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探析
2016-02-15刘挺
刘 挺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 621010)
“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探析
刘 挺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 621010)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因其个性化、即时性、多元化等特点,受到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以“数字原住民”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对“慕课”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将“慕课”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实践提供新思维、新途径和新方法。
“慕课”;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
“慕课”是开放教育资源在网络信息技术革新下的一个新产物,该教育模式实现了开放教育资源的教学性转变。这场由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更加适应网络信息时代学习者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慕课”在教育中的作用及价值,也引起我国高等教育部门及各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皆宣布加盟“慕课”,并自主开发了若干在线课程资源。
一、新兴的网络教学模式——“慕课”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慕课”(MOOC),是一种快速兴起的新型高等教育授课模式。[1]34其特点主要有开放性、参与性、即时性、个性化、多元化等。自2001年起,“慕课”在美国得到快速发展和运用,之后更是风靡全球,并对一些国家传统教育办学理念和根基带来了挑战。
“慕课”教育理念以学生个体为出发点,将传统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一系列内容丰富且富有逻辑的课程模式、授课形式、教学管理方式等,然后通过相关网络技术平台呈现给广大学生,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掌握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笔记本电脑、手机这些丰富的网络终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学习,也可根据个人计划安排课程学习计划,或依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安排学习进度。此外,在“慕课”平台支持下,学生可以以跟帖的形式在线上与相关授课教师、同学以及校外人士展开交流与讨论,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慕课”平台课程具备“回放”功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慕课”不仅设计和制作大量免费教学课程资源,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广泛自主参与的开放平台,任何学习者只要注册,便可在该平台实现动态选课、学习、作业及考试等过程,并且“慕课”按时长编排了一系列小视频,学习者可反复观看,方便自己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效和高效的学习。[2]111学生还可以在线评估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也会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温故知新。整个过程层层递进、衔接紧密,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激情和热情。开放多元、灵活生动的教学范式给学习者基于兴趣学习的选择提供了一次机会,保证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控制学习进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这种灵活的现代化科技教育模式,真正的体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阐释了教育理念的真正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传播的主渠道,“慕课”的诸多优势为我们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别具一格的载体和途径;也为提升马克思主义宣传实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契机。
二、将“慕课”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从早期多媒体教学模式到现今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技术革新已成为推动教育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推手,科技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理念模式的挑战显而易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例外。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行为取向,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传统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主要通过单一死板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授课,不能兼顾不同学生个体的兴趣偏好,也不具备网络在线教学模式的多元开放和生动活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一般会引起学生的排斥。如果该课程授课教师以学生的兴趣偏向为教学方向,则可能会在无形中弱化课程的社会功能。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课堂为主的授课方式也很难将课程功能及教师责任有效的延伸至课堂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对个体进行全面和广泛的施教与指导则非常有限。“慕课”网络在线教育具有较强的覆盖率和渗透力等,这些优点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当代大学生被称之为 “数字原住民”,一些网络形式的内容更容易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和追捧,而他们对各种网络在线平台及信息技术的运用拥有浓厚的兴趣和熟练的操作。习惯于在网路虚拟空间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年轻大学生,更易通过在线教学模式提升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主动自觉的接受和领悟知识。如果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者依然沉醉于以往的教学范式,那么势必会降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效。如今,“慕课”的流行和普及让更多的高校开始正视和思考网络信息时代如何创新高等教育模式,让更多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3]8国内高校绝大部分都已经单独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这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的学科建设步伐存在差异,专业教师综合素质良莠不齐,教师专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慕课”大量进入高等学校的教学及其管理过程,迫使人们不得不转变观念来适应其发展的要求。[4]24
三、“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的优势及缺点
第一,优势。首先,本世纪初我国高校实施扩招计划以来,高校在校人数得到迅猛增加,但国内高校的师资力量却未能得到相应扩充,所以国内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大班教学形式开展,如此便降低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慕课”基于互联网的诸多特性,以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理念开展自主多元的教学模式,采用资源丰富的在线课程联盟广泛实教,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授课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这不仅打破大学围墙,破除师资力量不足的困境,更促进了科技教育理念的传播以及网络教学模式的深刻变化。“慕课”平台提供相关学科优势的教育资源,汇集诸多名校、名师,其能量与影响力成倍集聚,吸引成千上万的学习者纷至沓来。传统校园将被网络平台所取代,在线课堂将替代物理场域。其次,在线共享特征只是“慕课”诸多优势的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该模式下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更加强调和反映学习者的主体作用。网络新媒体以多终端互联共享的多样化方式进行信息传播,便捷的议程设置、宽泛的即时互动、强势的舆论引导等特性,使学习者随时随地在轻松方便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在此模式下,学习者对所学课程往往都报以极大热情,并能持久地保持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50]80-82也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和在数字媒体时代的碎片化学习特点,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契机。再者,在教学模式上,“慕课”不同于传统的建班制,班级教育模式被广泛、共享、虚拟的网络平台所替代,学习者只要根据网站的指导信息完成在线注册便可进入学习环境。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围绕学习者的兴趣设置学习内容,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传统的以教师主导的单向教学方式转变为互动、开放的启发模式。在虚拟的云课堂,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反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了平等。如果教育机构不能及时认识到技术对教育改革的巨大推动作用,施教者未能具备开展科技教育的思维和素质,那么教育理念和价值就不会被最大化地反映出,教学实效也会大打折扣。但是,由于“慕课”教学模式发源于西方,西方教育理念同我国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同。“慕课”在我国的实践近几年正在兴起,并未形成完整的教学思路和路径,如果将“慕课”教学模式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
第二,缺点。“慕课”为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但“慕课”在我国属于新鲜事物,将其与国内相关学科实践结合的经验并不成熟,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宣传的主渠道,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授课价值决定了该课程的开展不能只通过纯粹知识的灌输,同时应融入授课教师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习者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及时传达党中央及国家新的重大决策或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完成这一教学要求,同学之间可以积极探讨、互动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但在“慕课”背景下很难实现这一点。再者,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相关课程主要以大班形式展开教育,尽管授课教师采取了诸如签到、点名等形式来规避学生旷课,但这种问题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慕课”教学理念建立在学习者高度的自觉性上,若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相关课程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测的监控及考核问题。
四、“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路径探析
“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借助科技理念进行与时俱进的革新与发展,并通过以下方面着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创新。
首先,政府应考虑到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水平欠发达的现状,如果运用“慕课”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便能实现资源共享公平受教的功效。这就需要国内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慕课”开发。该课程的开发应由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名校牵头,并汇聚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全程参与的方式,以系统全面、客观公正的角度阐述我国官方意识形态和基本政治制度,开发出高质量和高功效的“慕课”课程。其次,“慕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无疑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之道。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课应着实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学生第一”、“学生参与”的教育原则,在课程的“慕课”系统设计和运行环节中,应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以生动活泼、自由高效的课程理念设计,调动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伴随着“慕课”的运用与推广,我国将有更多的青年基于“慕课”平台免费享受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这样的自主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确保广大青年自觉抵制网络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对我国广大青年群体的侵蚀渗透。因此高等教育界和高等院校应开发一系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慕课”课程,推动中国话语、中国理念的“慕课”课程国际化,将先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网络在线的形式传播至世界。最后,数字化网络在线教学模式更适应当今社会和人们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但我们并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育形态中的优秀成分,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与特点,将科技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优势有机地对接融合,将先进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在最大范围内传播弘扬。
总之,在科技教育背景下,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已远远滞后于现代化教学理念,也不能及时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安全建设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将课程功能、授课模式与网络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利用科技优势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革新和发展,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慕课”模式,为该课程不断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年中有效传播提供服务。我们除了关注技术本身带给教育的优势和便捷,更应该将教育中核心的“人”作为发展的关键。[6]112积极探索“慕课”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式、授课形式、教学管理发展与变革,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Cathy Sandeen. “Integrating MOOCS into Traditional Higher Education: The Emerging ‘MOOC 3.0’Era,”[J]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2014, (6): 34-39.
[2]姜明文,李兴洲.“慕课”热之思考[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2):111.
[3]汪 琼. 高校面对“慕课”: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5,(24):8.
[4]李 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4):24.
[5]熊小健,等.微博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体系传播:问题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3,(3):80-82.
[6]许 欢.“慕课”的挑战及应对[J].宜宾学院学报,2014,(7):112.
The Analysis of “MOOC” Applied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LIU T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come an important external factor of education. Because of personality, immediacy, diversity, the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with the represent of the MOOC captured wide attention of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Digital Natives”,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natural affinity to MOOC. Applying MOOC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colleges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and for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ovide new thinking, new ways and new methods.
MOOC;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2016-05-20
刘 挺(1990-),男,宁夏固原人,西南科技大学201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东国际关系等。
本文系西南科技大学研究项目“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中的作用分析”(项目编号:15xsb130),西南科技大学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4sxb182),四川省绵阳市社科联项目“文化的发展价值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研究”(项目编号:SCQSN204B25)的研究成果。
G641
A
1008-8156(2016)02-0072-03
修回日期:2016-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