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指纹”
——浅析细节描写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2016-02-14杨林斌
□杨林斌
(怀化日报社,湖南 怀化 418000)
善待“指纹”
——浅析细节描写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杨林斌
(怀化日报社,湖南 怀化 418000)
细节是作品的指纹,是优秀作品的亮点。优秀新闻作品的力量,来自它展示的那些明确的、具体的、真实的细节,来自必要的、适度的、清晰无误的“指纹集成”。细节描写可以使整篇新闻作品散发神韵效果,给文章增添感染力。一句话,“最能唤起读者兴趣、引发读者关注的是那些明确、具体、特定的细节”。
新闻人应长于“俯瞰”
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阅读效果。湖北《武汉晚报》2002年8月10日刊载的《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一文,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比中被评为消息类一等奖。小可问大鼎,秘诀之一在于该文中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一划价,药费加医疗费765元,加上验血费300元,共1065元!”
动态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能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一到医院,严氏便抓住医生手臂不放,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恳求他们收治。医生仔细看过病人惨状,告诉严冬青,限于医疗条件,实在爱莫能助,提醒她赶紧往城里医院送,稍有耽误,就会有生命危险。严冬青听罢,只能揩干眼泪,拖起平板车,一路跌跌撞撞跑到县中医院。”(摘自《苦命女人制造惊天爆炸案》,2003年10 月20日《边城晚报》)这段文字动静结合、张弛有度,通过“抓住”、“恳求”、“仔细看过”、“提醒”、“揩干眼泪”、“拖起平板车”等一系列动作,仿佛在放送连串立体化动感镜头,受众体会的已经不光是平面语言表述。
钱钟书先生说过,人类观察事物有两种方式:一是“乘飞机下眺式”,视野广,但对具体事物看得不真切;一是“踏实的逼视者”,虽然不及俯瞰式那样宏观,但看得细,有真切感。当恰当的细节描写运用到新闻写作中时,你会从中发现不一样的人物通讯世界及消息世界,从而起到同样的“俯瞰”效果。
让细节表达富有感染力
细节描写分为动作细节描写、肖像细节描写、场面细节描写等多种,其中环境描写如果运用得当,足以给文章增强感染力:“从木溪到那个地方只有一条20多公里的羊肠小道可以借重,车子根本上不去,但要在三更半夜时分赶路去简直就比登天还难。那里常有野猪、野狗出没,一旦碰上它们麻烦可就大了。为防野兽糟踏庄稼和伤人,村民们大都备有火铳;三更半夜去抓人,如果引起误会乃至冲突,遭遇武力对抗那就非常危险。”(摘自《紧急抓捕打死“小偷”的凶手》,2003年4月30日《边城晚报》)。”透过阅读文中相关细节,读者无需身临其境,也能充分感受主人公的险恶境地。
场景描写同样能给作品造势。2007 年9月10日《怀化日报》上题为《在“真空”里呼吸》的一段文字写道:怀化城区马路市场泛滥成灾。这样的马路市场有36个,总营业面积达15000平方米,拥临时摊位600个、日流动摊担2300个,分布于26条主干道和10条次干道。其中以天星坪马路市场蔚为大观,它纵横捭阖、大大咧咧,占据了几乎半条天星路。四方田市场似乎收敛些,但早市时也伸着胳膊踢着腿,将豆浆油条米粉之类一气摆上迎丰路的中双黄线位置。——读过这段紧凑的“细节总成”,相信人们对于彻底解决弊端丛生的马路市场,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危机感与紧迫感已经油然而生。
关于细节描写,主要应掌握两条金科玉律:第一,选择有感染力的细节;第二,选择可以揭示人物思想境界的细节。美国记者修·马利根说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使纸面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
“指纹”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细节从生活中来,从记者采访过程中的观察、感觉、提问、笔记中来。
“某乡中学700余名师生共用一个水笼头。水管里流出的当然不是自来水,而是未做任何处理的山地水。每当清晨与黄昏,数百幅忙碌而急切的剪影,簇拥着这处生命之源,饮用浆洗全指望它。剪影在晨曦或夕阳的涂抹下交错重叠,拥挤不堪,令人联想起穆斯林信徒朝觐圣城麦加的镜头……与这类故事交织辉映的,是一些山区惊人的贫困。”(摘自《“一费制”下的背景考量》,2004年2月16日《边城晚报》)假如记者不是深入生活,深入采访现场,实实在在接地气,哪能捕捉到如此动感、动情、动人的诸多细节?
再看《医废集中处置:为“第八种色彩”划上休止符》(2007年5月23日《怀化日报》)一文中,是如何考量并把握细节运用的:有一位护士模样的青年女子,先是将装满秽物的黑色塑料袋就近丢弃在离诊所不远处的人行道边上,一转身觉得似乎不妥,回头又勾着兰花指、提起塑料袋,朝着二三米远的一辆垃圾回收平板车扔去。未扎牢口子的塑料袋没有顺其所愿完全进车斗,而是挂在车斗边缘,一半朝里一半朝外,使秽物散了一地,黑红色的汁液沿着车斗壁淌下,淌过车轮流到地面,腥臭味顿时在空气中弥漫开去……这样一段细节描写是如此“色香味”俱全,可见医疗废物的随意丢弃是何等明目张胆,人们恨不得立即为它们叫停!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罗丹妙语可以被借用为“新闻中并不缺乏细节,缺的只是细节抓取”。细节描写同样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法则。
善用“指纹”,切忌滥用
细节描写可以使想象力穿越时空:“女墓中发现的类似情形,令人不由得联想到7000年前的那次大型墓葬,那个天人合一的祭祀场———因为崇拜太阳,新石器时代沅水部落的族人,想必会在杲杲出日时倾巢而动,为他们的首领或同伴哀悼亡灵。君临界上,大祭司头戴花冠手执玉铖,口中念念有词,双目似闭非闭,鬼才知道他在咒谁骂谁奉承谁。跳大神以通天自然必不可少,祭司手舞足蹈,族人亦踏着节拍附和,庄严与哀伤共生互动。法事了毕,病死的、战死的、屈死的……就这样飘飘欲仙,将灵魂一并托付给来世……。”(摘自《高庙文化:新石器时代的“同位素”》,2006年2月20日《怀化日报》)
应当明白的是,新闻写作终归是新闻写作,有别于文学创作,细节描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必须与主题相关,细节是文章的“指纹”,也是文化餐桌上的调味品,切忌滥用误用。细节描写务必真实客观,不应凭空捏造想象。
“赞珠字。”“珠,珠光宝气呢。”“赞联字。”“联,莲(联)藕情深呢。“赞璧字。”“璧,碧玉美美呢。”“赞合字。”“合,和(合)气生财呢。”记者的新鲜稀奇劲还在发酵,一中一老两位“喊礼人”抑扬顿挫、谐音谐趣的“测字游戏”就一问一答开来,匾额下面,几分钟前还在跟玩伴们有说有笑的新郎官已然披红挂彩中规中矩,双膝着地洗耳恭听。“赞喜字。”“喜,喜从天降呢。”“赞结字。”“结,结发夫妻呢。”“赞良字。”“良,良辰美景呢。”“赞缘字。”“缘,缘分天定呢。”闻者无不叫好。”(摘自《赞匾》,2014年2月9日《怀化日报》)——“指纹”的清晰明了,源自生活的真实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