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中人文精神弘扬之“变”

2016-02-15黄先政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弘扬时代

黄先政

(成都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人文精神即人类文化所具有的特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一般我们在讨论文化的时候,特指精神财富。对于文化的定义,公认的是1871年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泰勒给出的: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民族语言、民族艺术、民族传统、民族性格甚至民族生活方式等,都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感情和历史传统”。[1]因此,每个民族、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会以弘扬自己所推崇的人文精神为己任,特别注重从中小学开始利用语文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精神的影响与熏陶。

一、语文人文精神弘扬存在着“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充分利用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来弘扬人文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的语文所弘扬的人文精神在“不变”的基础上又发生着“变”,这从不同时期语文教学大纲对人文精神弘扬的要求所发生的调整便可见端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七个版本的语文教学大纲[3],都体现着国家当时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发生的变化正透视出国家与社会对人文精神弘扬需求的变化。

如2001版与1992版相比,增加了“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健康的个性”,明显突出对学生未来发展潜力的培养。而2011版与以往版本相较,对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认识从“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对语文教学任务认识的一大进步。2011版对语文提出了“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等要求“变”的主题。可见语文所弘扬的人文精神在坚守着“不变”的同时也在发生着渐进的“变”,教育的主旋律也在发生着“变”。

二、解读语文人文精神弘扬之“变”

现以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北师大版和人教版语文与之前几个时期通用的人教版语文比较为例,来解读语文人文精神弘扬之“变”。

(一)“变”的减

主要删减的是语文中与当今时代精神不契合的、陈旧过时的、当代学生难以理解的人文精神。

1.过多宣扬的革命主题。关于中国与世界革命的主题,给当代青少年以必要的介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非常有益的。而对当代学生过多宣扬世界革命的主题,与当今世界追求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潮流不合,更与追求全面同世界接轨,建立和谐社会、和平世界的国家发展战略冲突;当代学生对革命主题也不甚了解、不太关注,与学生生活经历和认知需求有较大差距。因而,当代语文适当删减了有关世界及中国革命的主题。如人教版1985版语文第十、十一册选编的《革命烈士诗二首》,在1995版已逐渐删减,到2001年之后新课程标准下各版本中都基本删减了。类似情况还有表现革命主题的人教版1985版《草地夜行》《两个孩子》等,在后来的版本中均已删减。

2.不契时代主流的思想。表现在与当代世界和社会主流意识冲突较大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意识,如思想上僵化封闭、盲目排外,经济上小农意识、闭关自守和文化上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的落后、愚昧的人文主题。当代世界与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是追求国家、地区间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软实力的互通互鉴、互利互惠,不能闭关自守,停滞不前,这是一个国家、民族与地区可持续发展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之路。语文也顺应时代主流思想的要求,对表现该类人文主题的内容进行了反思和删减,如从侧面透视出农民在经济上盲目排外的小农思想的人教版1985版《粜米》在人教版1995版和2001年之后新课程标准下各版本中都已彻底删去了。

3.过度突出的个人崇拜。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世界和国家政治领导人的过度迷信和崇拜,二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过度树立和崇拜。当今世界普遍的价值观是民本和民主思想,领导者和英雄也来自于普通群众,都是社会的精英,是人们敬仰和学习的楷模,但没有特殊性。现代社会要建立对他们的正常认知观,对领导人和英雄的敬仰、学习不能衍生为无一例外的过度崇拜。对此问题的思考和纠正,在语文中也得到明显的体现,人教版1985版和1995版选编了许多表现领导人从小到大“完人”式崇高品质的文章,如《登山》《诚实的孩子》等,表现为了革命勇于牺牲的个人英雄主义文章,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2001年之后新课程标准下各版本都已基本删去了。

4.当今学生难解的主题。不同时代学生所处的历史时空不同,所经历的社会生活迥异,这决定了他们对不同时代人文精神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有较大差异,语文所弘扬的人文精神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认知变化而随之更变,不能墨守成规,否则学生是不知所云,学无所获。对离学生社会生活和知识经验比较遥远、异常生疏的主题,特别是经老师反复讲解依然显得“麻木无知”的内容,更是要进行适当删减。这类在人教版1984版选编较多的文章,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高尔基的童年》《我的爸爸》等,在人教版1995版和2001年之后新课程标准下各版本中都已基本删去了。

(二)“变”的增

主要增加的是语文中体现当今时代精神与价值的、学生亟须的、世界最新的人文精神成果和各具特色的人类文化。

1.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保持谦虚谨慎时更加突出个人自信与自强,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竞争时代,倡导展现个人魅力,积极推崇个人成功,亟须强烈的进取和竞争意识。在中国家庭已进入到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国情下,亟须从小对孩子进行自理和自立意识教育,包括能独立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在语文中对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力度非常大,贯穿了各个学段,有非常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弘扬的主题包括:从小学会自理和自立,如《自己去吧》;在劳动中茁壮成长,如《不愿长大的小姑娘》;自信是人生成长的推进剂,如《做一个最好的你》;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要不怕摔倒,走向远方,如《我的路》;铭记童年,踏上新的人生之路,如《我们上路了》。

2.关爱生命,扶危济困。尊重他人及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必修课,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人文精神主题,从小教育孩子关注身边的生命,将个人置入这些群体之中,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而扶危济困更是当今世界最起码的良知和道德准则,让学生从小养成对他人富有同情、关怀之心,满腔热忱协助解决困难,感受到心灵深处的快乐。当前让学生从小树立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知,让社会少一些冷漠,多一份关爱更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为紧迫的内容。语文在此弘扬的主题包括关爱动物,如《爷爷的毡靴》;关爱生命,如《平分生命》;扶助弱者,如《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关注底层人群,关心劳苦大众,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3.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人心齐,泰山移”是一种精神激励,“人定胜天”也不是不可能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而“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已发展到一定阶段,用可持续发展观来指导思想和行动显得尤其紧迫。要告诫孩子们在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地球与自然的同时,更应思考怎样更好地适应地球与自然,怎样更科学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生态文明。语文就此主题的弘扬包括保护地球、保护资源,如《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如《朱鹮飞回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如《地球之肺》;表现人与地球、万物共生关系,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尊重弱者,容忍失败。过去社会舆论总是以赞美成功者为主旋律,而对平凡和失败人群则未有更多的关注,无形中给孩子们一种暗示,你必须当英雄,必须成功,否则你不是一个成功者。这显然不利于对大多数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情绪,或者走上某一个极端。当代不仅要大张旗鼓地祝贺凯旋的成功者,送上最美的鲜花和掌声,更需要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以尊重和鼓励,要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才能让每个孩子找到成长的自信,让每个公民找到社会里的角色。语文就此主题的弘扬包括:不仅歌颂前台英雄,也要赞美幕后英雄,如《把掌声分给她一半》;尊重失败者,让失败成为过去,让成功属于未来,如《献你一束鲜花》;尊重社会弱者,富有同情之心,如《掌声》;让孩子体验失望、承受失败,如《剥豆》。

(三)“变”的调整

主要调整的是语文中根据当代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思想,在继承弘扬某些传统人文精神的同时进一步延伸出具有时代价值,反映社会新需求、新内涵的人文精神。

1.爱国主义中深化出认同自信。根据当今中国综合国力发展壮大的现实,从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进一步深化出孩子们对国家的认同和自信。语文从以往简单朴实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深化了这一时代要求,极大地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如澳门回归时广泛传唱的《七子之歌》,以巨龙腾飞象征伟大祖国重新崛起的《大人们这样说》,抒发祖国圆梦奥运激动之情的《我们成功了》,盛赞回归祖国的东方之珠的《香港,璀璨的明珠》,表现中国在国际救援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抒发以汉字为自豪的《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这些表现祖国统一、民族自豪、国家认同和国家自信主题的文章,是当代中国重新腾飞崛起的现实写照,也是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着力点。

2.孝敬长辈中突出常回家看看。实行计划生育国策40多年来,中国家庭结构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家庭已进入两代独生子女的生活模式,儿孙远离父母、祖父母的情况越来越多,父母盼儿孙归来已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和心病。从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中突出呼吁儿孙常回家看看,不仅要重视传统的养老,更要重视老年人精神上的孤独与寂寞和对儿孙的无限思念之情。语文正切中当前这一社会现实,从小对孩子们进行思老、探老精神教育:如表现奶奶对孙儿无比思念的《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表现双亲爱孩子,孩子更应探望双亲的《山中杂记》。这些表现长辈思念晚辈,期盼晚辈常回家看看的文章,正是从小对孩子们进行孝亲教育中新增的内涵和外延。

3.亲近自然中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中国受道家影响有“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也有亲近自然的强烈意识。当下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极大污染、温室效应的影响等负面效应已开始显现,极大地影响到我们及子孙后代的生存、生活,这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告诫孩子们既要有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又要遵循客观自然规律,顺势而为,这种人文精神延伸点的教育显得非常紧迫。语文告诉孩子们既要利用自然,更要遵循自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揭示因人类错误“帮忙”,导致小海龟被鸟儿大量捕食的《大自然的秘密》,表现松鼠也知道可持续发展的《松鼠和松果》,反映村庄因人们不遵循自然规律过度开发而湮灭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就是这一延伸主题的反映。

4.集体主义中延伸出合作共赢。集体主义是传统思想教育内容,当今世界已变成“地球村”,集体间、个人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密切。《吕氏春秋》曰:“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群体共生,合作共赢已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常态。在过去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互补才能成功,合作才能共赢,这是当今在集体主义中延伸出的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内涵。语文也反映了这一调整,如揭示合作盖房,共同出力才能成功的《小猪盖新房》,表达结合各自优势和力量才能摘到果子的《比本领》,说明人心不齐就不可能共同完成拖车的《天鹅、大虾和梭鱼》,反映文章里每个标点符号都很重要的《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三、解析语文人文精神弘扬之“变”因

在不同时代语文中弘扬的人文精神为什么会在“不变”的基础上发生着“变”,要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时代对人文精神弘扬的主旋律要求在发生着一定变化来加以分析。每当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及变迁,进而对人文精神弘扬的主旋律提出新的要求,以不断地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鼓舞人们的精神面貌,形成社会的精神共识,引导社会朝主流方向发展。这种新要求就包括部分人文精神的增减和调整,然后最直接通过语文中所选编的文章体现出来,之所以“变”,是因为人文精神弘扬需要与时俱进。这既是语文所弘扬的人文精神出现“变”的根本原因,也正是语文教育社会功能的最大化体现。

(一)减的“变”

从特定社会阶段和时代主流思想来审视,显得过时、陈旧和迂腐,从当时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社会阅历来考量,显得难以理解、艰涩和困惑,并且对学生长远成长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不大。鉴于此,在特定时代的语文中就会将这部分过时、难解和困惑的人文精神删减掉。

文化是历史和祖先留下来的遗产,我们必须有选择性地继承和认同。既不能完全按照异国对于我们文化的期望来塑造我们的文化认同,也不能完全不在乎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态度,采取固执的文化民族主义,我们要有自己的考量和选择。

(二)增的“变”

从特定社会阶段和时代来审视,人文精神是当时世界、社会人类发展进步中所衍生出的新生、先进的时代和世界的主流思想,也是当时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社会阅历完全可以理解和领悟的文化主题,不仅对当时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功能,而且对今后一定时期内人们与社会的精神也发挥着强大的引领作用。在此时的语文中就会及时将这部分新生、先进的,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人文精神及时吸收增加进去。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4],所阐述的就是这个思想。根据时代和社会需求来增加人文精神弘扬的主题是语文发挥社会教育与引领作用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其价值之所在。

(三)调整的“变”

从某个特定社会阶段和时代主流思想来考量,发现在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因社会和时代的新需求而呼唤新的内涵熏陶,对孩子们的教育与引导也在形势需求下进行调整与延伸。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传统价值观需要赋予新的寓意,二是过去认知不全、当代认知更加完善。这类调整的人文精神在语文中得到及时体现,让孩子们在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同时领悟新的延伸寓意,对过去认知不全而在当代环境下认知更完善、更全面。

在语文中,根据当代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思想,在继承弘扬传统人文精神中进一步延伸出具有时代价值、反映社会新需求的人文精神,将某一人文精神的传统内涵同时代呼唤结合起来,使得这一人文精神更加充实、丰满,更加紧跟时代步伐,体现出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现实社会价值,更能让孩子们从小受到亟须的人文精神熏陶和教育,这也是语文人文精神弘扬的社会时代功能的重要体现。

人文精神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国家和民族教育弘扬的重要支撑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世界通行先进文化是我们必须加以吸收的重要人文精神营养,而时代最新衍生文化更是国家和民族前进中亟须加注的推进剂。不同时代的语文在选编需要弘扬的人文精神时都会经过甄别、过滤、调整和组合,形成各自时代最亟须、合理和优化的人文精神体系,极力实现教育与弘扬功能的最大化与最优化效应。▲

参考文献:

[1]伏绍宏,李俊霞.内外双重视角的中华文化认同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4(2):148-152.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5.

[3]崔峦,蒯福棣.语文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2.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弘扬时代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