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孔子的教学方法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启发

2016-02-14江苏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孔子中职

江苏 徐 青

浅谈孔子的教学方法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启发

江苏 徐 青

孔子一生都主要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在教学方法领域的创造更是闻名中外成就辉煌: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著名论断千古流传,至今仍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活动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有着极强的现实价值,其中的一些教育理念是超前的,非常符合当前的教育教学要求。学习《论语》知晓孔子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中职的语文教学,能够获得更多直接的启示。

孔子 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 启发

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深感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理念陈旧,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落后,教学上还囿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略显疲软,这些都已经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学生在语文课上也出现“兴趣危机”,更有甚者,对语文产生了厌恶感、畏惧感,觉得语文课上不上都不重要,所以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这两年随着我们学校生源猛增,学生中参差不齐的现状越来越突出,每个班级都有优、良、差三个层次的学生,语文课是越来越难上了,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一位卓有见地的教育理论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也是一位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的教学者。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过长远的影响。孔子一生都主要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在教学方法领域的创造更是闻名中外成就辉煌: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著名论断千古流传,至今仍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活动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有着极强的现实价值,其中的一些教育理念是超前的,非常符合当前的教育教学要求。学习《论语》知晓孔子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中职的语文教学也许能够获得更多直接的启示,改变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

本文就试从孔子的教育教学方法中找到对中职语文教学带来的两点启示。

一、“启发式教学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他想弄懂而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 想说什么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引导他”。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由此可知,“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通达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结论尚未成熟,思路尚未明晰,处于意欲陈述而又难以准确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选择恰当而准确的语言予以表达,这就是“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的这种教学方法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等到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启发的契机出现,教师适时点拨,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学生的知识结构普遍比较零乱而且表现比较肤浅,能力水平偏低,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引用知识。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课堂设计逐句逐段深挖掘、透彻分析,似乎教师不传授不讲解,就不是在上课,再加上学生语文基础不牢,这样的课堂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被动的写,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这时作为教师就可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了,如在教学《祝福》一课时让同学们读完小说之后思考讨论:“祥林嫂到底是谁害死的?”结果大家畅所欲言,讨论热烈,最后把小说的主题都分析出来了,效果颇佳。最后教师肯定了大家的讨论发言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种教学打破了课堂上沉闷的气氛,改变“一堂言满堂灌”的现状,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彻底改变师生之间纯粹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我们在教学时还可以适当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激励性的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适时、正面、积极的评价。对于思维方法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大力表扬;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表扬,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在指出学生不足时要委婉,不能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爱上语文。

我们读《论语》观察孔子教学的实例:学生各述其志,畅所欲言,甚至提出刁钻古怪的问题;老师循循善诱,举一反三,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兴味盎然,这种方法用在我们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确卓有成效。

当然现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电脑开始进入教室,与孔子的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我们为人师表的人谨记并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

二 、“因材施教教学法”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同样在《论语颜渊》篇中,子张、子路、子夏、子贡向孔子问政,孔子的教育方法具体表现在对同一问题的回答能做到因人而异: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同是问政,不同的学生得到的回答也各不相同,子张给孔子的印象是“师也辟”,即习于容止、缺少诚实,有点好高骛远,故孔子要他尽心竭力、脚踏实地;子路心浮气躁,做事缺乏耐心,爱指手画脚,因此告之曰要以身先之、以身劳之;子夏注重实践,做事脚踏实地,喜欢从小事着手,而也容易为小事所蒙蔽,故而告诫他要着眼长远;仲弓以德行著称,孔子曾赞之曰“雍也可使南面”,是为政的适当人选,故孔子从表率、宽容、荐贤等方面开导他;子贡自恃才高,徒事高远而务本不足,故孔子启发他要务本。

这些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教学内容,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总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个性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各种深浅不一的回答,既切合教学对象的思想实际,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孔子心里都有数。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的中职语文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

中职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但是学习动力不足,自制能力差,因此逐一了解学生的个性,采用不同方法教学很有必要。所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态度,也会有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要“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要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性格习惯有比较正确的了解,力求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个性,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对于那些性格开朗活泼的同学就让他们来当小老师,在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分析宝玉这个人物,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外貌刻画,同学们分析得头头是道;而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复习课时选择一些练习写在黑板上,让这些同学去做。当他们不能解决问题时,我让他们采取求助其他同学的方法,帮他们一起解决习题,这样不仅让他们和其他同学进行了交流,也让所有同学掌握了知识点。

总之,学生个别差异是客观在的,影响个别差异的因素又相当复杂。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长处,而在另一些方面有短处。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一分为二,为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一直是“齐步走”的做法,这样既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很大程度上也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孔子因材施教并非没有共同的要求,他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让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有统一的要求,但不采取一刀切,主张“君子不器”。德才兼备的人要不拘一格,多方面发展,不要像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因此,他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所以,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特别适合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科教育,只有采取这样不拘一格的培养模式,我们的中职学生才能精通“六艺”,又各有所长,学校才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孔子的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当今社会,教育的竞争十分激烈。影响语文课堂活力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但只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手段,抓住学生兴趣,善于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变消极为积极,必将打破语文课堂沉闷呆滞局面,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李泽厚《论语今读》 [J].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0).

[2]吴文军《论语》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合肥工业大学,2002(3).

(作者单位: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孔子中职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因材施教,拓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路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