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性视角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引领路径初探——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启示

2016-02-17刘歆立李文博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能动性主观

刘歆立, 李文博

(河南农业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 b.科学发展与农民权利研究中心, 郑州 450052)



主体性视角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引领路径初探
——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启示

刘歆立a,b, 李文博a

(河南农业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 b.科学发展与农民权利研究中心, 郑州 45005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了以“改变世界”为价值旨趣与行动指向的“革命的实践”的崭新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旧唯物主义关于环境和教育作用上的机械观点进行了批判,高扬了在人和世界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作用。在大学生中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个人“三观”除旧布新的思想革命,因而在引领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的具体实践中,需要从引领方法上激发他们接受核心价值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他们应有的主体地位中激发他们接受核心价值的主观能动性,在实现社会心理等社会环节的联动作用中激发他们接受核心价值的主观能动性。

费尔巴哈;提纲;主观能动性;核心价值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着重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1]94核心价值最终解决的是人们的理想信仰与精神支撑问题,不可避免地要触及人们的心灵与基本信仰,因此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的引领必须从尊重与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的深层次来进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尽管是不过一两千字的写作纲要,但它浓缩与结晶了革命导师多年思考的心血,是认识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被列宁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其中,它对人的实践活动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意义的揭示对于正确认识人和环境、教育的辩证关系至关重要,也是立足于人的主体能动性增强核心价值引领与认同效果工作方法的重要思想渊源与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当下从引领方法上激发大学生接受核心价值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大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中激发他们接受核心价值主观能动性,在实现社会心理等社会环节的联动作用中激发他们接受核心价值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

1 《提纲》对旧唯物主义环境和教育作用机械观点的批判

1.1 旧唯物主义者对环境、教育和人的关系的形而上学理解

《提纲》第三条提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人的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2]59这里提出的“有一种唯物主义”就是指旧唯物主义。正如马克思在第一条所指出的,其显著特点是它对包括环境、教育在内的“对象、现实、感性”作形而上学的僵化理解,即把它们机械地理解为完全外在于主体且与主体实践活动无涉的绝对化“客体”,主体实践活动只能无条件地像婢女一样接受与服从它,且片面地关注其“直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纯粹形式而忽略其内容的繁复性。这种特点,使得它过于强调环境或教育对人们来说所具有的不可移易、不可抗拒的决定性作用。例如,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就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人的改变”是因为“改变了的教育”而不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的结果。要改变人,只要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和教育就万事大吉了。其中影响较大的说法就是行为语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和约翰·洛克的“教育万能论”。他们提出通过环境的改变或者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就可以使教育对象完全依照教育者头脑中的“模子”实现改变。

当然,旧唯物主义对环境或教育作用的片面强调有其生活经验证据与逻辑上的某些合理性,但是由于它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没有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没有用“革命的实践”力量或方式来对人自身进行改变。因而,它只短视地看到人受到教育或环境机械改变的一面,却看不到人能在实践中运用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的另一面[2]58。例如,有的教育万能论者认为人在天赋上都是一样的,遗传性状与基因特征也不存在差异,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都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来改善或优化。因而,它强调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理性能力与社会道德水平。不难看出,教育万能论者严重忽视甚至否定遗传因素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社会环境和教育看作是影响人的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夸大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再如,教育万能论认为社会环境主要是由法律和执行法律的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法律又是人们理性的产物,是立法者主观意志的产物,是立法者的意见。因此,他们又从“人是环境的产物”得出“意见支配世界”的论断。在他们看来,合理的法律可以规范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日常行为等,因而极力鼓吹通过建立相关的社会制度来改变整个社会风貌。

客观地说,这些教育或环境万能论鼓吹者与实行者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于特定的社会群体的教育引导是有效的,但从根本上与长远来看是无效的或者说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离开了人的主体性来谈人的发展,认为人在环境面前好似上帝用线从暗室里牵出来的傀儡,从而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人学的空场”[3]式的外部环境机械决定论。这里仅仅指出一点,教育也罢,环境也好,其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结果,并且都在发生着变动不居的改变,而“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是一致的,而且“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60。因而,离开了人的对象性活动或者说离开了人的主体性谈它们的作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环境本身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表现,是“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的有机统一。因此,无论是环境还是教育,都只有与现实的人的活动联系起来才有意义。

1.2 新实践观之上的对教育、环境和人的关系的辩证理解

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认识论基础,在《提纲》中提出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改变环境的主体。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60这种“革命的实践”即是马克思在后文所言的高于以往哲学家解释世界的“改变世界”,这是被一些学者所指称的马克思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实现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关键点。马克思这种颠覆旧观点的新看法的重大意义便是,否定了因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继而使人矮化为物质或动物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反驳了通过“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2]59来夸大虚无缥缈的“神灵”等超自然力量的作用,鼓吹人们只能消极被动接受命运与环境摆布的命定论观点,从而以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理论把人及其实践活动提升为屹立于天地之间并使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最重要的力量。

上面论及的教育万能论或环境决定论,其认识上的根本错误在于其世界观上的旧唯物主义缺陷。对此,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就分析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2]58即,这些论者忽视了人的实践之“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意义,也就是改变自身与改变环境的社会变革作用,未能真正地认识到环境所具有的“感性”“现实”等特点从来就不是一种结果性存在的机械呈现,而是包含着参与环境形成过程的人之“对象性”活动所凝结的实践力量与实践要素,是由多种客观物质要素长期决定的自然属性与不断接受着人的本质力量影响而具有的人化属性的统一。因而,迷失于对人之外力量的机械强调,必将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所处周围环境的改变。

相较于机械的旧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把人们的实践及其结果辩证地理解为环境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特点,从而不再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迷宫中兜圈子,走出了意见支配世界的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强调了实践的意义,从而合乎逻辑地指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是连接与沟通人和客观环境之间的桥梁,而且这种连接与沟通并非一成不变与形式单一的,而是动态变化与丰富多彩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芸芸众生世界中的人们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而每个生命个体又有着千差万别的需求和价值追求。这使得他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无限的多样性与鲜明的差异性。因此,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它在根本上是区别于“立足点是市民社会”[2]61(这里的“市民社会”也就是环境决定论中的环境)的旧唯物主义,非常重视人们这种能够改变世界的“革命的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作用,非常重视千差万别的人通过生产生活等活动赋予环境以人的主体特性,环境在人的活动的冲击下由自在状态走向自在自为、从而向人生成的过程[4]。

当然,马克思也反对把人与人的活动无限夸大从而轻视教育或环境作用的另一极端化认识。事实上,就现实生活中人的个体而言,他们都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作用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甚至有些人不自觉地成为不良环境或错误教育理念的牺牲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避免被外界不良环境影响也绝非一件轻而易举或一劳永逸的事情。这或许是马克思主义者非常重视对人们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因。

2 马克思关于人和环境、教育关系的观点的启示

2.1 要充分发挥思想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大学生是被传播学称为容易接受新信息、形成新认识的“灰色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处于正在形成的状态。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5]这就语重心长地要求思想教育者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从根本部位与内心深处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的引领。

第一,思想教育者首先要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高远性。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人们有着无远弗届的理想信念追求,在某种意义上人是因为某种信仰与信念而活着。古罗马的奥维德说:“信念!有信念的人经得起任何风暴”[6]118;美国诗人惠特曼说:“信仰是灵魂的抗菌剂”[6]112;我国近代著名伦理学家杨昌济说:“人者,理想之动物也。人生之目的在于实现其理想”[6]94。对于一个有追求的民族来说,人民有信仰,国家就有希望与力量。核心价值的引领最终解决的是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精神支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形象地比喻为人们精神上的“钙”,并在多个场合一再指出,“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159;他把核心价值观形象地比喻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我们国家“最持久、最深沉力量”[1]93。因此,核心价值培育不是一般性的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工作,而是直指国家前途命运与人民幸福安康,是立足新世纪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的价值引领,具有显而易见与不可撼动的思想高远性与目标高远性。当然,核心价值也不是抽象玄虚的空中楼阁与高蹈深奥的学理探讨,它是包括千千万万大学生在内的当今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的美德指引。

核心价值这种显著的高远性的价值特征要求在理论认识上内心认同与实际表现上身体力行,而不是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它进行选择性地接受与表面化认同。这就需要教育者必须注重挖掘与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从思想深处对他们进行思想激发与有力引导,让他们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宪法和法律等背后蕴藏的核心价值予以情感认同、理性认同与实践认同。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事例证明,只有很好地把握核心价值这种显著的价值高远性,才能高屋建瓴地开展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才能有的放矢地对不同的受众进行针对性施教。

第二,思想教育者要摆正自己“引导者”的位置。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施教效果不佳,重要的原因在于把自身思想教育的引导作用不适当地变成了主导作用。这种施教理念支配下的思想教育方法往往有无视受教者人格尊严、心理感受、实际需要等缺点,习惯于以教育者自己为中心“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简单化的教育方法。面对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与独特成长环境的新生代受教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由“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引导他们主动自主学习党章党规、法律法规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对象主动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完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才能产生意义学习。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可以定期举办辩论会,对青年大学生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讨论过程中使大学生对核心价值有深入具体的理解,真正地认识到核心价值是贴近他们生活、人人都能通晓理解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念。还可以组织教育对象参观红色旅游景点,设身处地地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矢志不移的人生信仰与政治追求中所彰显的历久弥新的价值力量。通过这种实地考察方式得到的最直观的感受,能使他们在巨大的情感共鸣中不断厚植核心价值认同的思想基础。总而言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摒弃呆板、生硬、与现实脱节的教育方法,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受众的内心感受等,在不断激发受众群体的主体能动性中提升核心价值的引领效果。

第三,思想教育者应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并扩大知识面。为了有效地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必须打好专业基础并且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前沿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挑战中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由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因而思想教育者必须努力把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熟练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辩证的方法论与正确的是非观,更好地认识与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才能在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能动有效地做好核心价值引领。

另一方面,在当今高度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信息时代中,不仅要吸收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更要辩证、客观地去看待外来的思想。教育者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核心价值的引领是一项要长期坚持做好的人的教育工作。因此,要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更新工作观念,讲好身边故事、唱好时代强音、弘扬中国精神,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2 发挥思想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独一无二的“会思想”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与彰显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能否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关乎我们进行核心价值培育与引领的实际工作效果。因而,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本质上看就是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工作。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引领的过程中,必须把激发、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摆在应有的位置。笔者认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包括作为接受者愿意接受核心价值的主观能动性外,还包括作为评判者与改造者向思想教育者及时反馈核心价值受教效果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在不断提升受教者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建立“三观”落地生根的理性平台。大量的生活实例表明,当代大学生只有有了甄别真伪、是非、善恶等独立的理性思考能力,才能够牢固地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与价值观。而要具备这种能力,就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储备,就要有冷静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与科学分析各种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与理论支撑,他们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只能进行空洞地分析,得出有违常理的偏激结论,就如同蜘蛛吐丝般地自缚手脚而一无所获,即使对一些事情有一丁点儿见解,也多是不接地气的“玄思冥想”或是头重脚轻的皮相之见;如果没有一定的思辨与领悟能力,他们只能生吞活剥,教条主义地理解核心价值的理论内容而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消化不良,或者如坠迷雾般地对核心价值内容的理解不得要领,或者一叶障目地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形成认知偏执,最终还是极容易受到当前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误导或蛊惑。因此,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宣讲各种政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唯物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做到有所学,有所不学,有所批判,有所吸收,才能提高他们对当前错误思想的辨别力与免疫力。

第二,要在尊重受教者丰富多样的精神需要中提高施教效果。当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有人感慨说,今天的中国是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诗化的语言道出了“价值失落”之后人们美德沦丧的尴尬与悲怆。不少陈旧的在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思想在时代潮流的冲刷中基本荡然无存,但是作为这些陈旧思想替代物的新观念、新价值观一直处于艰难缓慢的形成中。这就造成了一个思想的“空窗期”。处于“空窗期”阶段中的大学生如果缺乏适时、有力、正确的思想引导,很容易迷失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优秀时代精神的造就可以减少这个“空窗期”所造成的一些混乱与迷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精神需要决定人接受外部信息的积极程度。如果受教者对所要接受的内容有着强烈的精神需求,那么他们的情绪与心理就因处于兴奋的受激状态而能积极地接受与包容外来的各种思想观点。反之,如果他们的情绪与心理处于消极的被动抑制状态,他们的潜意识与显意识将抵触与排斥外来的思想观点。因此,我们要在核心价值引领中不断地创设激发大学生处于积极受激精神状态的兴奋点。因而,核心价值观这种国家意识形态的倡导与塑造必须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精神世界需求的丰富性、多样性、差异性与可变性,必须对所倡导的这些主流价值进行精心打造与恰当装扮,必须尊重受教者接受这些思想倡导的客观规律与特点,在润物细无声的柔性施教过程中让主流价值观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深根,使大学生像喝“心灵鸡汤”般甘之如饴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快乐地接受正确的思想理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追求。

第三,以多样灵活的形式不断地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互联网+”与自媒体异常发达的当今时代,呼唤着思想教育形式与内容应该“潮”起来与时尚起来,总是停留在“填鸭式”的灌输阶段注定事倍功半。因而,施教者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寻求施教方式的不断创新与突破,学会运用大学生习惯或喜好的方式来进行核心价值引领。例如,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利用朋友圈、微信圈等刷屏方式进行核心价值引领,利用升级版的“第二课堂”的广阔教育空间来进行核心价值引领。当然,无论施教的方式如何多样与新潮,都应该在满足大学生这一特殊施教群体对新奇时尚元素追求的需求中,始终把握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引领的主动权。

2.3 重视社会心理等中间环节的作用

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对人的教育工作,外在于受众主体的主流价值观在其头脑中的最终确立不仅与施教者与受教者有关,也与介乎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有关。中间环节有很多,既包括社会感情、风俗、习惯、传统、欲望和自发信念等非系统化的、不定型的、自发形成的较低层次的社会心理,也包括宗教、道德、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科学知识等比较系统的、自觉的、抽象化的高级的社会意识。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重视的社会性(或社会结构)这一环节值得给以特别关注。限于篇幅,这里仅以社会性格为例简单说明社会心理等中间环节对核心价值引领与接受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社会性格”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艾瑞克·弗洛姆所使用的一个概念。他把它定义为同一文化中的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性格结构的核心。当然,社会性格明显区别于个人性格。一个人可能孤僻,也可能开朗,它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因而个人性格是让一个人以某种心理——行为模式固定地和世界打交道。在某种程度上,个人性格与既定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生产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关系。社会性格则不同,它是社会上大多数人身上所共同具有的那些性格特点,并且,这些性格是人被既定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生产生活方式所改变,同时去适应的结果。另一个精神分析大师威廉·赖希提出的“性格结构”实际上基本等同于弗洛姆的“社会性格”概念,他认为起源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性格结构”作为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被埋置于人们心灵之中并使人们对各种“社会需求”作出心理回应。由于它隐含与折射着大量的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因之得以稳定持久地进入人的日常生活和思维形式中。性格结构可以说是“让意识形态着床的心理层”。由于意识形态被固置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因而它由一种观念体系转变成一种物质力量,以加强和保护现有的社会秩序。赖希为此还提出“意识形态是被锚进人的性格结构之中的”[7]命题来说明意识形态进入人们头脑离不开性格结构的中介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结构”这种社会中间环节对人们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特殊作用。事实上,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所显示的“社会性格”是人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心理基础与心理背景。良好的社会结构所形成的“微环境”能够悄无声息地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当然,一个社会各方面运转有序,风气纯正良好,人们的性格结构就表现出心理引导与暗示的正能量作用。反之,社会整体运转紊乱失范,风气江河日下,人们的性格结构就表现出心理引导与暗示的负能量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处于相对低层次的社会心理与相对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对社会性格形成的基础作用,重视社会性格在人们接受主流价值过程中的特殊而强大的中介作用。

3 结 语

高校是培育社会栋梁之材的重要摇篮,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直接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全球化日益明显的今天,全国高校3 000多万在读大学生既是特别新奇于异样的西方文化而最容易被西化的年轻群体,又是被信息泛滥包围与选择迷惘所困而导致信仰虚无漂浮的群体。要对在价值取向上处于多向分叉路口的高校大学生进行正确有力的价值观引导,使其在坚定不移的“四个自信”中接受核心价值引领而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提出“革命的实践”方式的思想价值,在提高施教者与受教者两方面之主体能动性的能量释放及其辨证联结中更好地做好大学生核心价值培育与引领工作。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让-保罗·萨特. 辩证理性批判[M].林骧华,等译.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

[4] 赵家祥,李清昆,李士坤.历史唯物主义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2-83.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84.

[6] 赵立民. 中外名人名言大全[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

[7] 陈学明. 西方马克思主义命题辞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209.

(责任编辑:张同学)

Key words: Feuerbach; theses; subjective initiative; core values

The Methods of Improving Ettect of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s are Accepted by the Undergraduates in View of Subjectivity——on the Theses on Feuerbac by Karl Marx

LIU Xin-li, LI Wen-bo

(Hen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China)

Karl Marx has put a new concept, revolutionary practice, before us in the Theses on Feuerbach. The concept’s value aim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is to change the world . He has criticized the viewpoint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and the educational affecting to the persons by the outdated materialism and has raised the status of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between the human beings and the world . The practices of leading the youths to accepting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s is a complicated and deeply thought movement, which has wed through the old values of the young and brought forth new ones. There forth, It must respect fully the young, and has worked hard to arouse and use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s through all kinds of ways. Fou example, encourage them work hard to make their dreams come true, to be bold in making innovations, to love the truth and just ardenly according to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s.

2016-06-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KS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6YJA710001);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项目(2015-szk -004);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项目(2016-cx-002)

刘歆立(1973-),男,河南漯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信仰规律研究。

1671-6906(2016)05-0055-06

G641

A

10.3969/j.issn.1671-6906.2016.05.011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能动性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科学实践观的理论探讨
试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