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色甘薯新品种龙津薯1号种植密度试验

2016-02-17林炎照林水明李广昌黄一赐

福建农业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薯结薯甘薯

林炎照,林水明,李广昌,黄一赐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种子站 364000)

紫色甘薯新品种龙津薯1号种植密度试验

林炎照,林水明,李广昌,黄一赐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种子站 364000)

进行紫色甘薯龙津薯1号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种植3500株处理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较为协调,单株结薯数较多,大中薯比例较高,群体与个体协调性最好,产量最高,每667 m2鲜薯产量3448.5 kg。

龙津薯1号;紫色甘薯;栽培密度

适宜的栽培密度可以协调甘薯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促进干物质向块根运转和分配。本试验以紫色甘薯品种龙津薯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紫色甘薯龙津薯1号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以期为制定龙津薯1号高产栽培模式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新罗区雁石镇梅头村,海拔370 m、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前作为水稻,田地为黄底灰泥田,肥力均匀。土壤pH值5.8,含有机质31.2 g/kg、碱解氮 171 mg/kg、有效磷12.9 mg/kg、速效钾 162 mg/kg。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每667 m2种植2500株(处理①)、3000株(处理②)、3500株(处理③)、4000株(处理④)、4500株(处理⑤),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起垄栽培,2畦1个小区,每畦种1行,畦宽1 m,小区面积13.3 m2。按小区实收计产。另设1重复作为植株动态调查,分别在种植后30 d、60 d、90 d、120 d、成熟期挖根考种,测定茎蔓产量、结薯数、薯块重及小区产量。

选用1、2苗段,于6月25日移栽。6月29日进行第1次追肥,每667 m2施复合肥15 kg,硫酸镁、硫酸锌各2.5 kg,硼砂1.5 kg。7月27日进行第2次追肥,结合中耕培土施复合肥25 kg、硫酸钾15 kg。11月15日全部小区测产,大田全生育期139 d。

采用DPS 数据处理系统对甘薯产量和主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密度对龙津薯1号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见,龙津薯1号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呈先上升而后下降趋势,以处理③鲜薯产量最高,每667 m2鲜薯产量达3448.5 kg;其次是处理④,为3352.5 kg;处理①最低,为2603.5 kg。方差分析表明,处理③与处理①、处理⑤、处理②差异极显著,与处理④差异不显著;处理④与处理①差异极显著,与处理⑤差异显著,与处理②差异不显著。

表1 龙津薯1号不同密度处理产量分析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龙津薯1号蔓薯比的影响

蔓薯比(T/R值)可以反映出地上部、地下部生长的相对变化,是茎叶生长与块根膨大协调与否的指标。T/R值越小,说明同化物质分配到薯块越多[3]。由表2、表3可见,种植30 d内,基本属地上部生长;60 d左右均封行;60~120 d地上部逐渐停止生长,为块根膨大期。从种植密度来看,种植较稀,前期地上部生长量较大;后期地下部生长量较大,成熟期T/R值较低,单株产量较高。反之,种植较密,前期地上部生长量较少,成熟期的T/R值较低;后期地下部生长量较少,T/R值较高,单株产量较低。本试验以处理①、②、③成熟期的T/R值较低,地上部与地下部较为协调。

表2 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龙津薯1号蔓薯比(T/R)的影响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龙津薯1号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见,种植越稀,单株结薯数、大中薯比例越高,单株薯重越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数、大中薯比例逐渐降低,单株薯重越低。本试验处理①单株结薯数最多、大中薯比例最高,单株薯重最高,但因种植密度过稀,群体小,产量最低;处理⑤虽种植最密,但因单株结薯数最少,大中薯比例、单株薯重最低,产量并不理想;处理③单株结薯数较多,大中薯比例较高,单株产量与处理②相当,产量最高。说明每667 m2种植3500株的群体与个体协调性最好。

表3 不同种植密度对龙津薯1号经济性状的影响

3 小结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甘薯获得高产的基本条件,过稀过密都不利于产量的提高。本试验结果表明:紫色甘薯品种龙津薯1号每667 m2种植3500株,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较为协调,单株结薯数较多,大中薯比例较高,单株产量较为理想,群体与个体协调性最好,每667 m2鲜薯产量最高,达3448.5 kg。

[1]林水明,黄一赐.紫色甘薯新品种龙津1号的选育[J].福建农业科技,2015(11):10-12.

[2]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 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 科学出版社.

[3]郭达伟,吴文明.高淀粉能源型甘薯新品种龙薯24号的选育[J].福建农业学报,2014,29(8):736-740.

(责任编辑:刘新永)

Experiment on planting density of purple sweet potato cv. “Longjinshu No.1”

LIN Yan-zhao, LIN Shui-ming, LI Guang-chang, HUANG Yi-ci

(XinluoDistrictSeedStationofLongyanCity,FujianProvince364000)

An experiment on planting density of purple sweet potato cv. “Longjinshu No.1”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coordinated growth between up-ground and underground part when plant density was 3500 individual plants per 667 m2, showing more tubers per plant, higher ratio of medium-large size tubers, highest coordination relativity between population and individual, highest yield which reached 3448.5 kg fresh tubers per 667 m2.

“Longjinshu No.1”; purple sweet potato; planting density

2016-07-08

林炎照,男,1962年生,推广研究员。

10.13651/j.cnki.fjnykj.2016.09.002

猜你喜欢

中薯结薯甘薯
粤西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椰糠与草炭配比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综合技术分析
金华市金东区早熟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11个中薯马铃薯品种在高原农牧区夏河县的引种表现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试管薯形成能力比较及遗传位点分析
不同激素及添加物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叶面调控对马铃薯新品种微型薯结薯的影响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中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比较试验
甘薯抗旱鉴定及旱胁迫对甘薯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