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我国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宏观考量

2016-02-15杨富斌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杨富斌,高 茜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北京 100037;2.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近年来我国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宏观考量

杨富斌1,高 茜2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北京 100037;2.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侧重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作宏观分析,概括并阐述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观点。从总体上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可谓方兴未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学术界今后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进一步研究,应加强和深化建设性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研究、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研究等,同时还亟需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实践中存在的诸多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综合理论研究。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宏观考量;比较研究;未来走向

我国学术界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宏观考量,主要包括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理论取向、哲学基础以及它同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不同点和相同点等方面的探讨。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具有现实的社会背景和明确的理论指向。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同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王治河和樊美筠博士指出,“史无前例的西式现代化运动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和重要构成部分,在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对我们这个美丽星球的巨大破坏也是史无前例的,生态上如此,社会上如此,精神上也如此。”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既是对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和整个世界所带来的“病态”的否定性反应,也是对未来社会“富有建设性”的重建设想和追求。建设性后现代思想的理论指向就是在吸取现代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祛除不好的方面。所以,有学者明确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西方社会的生态危机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孔明安博士则认为,“后”在新的世纪来形容新的形势。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相对,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世界的积极回应。此外,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东西方社会共同对生态文明的呼唤,迫切需要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正是积极回应这一社会现实的理论诉求。同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正在于能克服现代性所带来的各种弊端,解除人们对“现代化社会”的深层忧虑。

有学者认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不同于解构性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对现代性的既爱又恨,并不断地将对现代性恨的因素转变为爱的因素。在对恨的因素进行否定和批判的基础之上作进一步的解构和超越,因而其否定不是绝对的否定而是“辩证否定”。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超越和解构,有积极的建设性和内在的生成力,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当今世界已成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理论指导”。

其次,从理论背景上说,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哲学和科学基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20世纪著名哲学家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或有机哲学。格里芬在《怀特海的别样后现代哲学》中对此有系统阐述。它一方面是对解构性后现代极端观点的超越,同时又在继承其反对现代主义的实体二元论、机械性自然观、个人主义、霸权主义、人类中心论、父权制、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础上,辩证地肯定现代性所带来的巨大成就,并将关注领域由人类社会扩展到整个自然和宇宙,更加强调世界的有机性、关系性、整体性、多样性、确定性和包容性。它不仅着眼于批判和摧毁工业化弊端所造就的旧世界,同时还主张建立以有机整体观和有机哲学为基础的新世界。它不仅否定现代机械论自然观和世界观,同时主张建立建设性后现代有机自然观和世界观。特别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科学成就采取客观公正地吸纳和利用态度,不赞同解构性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科学全盘否定的主张。

再次,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同早期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既有相同点,也有根本区别。王治河博士认为,后现代主义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格里芬等人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后现代主义形式,不同于以罗蒂等人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很多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更多地关心人与自然、人和世界的关系。罗蒂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是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探索的问题更加广泛,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包含人与人、人与哲学及人与文化的关系。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都有建设性的因素。这些不同于激进的后现代主义。

另有学者对“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极端否定、彻底决裂作了批评,认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否定兼有包容,批判中兼有继承,有乐观进取的精神。还有学者则认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回应的是欧洲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同于以福科、德里达、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哲学,也不同于以伽达默尔、保罗为代表的新解释学。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反对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和悲观主义。因此,格里芬专门撰写了《怀特海的别样后现代哲学》和《解开世界之死结》等著作,从哲学上澄清人们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基本哲学观念上的错误认识,表达了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观点和看法。

总之,我国学界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总体性研究,已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现实根源、理论背景和哲学基础及其对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回应等方面做了初步探讨。这些探讨对全面理解和把握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精髓及其不足和未来发展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如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既能有效避免重犯西方工业化进程中所犯的错误,又能合理吸收和借鉴西方工业文明积极成果,这是我们在研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既不可能不走现代工业化之路,又要借鉴和尽力避免重走西方工业化进程中走过的弯路,例如,先污染后治理、坚持殖民化道路、实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等。我们只能依靠现代科技、现代政治民主和法治、市场经济等手段的合理方面,立足于自力更生,以和平发展的方式来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用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语言来说,我们所要建设的其实是“后现代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成果可为我所用,可丰富和发展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可从不同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主要特征

首先,有学者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作了界定。“所谓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哲学派别。它的奠基人是伟大的过程哲学思想家怀特海,由美国当代哲学家罗蒂、霍伊、哈特肖恩、小约翰·柯布、大卫·格里芬、查伦·斯普瑞特奈克和王治河博士等人逐步加以发展,在欧美和日本、韩国及我国等东方国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一套别开生面的理论观点。”这一概括同王治河博士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是一致的。

其次,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主要特征,学者们有不同概括。有学者认为,建设性后现代思想有六个标志性特征:一是提倡有机整体的观点,反对二元论的观点。二是倡导人与人和谐,否定人我的对立,克服个人主义。三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生态的思想。四是在方法上主张运用综合性思维方式。五是采取多元主义,主张对话与互补。六是不主张简单地否定现代性,而要着眼于扬弃和“去执”。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追求的是后现代生活方式。如王治河博士认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倡导有机联系,多元整合,鼓励创新和历险,反思现代性的“划一思维”,批判消费主义。它倡导自由,追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后现代生活方式。

另有学者认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辩证否定。如杨凤等学者认为,从总体特征来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批判的思潮、否定的思潮,其对现代性进行了全面批判、否定、解构。一是对现代性的个人主义、极端的反传统主义、世俗主义等精神气质进行全面批判;二是对现代社会的“二分化”、“分离”、“机械化”、实利主义特征进行批判。但它并不是对这些现代性弊端全盘予以否定,也不是要通过批判而回归到前现代,而是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其实质是要构建符合人性的后现代世界,即强调内在关系的实在性、有机论、新的时间观和生态文明观等。

黄铭教授根据柯布的观点,从七个方面概括怀特海哲学的“后现代格调”,实际上这也是对怀特海建设性后现代哲学思想特征的表述:思辨的后现代主义、现代性与合理性、从实体-属性模式到关系中的事件模式、从主客二分到主体-客体或主体间性、从感觉主义知觉论到物质性摄入、从概念相对主义到概念符合实在、从彼此隔离到相互渗透。而根据格里芬的观点,黄铭教授认为建设性后现代精神有四个特征:强调内在关系、有机论、与时间的新关系、后父权观。

有学者赞同王治河和樊美筠在《第二次启蒙》中的概括:建设性后现代推崇“尚和”文化,赞同女权主义,主张文化互补,倡导“仁者爱人”的后现代人权观,坚持道义民主、厚道的科学、深度自由、后现代“有情法”、建设性的后现代商业哲学、绿色生活方式等。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的未来走向

综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在中国学术界方兴未艾,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笔者认为,我国学界未来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研究,应加强如下几方面的研究:

首先,应加强和深化建设性现代哲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系统阐释。不管怎样,建设性后现代哲学总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各种主张的哲学基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哲学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宗教观和历史观等方面有重大区别。倘若未能从哲学基础理论上深入研究和系统阐述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基本主张,便不能真正理解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理论贡献及其重大现实意义。国内学术界对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已有初步研究,发表了一些研究性论文。然而,深入研究并系统阐述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论著迄今还尚未有中文著作问世,因而需要有识之士对之加强研究。学界迫切需要有系统阐述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学术专著问世。格里芬的《怀特海的别样后现代哲学》是西方学术界对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但如何用中国语言和学术逻辑来系统阐述建设性后现代哲学,还需中国学者在深入研究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基础上作出创造性解读。

其次,应加强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国内已有学者专门探讨马克思的过程哲学思想,如闫顺利教授已出版了专著《马克思哲学过程论》。但是,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马克思的过程思想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二者对世界的过程性和关系性的理解有哪些异同,尚需进行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以便打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过程哲学的研究,为打通“中西马”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例证,以推进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有机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打通“中西马”方面做出了表率。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总体上看还没有薄弱。

最后,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各个具体学说和理论观点,尚需结合中国当前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存在的诸多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综合理论研究。尤其是要结合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深入探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各种学说和主张如何在中国“接地气”,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此外,在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学术界也要注重发现和揭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学说中有哪些理论缺陷和不足,并探讨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对之予以相应的修正和完善。

[1]小约翰B.科布,孔明安.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J]. 求是学刊,2003,(1):31.

[2]刘建涛,戴金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现实维度初探[J].许昌学院学报,2009,(4):5.

[3]冯石岗,王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追问[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69.

[4]王治河. 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J]. 国外社会科学,1995,(1):41.

[5]杨凤.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是奢谈吗?——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实质及启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4):54.

[6]李少军.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由来及其特征[J].教学与研究,1999,(7):57.

[7]王治河.别一种生活方式是可能的——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批判及启迪[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5.

[8]黄清.建设性后现代的启蒙——读王治河樊美筠的《第二次启蒙》[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91.

Macro Consideration of the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YANG Fu-bin1, GAO Qian2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 Jiangsu 215008)

The researches of Chinese academia on the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in recent years are focused on the macro analysis of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dealing mainly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major ideas. The researches are in ascendant in these years in China. In future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structive Postmodern Philosophy and Marxist Philosophy, as well as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 consideration with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ese current social reality.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macro consideration; comparative study; future trend

2016-05-03

杨富斌(1958-),男,河北邯郸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法学院教授,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哲学博士,美国克莱蒙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过程哲学等。高 茜(1991-),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X321

A

1008-8156(2016)02-0010-03

修回日期:2016-06-05

猜你喜欢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