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情与人际信任:关系类型与主题的调节作用

2016-02-14李小山周明洁张建新

心理学探新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情人际信任

李小山,赵 娜,周明洁,刘 金,张建新

(1.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南昌 330022;2.中国科学院心理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3.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北京 100081)

人情与人际信任:关系类型与主题的调节作用

李小山1,2,赵 娜3,周明洁2,刘 金1,张建新2

(1.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南昌 330022;2.中国科学院心理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3.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北京 100081)

为考察本土化元素人情、主题及关系类型在人际信任中的作用,对37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人情对信任行为有积极预测作用;人情与人际信任间的正性关系主要出现在熟人间,且受到主题的影响。可见,人际信任与人情、主题、关系类型及其交互作用有关。此结果对理解本土文化在人际信任中的作用以及跨文化交往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人际信任;人情;主题;关系类型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发展及文化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在交往中面临着新的信任问题。因此,文化在信任研究中的角色逐渐被关注。已有研究认为文化是影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信任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特定社会结构和文化情境,对信任的研究不能脱离其特定文化背景(Gunia,Brett,Nandkeolyar,& Kamdar,2011)。大量跨文化研究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发现,东西方个体在一般信任水平(Ferrin & Gillespie,2010)、信任建立方式(Doney,Cannon,& Mullen,1998)以及信任修复等方面(Ren & Gray,2009)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总体上,研究认为东方国家的信任水平低于西方国家(Yamagishi & Yamagishi,1994)。然而不少研究者认为东方人的信任水平并不低,只是因其自身的文化差异而在信任的建立方式、表现形式与西方人有差异(张建新,Bond,1993;Chua,Ingram,& Morris,2008)。

目前,有关信任的跨文化研究主要得到的仅是一些描述性结论,而对不同文化下影响信任的具体元素少有探讨。人际关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网络,其自身又有交错的影响。然而,此类研究大部分仅处在思辨水平上,较少有实证研究探讨本土文化元素对人际信任建立的影响过程。因此本研究拟从本土化视角出发,探讨人情及其它因素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从而对本土文化下的信任机制及信任的文化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

1.1 人际信任

目前,信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人际信任进行界定,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类:一、信任是人的一种稳定特质,即信任水平高的个体倾向相信他人(Rotter,1967);二、认为人际信任是情境的产物,即个体的信任行为实际上是特定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及人际关系条件下的产物(Gunia et al.,2011);三、把信任看作是风险状态下的决策行为(Deutsch,1960)。总的来看,信任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首先是信任行为发生的不确定性,即信任行为的发生可能给施信者带来物质或精神上损害;其次,施信者认为受信者是善意或值得信任的,且愿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风险的心理状态、态度或行为。因此,此文认为信任是施信者对受信者产生信赖和接受的心理状态、态度及行为的综合。

1.2 人情

1.2.1 人情的定义

文化信任理论(Gunia et al.,2011)认为:对个体信任水平的探讨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以农耕为主、长期定居的生活方式及伦理本位的儒家文化(梁漱溟,2005)使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特色,即在互动中讲究亲疏有别,且在为人处事方面重视人情以维持既有人际关系的和谐。千百年以来,这种讲关系、重视人情的文化因子已内化为国人人格的一部分。Cheung,Leung,Song & Zhang(2001)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取向(如人情)是测量中国人人格量表(CPAI)和普适性人格量表(NEO,基于西方国家编制)的差异因子。

什么是人情?金耀基(黄光国,胡先缙,2005,pp.1-39)对人情作了全面而精辟的分析,他认为人情的定义可分为三类:(1)人之常情:喜、怒、哀、乐等情感;(2)人际交往中用于表达情感时所互相交换的资源;(3)人们相处或交往的法则。后来关于人情的研究多是基于金耀基关于人情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翟学伟(1996)认为人情是中国人际关系中包含血缘和伦理成份的交换行为。黄光国认为人情是指国人之间如何相处的社会规范,包括个人平时互相馈赠礼物、相互问候等方式与关系网内的他人保持联系及当关系网内的某人遭受贫病困厄时给予同情、体谅,并尽力帮助他,且个体的人情行为常是基于“报”或“恩惠”等互惠的前提条件下发生(黄光国,胡先缙,2005)。另外,杨中芳(1999)对人情也进行了界定,但始终未超出金耀基关于人情的定义。综合已有人情的界定,将其定义为,基于“报”和“恩惠”的前提下,个体表达情感和维持人际关系的一套行为准则。

1.2.2 人情与人际信任

数千年以来,人情文化一直影响着国人的处事方式,使得个体行为按照既定模式进行,如谚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同时,人情具有惩罚性特点(黄光国,胡先缙,2005),即人情违反者将受到被其它成员排斥以及失去嵌套于关系中的大量有用资源。因此,人情作为个体内在的潜在约束机制影响到个体的为人处事行为。然而由于个体生活经历的差异性,人情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在内化为个体人格特征的程度上有差异,从而对个体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出于维持关系和谐或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重视人情的个体在互动中常表现出较多的合作等亲社会行为。而这种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常被理解为信任。因此,该研究假设:人情作为内化为国人人格特征的文化因子对个体的信任行为有着积极的预测作用。

1.2.3 人情、关系、主题与人际信任

人际信任认知模型表明,信任行为实际上是个体的一次博弈决策,即个体是否做出信任行为取决于从信任情境中获得回报的期望和中断交换可能面临的损害程度的评估(张建新,Bond,1993)。而上述期望和评估明显受个体个性特点、互动对象以及互动情境(如主题)共同影响。主题方面,个体对风险程度低、经济类主题的信任水平较高,而风险大、负性信息及隐私类主题的信任水平较低(牛江河,辛自强,2009);互动对象方面,与互动对象的高亲密关系有利于降低风险认知,从而对另一方表现出较高的人际信任水平(张建新,Bond,1993)。然而,主题、互动对象间的关系并非独立地影响个体的信任行为,而是共同起作用。例如,当主题风险较大,施信者在信任行为里需承担极大的风险,决策时倾向于做出理性决策,受关系影响较小;当主题风险较小,施信者在信任行为里承担的风险较小,受儒家伦理关系结构和“和谐文化”思想(梁漱溟,2005)影响,关系在信任行为中发挥的作用较大。牛江河等(2009)研究支持了关系与主题在人际信任行为中的交互作用。此外,黄光国(黄光国,胡先缙,2005)认为人情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主要应用于和个人有“关系”的熟人,而不适用于亲人和生人关系。结合关系、主题及二者共同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以及人情仅对熟人关系起作用,研究假设,在对人际信任预测方面,人情、主题及关系类型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综上所述,该研究假设:a.人情对他人的信任行为有积极预测作用;b.在对人际信任的预测方面,人情与主题、关系类型间存在交互作用。接下来,将对上述假设加以验证。

2 方法

2.1 被试

利用课堂时间现场对来自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和江西师范大学37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回收365份,剔除12份无效问卷,共353份纳入后期数据分析。从人口学特征来看,学生生源地分布于全国二十多个不同的省份或直辖市。其中男性151名,女性201名,1名未填,平均年龄为19.7±0.92岁。

2.2 工具与变量

3 结果报告

3.1 操作性检验

考虑到亲密程度与具体人物对象间关系的紧密联系,该研究以亲密程度作为互动双方间关系类型的操作检验指标。结果表明,个体与亲密朋友、一般同学及固定摊位商贩的亲密程度平均得分分别为6.4、4.3、1.9,且差异均显著(ps.<0.01)。表明用亲密朋友、一般同学以及固定摊位商贩分别代表亲人、熟人以及生人关系的操作有效。

3.2 描述性结果分析

将个体在人情维度上的得分从低到高进行排序,截取高分端前27%被试为高人情组,低分端前27%被试为低人情组。高低人情组在不同主题下对象信任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人情组、关系类型及主题组合条件下的人际信任的描述统计信息

3.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为考察人情、关系类型与主题对人际信任的影响,进行3(关系类型:亲人、熟人和生人)× 4(主题:分享隐私、接受安慰、照看行礼、借钱)× 2(人情:高、低)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虽然研究中女性(57%)比例高,但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男女性在信任、人情量表上得分差异不显著(ps.>0.10)。因此,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中仅以个体的普遍信任得分作为控制变量。

结果显示,人情、关系类型与主题对人际信任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显著(见表2)。

2016年企业营销投入的参数θ2=-8.31,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营销费用每增加1万元,主营业务利润减少8.31万元。P值为0.050,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表明2016年的企业营销投入对于2017年的主营业务利润有显著影响。

表2 人情、关系类型与主题对人际信任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分析

变异来源Fdf1,df2pη2人情13.641,1920.0000.066主题9.753,5760.0000.168关系类型224.32,3840.0000.492人情×主题5.033,5760.0020.026人情×关系类型7.832,3840.0000.064主题×关系类型7.256,11520.0000.036人情×主题×关系类型6.266,11520.0020.032

3.3.1 人情与主题的交互效应

图1 人情与主题的交互效应

对人际信任预测结果显示人情与主题之间存在交互效应(表2、图2)。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看管行礼”和“借钱”方面,高人情组表现出更多的信任行为(借钱:F=21.07,p<0.001;看管行礼:F=23.03,p<0.001),而在“分享私密”和“接受安慰”方面差异不显著(ps.>0.05)。

3.3.2 人情与关系类型的交互效应

对人际信任的预测结果显示人情与关系类型间存在交互效应(表2、图2)。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当面对亲生人,高人情组表现出来的信任程度略低高于低人情组,但没有显著差异(ps.>0.05);而当面对熟人,高人情组表现出更多的信任行为(F=5.49,p<0.001)。

图2 人情与关系类型的交互效应

3.3.3 人情、主题以及关系类型间的交互作用

图3 人情、主题与关系类型的交互效应

表2表明人情、主题及关系类型对信任的影响还存在三阶交互效应。为简化结果,这里以信任的人情因素为主线总结有关结果(见表1和图3)。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当面对的人物对象是亲人,高、低人情组在四个主题上均表现出较高的信任水平,但无显著差异(ps.>0.05);当面对熟人,除“分享私密”主题外,高人情组显著高于低人情组(ps.<0.01);当面对生人,高人情组仅在“照看行礼”主题上表现出更多的信任行为(p<0.05)。

4 讨论

4.1 主题和关系

4.2 人情

人情对个体的信任行为有积极影响,显示出中国人关系信任的文化特性。西方信任理论主要是关于施信者、受信者自身的特征以及特定主题情境对人际信任的作用,而较少从施信者与受信者双方的关系出发,而后者恰恰是中国人信任的重要特点(杜荣,艾时钟,Brugha,2012)。在“伦理本位”和“重和谐”的中国社会,讲人情、重关系作为文化因子已内化为国人人格特征一部分,常以一股无形的动力推动着国人在人际互动中基于特定的人情模式而采取亲社会的信任行为,如借钱、分享信息等,以实现与他人关系和谐的目的。因此,讲人情、重关系的国人常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即常言的信任行为。

4.3 人情、主题、关系的交互作用

人情与主题对人际信任的交互作用表明,个人的信任行为受内外在因素共同影响。不同主题下信任行为的内驱力不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是个体基层需要,对行为的内驱力最强。在该研究中,“借钱”和“照看行礼”主要反映的是个体的生理需求;“隐私”与个体的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相连;而“接受安慰”则更多地与个体的归属与爱的需求相连。受安全需求、自我保护的驱动,对 “分享隐私”主题,个体在决策时受人情社会规范影响较小,倾向于做出理性决策,即做出不信任行为;而受归属与爱需求动机的驱动,个体面对“接受安慰”主题,易受人情社会规范影响,倾向于做出信任行为;此外,尽管“借钱”、“照看行礼”主题体现了个体的生理需求,但这些行为产生的负面结果一般是可以预计的,且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借500-1000元或让他人照看行礼行为(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自身而言特重要的东西会随身携带)不太可能影响他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在中国,在能力范围内不借钱给对方会极大地伤害对方面子,进而严重影响双方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出于维持交往关系的和谐,即使会给借钱方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国人倾向于借钱给对方。人情与关系类型的交互作用表明,人情对人际信任的积极作用仅发生于熟人间,该结果支持了黄光国的人情观。此外,人情与主题、关系类型在人际信任预测方面存在三层交互效应。该结果为文化信任理论(Gunia et al.,2011)提供新佐证,即个体的信任行为不仅受其所处的环境文化影响,如中国人的关系和人情文化因素,还可能受普遍环境因素影响,如主题。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人情对生人在“看管行礼”主题上同样表现出积极的预测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如杨中芳(1999)所指出人情既有情感成分,也有道德义务成分。人情得分高的个体受道德观念的影响更大,往往具有维持人际关系和谐的倾向,即使面对生人也应表达一点点“人情味”,如借钱、或者不利已的助人行为以减轻由不信任带来的冲突和压力。

4.4 研究展望

基于实证的方式研究发现本土化元素人情在人际信任中有积极预测作用,且人情与主题、关系类型在人际信任预测方面存在交互效应。这有助于了解文化在人际信任中的作用,为不同文化下的个体交流提供实证依据。但是被试群体仅在比较单纯的大学生中进行,受外在事件的影响比较小,对人群关系比较复杂的上班人群,人情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如何,以及人情产生的动机因素有待进一步探讨。

5 结论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结论:

(1)人情对人际信任程度有影响,人情得分高的个体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出更多的信任行为;

(2)人情主要发生在熟人间,而且是那些大众化的事件,如借钱、看管行礼以及接受安慰等,而很少发生在涉及私密与个人有关的信息;但也存在一些特例情况,如看管行礼这些大众化事件中,人情也会影响到生人间的信任行为。可见,人际信任与人情、主题以及关系类型的交互作用有关。

杜荣,艾时钟,Brugha,C.M.(2012).基于思维法则学的跨文化信任框架——综合中国本土化思想和西方理论的尝试.管理学报,9(3),338-346.

费孝通.(1985).乡土中国.三联书店.

冯必扬.(2011).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社会科学,9,67-75.

黄光国,胡先缙.(2005).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梁漱溟.(2005).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牛江河,辛自强.(2009).不同主题和风险下的人际信任―信任圈的中,加比较.心理发展与教育,25(2),61-67.

杨中芳.(1999).人际关系与人际情感的构念化.本土心理学研究,12,105-179.翟学伟.(1996).面子.关系.人情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翟学伟.(2004).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社会学研究,5,48-57.

张建新,Bond,M.H.(1993).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跨文化比较及其认知模型.心理学报,2,164-172.

Cheung,F.M.,Leung,K.,Song,W.Z.,& Zhang,J.X.(2001).Thecross-cultural(Chinese)personalityassessmentinventory-2(CPAI-2).(Available from F.M.Chueng,Department of Psychology,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 SAR).

Chua,R.Y.J.,Ingram,P.,& Morris,M.W.(2008).From the head and the heart:Locating cognition-and affect-based trust in managers’ professional networks.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51(3),436-452.

Chua,R.Y.,Morris,M.W.,& Ingram,P.(2009).Guanxi vs networking:Distinctive configurations of affect-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in the networks of Chinese vs American managers.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40(3),490-508.

Deutsch,M.(1960).The effect of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upon trust and suspicion.HumanRelations,13(2),123-139.

Doney,P.M.,Cannon,J.P.,& Mullen,M.R.(1998).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ust.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3(3),601-620.

Ferrin,D.L.,& Gillespie,N.I.(2010).Trust differences across national-societal cultures:Much to do,or much ado about nothing.OrganizationalTrust:ACulturalPerspective,42-86.

Gunia,B.C.,Brett,J.M.,Nandkeolyar,A.K.,& Kamdar,D.(2011).Paying a price:Culture,trust,and negotiation consequences.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96(4),774-789.

Ren,H.,& Gray,B.(2009).Repairing relationship conflict:How violation types and culture influ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toration rituals.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34(1),105-126.

Rotter,J.B.(1967).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JournalofPersonality,35,651-665.

Yamagishi,T.,& Yamagishi,M.(1994).Trust and commi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MotivationandEmotion,18(2),129-166.

Ren Qin and Interpersonal Trust:The Moderating Role of Guanxi Type and Tasks Domain

Li Xiaoshan1,2,Zhao Na3,Zhou Mingjie2,Liu Jin1,Zhang Jianxin2

(1.Center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Research,School of Psychology,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2.Key Lab of Mental Health,Institute of Psych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3.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Central University of Fiance and Economic,Beijing 100081)

Three hundred and seventy college students fromBeijing Youth Politics College and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took part in the study.Repeated ANOVA approach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RenQing,guanxi types and task domains on interpersonal trust.The result showed that,RenQing had a positive relation with interpersonal trust;and both the task domains and the guanxi types played a moder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nQing and interpersonal trust.Thus,our finding are heuristic in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factor in interpersonal trust,and for promoting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Chinese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foreigners and Chinese people.

interpersonal trust;Renqing;task domain;guanxi type

B848

A

1003-5184(2016)06-0546-05

猜你喜欢

人情人际信任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
不要透支人情
人情之美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