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伤寒论》考试改革探索※
2016-02-14王树鹏林大勇赵令竹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沈阳110032
朱 辉 王树鹏 林大勇 赵令竹 谷 松(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沈阳 110032)
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伤寒论》考试改革探索※
朱辉王树鹏林大勇赵令竹谷松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沈阳110032)
随着中医经典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考试改革势在必行。本教学团队探索实施了以期末试卷为核心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结合《伤寒论》等级考试、学生自主授课及论文考评等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不同时间段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师生反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相长,推动了中医经典教学的新发展。
伤寒论;考试改革;多元化;能力培养
《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大量的临床辨证思维方法。而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运用《伤寒论》的思维方法研究中医辨证的基本规律,解决临床中的疑难问题,是本课程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考核方法恰恰是反应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方式。传统的伤寒学教学考核形式过于单一,仅以期末试卷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难以有效的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能力。所以,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建立并完善《伤寒论》课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成为《伤寒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尝试,现介绍如下。
1 《伤寒论》课程考核方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伤寒论》课程仍采取期末闭卷的传统考核方法。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层次的不同,由任课教师分别命题,题型涉及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和病例分析等,考试时间在学期末的最后两周进行,试卷形式为闭卷。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考试方法及命题思路,难以全方位、多角度、真实地考察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与辨证论治的综合能力。很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较差,平时听课不认真,而期末为了拿高分,热衷于考前突击,通过短期快速记忆也取得了较高的分数,这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应对期末考试的惯有模式。所以,针对《伤寒论》这门课程,如果仅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书面试卷考核,缺乏对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考核,不能真实的反应学生对张仲景辨证思维的掌握程度。而且,这种以“一次考试定成绩”的结果性评价,无法实现发展学生的能力与创新意识[1]。对此,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伤寒论》教学改革中,引入了动态考核模式,将多种考核方式融入、贯穿教学整个过程中,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分析问题能力与方证运用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更杜绝了学生考前突击的投机行为[2]。
我校自建校以来,一直是以期末试卷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缺乏对学生临床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考核。而且,《伤寒论》期末试卷中虽有病案分析题型,但所占分值有限,无法全面、客观地反应学生对《伤寒论》方证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另外,我校中医经典课程教学难以与临床真正接轨,尚未有教学实践病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的反馈。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构建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是我校《伤寒论》教学改革的一项关键内容,更是“学经典、用经典”,引领学生从理论走向临床,培养新型中医人才的需要。
2 《伤寒论》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的构成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建立了由四个方面构成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期末试卷仍为成绩构成的主体(占60%),《伤寒论》等级考试作为期中成绩(占20%),学生自主授课与论文撰写作为平时表现成绩(各占10%)。以上考核方式有机结合,确保实现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全面化、考核时间动态化,弥补了过去“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结果性评价的诸多弊端,并充分考虑到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训练培养。
2.1期末考试《伤寒论》的学习宗旨是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中医辨证论治的逻辑思维,而传统的期末试卷考核,重在检验学生对《伤寒论》原文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只要背熟《伤寒论》原文及方剂,即可取得不错的成绩。但这种死记硬背的结果,对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毫无益处。鉴于此,在保留题库原有题型的基础上,加大了病例分析及方证鉴别题的比重,尤其在选择题当中,适当增加简短而又有辨证意义的病例选择题,这样既能满足对《伤寒论》原文及方证内容的考核,又有针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检测。所以,学生不仅要将过去所学的各门基础课内容融会贯通,还要在平时阅读大量古今医家的经方应用案例,灵活运用于辨证分析,而不是依靠死记硬背,这样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另外,期末试卷在总成绩的构成比例由过去的100%调整为60%,也是给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发展与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2.2等级考试 诵读经典是历代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时至今日,背诵经典仍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重要学习任务。2005年,我校提出了“立经究方术之志,兴背诵经典之风”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伤寒论》等级考试,极大的带动了全校师生对中医经典的学习热情。根据对《伤寒论》内容掌握与理解的程度要求,将考试设为三级,要求学生逐级报名参加考试,鼓励学生从原文背诵向理解运用提升。其中,一级为原文默写,重点考查学生对《伤寒论》原文的背诵程度;二级涉及原文默写、改错、填空、选择等,重在考查学生对《伤寒论》内容的理解;三级涉及原文默写、原文理解与病例分析,重点考查学生对《伤寒论》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在每年5月和10月各举办一次,迄今为止,已开展11年22次,对每次考试的通过率作客观的分析,能够动态掌握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记诵的效果。
为了继续强化学生学经典的热情,2012年以来,我们又尝试将以“原文默写”为主的一级考试,作为期中测验成绩,在正开设《伤寒论》课程的班级实施,获得了良好的师生反馈。一级考试共要求学生默写20条原文,每条原文5分,总计100分,以20%作为期中成绩,试题由电脑题库随机抽取,这样就起到了鼓励学生从入校之初就开始背诵经典,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经典记诵能力。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还可以进行二次测验,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付出努力而收到满意的成效,最终让学生实现《伤寒论》原文背诵记忆深刻,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好理论基础。这一考试改革,既构建了学生以“学经典,做临床”为目标的自主学习机制,又将考核结果纳入学生形成性成绩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3学生授课 伴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学科专业开始尝试学生授课模式。学生授课模式是以学生为主讲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后,进行教学设计,制作PPT,最后走上讲台完成授课内容。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精神[3],也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与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对学生的全程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本教学团队在尝试多元化课堂教学改革中,也部分引入了学生授课教学模式,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作为学生形成性成绩的一部分。首先,教师要根据授课班级的专业、层次及《伤寒论》方证的难易程度,选定适合学生授课的教学内容,一般以独立方证为单元,如苓桂术甘汤证、真武汤证等。其次,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一般以3~5人为一组,确定每组的教学任务。第三,就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搜集资料、自主学习、组内讨论、制作PPT等过程,均在课前一周内设计完成。最后,课上由教师随机抽取组内一名同学上台授课,并与组内其他同学共同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对该组学生的自学能力、讲解能力及合作精神等进行客观的评价计分。经过几轮实践,大部分学生反馈表明,这种教学模式使他们体会到通过自身的探索学习和主动思考能够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完全依靠被动接受来完成学习过程。这一评价方式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2.4论文考评 除了期末考试、等级考试、学生授课考评之外,课后让学生撰写《伤寒论》小论文,也可以作为成绩构成的一部分。论文主题的选择,既可以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抛出,如围绕《伤寒论》方证提出问题,如“小建中汤的组方原则与治疗作用如何?方名‘建中’你是如何理解的?”“结合古今医家的论述,谈谈你对桂枝加芍药汤证的理解”等,多是在理解上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也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大纲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对某一原文、某一方证或某一观点,经过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形成书面论文。这一过程可以检测学生的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4],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另外,将论文考评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成绩当中,也避免了过去形式主义的敷衍应付,学生们高度重视起来,加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也通过认真阅读古今文献资料,提高了学生对中医经典理论与方证的认识。同时,挑选几名同学的优秀论文在课堂上交流,也极大的鼓励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3 《伤寒论》考试改革成效
《伤寒论》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并非对传统考核方式的彻底否定,而是以期末试卷为核心,结合课程特点,以多种形式、分阶段进行考核,避免了过去的“形式单一化、内容教材化、时间集中化”的缺乏弹性的考试方式,以期全面评价学生掌握本课程知识点的程度及实际运用能力,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要求,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重”的教学指导思想,最终实现全方位、多角度考核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与辨证论治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的实施,也随之带来了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完善,如补充并完善了《伤寒论》期末试题库、等级考试试题库,建立了经方典型病案库等。通过多元化考核模式,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教师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信息需要,为今后的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能力提升指明方向,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1]郁松,徐大刚,丁文龙.改革考试方法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23-24.
[2]张静远,王兴华,赵鸣芳,等.伤寒论考试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18-20.
[3]蔡青,李春深,谭俊珍,等.生理学课程尝试学生授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3):37-38.
[4]葛琦,王彭.锐意改革大胆实践——《伤寒论》教学考试形式改革初探[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5(1):26-27.
Exploration on the Reform of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Ability
ZHU Hui,WANG Shupeng,LIN Dayong,ZHAO Lingzhu,GU Song
(Department of Shanghan Lun,Basic Medical College,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Shenyang 110847,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the defects of traditional assessment methods have gradually emerged,and it is imperative to reform the examination.The teaching team explor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nal papers as the core of the diversified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combined with rank examination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students autonomous teaching and the appraisal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forms,from multiple angles and different period,student learning and think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were investigated,achieved a good teacher-student feedback,to some extent,achieved the teaching benefits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aching of TCM classic.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examination reform;diversification;ability train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6.15.014
1672-2779(2016)-15-0033-03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本文编辑:李海燕 本文校对:刘 辉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