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团队培育模式与建设路径研究

2016-02-14任少伟

铜陵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培育大学生发展

任少伟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大学生创新团队培育模式与建设路径研究

任少伟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创新团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效途径。基于梳理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团队发展现状基础上,跟进深化大学生创新团队培育与建设学理研究,对形成可示范推广的工作动力系统和实践模式,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孵化与培育工作长效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大学生;创新团队;孵化模式;培育路径;多维度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战略。[1]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阶段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伟大时代。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就需要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大力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重要使命。大学生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潜力的群体。时代呼唤创新,学生渴望创新。高校纷纷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诸多探索与实践,通过引导学生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推动对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取得了良好实效与宝贵经验。大学生创新团队,这种基于共同目标团队合作,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拼搏合作精神,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效途径。

基于凝练大学生创新团队培育经验和智慧基础上,跟进大学生创新团队培育模式与建设路径研究,对于形成可示范推广的工作动力系统和实践模式,建立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发展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目前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创新团队发展实践现状

大学生创新团队是指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学习和科研目标,而相互协作进行创新活动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组织。[2]国外许多大学都很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并卓有成效地探索与实践,其中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就是其中重要形式和途径之一。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关注重视大学生创新团队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实施“学生研究机会计划”,让学生直接参与老师前言问题研究,更能直接分享师生协同成长的快乐与喜悦。尤其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是,在美国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团队构建相当普遍,在课堂教学上实行“以项目为中心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当前,这一模式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成果。

相比较而言,尽管我国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国内高校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有益尝试和探索。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一些高校注重组建和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清华大学立足大学生自主创新视角,坚持“校企联合——学生自组——兴趣先导”思路,实施大学生“兴趣团队培养计划”,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推动成立学生科技兴趣团队。[3]上海交通大学致力于构建学生科技创新的“前中后”端三层架构体系。前端由数十个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和数百个科技创新小组组成;中端为类型各异国际学科竞赛和“挑战杯”等重量级创新竞赛;后端则为纷纷涌现的创新实践成果,通过后端的成果产出,刺激前端的土壤更加肥沃,共同构建闭循环科技创新工作链条。[4]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大学生创新团队构建和团队研究,国内研究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大学生创新团队构建和培育方面还存在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创新团队培养理念不够新颖,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开发不够,协同创新力量整合不足等主要方面,这为我们研究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需要我们在今后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强化关注和探索,以期为推进大学生创新团队孵化与培育建设提供指导。

二、大学生创新团队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某高校四支类型各异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为例

2012年,我们基于“试点先行、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影响一片”工作思路,以学生“差异化成长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特长(或特定智能优势)或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开发组建类型各异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持续聚焦、久久“围”攻、坚定地对试点学生群体分类差异化培养,创新团队个性化指导和累积扶持,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主动探究”热情,强塑学生“差异特质”,并将其转化为“差异优势”,进而生成未来发展“差异化核心竞争力”。经过实践,逐渐探索出一套富有学工特色的“兴趣导向+差异化需求+类型各异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辅导员工作创新团队+师生协同成长共同体” 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培育发展模式。

(一)“精选好苗”:坚持“五早”原则,强化顶层设计,遴选组建类型各异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

“全新生活拥抱激动小心脏”,这是新生刚入学时“真实写照”。本着早筹划、早准备、早预热、早动员、早行动“五早原则”,辅导员利用新生正式入校报到前期或军训空挡“黄金时间”,第一时间查阅“准大学生”档案,迅速掌握的“生情”和快速打捞躺在档案中“特殊才能”。由带班专职辅导员和学院高年级“优秀学生导师团”组成遴选小组,按照《土木建筑学院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新生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小雏鹰”队员选拔实施方案(试点)》启动遴选事宜,实施开展“我的兴趣爱好——小故事分享会”、“继往开来——个人优秀成果展示”、“说出你的‘未来’”等丰富多彩系列活动,“隆重”遴选出28名大学生发展团队“小雏鹰”,成立“雏鹰尖刀班”,以“差异化成长需求”为导向,组建大学生探究性学习发展团队、大学生文体竞技发展团队、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团队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团队等四支类型各异的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

(二)“浇水培土”:构建富有学工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培育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服务支持机制

1.团队项目负责“首席制”。按照《类型各异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项目负责首席制实施办法(试点)》要求,四支类型各异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项目孵化方式实现由大一学年采用“项目选题导师定-团队招标方案-项目首席负责人-项目考核汇报验收”,到大二学年,“项目‘金点子’征集-公开答辩汇报-项目首席负责人-项目考核汇报验收”转变。

2.团队发展指导“导师制”。坚持“一支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由一名专职辅导员导师与一位学生导师配对,学生主导、导师点拨”指导方式,大一学年由辅导员导师和学生导师负责制定所指导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年度工作计划和项目开展规划。大二学年,逐渐放开,由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全体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制定,切实增强学生“主动成长”积极性和激发“主动发展”热情。

3.团队工作推进“周研制”。辅导员导师和学生导师每周定期召开一次创新实践项目、文体竞技项目或学术探究项目推进会。尤其是专利创新活动,每周一次头脑风暴、每周一设想,通过头脑风暴法、缺点列举法、强制联想法等训练创造技法,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启迪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4.团队项目资金“众筹制”。四支类型各异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按照《类型各异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项目小额资金试行众筹制实施办法》和《关于试行从类型各异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项目奖励性资金中提取建立“团队发展基金”实施办法》,筹措团队创新实践项目启动资金,保障团队项目顺利实施。

5.团队项目成果“可视化”。坚持“墙内开花处处香”,每一支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取得优秀成绩或项目成果时,都要安排项目首席负责人进行成果展示汇报,全体导师和“雏鹰尖刀班”全体成员参加,大家互相学习、彼此激励和共同提高,用这种差异化竞争激励策略,强化学生成就感和成功感,让每一点进步与每一次成功成为学生继续前行的强劲动力。

(三)“壮苗移栽”:建立“圈养放养结合+动态开放”的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运行机制,形成“蝴蝶效应”

创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对四支类型各异的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实行“圈养放养结合、动态开放”骨干遴选培养与输出机制,逐渐吸收跨学院、跨学科优秀学生加入,鼓励成立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创新实践项目或志愿服务公益项目攻关小组,畅通各创新发展团队之间开放交流平台,协同创新。强化典型示范和引领,及时将各创新发展团队“鲶鱼”沉下去和“蝴蝶”飞出去,有针对性有目标地去影响并培育一个优秀学风“宿舍群体”和一对一孵化两名“队外小雏鹰”。由此,形成大学生创新发展团队的“蝴蝶效应”,实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滚雪球式地“影响一批,成长一片”群体效应。

(四)“开枝散叶”:强化对大学生创新团队“个体成长”职业发展规划,以“个体成长”带动“团队行动”,增强创新团队“吸引力” 和“向心力”

根据创新发展团队学生入学时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结果,以学生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强化对各创新发展团队全体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精细化指导,增强学生“职业自信”,坚定“职业发展”方向,聚焦和扶持学生异特质”转化成“差异优势”,并生成未来职业发展“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为即将到来求职和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更为拥有未来出彩机会增加砝码。我们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中,一方面,让学生个体体验到实实在在“成长感”和“获得感”, 以“个体成长”影响带动“团队行动”,增强创新团队“吸引力” 和“向心力”。另一方面,注重构建“师生协同成长共同体”,让辅导员将辛苦转化成成果、经验上升为科学,在帮助学生成长过程中成长自己,在培养优秀学生过程中塑造自我,为大学生创新团队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和坚实保障。

三、大学生创新团队培育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对策路径

(一)凝聚“创新理念”:构建新“育人观”和“成才观”,为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价值指引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凝聚“创新理念”,构建新“育人观”和“成才观”,对指导孵化与培育大学生创新团队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会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以“尊重每一类乃至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点,构筑“让每一个对创新有兴趣的学生都具有探究学习能力,人人可创新,处处可创新,时时可创新”的育才观。搭建培育平台,使成为创新人才“冒尖”的沃土。“人是有差异的,有些差异是可以利用的,有些差异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引导学生树立“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每个学生应追求的目标”成才观,形成“在探究中学习,在差异中成长”的创新氛围。

(二)坚持“协同众筹”思维:强化大学生创新团队孵化与培育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

大学生创新团队孵化与培育是一项集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为一体的复杂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繁”,关键环节“杂”,需要总体规划、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在孵化、培育和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协同众筹”思维,整合校内资源,强化顶层设计,明确牵头负责部门和机构,建立责权明晰的工作规则,试行大学生创新活动推进联席制度,研究深化大学生创新实践重要问题和举措;积极争取校外平台优势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孵化与培育平台建设机制,首先,要激励重大或重点科研课题(项目)首席负责教师主动开放实验平台和项目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原创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和项目,让学生在参与研究中聚焦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其次,要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同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科研项目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现实应用价值较高科技创新项目。同时,这种机制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立足地方、服务行业”的高度来树立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强化大学生创新团队孵化与培育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为形成大学生创新团队培育与发展工作长效机制奠定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三)抓住“主渠道”:构建师生课堂“学习探究成长共同体”,形成大学生创新团队“课堂气候”

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目前,课堂教学创新气候并未真正意义上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站稳“主阵地”,形成创新团队“课堂气候”,构建师生课堂“学习探究成长共同体”是关键环节。这要求我们老师在传授知识时,要立足受众特点,创新教学教育方式和方法,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参与式等,注重提高学生参与热情,设计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激情,因势利导,组建类型各异课程创新团队或专题性创新团队,同时在构建课堂教学“学习探究成长共同体”中,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受教育、长才干,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实践,共同打造“高效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学生,不论是学术水平,还是视野,或是朋友圈以及对待梦想、对待创新、对待原有知识体系的态度,更能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情怀。

(四)打造“个性化订单 ”平台:坚持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和“差异需求”为导向,着力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个性成长+差异成才”孵化平台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兴趣就是学生撬动梦想的最好支点。大量实践证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成果涌出,都离不开对某一领域持续关注和痴情投入,而浓厚的兴趣则是最为根本的内在动力。[5]“青年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生个体内和个体间差异作为一种教育生态资源,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对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独特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我们面对学生时,问题不再是这个学生多聪明,而是这个学生怎样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发展学生兴趣专长,特别对一些有特殊才能和专长的学生,更应该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特长或特定智能优势,并寻求、探索和利用学生个体优势和潜能,坚持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和“差异需求”为导向,创造条件、着力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个性成长+差异成才”孵化平台,支持学生优势潜能开发,因势利导和因材施教,使其优势潜得到充分发挥,迸发创新智慧。

(五)聚焦大学生创新团队“家养性”与“野生性”平衡点:如何在管理和团队“野生”性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耕耘创新沃土,播下创新种子,行创新风雨,小树才能长成创新大树。”众所周知,现实中很多大学生创新团队是自发形成的,具有“野生性”,然而大学生创新团队要持续不断地发展,需要我们给予更多“行创新风雨”般的扶持,从而具有“家养性”。现实生活中,有一个现象应引起我们思考,例如在企业界,原本靠自身能力迅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在被政府纳入重点“扶持”后,不久便走向“下坡路”。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行政管理的预设性破坏了企业发展的自然机理。这就为我们“如何在管理和团队“野生”性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研究提供了借鉴和警示。这就要求我们在扶持大学生创新团队发展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创新团队原生态生长的自然机理,使学生创新团队既能朝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又不至于改变学生创新团队自身的成长特性。

(六)打造“共生”效应:注重培育大学生创新团队“鲶鱼”,让学生典型“沉下去”和“浮上来”

创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孵化与培育大学生创新团队实践中,要实行“圈养放养结合、动态开放”创新骨干遴选培养与输出机制,逐渐吸收跨学院、跨学科优秀学生加入,鼓励成立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创新团队,畅通各创新团队之间开放交流平台,协同创新。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注重培育创新团队“鲶鱼”,强化典型示范和引领,及时将各创新团队“鲶鱼”沉下去和“蝴蝶”飞出去,有针对性有目标地去影响培育1个优秀创新型“宿舍群体”和一对一孵化两名“队外创新小雏鹰”,由此,以点带面形成滚雪球式示范群体“蝴蝶效应”和“共生效应”。

[1]习近平.到2020年时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EB/OL].[2016-05-30].http://finance.sina.com.cn/ roll/2016-05-30/doc-ifxsqykt9994383.shtml.

[2]郭孝锋,石世平,文丽.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孵化与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106-108.

[3][4][5]刘丽梅,周凯.团旗聚集创新“小伙伴”,高校团组织为大学生自主创新搭建平台[N].中国青年报,2013-10-17(03).

Cultivation Models and Construction Path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Team

Ren Shao-wei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Innovation tea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and abilities.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team combing, follow up the deepening academic research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team culti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power system can work demonstration and practice mode,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team nurturing long-term mechanism has important valu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team; hatching mode; cultivating path; multi dimensional innovation

G645

A

1672-0547(2016)06-0117-04

2016-10-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骨干专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先进典型人物挖掘、孵化模式创新及实践探索”(15JDSZ3090);安徽省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项目(2015ckjh018);安徽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常态下基于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大学生创客教育平台协同建设研究(2015jyxm134);安徽省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大学生三创融合型群体协同培育”建设项目。

任少伟(1984-),男,安徽阜阳人,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分层差异化。

猜你喜欢

培育大学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