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资本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开发与培育

2016-02-16陈然

职教通讯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个体资本院校

陈然

心理资本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开发与培育

陈然

创业教育兼具传承创业精神和培养创业能力的功能,而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一种发展性的、可培养的个体资本,在创业教育中开发和培育心理资本,有助于激发高职生的创业意愿、增强创业动力,提高创业质量。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创业精神;创业兴趣;心理资本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深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也随之壮大发展,根据教育部2016年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各类高等职业院校1 486所,高职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长,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不断加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在高职院校开展并完善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而心理资本作为一种可培养、可发展的个体资本,有助于个体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社会竞争,有助于个体主动寻求各方资源实现发展目标,因此,心理资本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要素。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及其作用机制

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家路桑斯(Fred Luthans)教授根据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首先提出了“心理资本”这一概念,并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1)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2)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3)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4)对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以取得成功,也就是说心理资本是由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韧性这四项积极的心理能力构成的。同时,路桑斯进一步指出心理资本是建立在积极的、可测量的、可开发的、与工作绩效相关,并且是状态类的个体心理优势。[1]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里能够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以及采取必要的行动来完成某一项特定工作的信念。[2]拥有自我效能感的人通常具有愿意设立高目标,喜欢迎接挑战,高度的自我激励和坚持不懈的克服困难的特点。自我效能感具有情境性、发展性和外部激励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个体对某一领域的熟悉程度越高其自我效能感越强,通过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的方法能够逐步培养自我效能感,他人的激励认可及同伴的示范作用都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

乐观不仅是指对未来的积极预期,更强调对已有经验和事件的解释及归因风格,也就是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及与情境有关的原因。[3]有效的乐观是现实而又灵活的,是个体在客观评估自己的基础上,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对待情境中的可控因素,并从积极的角度理解不可控因素,从而让个体做出有利的判断,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积极寻找未来机会,最终实现个体发展。

希望是指通过实现目标的动机强度与实现目标的计划的二者双重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4]也就是说,希望是一种认知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设定现实而又有挑战性的目标和期望,然后通过自我引导的决心、能量和内控的知觉来达到这些目的。因此,希望是以为达成现实的目标为导向,通过坚定的意志力和创造性的路径力来实现的。

韧性不仅包含从困境中,还包括从非常积极、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恢复过来的能力以及超越平凡的意志力。[5]韧性资产、危害因素和价值观构成了韧性的三个要素。韧性资产是指根据某一具体的结果效标,在一群人及其所处情境中,能够带来积极结果的一种可能测量的特征,如认知能力、积极的生活观念、独立性、人际关系和创新性,等等。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使人陷入困境,但从危害因素出现到产生具体的功能失调结果的过程是诱使个体发挥韧性这一要素的重要契机。同时,价值观也就是赋予事物的信念,对于保持韧性有重要作用。

从促进个体发展的角度讲,心理资本既综合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概念,又超越了这两个概念。因为,人力资本侧重考察个体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强调个体能够利用的外部协同资源,而心理资本则是从发展的角度理解个体,既强调个体当前已经获得的内外部资源,又关心个体未来可能发展出的结果。也就是说,心理资本同时关注个体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而个体心理资本的开发也有助于发挥潜在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

二、心理资本在高职生创业教育中的开发策略

心理资本是发展性、持续性的个体资本,以往的研究也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能较好的预测客观职业成功,但心理资本更能有效的预测主观职业成功,即使个体获得更多的心理自主权。因此,将心理资本纳入到创业教育中,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提高创业动力,也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创业型人格特点,从而实现帮助学生落实创业行动、坚持面对创业挑战、提高创业质量的目的。

(一)将创业精神纳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中,促进群体心理资本与个体心理资本的开发

校园文化既是教育理念的软载体,也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隐形助手,良好的校园文化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群体心理资本,也能促进个体心理资本与群体心理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应通过主题讲座、创业创新大赛、校史学习、文化长廊建设等形式的学生活动和展览展示,体现积极乐观、坚持不懈、主动适应发展的创业精神;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校园景观设计、社团自治、规章制度的制定、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设计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提供操作性的平台,从而通过体验成功经历,感受模范示范效应,体会积极归因等方式实现开发心理资本的目的。

(二)将创业心理教育融入到创业教育中,促进心理资本的整体发展

完善的创业教育应注重创业者心理素质的培养,创业心理教育就是以学生感兴趣的创业问题为切入点,结合高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主题讲座、选修课、团体辅导、社团活动及个体咨询等方式,建立适应高职生实际的创业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排解困惑,改进认知模式,形成创业兴趣,强化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成就动机,增强创业自我效能感,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磨练意志,正确认识失败经历和挫折体验,塑造韧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教育,帮助学生积累积极的心理能力,培养学生开发和管理个体心理资本的意识,丰富心理资本的来源,促进心理资本各要素的协同发挥,发展整体心理资本。

(三)在创业教育中引入过程性评价机制,保证心理资本的内生发展

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作为创业教育的评价方式,既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外显学习行为和内隐的心理认知模式实现全程化、动态化的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个体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形成自我激励、自主监督、自觉调试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个体心理资本的自主生发。过程性评价还具有诊断、引导的功能,其评价依据是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可以通过学生的创业日志、社团活动展示、创业设计大赛、沙盘模拟等方式来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结合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作为评价结果。

三、心理资本在高职生创业教育中的培育路径

心理资本的开发和利用既影响在校生的学习生活,也关系到毕业生的社会化问题。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培育心理资本,既要考虑创业教育的通识性,又要考虑其特殊性,只有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才能实现通过开发心理资本,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目的。

(一)打造一体三翼的立体化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及师资优势,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专任创业教育教师,并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高校创业教师应具备坚定的创业教育信念。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师资多以负责学生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为主,以部分专业课教师兼设创业创新课为辅。而创业教育既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的知识背景,也离不开各学科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师资实际,建立以专职创业教育教师为主体,以辅导员、团委等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有意愿和能力开设以专业课为基础的创新类课程的专业课教师,以及校友等社会资源三结合的兼职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二)整合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多元化的保障体系

创业教育不但要发挥启迪与塑造创业精神的功能,还要实现对商业常识、政策法规、专业产品研发等具体知识的传递作用,另外,创业教育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讲也存在内容和目标的差异。所以,这就要求创业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兼具广度与深度,在课程形式上多元化和弹性化,有效利用校本资源开设综合性的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1)开设市场营销、商务礼仪、创业心理等创业教育通识课程;(2)开设以项目课程为载体结合专业基础的创新思维类课程;(3)为有意愿开展创业项目实践的学生设立支持性的导师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制化课程;(4)为有需要的毕业生提供后续的指导性课程。

(三)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资源,为在校生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在校生通过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理性思考创业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毕业后成功创业奠定基础。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与行业联系紧密的优势,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利用学生生活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等硬件资源,设立社会实践及创业基地,通过企业实习、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自主实践创业等方式,体验从撰写商业计划书到资金筹措、日常企业运营、产品研发与推广等多项实践环节,并以论文、实践日志、产品模型等方式展现实践成果。此外,在实践环节,高校还需利用校内外专兼职教师队伍对学生开展全程化的监督指导,提供心理、法律、商业方法策略、专业知识等多角度支持,鼓励学生有效利用各方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客观分析、及时排解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形成积极归因的认知模式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1]Luthnsm F.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张红芳,吴威,杨畅宇.论心理资本的纬度与作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52-56.

[3]田硕.心理资本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29-31.

[4]柯江林,冯静颖,邓建光.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创业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13(3):40-49.

[5]孙敬娜.心理资本干预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J].职教通讯,2014(20):70-72.

[责任编辑秦涛]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构建职业院校与行业产业对话机制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E019)

陈然,女(蒙古族),东北石油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原理与成人教育心理学。

G710

A

1674-7747(2016)23-0043-03

猜你喜欢

个体资本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