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正能量同样可以很受欢迎
——《新余日报》一则300字微信新闻给我们的启示
2016-02-14赖娇健何智勇
□赖娇健 何智勇
(新余日报社,江西 新余 338000)
微时代,正能量同样可以很受欢迎
——《新余日报》一则300字微信新闻给我们的启示
□赖娇健 何智勇
(新余日报社,江西 新余 338000)
2016年3月8日,江西省新余日报微信公众号在当天的第三条推送了一则新闻:《蒋国珍重病住院,疑似患鼻咽癌!为他祈福,你愿意接力吗?》,这则不到300字的微信新闻创下了短短一天破万的点击量,还有数百名网友写下祈福留言。这对一个创办才1年多、仅有1万多个粉丝的微信公众号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传播案例。
符合传播规律的正能量新闻,才有传播力和生命力
蒋国珍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今年86岁的他,从1979年将国家补发的22年共计9600元工资捐给希望工程起,37年来共捐助2万余学子。在重病住院的前一个月,他还拖着病体给贫困学子送去1.4万元学费,自己的存折上仅剩1.36元……上世纪80年代以来,蒋国珍捐资助学的事迹曾陆续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省、市媒体报道,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分别作出批示,并下发了《关于离休教师蒋国珍助学扶困事迹的报道通知》,要求中央主要媒体对蒋国珍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人们在对老人的崇高境界感佩不已的同时,也有对他晚景的担忧:倾其所有捐资助学之后,这个无儿无女、无亲无靠的老人何以安度晚年?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当媒体一窝蜂关注蒋国珍又帮了多少贫困学生、捐了多少钱时,这种又“红”又“专”的新闻,网友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他们更为关心的是:前几年老人身体尚可,能够独立生活,随着年事渐高,他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身体还好吗?生病了有人照顾吗?而在这则微信新闻中,新余日报微信公众号将目光对准了蒋国珍的晚年生活,回答了这些存在每一个关心蒋国珍的群众心里、脑海里的问题,这才是读者最“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人们渴望看到一个“好人有好报”的结局,希望看到在倾尽全力帮助别人之后,这位善良的老人也能收获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爱,来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于是他们自发加入到传播行列,转发、留言、祈福,让这则短小的新闻获得了巨大的传播力和生命力。
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才能打动人、感染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我们的新闻报道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时,尤其要做到这一点。生搬硬套的官样文章、冷冰冰硬邦邦的新闻报道固然也能产生正能量,但其效果要大打折扣。只有坚持“三贴近”、深化“走转改”,用心去感知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才能写出更多打动人、感染人的新闻作品,才能在与读者的互动中激发更多正能量。
很多媒体人眼里,蒋国珍逐渐被物化成一个符号,捐资助学、甘于清贫这些标签将真实的蒋国珍掩盖起来,人们忘了他是一个一年比一年衰老的耄耋老人,岁月在夺去他旺盛生命力的同时,疾病也会随之而来。
在新余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这则新闻中,我们用言简意赅、情真意切的文字告诉读者一个事实:蒋国珍病了!那个曾在盛夏的烈日下捡饮料瓶换钱资助贫困学生的老人,现在已经到了卧床不起的时刻。虽然文章本身没有过度渲染正能量,但是新闻推送后引发的点击、转发、留言等祈福举动,到后来热心市民自发带着鲜花到医院探望、志愿者轮流到医院护理、当地党和政府为治疗费用兜底……这种读者与新闻主人公同情共振的传播效果,恰恰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正能量。
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让正能量的声音传播得更快、更远、更嘹亮
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面对全新的舆论生态传播格局,党报党刊只有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借助新媒体针对性、时效性、互动性强的传播优势,不断改进传播内容、传播方式,才能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把正能量的声音传播得更快、更远、更嘹亮。
2016年3月8日15:30,记者得知蒋国珍紧急转至新余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17:02,蒋国珍疑似患鼻咽癌重病住院的消息就通过新余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到广大网民手机上。此时,第二天的纸质《新余日报》还没有开始排版。
“我记得一次初中考试拿了第五名,奖了21块钱,第一名25块,那时候蒋老师的退休工资只有几百元。愿好人有好报!”“愿您一切安好,我也拿了您三年的钱,每次期末考试完看着红榜就知道您又会来给我们发奖学金了。”“那时候家里穷,大人不重视成绩,小孩也没心思读书,只有蒋老师一直跟我们说要好好学习,到期末考试考了60分以上的,他还会买练习本、铅笔、新华字典送到学生家里。现在我儿子快高考了,每每为儿子成绩操心时,总会想起蒋老师”……数百条读者留言如潮水般涌来,这种在纸媒时代很难想象的即时反馈,不仅仅是编读互动,还是为正能量添砖加瓦,激发了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实践证明,在微时代,不是只有标题党、路边社等猎奇、软色情内容才能吸引眼球,只要我们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正能量同样可以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