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医德教育隐性和显性机制探索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2016-02-17周宏菊

肇庆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医德显性隐性

周宏菊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广东肇庆526020)

医学生医德教育隐性和显性机制探索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周宏菊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广东肇庆526020)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观包括4个维度:崇高的爱国观,高尚的敬业观,感人的诚信观和暖人的友善观。现阶段的医学生医德教育还存在校内教育多,社会实践少;阶段集中多、全程熏陶少;显性途径多、隐性措施少等问题。应既要注重正面灌输、典型示范导向、制度规范约束等显性教育的力量,更要突出显性课程背后隐含的隐性教育、物质形态、活动形态、精神形态、实景形态等隐性机制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德现状;显性教育;隐性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最新的中国化理论成果。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体层面道德的基本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医学院校是培养“大医精诚,厚德尚医”医疗卫生人才的主阵地,能否忠实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医疗行业的风气、正气和医疗品质。基于此,笔者将探索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医学生医德培育机制,推动医学生“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医德教育的内容

大医精诚,厚德尚医。基于医德的塑造与养成,首先需要每一名医务人员基于个体层面的自省与觉悟。因此,笔者认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应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和维度。

(一)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崇高的爱国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念和追求,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医学道德最高的道德准则。然而,在今天理想信念的失落已成为社会性重大问题,医学生“有文化、没理想;有欲望、没追求;有能力,没信仰”问题也日益突出,惟钱、惟利观念大肆盛行。因此,基于宏观的视域,培养医学生的大局观、爱国观,关系“究竟为谁服务、究竟为谁谋利”的重大是非问题,对医德的形成具有引领作用,必须审慎行事、努力培育。

第一,热爱祖国、矢志不渝。不会因国外丰厚的物质诱惑、优越的工作环境,而放弃服务祖国的医疗事业的信念,移民国外。

第二,珍惜创造、保守机密。对主持、参与的医学成果、医学创造,自觉遵守保密规定,严守机密,确保信息不外传、机密不外泄。

第三,正直做人,自觉同违法现象做斗争。在工作中始终以“父母、同胞、兄弟、姐妹”的心态,清白做人、关心病人的身体健康,精心给予诊治,自觉坚守职业良知,杜绝给病人做大检查、开大处方等过度医疗行为,并自觉同各类医疗违规、违法现象做斗争,自觉监督、检举、揭发,为“风清气正”医疗风气的塑造贡献力量。

(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高尚的敬业观

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要以“技术精、道德美、行为端”为标准对医学生进行锻造。

第一,技术精。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亚学科知识均能熟练掌握,对临床病例潜心揣摩,具备“快速诊断、精准开方”的精湛技能。

第二,道德美。一是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二是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一视同仁。

第三,行为端。一是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二是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三是学术研究严谨、规范,拒绝学术抄袭、论文剽窃、临床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四是拒绝接受患者及其亲友馈赠的红包、物品;五是拒绝接受医疗设备、医疗器械、一次性卫材、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代理推销人员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它不正当利益。发现企业或推销人员有上述行为的立即通报有关部门。

(三)信用操守教育:树立感人的诚信观

孙思邈曾在《备急千金要方》有云“大医精诚,大医习业”,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首先“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有精湛的医术,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当前医患矛盾产生的一个根源是医生与患者间缺乏彼此的信任,猜忌、隔阂往往进一步激化矛盾。因此,医学生如能以“坦诚、坦率、坦荡”的诚信观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则医患关系必然如鱼水般融洽。

第一,信任患者,“该出手时就出手”。在患者病情危重且不稳定,随时有生命危险,在患者没有带钱、没有家属陪同的情况下,能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安全地转运到病房,并垫付医药费开展手术治疗,践行“仁者爱人”的崇高风范。

第二,向患者公开医疗费用,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执行医务公开、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努力构建公开、透明的医疗环境。

第三,为病人保守医密,严守病人隐私。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第四,信守和病人间的医疗承诺,不敷衍塞责。例如,2015年杭州市三医院外科主任王海明遵守医疗合同,即使右腿肌肉拉伤,依然拄拐杖上手术台即是典型案例。

第五,根据患者病情,规范开药、合理检查,不开大处方,不做不必要的检查。

(四)爱心传递教育:树立暖人的友善观

医者仁心。对医学生而言,医务岗位不仅是职业,更是践行、传递、弘扬爱的平台。因此,医学生必须克服冰冷的“技术诊断思维”,对立的“医患消费思维”,在工作中时刻以“一言一行”、爱心、包容心,温暖、感化患者及家属“焦急、焦虑、焦躁”的内心,使其平复情绪,感受到“白衣天使”春天般的温暖。

第一,具有包容心。医生是决断者,要包容患者的偏颇认知、焦躁心理,甚至愤怒情绪,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第二,具有奉献精神。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通过延时门诊、预约诊疗及院外延伸服务等举措,方便群众。遇到接近下班时间来诊或者就诊流程未完的患者,能主动延迟下班,耐心等待,甚至会主动联系患者或相关科室进行寻找,直到处理完毕或确认患者安全,才放心下班,真正将患者的病痛放在心上。

第三,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及时答疑疏导。能够精通患者心理学,精准把脉患者心理,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合适的手术和心理辅导计划,使之能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利于疾病的诊治与康复。

二、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面临的难题

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医生应具备哲学家的全部最好品质:无私、谦虚、高尚、冷静的判断、必要的知识和不迷信[1]。然而,因受社会、学校、个人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现阶段的医学生医德教育还存在校内教育多、社会实践少,阶段集中多、全程熏陶少,显性途径多、隐性措施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的发挥,也阻碍了医学生“德艺双馨”品质的塑造与养成。

(一)教育形式:校内教育多、社会实践少

自古有云“医乃仁术”,表明医学的本质是“仁爱之学”、是“人道之学”,它需要对医学“形态—代谢—功能”的智商和人文情感、意志、想象的情商进行系统而又综合的演练、熏陶与教育[2]。而要达成这一主旨,校内理论真知的掌握与社会实践的践履是两大途径。然而,目前医学生医德教育“瘸腿”现象严重。医德教育普遍依托医学伦理学及相关思政课程,理论学时虽然有国家政策性保障,但内容往往偏于理论知识的介绍,缺乏对当今医患纠纷、医疗过失、药品索贿与受贿等公众关心的热点、焦点、议点等问题的现场体察、直观感受,与变化的现实情况脱节,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道德伦理知识不能内化为职业的社会行为、心理过程、情绪感受与行动指南,医德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教育手段:阶段集中多、全程熏陶少

美国著名生命伦理学家佩雷格里诺说:“医学教育不仅仅只是教授一种绅士的品质,也不是为了显示医生的教养,而是为了铸造全时空的道德自觉。”[3]而要达到时间、空间范畴内的道德自觉,就必须建立覆盖时间、空间的道德活动与氛围。然而目前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醉心于专题讲授、集中培训、突击考核评测等“一时”类教育,力图通过“短时、过场、突击”,毕其功于一役。而忽视了医德教育形成的“全时空、全过程”,不注重学校、宿舍、社会三维优质氛围的营造,不注重课堂、校园、实践三维活动的搭建,不注重入校教育、平时考核、期末考试三维评价的结合,急功近利、急于得利色彩浓厚。

(三)教育途径:显性途径多、隐性措施少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医德的养成和培育既需要“小隐”,也需要“大隐”。然而,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在医德教育实现的途径上,多选择显性教育,诸如开设医德规范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单纯地强调他律性、灌输性、强制性,缺乏对人文环境、课堂环境、突发环境等隐性教育的挖掘与运用,忽视了医学生自身对于医德道义和职业期望的的思考与共鸣。

第一,校园人文医学氛围“模糊”。校园建筑标志悬挂、标语张贴布置、景观阁楼设置“现代气息”十足,医学文化韵味无力。

第二,课堂德育氛围“肤浅”。医学课程,无论是内外科课程,还是解剖课、微生物课、医学影像课、寄生虫课等基础课程“金属实用气息”十足,人文情怀缺乏。

第三,突发情境“空白”。医学课程应突出“实践性、真实性、突发性”,然而多数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场景传统,或教室,或生化室,唯独没有临床诊断、观察、手术室,“移情换景”达不到,“实情实境”更无法企及,学生内心深处的情绪、感觉、玩味也难以有效激发,医德效果停留于“感性的浮光掠影”。

三、医学生医德教育显性和隐性机制的重构

医学生道德的养成是一个复杂而繁复的“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的过程,因此,既需要“疾风暴雨式”的显性教育,更需要“和风细雨式”的隐性熏陶,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4]

但如前所述,目前医学生医德教育显性教育效果不佳,隐性教育践行不深,是困扰医学生医德提升的重要因素。为此,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应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地展开。既注重正面灌输、典型示范导向、制度规范约束等显性教育的力量,又突出专业课渗透、实践锻炼、校园文化熏陶、网络引导等隐性机制的作用。

(一)显性教育:突出医德评价与考核

显性教育的特征与要求是他律性、灌输性、强制性,因此实施医德显性教育,必须基于外部主动加压、灌输的视角,突出对学生医德水平的评价与考核,实现“量考”与“质考”的融合。

1.医德课程设置:做实、建细、分段

借鉴英美的医德教育课程,建议整合现有的医德教育课程,细化为三个层面,并分段、分年级来开设:

第一,在医学生大一学年开设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除“两课”外,还应包括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

第二,在医学生大二学年开设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

第三,在大三学年开设由学科综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生态与环境、人与自然、社区卫生保健、卫生事业管理、人口学等。

第四,在毕业前半年开设“社区医学”课程,时间大约为3个月,送实习医生到比较偏远艰苦的地区,让他们多接触基层社会,了解民间疾苦,学习当地医疗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增进“仁心、仁情、仁志”。

2.医德课程组织与考核:求实、强能、重德

医学道德、公众健康、合法行医和医学历史等医德课程的组织与考核,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效果要求实。教学形式上,要通过习作能力训练、教师主讲、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讲座、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教学内容上,要组织知识类、激励类、规范类等不同主题、不同情境的医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差异化情境下的“心理风暴”。第一,知识类专题教育。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医德医风、职业道德常识的学习或观看医德教育录像片;第二,激励类榜样教育。学习卫生系统或本单位先进人物事迹,弘扬正气,激发职工的荣誉感,起到典型引路作用;第三,规范类岗前教育。对即将毕业或实习的医学生进行医德规范、职业道德等方面教育,使“准医生”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2)教学目标要强能。医学教育课程的改革重点是强调人文教育,将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做垂直和水平整合并注入人文和医学伦理元素,将“问题导向学习(PBL)”、建构主义等思想嵌入课程,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教学考核要重德。医德评价除逐步增加过程性考核外,还应增加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所推行的“MM I”的多站迷你面试。其评估项目包括团队合作、沟通能力、敏感度、同理心、热情、逻辑、伦理态度、人格等诸多方面。评估结果要记入学生档案,建立“终身伴随制”。在校期间,作为医学生评奖学金、入党树先等重要奖项的参考依据,并实行“一票否决制”;毕业后,可以提供学生给用人单位,作为医学生能否享受“就业招聘、升本读研、晋级升职”等机会的参考依据,从而为医学生是否精心锻造“仁心仁术”的良医戴上“紧箍咒”。

(二)隐性教育:突出人文精神的渲染与渗透

根据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的隐性课程理论,隐性教育作为一种“非课堂”教育、“非知识性教育”或“非理论性”教育,是每一位学生在学校内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5]。因此医学生医德的养成要突出主体的主动感悟与心理体验,强化人文精神的渲染与渗透,从而实现医学生“知、情、意、行”的结合。笔者认为,医学生医德的塑造应加大以下类型隐性教育的比重。

1.显性课程背后隐含的隐性教育

显性课程背后隐含的隐性教育指课堂情境——“移情”化体验。移情是指用心感受病人的体验、态度、幻想,从而深刻地体会、“经历”病人往日的痛苦等情感,从而在治疗中自觉的给予病人爱和感情的满足。具体来说,移情治疗师必须十分清醒地把握住对来访者的职业性关心和个人情感卷入的界限。意为:医生应将病人“身、心、灵”一并照顾,不只关切病痛的躯体,也需要关注病患的心灵、意识、思想,此为“全人”。建议在医学类专业课堂中设置仿真化的医疗场景,让教师或学生互换位置,分别扮演病人与医生,充分模拟、体验“患者之痛”“医者之累”。

2.物质形态的隐性教育

物质形态的隐性教育指校园楼宇的品德化营造。一是在办公楼、教学楼外部镶刻中国古代名医照片、名著经典语录,《医学生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词》等行医格言等哲理警句。二是在办公楼、教学楼内部悬挂北京同仁堂等中华老字号企业标识、医德文化、医德规范等的宣传栏、展板;张贴校内师生道德礼仪、学习求真、生活哲理、增强意志、毅力等自创的名言警句。三是在校园广场不间断播放医德楷模先进典型事迹、医德反面典型故事等视频,对医学生医德的养成进行全时空、无“死角”、可监控的熏陶。

3.活动形态的隐性教育

活动形态的隐性教育指校园活动——感染化宣传。医学院校可经常举办不同类型的“医德”主题校园宣传活动。一是现身说法类教育。例如:开展榜样典型教育,邀请医疗战线的楷模来校为学生做先进事迹报告,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医生担负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重要责任;二是讲座类教育。利用护士节、艾滋病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日,举办“医生的责任与医学人文素质”讲座,“医德医风大讨论”“医者仁心”签名活动、“讲诚信、树医风”主题班会等活动,“健康卫士工程”“名医起航”“人性的温暖”主题教育等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师生讨论、辩论类。比如针对现实中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怎样看待和对待“红包”“回扣”现象,如何看待医疗救助与病人欠费、逃费,如何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5]。开展校园医德案例“大鸣、大放、大字报”师生大讨论,通过争鸣、思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析现实中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培养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以及道德责任感。

4.精神形态的隐性教育

精神形态的隐性教育指网络舆论——健康化引领。网络舆论即健康化引领。一是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门的医德教育专栏,介绍最新医学医疗动态、国家医疗法规政策、医德规范、古代医德典范、现代医德楷模、校内名师、视频资料、在线书库等内容;留言版块让学生留下自己的医德感想,同时链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质建设的网站,使学生方便浏览这方面的网站;二是利用班级QQ群、辅导员博客、校园BBS等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在线互动交流讨论和交互式学习,邀请德育教师进行在线教学和案例讨论,解决学生的道德困惑。通过以上举措,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而且可加强医德教育的效果,提高学生医德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医德教育通过网络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行为。

5.实景形态的隐性教育

实景形态的隐性教育指实践锻炼——真实化历练。通过将医学生引入真实化的医疗情境,使学生充分体验患者的疾苦,在尊重与沟通中树立职业道德。一是体察苦难。组织学生深入医院一线,了解病人生活治疗情况及所受的苦痛,深化对医生“白衣天使、救死扶伤”责任的理解;二是体验苦难。组织学生深入偏远山区和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实地感受群众的生活难、健康差、看病苦,树立“医者仁心”的情怀;三是解决苦难。组织学生到附近社区、养老院、孤儿院开展义诊和帮扶工作,为贫困家庭、孤寡老人定期体检,“查病情、碰实症、解难题”,学会“了解病人”,掌握“临终关怀”不断提高医学诊治技能和专业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塑造一名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德医双馨的医学毕业生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依靠“两条腿”走路,避免“瘸腿”“歪腿”:一是显性教育要凸显,通过通识性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文艺、艺术、政治、经济方面的课程,作为学生的常识性基础;二是隐性教育要深化,通过学生实习、社会实践、苦难体察等多环节,为医学院学生提供理解医学的复杂性和洞察病人个人体验的人文精神的实践养成。

[1]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回归—王卫平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N].文汇报,2010-12-04(008).

[2]毛珍娥,刘强.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3):56-57.

[3]邹鹿鸣,吴韬,杨歆宁,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究与思考[J].中华医学杂志,2012(32):241-242.

[4]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55.

[5]廖梅.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N].皖西日报,2014-09-20(03).

(责任编辑:杨怀玫)

On 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chanisms of the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for Medical Students: a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ZHOU Hongju
(Department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Theory,Zhaoqing MedicalCollege,Zhaoqing,Guangdong 526020,China)

ract Medicalethics education formedical students consists of four dimensions,i.e.,patriotism,dedication(to duty),integrity and am icability.Currently,w ithin this field there existsuch problemsasmore schooleducation vs.less social practice,more staged instruction vs.less overall edification,more explicit approaches vs. less implicitapproaches.It is important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explicitapproaches like positive infusion,typical-example instruction,system-and-rule restriction,etc.Yet it is ofmore significance to take seriously the role of implicit education,physical forms,action forms,spiritual forms,situation forms,which are veiled in the explicitcourses.

ords socialistcore values;currentstatusofmedicalethic;explicitmechanism;implicitmechanism

G41

A

1009-8445(2016)04-0088-05

2016-04-06

2014年广东省“强校工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类校级项目(1-10-1)

周宏菊(1966-),女,湖北京山人,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医德显性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