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咭唎国译语》及其教育价值

2016-02-17余德英

肇庆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汉语汉字

余德英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余德英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咭唎国译语》是中国教育史上迄今发现的一部最早的中国英语教材,成书于1750年前后,内容主要包括734个与日常生活交流密切相关的词汇,采用汉字标记英语读音的编制方法。《口英咭唎国译语》的出现,标志着前近代中国英语教育进入以书面语为载体的“有字书”学习时代,具有四个方面的教育价值:形成基于交际需要且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探索有效的汉字记音学习方法;奠定了前近代中国英语教材的编制体例和方法;培养了一批前近代时期的中国英语人才。

《咭唎国译语》;前近代;教材;汉字记音;教育价值

国内学者研究中国英语教育史,往往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创立作为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开端。有少数学者尝试往前追溯,但亦停留在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几十年英语教育作简单描述而已。其实,从史料记载看,早在1637年英国人就开始在中国广州一带进行商业贸易,意味着中国人在300多年前就与英国人接触,已初步具备学习英语的条件了。只不过由于缺乏史料,人们对当时国人如何学习英语,英语水平如何,怎样借助英语同英国人进行贸易交流等历史事实知之甚少,相应的研究也近乎空白。《咭唎国译语》的发现,为研究前近代中国英语教育提供了可靠的史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笔者大体赞同福克斯、杨玉良和黄兴涛的观点,同时,笔者认为,在编撰《咭唎国译语》之前,已经存在可供参考的范本,《口英咭唎国译语》只不过是其再版而已,这可以从乾隆十三年的谕令得到证实:

朕阅四译馆所存外裔番字诸书,虽分类译名物,朕所识者,西番一种已不无讹误,因思象胥鞮译,职在周官;輶轩问奇,载于汉史。我朝声教四迄,文轨大同,既有成编,宜广为搜辑,加之核正,悉准重考西番书例,分门别类,汇为全书。所有西天及西洋各书,于咸安宫就近查办,其暹罗、百夷、缅甸、八百、回回、高昌等书,著交与该国附近省分之督抚,令其采集补正。此外,如海外诸夷并苗疆等处,有各成书体者,一并访录,亦照西番体例,将字音与字义用汉文注于本字之下,缮写进呈,交馆勘校,以昭同文盛治。著傅恒、陈大受、那延泰总理其事。[2]

关于《?咭唎国译语》的性质,多数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汉英字典。笔者认为:它实际上是一部以字汇为主要内容的英语教材。这个观点可以从其编撰目的得到证实。如上所述,《?咭唎国译语》是1748年乾隆谕令后所编的《华夷译语》中的一种。那么,明清政府为什么要编撰《华夷译语》呢?这个问题已有学者进行研究。孙伯君认为是为了帮助“官民子弟”学习中国近邻各族语言,四夷馆及清代的四译馆编译了多种语言的词汇集(杂字)和文例集(来文),其中用汉语对译的词汇集被后人名为“华夷译语”[3]。刘迎胜认为《华夷译语》是政府“为教学需要编写了番汉对译辞书和番语教材”[4]。张文德认为《华夷译语》“实际上是四夷馆译字生的学习参考书[5]”。乌云高娃认为《华夷译语》是“为教习诸番语言文字而编撰的诸番语言和汉语对译教科书[6]”。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任小波,他认为“《华夷译语》系明清两代四夷(译)馆出于译员教习或翻译的需要,由官方编纂的多种番汉对译辞书之总称[7]”。我们知道,最初的《华夷译语》只有蒙古译语一种,后来逐渐增改,形成不同的版本,语种、内容都不断增加,不仅有诸番语言和汉语对译的《译语》和《杂字》部分,有些《译语》还有诸番语言和汉语互译的“来文”,即诸番来使向中国进贡表文。《华夷译语》中各馆“译语”“杂字”“来文”等与四夷馆各馆所学课程有关,是为各馆教习杂字(语汇)和来文编撰的教科书[8]。除了在四译馆培养官方翻译人才,雍正七年(1729年),皇帝下令在北京设立西洋馆,招收满人弟子,教授拉丁语言文字,培养翻译官。乾隆年间,居京诸神父奉勒撰汉拉丁法意葡德六种语言字典,收于《华夷译语》之中。由此可见,《华夷译语》就是当时四译馆的教科书,而《咭唎国译语》也包括在这批“新《华夷译语》”中,可见它也是一部清代“四译馆”或“会同四译馆”的英语教材。

正如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陈原所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而且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9]词汇是构成社会语言的核心要素。《口英咭唎国译语》中的词条,正是当时中英贸易背景下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例如,该书第一册首页上是“经部门”中的两个词:一个是“神”(spirit),另一个是“鬼”(devil)。为什么这两个词会出现在这部教材的最前面呢?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知道中西方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习惯和宗教信仰,当经济利益使双方国家交汇时,最大的矛盾不是表现在贸易上,而是表现在深层次的思想文化观念上。明末清初的“礼仪之争”“译名之争”正是这种思想矛盾的集中体现,当时不少的外国传教士都撰文探讨“天”“上帝”和“神”等译名问题,可见其中的宗教文化碰撞是相当激烈的,而思想矛盾又是借助语言表达出来的。“神”和“鬼”是中国宗教文化中的核心用语,是中西方国家的人在日常生活交流中表达思想时必不可少的词汇,因此不难理解其为何处在教材的首要位置了。当然,其他词汇,如文史门中的“书”“经”“笔”“墨”,人事门中表示人伦的“父”“母”“兄”“姊”,通用门中的“收”“留”“薄”“厚”,方隅门中的

(一)形成基于交际需要且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上”“下”“左”“右”,花木门中的“树”“林”“根”“枝”,珍宝门中的“宝”“玉”“金”“银”,等等,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交流中使用的核心词汇,而且在1830年代至1860年代中国人自编的英语教材如《红毛番话》《华英通语》《英话注解》《英语集全》等都有收录,甚至在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和英语教学也依然频繁使用。可见,《咭唎国译语》中的教学内容是基于交际需要且密切贴近现实生活的。

(二)探索有效的“汉字记音”英语学习方法

不少学者认为,“翻译教学法”是中国英语教育史上使用最早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由1818年创办马六甲英华书院的马礼逊引入中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之后,出于翻译西方科技书籍的需要,“翻译教学法”成为当时普遍使用的方法,并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国学校英语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甚至在当今的英语教学中还可以找到它的影子。事实上,在“翻译教学法”引进中国之前,中国人使用的是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英语教学方法——“汉字记音”法。

采用“汉字记音”学习外语是中国人的一贯做法。早在西汉时期,许多周边国家来使的朝贡文书都是用汉语音译的形式保存下来,如匈奴语言中的“胡”“单于”“馒头”“冒顿”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大量传入我国,佛经中大量的梵语词汇也传入我国,为了避免读错,在一些难字、易误字下标有汉字注音。《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有一首用白狼语唱的歌,即《白狼王歌》,就是用汉字记音,并且用汉语译义,其中第一句“白狼语”的汉字标音是“提官隗构,魏冒逾糟”,汉文释义是“大汉是治,与天意合”[10]。这种“汉字记音法”在元朝成为回回国子学中的外语教学方法。据刘迎胜考证,《回回馆译语》与元代回回国子学的教材有关。明清时期培养翻译人才的专门机构如四夷馆、四译馆、会同四译馆,在翻译外来文书,教习周边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时,也采用这种“汉语记音法”,而且还附有“华夷译语凡字”,对“汉语记音法”作了详细的说明。到明中叶,当葡萄牙人来到中国贸易时,广东人使用这种方法学习葡语,于是就有了“广东葡语”,印光任、张汝霖的《澳译》就是很好的证明。

(三)奠定了前近代中国英语教材的编撰体例和方法

(四)培养了一批前近代时期的中国英语人才

[1]黄兴涛.《英咭唎国译语》的编撰与“西洋馆”问题[J].江海学刊,2010(1).

[2]杨玉良.一部尚未刊行的翻译词典——清官方敕纂的《华夷译语》[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4):67-69.

[3]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4辑)[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10.

[4]刘迎胜.宋元至清初我国外语教学史研究[J].江海学刊,1998(3):112-118.

[5]张文德.王宗载及其《四夷馆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3):89-100.

[6]乌云高娃.日本学者对明“四夷馆”及《华夷译语》的研究状况[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6):19-24.

[7]任小波.明代西番馆与西番馆来文——兼论《四夷馆考·西番》在清代的变异[D].中央民族大学,2007:1.

[8]乌云高娃,刘迎胜.明四夷馆“鞑靼馆”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4):62-68.

[9]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

[10]游汝杰.汉语的文化透视——汉语与中国文化[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6.

[11]程美宝.澳门作为飞地的“危”与“机”——16-19世纪华洋交往中的小人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4-82.

(责任编辑:姚英)

On English Dictionary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er se as well as its Educational Values

YU Deying
(1.The institute of Educaton,EastChina NormalUniveristy,ShanghaiCity 200062,China 2.The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Zhaoqing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e526061,China)

ract Complied around 1750s,English Dictionary w ith Chinese Translation is regarded as the earliest English textbook used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It comprises 734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 relatedmainly to trade and commerce,w ith the soundsofwhich are transcripted in Chinese characters.The Coming into being of English Dictionary w ith Chinese Translation foretells the new era of the history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during which the instruction of Englishmainly relied on w rittenmaterials.The educational values of English Dictionary w ith Chinese Translation lie in that:Firstof all,the teaching contentsare closely related to daily communication;Secondly,an English learningmethod is invented and adopted to help the learners to learn Englishmore efficiently;Thirdly,it lays a foundation of the compilation of English textbook in China;and lastbutnot the least,it facilitizesa numberof English telants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English Education inmodern China.

ords English Dictionary w ith Chinese Translation;modern;textbook,transcript Englishwords in Chinese characters;educationalvalue

H319.3

A

1009-8445(2016)04-0057-05

2015-11-14

余德英(1971-),女,广西平乐人,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华大师范大学教育系2013级博士生。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汉语汉字
学汉语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
Textbook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