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员 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016-02-15左贵生马爱芳正定县中小学教育研训中心河北石家庄050800
左贵生 马爱芳(正定县中小学教育研训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800)
面向全员 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左贵生 马爱芳
(正定县中小学教育研训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800)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有关精神,依照 “边学习、边应用、边反思、边提升”的原则,借助国家、省、市培训项目,依托远程培训机构、数字教育资源等平台同时,增强自身 “造血功能”,加强县域资源库建设,打造本土培训团队和技术骨干,加大培训力度,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三年,我县用于微机、多媒体、校园网等教师信息技术信息应用建设的资金达二千六百多万元,所有中小学实现 “班班通”。投资80万元建成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定县子平台,所有专任教师建立了个人工作室,五年级以上学生及家长注册了个人网络空间,实现了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目前,全县四千多教师人手一台微机,基本实现在 “三通两平台”完成备课、教研、教学管理等工作。
(一)深入调研,发现短板,明确信息技术培训需求
为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实效性,根据按需培训的原则,首先进行了培训前期调研。通过访谈形式,了解基层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形式的建议和要求;按照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精神,借助问卷星平台,对全县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县教师的信息技术基本技术素养还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有较强的愿望。为此,我们有针对性的大力组织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二)对症下药,狠抓培训,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⒈关注 “领导懂”,高度重视教育干部培训
一是组织领导干部参加各类信息技术培训。近两年,教育局组织中小学校长、相关科室科长、科员及教研员四百余人次参加国家及省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选派学校管理人员到东北师大、宁波江北区等地参观学习;赴杭州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教育信息创新与发展论坛和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成果展;教育局每年都聘请国家级专家对教育干部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这些培训,使教育干部更新了教育理念,拓宽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发展目标。二是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在管理和教育教学中推广、使用信息技术。同时努力改善信息技术硬件环境,优化信息技术软件环境,将信息技术应用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⒉凸显 “骨干精”,全力抓好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全县组建了150人的培训团队,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一是组织教师参加县内暑期骨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两年累计培训骨干教师一千多人次。二是组织五百多名优秀教师赴山东、河南、上海等地学习考察,积极借鉴学习外地信息技术应用先进经验。三是以观课、磨课、同课异构等形式,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四是组织微课制作大赛、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打造一支“干得好、用得上”的本土化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目前,一百三十多名网络管理员实现持证上岗。
⒊立足 “全员会”,扎实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一是依托国培资源平台,开展信息技术全员培训。近年来,教育部加大对乡村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国培计划项目为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培养了 “种子”,打造了 “模子”,探索了 “路子”。我县借国培东风,依托远程培训机构资源平台,切实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2015年,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展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中小学及幼儿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培训教师1700名。高教社平台,变传统单向、线性 “任务链”式教师培训为可持续发展的 “生态圈”教师培训。在这个 “生态圈”中,教师将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真正做到有培无类、按需培训,培训资源力求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
提升工程开展两年来,我县先后组织55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网络研修培训,提前完成了 “全员学”的任务;同时组织300名初中教师参加了新形态、新主题的教师工作坊培训。参加示范性国培项目管理者、幼师网络研修与园本研修整合等培训的教师达三百多人。2015年,我县仅参加国培的教师达到四千多人,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这些培训,大面积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二是借助省市县三级培训平台,多层次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借助 “河北省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引入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通过 “石家庄市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培训”,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近两年,我县先后举办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电子备课基础、互动教学技术、石家庄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使用、 “教师空间”备课、远程协作教研、微课开发与制作、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学生空间、家长空间”等系列全员培训活动,参训教师达3万人次。
二、探索与成效
围绕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我县在培训方式和教研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示范引领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积极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观摩交流活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新模式。
2015年3月,在 “相约在国培,名师伴成长”送培送教活动中,我县张伟霞和樊伟敬老师运用无线传屏技术,充分发挥移动设备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凸显了信息技术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优化课堂教学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作用,让师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魅力。2015年11月,我县举行了 “正定县初中英语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展示课”活动,两位英语教师利用手机传屏等多媒体技术,做到了高密度的知识传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极富表现力,易于学生掌握,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2015年1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办的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者团队研修项目集中培训”在正定举行,本次培训首次为传统的培训者团队赋予了组织、指导网络研修的新任务,这将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正定六中封丽娜老师在培训观摩中作了智慧课堂教学展示,受到参训教师的一致肯定,河北电视台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二)名师带动
学科名师工作室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通过“讲师团”现场授课、研讨、讲座、培训等不同方式,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发挥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县域教师成长。
(三)以赛带练
我县除组织教师开展研究课、比武课、展示课、优质课、微课大赛、PPT设计大赛外,还参加河北省教育信息化软件大奖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促进了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持续提高。2014年11月,在石家庄市首届信息技术应用大奖赛中,全县学校参赛率达95%,教师获奖率占全市的40%。2015年4月,在河北省微课大赛中,参赛教师获奖率达20%,5名教师获省一等奖。在 “中国移动 ‘和教育’杯”全国教师论文大赛中,朱金芳老师获国家级奖励。
(四)送培到乡
组织骨干教师到课堂上、师生中了解农村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困惑;将调研、教研与教师培训有机结合,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提高了教研工作的实效性,有效促进了送教和受教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2015年,我县组织6所中小学、幼儿园13名优秀教师到39所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进行送培活动。
(五)区域立体式教研
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区域、校际、教师交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我县利用 “人人通空间”统一备课,名师、骨干教师、一线优秀教师积极上传自己的优秀教案、微课、课例等,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薄弱学校的备课、授课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开发利用区域资源库、活动组织与监测、行为记录与反馈、学校社区排名、研修工作坊排名、优秀个人空间推荐等功能,支持跨校的区域研修。
(1)县域教研。远程协作教研活动实现常态化。过去搞一次县域范围内的教研活动,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师资条件的制约,或多或少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现在,依托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远程协作教研活动,教师免去了奔波劳顿之苦、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研效果。 (2)片区教研。农村部分小学,有的没有同头教师,部分学科由非专业的教师担任。学区不搞教研不行,搞教研活动耽误学生上课,现在片区依托教育资源公共平台,这些难题迎刃而解。 (3)校本教研。学校的教师们加入学科教研组,依托平台,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教师以发主帖或跟帖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参与讨论,把来自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忧喜、思考都付诸指尖,在网络上跟帖、交流。同课异构时,教研组的老师们将多种思路和方法在平台上研讨,并上传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微课及习题等作品,互相借鉴,进行再创造。丰富的资源打开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备课。
树路学校缺少专业的音乐教师,就让兼职的张秀敏老师下载音乐课件给孩子们上课。这样张老师不仅学会了下载和制作更为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同时也可以熟练地使用投影、电子白板和交互电视等设备。南牛学区张丽君老师50多岁,因为不会制作PPT课件,以前她很少用课件上课。现在有了这个平台,张老师积极参加网络教研活动,经常从平台上找一些课件、教案,稍加修改便运用到了教学中。张老师说:是这个平台改变了我的教学方法,让我也能用白板进行教学了。
(六)跨地域、时空教学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远程网络的运用,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课程学习由学校延伸到家庭,实验由实物变为虚拟和仿真,课堂发生了翻转,实现了跨地域、跨时间的全时空教学,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正定一中利用平台备授课功能和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房老师说,以往电学实验中,经常会出现由于误操作导致电源短路、电表烧毁等问题。而现在,先用仿真实验室进行实验,确保能够正确操作后,再进行实际操作。虚拟和仿真实验室,虽然不能代替传统的真实实验室,但它是传统实验室的一个强大补充,方便、直观。正定六中和正定八中通过远程视频,完成了课堂教学的跨校同步互动。解放街小学教师利用移动互联,搭建沟通平台,并融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把课堂延伸到了家庭,让教师更轻松高效地工作,让家长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动态,有效形成家校合力,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责任外审:齐莹 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