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平台促进基础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均衡发展
2016-02-17崔惠萍
崔惠萍
(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为教育构建了崭新的学习环境,变革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微型学习、泛在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前景。与此同时,作为基础教育阵营里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教师,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教师专业能力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要素,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普遍关注并致力解决但又收效甚微的问题。微课的出现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希望。
一、教师专业能力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在区域、城乡及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公平,最终促进社会公平,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颇具规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上也进行了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研究,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平台向全国范围开放使用。但一切为了缩小“数字鸿沟”的努力似乎并没有朝着预期发展,有研究表明,信息化建设对于缩小“数字鸿沟”的效果并不明显。[1]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技术应用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又是信息化时代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无疑是主要瓶颈。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观念和能力不足,使得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与应用失衡,利用率低。尽管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从整体范围来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化教育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学用脱节问题突出。可见,目前我国的教育不均衡,除了教育经费投入不公和入学机会城乡差距巨大以外,师资不均是目前城乡差距中最影响教育均衡的问题。[2]
近两年,对利用微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进行得如火如荼,更有甚者认为将名校名师的课堂可以同步直播或以微课形式直接用于偏远地区的课堂以使学生能共享优质教学、教师资源,解决优质教师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但却忽视了重要的一点: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离不开师生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尤其是中小学阶段。与其让学生对着大屏幕接受来自名师名校的教学资源,而无现实的互动交流,让身边的老师充当着放映员和纪律管理员的角色,不如提高学生身边教师的教学水平,给学生真实的互动体验和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毕竟这些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差异所造成的与名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学要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我们必须承认,不同地区学生的这个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因此,唯有提高学生身边教师的教学水平才是明智之举。教育部办公厅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当前利用教育信息化克服中小学校际不公平的策略之一就是针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学科以及教育信息化培训,提升学科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能力。
随着2012年全国首届微课大赛的开展,微课的价值越来越被教育管理机构所重视,微课依托信息技术制作并传播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辅以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适用于当前的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等方式。这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利用微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无须坐在一起,无须轮流发言,只需短短的5分钟就可以吸收他人最先进的教学经验[3],微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师听评课模式。基于微课平台的教师共同体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建设微课资源平台,支持校际、区域内外的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微课的共建共享,促成教师共同体的形成,构建教师虚拟学习社区,利于教师对彼此微课的相互点评交流,相互借鉴、启发,积极反思,从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微课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的优势
1.微课为教师的隐性知识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教师的专业知识可以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大类。理论性知识作为可以明言的显性知识通常可以通过阅读和讲座等途径获得;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既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知识,包括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方式、原则,以及教学实践中的信念、直觉、灵感,教学机智技巧等,是在教师个人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论性知识通常停留在教师的头脑里和口头上,是教师根据某些外在标准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4]它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功能,指导甚至决定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5]然而,虽然理论性知识易于传授记忆,但记在头脑里的理论性知识未必都会被使用,从理论性知识到实践性知识的转化需要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主体的积极实践、观察、反思、总结以及教师个人对知识活学活用的智慧的参与,将其内化为教师个人的品质和知识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最大区别不在于他们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多寡上,更多地表现在他们对教学情景中问题的处理和把握上。[6]
教师隐性知识独特的主体依附性、情境依赖性以及难以符号化,使得记录符号系统等媒介无法独立传递,主体之间只能以“干中学”或“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长期以来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被局限在小范围的教师群体和组织中,以观摩课和示范课为常用途径,教师彼此直接交互、观察,共享隐性知识,其共享范围严重受限。而传统的教师培训过程中也不易传授此类知识。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障碍始终是教师专业发展难以逾越的鸿沟。
微课平台为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共享开辟了有力的通道。由于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7]它完整地展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策略的设计和处理;传达着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策略以及教育理念;呈现了一定教学情境下教师的教学智慧、学科专业知识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应用等方面的隐性知识;保留了隐性知识的主体依附性和情境依赖性,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环境;克服了难以编码符号化的障碍,通过画面、声音、文字等表征形式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通过观看这些微课资源,尤其是一些优质的微课,教师能够通过反复观察来体悟其中的隐性知识,并将这些隐性知识模仿、迁移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改善和提升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水平,实现了他人隐性知识到自身隐性知识的直接转化;通过教师同行以及专家针对同一微课的集体点评,共同研讨交流,发现微课中蕴含的隐性知识使之显性化为大家共享;同时教师在平台营建的虚拟实践社群中能够得到同伴、专家的互助、点评交流和专业引领,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对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产生更强的动机和主动性,自主制作微课,并在此过程中直接模仿甚至创新出新的教学知识与经验,并不断获得教学智慧的增长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专业能力的共同发展。随着微课平台教师社群的扩大,教师的个人知识不断为教师群体所共享,同时在群体的交流互助和反思中不断创生,实现了教师群体知识的共同发展。
2.微课的微型学习方式解决了传统教师培训中的工学矛盾和覆盖面小等问题
传统方式中,教师教育主要依托教育机构定期组织的培训以及举办的学校内部或小范围校际之间同行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等方式进行。大多数面向基层教师的培训都安排在假期进行,既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还需教师缴纳培训的费用,因此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且培训内容大多属于理论性的显性知识,面对具体的教学问题,教师无法直接将其转化为实践性的隐性知识用于教学实践。而对于高层次的培训,基层教师尤其是农村基层教师外出机会少之又少,他们参与各种活动以及观摩优质课、参与校际教研的机会,以及和教研员、优秀教师交流等的机会都很少。这种发展机会不均衡也是导致教师专业能力不均衡的因素之一。总体而言,传统教师培训模式下,培训实效性差、效率低。[8]虽然,当前利用网络开展教师培训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公平,但是大规模培训往往趋向于单向传播,对于教师与教研员、优秀教师交流互动的需求往往无法很好满足。[9]
微课资源为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出路。第一,微课不受时空限制,突破了传统的教师听评课模式。教师无须集中坐在一起观摩,也无须花费很长时间参加培训课程。只需短短的几分钟观看微课就可以吸收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微课的学习完全可以在教师的空闲时间随时随地进行,避免了学习和教学工作以及正常生活之间的时间冲突。第二,由于网络中的微视频可以反复观看,教师可以有足够的时间体悟思考,而且可以通过平台营建的教师共同体与更广范围的教师互动讨论。第三,通过微课平台可以募集到大量优秀教师的微课视频,他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知识点的分析以及对课堂教学的设计都是难得的课程资源。那么,其他教师在备课时学习借鉴这些优秀资源,一方面会提高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借鉴学习他们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智慧并将其用于自己的课堂,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第四,根据ARCS动机理论,其中,R(relevance,相关性)指的是学习目标和内容符合学习者的需求,与已有经验有联系,并对未来发展有价值。微课内容涉及的是学科内容知识点的教学信息,它直接与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关,指向教师的实际教学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借鉴,避免了传统培训后,教师仍需进行将培训课上的显性知识转化为自身隐性知识的摸索。微课的可模仿性高,又与教师自身的教学任务直接相关,教师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大大提高。第五,通过对微课平台丰富资源的学习,突破了地域限制,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显著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体验。通过对这些教学经验和技巧的观察理解和融会贯通,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
3.微课平台的智慧化环境提供了智慧化的服务支持
目前,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逐渐应用于教育平台的开发中。微课平台中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和满足个性需要的微课资源;大数据记录了每个教师在平台中的学习行为,通过对这些学习行为的分析可以了解每个教师对微课资源的需求倾向以及学习的参与程度,及时地为教师推送平台中点击率、下载量高的符合他们兴趣需要的微课,从而提高他们检索微课资源的效率,降低了检索资源的难度,这对于信息技术能力较低的教师来说减少了平台使用的障碍,从而提高平台的使用率和教师的使用积极性。以往的平台使用率低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支持,找不到想要的资源,最终导致建设的资源无人问津,应用与建设严重脱节。另外,通过大数据所记录的每一位教师的参与频次,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监督激励教师的参与,亦可保证微课平台的持续使用。
4.微课平台构建起教师协同教研共同体
在微课平台中,具有共同教学任务、共同专业发展追求的分处各地的教师围绕共同的课程内容展开交流研讨,形成了教师协同教研共同体。在这些共同体中,有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年轻教师,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们之间的知识差异和思维差异将是这个教师共同体知识转移和共享的动力源泉和重要资源。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汇聚了拥有各种不同教学智慧的教师,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智囊团,在他们的交流研讨中,各种教学智慧相互启发、相互碰撞,既深化了对教育理论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开发能力,又可能创新出全新的教学智慧。当这些教学智慧再次被应用于微课开发,并在平台中得到教师之间的相互点评、合作反思时,教师共同体的智慧便开始持续地螺旋式增长。教学能力薄弱的教师通过边缘性的参与,分享着共同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在实践反思中完成知识的个性化,丰富自身的实践智慧,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作为地域开放的共同体,打破了优质教师资源在本地本校的封闭状态,形成了校际、区域之间教师的良好合作氛围,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便捷有力的平台。
同时,教师教研共同体打破了以往“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界限,改变了以往教师专业发展中“专家讲,教师听”或者“教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处于从属地位”的局面[10],以教师日常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师切身的实际问题解决需要为核心,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享教师之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智慧,从而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以微课平台促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应用模式
1.形成跨校、跨区域的教师共同体,实现协同教研、备课
通过教育管理机构的政策激励和引导,微课平台在移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了城乡一体、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名师与普通教师共同参与的互助式教研、远程交流等,极大地拓展了合作范围,提升了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师在协同备课的过程中,围绕共同的教学问题和教学任务,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共同体所生成的集体智慧是教师个人或几个人的智慧所无法企及的,原来为个体教师所困惑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集体的研讨中迎刃而解,每个教师身后都有强大的教师智囊团,这为教师专业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2.通过碎片化学习进行教学观摩
观摩课程或者教学视频,并对课程进行研讨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常用的方式方法。[11]微课所具有的短、小、精的特点,尤其适合于碎片化学习。教师无须专门抽出很长时间,随时随地在闲暇之余即可看完一个在大数据精密分析下所推送的符合教师个人需要的完整的持续时间5分钟左右的微课,无须持续的专注力,无须专门的筹划安排。日积月累,持续渐进,通过碎片化学习,教师观摩了大量的微课案例,拓展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学实践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3.基于微课促进教师微课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微课反思是教师在微课观摩、协同教研和微课制作实践过程中,以自身的教学活动为对象,不断地进行检查、评价、反馈、总结,进而不断改善后续教学活动。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了更加视觉化、情境化的平台。教师在微视频的视、听、反思中,回顾自身的教学经历,评价自身的教学活动,通过参照对比,总结成功经验,丰富实践体验,获得灵感启发,在持续不断的实践、反思中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专业智慧的丰富。
由此可见,微课平台在促进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均衡发展中将大有作为。当然,为避免微课平台建设与利用脱节的常见问题,一方面,管理机构应制订相应有效的监管激励机制,从政策的引导协调上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和使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智慧的学习环境,提高平台的易用性、实用性和适用性,减少平台使用中的障碍,让微课在教师专业能力均衡发展中真正地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鲜,王瑛,汪晓东,等.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5):24-33.
[2]翟博,孙百才.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12(5):22-30.
[3]肖安庆,李通风,谢泽源.微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优势与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0):15-17.
[4]王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机理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5(5):101-107.
[5]张静芬.从默会知识的视角看社会性软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8(2):71-73.
[6][10]张平,朱鹏.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9(2):56-60.
[7]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3-67.
[8]杜志强,支少瑞.微课在新媒体时代的“位”与“为”[J].高校教育管理,2015(3):96-100.
[9][11]吴筱萌.以人为本的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校际公平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3):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