到了我国学界的较多关注,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围绕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作用与优势、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教育培训障碍、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教育培训策略等主题展开。今后,相关研究应注重立足新型城镇化探讨农民工城镇融入与教育培训,应在关注全局中突出研究重点,亦应拓展丰富研究的理论视角。
农民工;城市融入;教育培训;进展;展望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大量农业人口转移至城市就业,并被赋予了“农民工”这一特定称谓。据统计,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近2.74亿人,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1]。与规模持续壮大相伴生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已不仅仅满足于“流入”城市,而是更渴望“融入”城市。但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却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在此背景下,农民工城市融入特别是有较高城市融入意愿但融入能力不足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成为了我国城市化的研究热点,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问题也于近几年受到较多关注,并取得了系列成果:在中国知网期刊库、中国知网博硕士论文库等数据库中,笔者共检索到33篇专门探讨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的论文;著作方面,则有赵蒙成等著的《教育支持: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培训研究》一书。
二、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研究的主要进展
目前,既有研究主要围绕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作用与优势、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教育培训障碍、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教育培训策略等主题展开。
(一)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作用与优势
究竟哪些因素影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教育培训能否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这自然成为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研究的首要话题。总体而言,这方面的探讨有的侧重理论分析,有的依赖实证调查。
在理论分析方面,有研究者认为,成人教育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提升职业技能,促进经济融入;提高社会认同度,促进社会融入;发挥舆论作用,促进政治融入;转变价值观念,促进文化心理融入[2]。有研究者指出,教育培训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作用表现为非经济作用和经济作用两方面。前者主要体现在:教育能改变农民工的观念,增强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能力。后者则指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使之获得更高的经济性收入,为他们在城市中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进而促进其融入城市社会[3]。有人则专注于社区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户籍制度、就业困难、社会交往、身份认同等困境,而社区教育在消除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所遭遇的制度阻碍、经济阻碍、社会阻碍与心理阻碍方面,具有其他教育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4]。
实证调查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为:有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城市融入意愿、城市融入情况都存在正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城市融入意愿越强、能力越高,城市融入程度也越快、越深、越和谐,加强教育培训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举措[5]。有人通过对民营企业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在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以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员工就业竞争力,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奠定基础;开展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企业文化教育,推动农民工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以培训消除员工的“打工”观念,增强员工的主人意识,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员工学习能力,激发员工融入城市、适应新环境的内在动力[6]。
无论是基于理论分析还是实证探讨,研究者们都基本认同,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受到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就业、教育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教育培训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与优势。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教育培训障碍
在从正面阐述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亦有研究者着眼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教育培训障碍,即教育培训缺失或低效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不利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着较明显的教育培训障碍。
其一,农民工初始受教育程度低、职业技能缺失导致其城市融入度低。不少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成果指出,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培训缺失等是制约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有人甚至将其视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即使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其主要特征之一是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有所提高,但与城市居民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依然偏低,而这直接桎梏着他们的城市融入。有研究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始终存在难以稳定就业、难以真正融入城市以及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除了用工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外,文化素质偏低、就业技能缺失、技能结构不合理是主要障碍[7]。有人认为,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进城农民工只能进入待遇和机会较差的城镇次要劳动力市场,无法进入待遇和机会较好的城镇主要劳动力市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制度性因素外,还有教育。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已经成为农民工融入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最重要的非制度障碍[8]。也有研究者认为,低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的缺失,使得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道路十分狭窄,大多只能在城市从事知识和技术要求不高的简单劳动,而且收入水平较低,因而难以承担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扎根城市难、融入城市更难[3]。
其二,现有教育培训内容、方法、手段等难以适应农民工的需求,教育培训质量不高、效果欠佳而不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对此,有人指出,我国当前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难以满足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现实需求,进城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成为影响农民工城镇融入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而言,农民工教育“重技能培训,轻文化知识教育”;重“生存”教育,轻“生活”教育;重输出地教育,轻输入地教育;教育管理模式单一,实施效果不够理想。这种教育现状造成农民工教育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进而严重影响进城农民工顺利地融入城市社会[9]。有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融入城市愿望,他们渴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增加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然而,政府培训管理与投入不到位、企业参与度低、培训机构培训实效性不强、社会支持不足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效果不佳,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10]。还有研究者着重从职业培训视角论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碍,具体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较高;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环节;内容不全面,与现实需求不相符;培训专业设置针对性差等[11]。
(三)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教育培训策略
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教育培训策略是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研究的聚焦点和落脚点,这方面的成果也相对较多。归纳起来,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实施主体和城市融入要素两个维度切入的。
1.基于实施主体的教育培训策略。从实施主体维度分析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教育培训策略,是当前已有成果的主流。代表性的如:城市融入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要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为新生代农民工长远发展搭建平台;提高企业的培训积极性,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自我发展;增强培训机构的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构建培训的社会支持环境,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创设条件[10]。也有人认为,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需要政府、机构、企业和社区均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12]。另有人提出,政府应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政策支持;发挥地方高等院校在农民工继续教育方面的优势作用;优化整合农民工继续教育资源,加强社会培训机构与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的沟通与合作[9]。有研究者探讨了社区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着力点:优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层次;开发自我导向学习潜能,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进行心理咨询与生命教育,培养积极健康心态;开展农民工闲暇教育,提高闲暇生活品质;转变城市居民的排挤观念,创建热情接纳的社区环境[13]。
2.基于城市融入要素的教育培训策略。城市融入要素是我国学界探寻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教育培训策略的另一重要视角。农民工城市融入一般分为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心理融入三个相互联系又依次递进的层面,研究者也多从这几个层面探究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具体策略。例如,有研究者建议,通过规导择业观念、加强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技能水平,促进经济融入;通过重塑社交网络、开展闲暇教育等方式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搭建社交平台,促进社会融入;通过构筑认同基础、开展城市教育等方式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增进城市认同水平,促进心理融入[14]。有研究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主要表现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心理等层面的融入,与之相对应的成人教育策略主要包括:注重职业技能培训,拓宽交际网络,加强多方合作,提高人文素养[12]。有人提出了成人教育促进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策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经济适应力;注重社会知识培训,提升社会适应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适应力;开展社区成人教育,提高社区适应力[15]。
综上所述,在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研究方面,我国学界已形成了如下共识性认知: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城市融入日渐成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并非仅停留于农民工进入城市,更应着眼于其融入城市,能否真正融入城市是农民工从“农民”转为“市民”、城市化从“半城市化”走向“全城市化”的关键所在。教育培训直接影响着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确切说教育培训具有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显著功能。理性而言,我国在农民工城市融入及基于城市融入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既取得了不菲成绩,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更好地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相关教育培训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培训机构)等协同参与、同步推进。
三、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研究建议与展望
(一)立足新型城镇化探讨农民工城镇融入与教育培训
阐述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晰城市化、城镇化及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其演变。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过程的主要指标之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所走的是一条以工业化为推动力、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道路。在我国,有人将城市化与城镇化相等同,但更多人认为,基于人口众多、工业化程度不高的现实国情,我国更要注意发挥小城镇的作用,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因而更倾向于将“城市化”称为“城镇化”。特别是200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国政府首次明确使用“城镇化”概念,其意也是为了强调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概念为人们所熟知始于党的十八大。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颁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则具体指明:“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由此可知,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城镇化既有同质性也有异质性。其异质性主要体现为,新型城镇化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因而更加符合我国现实国情,更能彰显中国特色。可以说,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强大引擎,“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也被确定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然而,基于新型城镇化探讨农民工城镇融入与教育培训的成果迄今仍相对较少,这也正是本评析最终定位于“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而非“农民工城镇融入与教育培训”的主要原因。因此,无论是从实践运施还是理论创新的角度看,立足新型城镇化探讨农民工城镇融入与教育培训,切实提升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都应成为今后研究的着重点与新生长点。特别是,鉴于农民工创业创新培训既是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因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农民工城镇融入的创业创新培训理应更受学界重视。
(二)在关注全局中突出研究重点
现有的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研究成果,呈现出比较鲜明的在关注全局中突出重点的特征,并且,这一特征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延续。
首先,从研究对象角度,已有成果中,在放眼所有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的同时,致力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的成果占据多数。以论文为例,在笔者所检索到的33篇论文中,就有18篇专门探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究其原因,一是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30岁的占61.6%。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也正因此,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而且,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更加强烈,其融入城市的可能性也相对更大。今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依然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
其次,农民工城市融入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层面,城市融入通常表现为一种由外在融入到内核融入的过程,即由经济地位提升、就业空间扩大、消费模式转变等外在表现,逐步过渡到文化、价值、观念上对城市社会的认可与接受。鉴于此,从教育培训内容角度,城市融入视野下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既含括主要指向经济融入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含括指向社会融入和文化心理融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教育培训,只有上述教育全面推进,才能真正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当然,经济融入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起点,也是城市融入的物质基础与基本前提。正因此,促进农民工经济融入的职业技能培训无疑成为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核心,这从几乎所有成果都将职业技能培训列入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首要内容以及《从职业培训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碍与对策》、《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等专题成果中皆可见一斑。可以预见,这一趋势还会持续下去,只是需要注意的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并非等于“唯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在拥有了相对稳定的职业与较高的经济收入之后,通过教育培训解决农民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问题,将显得更为迫切而重要。
(三)拓展丰富研究的理论视角
农民工城市融入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理论视角的议题,基于教育培训审视破解农民工城市融入难题,亦离不开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唯此,才能将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研究推向深化细化。目前,已经有研究者以社会融合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社会流动理论、共生理论等为理论基点,分析农民工城市融入及教育培训应对。但还有不少成果只是单纯地论述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问题,此举难免会导致一些研究流于浅表,成果简单化、雷同化、随意化现象较为突出。为深度解析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的相关,寻求更加具体可行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策略,亟待拓展丰富研究的理论视角。社会排斥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距离理论、文化适应理论、生命历程理论、再社会化理论等都可以成为剖析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探究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构农民工教育培训策略的理论依托。譬如,发端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社会排斥理论是研究贫困和弱势群体的核心理论工具。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遭遇了比较严重的经济排斥、政治排斥、文化排斥和社会关系排斥。之所以如此,既有社会政策、制度安排等外部原因,也有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内在原因。针对后者,只有农民工实现“自我革命”,提高融入城市的能力和水平,才能走出边缘化、隔离的困局,逐步消除社会排斥。再如,农民工城市融入一般是指农民工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上整体融入城市并认同自身新的社会身份的过程与状态,因此,认同的转换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内容,但现实中社会认同困境却阻滞着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尤其是不少新生代农民工遭遇了“市民”还是“农民”的身份认同危机。基于此,依托社会认同理论剖析农民工城市融入度低的问题与原因,探寻如何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助其努力与城市居民在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方式上保持一致,进而实现身份认同、城市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统一,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使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教育培训研究更具适切性和可操作性。此外,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把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它们之间密切关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也可以变成文化资本或经济资本。依循这一理论,农民工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都处于一种先天或后天的匮乏状态,如经济收入整体较低、受教育水平不高、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关系网络难以建构等,这些资本的匮乏直接导致农民工自身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较弱。因此,注重提升农民工的知识、技能、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等身体、客观或制度型态的文化资本,并努力通过资本转化等方式,加强各种资本的积聚,是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的重要路径。
[1]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
[2]陈维华,陈醒.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成人教育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191-192.
[3]胡平.农民工融入城市:教育培训是关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1):91-92.
[4]薛天山.社区教育: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63-67.
[5]赖显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与城市融入关系的统计分析——以广州市为例[J].南方农村,2014(1):74-78.
[6]舒志定,颜炼钢,陈得意.民营企业以培训助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发展策略——以浙江省部分民营企业为例[J].职业时空,2013(4):55-57.
[7]吕莉敏,马建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54-55.
[8]郑彩祥.农民工融入城镇的教育障碍[J].中国成人教育,2009(9):20.
[9]张建政,武艳艳,翟玉建.继续教育视角下农民工城镇融入的困境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7):4446-4447.
[10]杜永红,李鑫.城市融入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2(18):49,51-52.
[11]王兰英,张艳芬.从职业培训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碍与对策[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9-80.
[12]杨丽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教育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14(11):26-29.
[13]任佳佳.社区成人教育: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之途径[J].职教通讯,2011(7):47-49.
[14]刘雅婷.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与成人教育应对——基于山东省济宁市、泰安市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123-125.
[15]翁远霞.成人教育促进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74-75.
何爱霞(1973-),女,山东宁阳人,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成人教育社会学;刘雅婷(1991-),女,山东曲阜人,温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成人教育促进农民工城镇融入研究”(编号:14YJA880021),主持人:何爱霞。
G720
A
1001-7518(2016)03-0047-05
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