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6-02-14

铜陵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毕业生大学生

姚 敏 张 敏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姚 敏 张 敏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当代高校毕业生主要面临经济新常态下结构性就业压力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中创新创业教育滞后的新形势,贴上90后及E一代标签的高校毕业生诉诸自身适应上述新形势存在一定困难,因而需要选择由社会认知教育、挫折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组成的教育路径和由体育活动及训练、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等组成的训练路径培养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以期实现环境之“势”、适应之“理”、路径之“事”的统一。

新形势;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能力是个体的,但能力的获得是动态的,社会适应能力亦不例外。从习得角度而言,主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在处理好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中获得的。因此,梳理高校毕业生面对的新形势,把握当代高校毕业生的代际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究其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路径,不仅可以推进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工作,也可以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方法论创新做出贡献。

一、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新形势

形势一词见于《文子·自然》所言“夫物有胜,唯道无胜,所以无胜者,以其无常形势也。”从字面上来说,“形”与“势”构成了“形势”,“形”有描画,使其象物之形之意,“势”为“盛力權也”[1]。唐代刘知几曾言“古今不同,势使之然”,追寻“势”和穷尽“理”相统一的过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风景。语义学层面,形势可以解释为形态、势力、趋势、情况等。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新形势指的是高校毕业生所处社会环境中代表发展趋势的部分,这些部分反映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并标识、区分着过往与现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产生影响的新形势主要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

1.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压力凸显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按此观点,一方面,就人与环境的一般关系而言,经济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最深刻;另一方面,就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而言,他们面临首要的任务是择业和就业,这一任务本质就是经济行为。因此,经济形势对高校毕业产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高速的发展,当前经济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新常态。这也是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共同判断,其中十八大后习总书记在公开文章和讲话中曾160余次提及“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上由高速转为中高速;二是经济结构上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经济发展驱动力来说,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3]

经济新常态形势下,中高速经济增长速度势必会导致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加之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高校的毕业生人数由2001年的114万人跃升到2016年76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仍存在。但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并不是其就业的主要矛盾,结构性压力才是主要矛盾。根据荆德刚的研究,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压力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结构问题凸显,偏文科类专业比重过大;学历结构和区域分布不平衡;性别结构出现新变化,过去大学中男多女少现象正在向女多男少转变”[4]三个方面。缓解结构性压力这一主要矛盾,不仅要靠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也需要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据仲小欢研究,“就业压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即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越差,就业压力越大,反之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越好,就业压力越小。”[5]

2.“双创”潮流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滞后性现象明显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它首次出现在2014年9月第八届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致辞中,他提出“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形态,体力加脑力,制造加创造,甚至可以开发出先进的技术乃至于所谓颠覆性的技术,中国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上新的台阶。”[6]随后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等会议和各种公开场合中,李克强总理频频阐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关键词,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同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中指出“对中国来说,结构性改革是要激发全体人民的无穷创造力,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7]“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成为时代潮流。

早在2002年,国家就在清华、人大等9所高校试点实施创业教育,2006年共青团中央启动“创业中国——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工程”,随之,各地、各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并于2012年8月试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2015年6月教育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强调“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是当前和下阶段我国高校的重要任务。”[8]虽然国家和部委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政策要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集中表现在:一是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具体为政策没有吃透或对政策的执行力不强;二是内容不协调,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协同,重知识轻实务,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没有以创新为导向;三是师资队伍落后,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和实训师。“双创”潮流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创新创业滞后性产生矛盾,导致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遇到挑战。

二、当代高校毕业生的代际标签

就“势”而言:一方面,社会大环境中,高校毕业生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结构性就业压力的无形渗透;另一方面,学校小环境中,高校毕业生受到“双创”潮流与创新创业教育滞后矛盾的可见影响。高校毕业生能否顺“新形势”而然,取决于其自身,进一步说,取决于他们是否懂得和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理”,把环境中发展的“势”与社会适应的“理”结合起来,达到“迨已得理,则自然成势,又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的境界。“见理”、“得理”与人的本心相连,与人的特点相关。就当代高校毕业生而言,在转型的社会中,他们具有相应的代际特点,若加以标签标识,可以描述为如下两个标签:

(一)标签之90后

顾名思义,90后指的是从1990年到1999年底为止出生的人。2008年是90后青年成批进入大学的年份,当代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是90后。与80后相比,90后出生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明显成效,90后成长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可以说90后是分享改革成果的一代。互联网上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可以印证此点,“70后:我们有存款。80后:我们负债。90后:我们有老爸!”在优厚物质条件中和全球化背景下成长,相较于上一代,90后更加自信、视野更加宽阔、更乐于接受挑战。但实际上90后仍有自己的“软肋”,包括:一方面,他们讲究自我但独立性较差。如上述,同样的段子中“70后:我们无论任何时候,看到有站着的领导,都会马上给领导让座。80后:我们崇尚上下级平等。90后: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印证着90后的自我。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享受着家庭过多关爱和保护,导致他们有相对严重的依赖心理、独立性较差。另一方面,他们相对自信但抗挫折力欠缺。生活中物质条件优渥,视野开阔,90后大都比较自信。由于一直被呵护,成长过程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较多的逆境考验,90后还存在社会阅历肤浅问题,为数不少的人把90后称之为“草莓”一代,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却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烂。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时缺乏足够心理准备,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也会采取“鸵鸟心态”,缺乏相应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二)标签之E一代

90后是E一代(电子一代、数字技术一代),90后的成长伴随着以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为标志的第二次信息革命全面开展,电子、数字技术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90后网民是网络中占比重最大和最活跃的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10-19 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 20.1%、24.2%。与2015年底相比,10岁以下儿童群体与40岁以上中高龄群体占比均有所增长,互联网继续向这两个年龄群体渗透。”[9]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90后带来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新的自由,同时它们也给90后带来了疑惑与奴役。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互联网社区中不同的观点、价值观,让缺乏一定判断力和辨别力的90后产生疑惑。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某种程度上还奴役着90后,让他们成为网络成瘾一族、低头族、手机控等,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在网络资讯的轰炸下,在网络文化的浸润下,90后长于复制、粘贴、拼接,“内事问百度、外事问谷歌”,使得E一代中的很多成员渐渐失去自我,失去创新和创造的初心。

三、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路径选择

如前述,面对“势”的必然,90后和E一代的众多当代高校毕业生缺乏相应的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失去创新和创造的初心,仅凭他们自身的力量,他们无法自觉的“见理”、“得理”,无法实现“势”与“理”统一的应然,即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适应新形势。适应之“理”虽源自新环境之“势”,但任何“理”都是在具体的“事”中逐步体现的,因此,要实现适应之“理”,做到“理”与“事”的统一,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尽人“事”,具体是指在无法改变“势”的情况下,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路径。

从社会适应自身而言,社会适应是人与社会达成和谐关系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对社会的认知、心理和生理应对、行为模式调整等环节,在此过程中养成的能力成为社会适应能力。当代高校毕业生在从大学进入社会前,不是不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只是面对新形势,他们要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本能不同,能力是后天的,是习得的,自发的、偶然的适应不足以称之为能力,只有经过教育及训练形成稳固状态的才可以称之为能力。因此,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相对来说可以选择教育和训练两种路径:

第一,教育路径。

首先,做好社会认知教育促进高校毕业生形成合理期待。要适应社会,先要认识社会。反言之,社会不适应很多是由于没能很好地认识社会,或期望值过高引起的。通过社会认知教育,促进当代高校毕业生明白社会的复杂性、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价值观多元性等特征,从而在面对经济新常态时做好心理准备,在面对结构性就业压力时形成合理期待。笔者所在高校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形成合理的期待。学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系统开展“爱国荣校、修德立身”、“青春理想中国梦”等九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国学修身、高雅艺术进校园、五四歌海、心理话剧、微电影等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载体,凸显了思想教育引导的“正能量”。学校举办职场生涯人物访谈、成功校友谈体会、“聆听身边的感动”成长故事汇、“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基层典型宣讲会、就业考研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明确学业规划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在全校营造“关注职业、规划学业、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

其次,以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为载体,做好挫折教育以提高高校毕业生抗挫折能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强高校毕业生自我调适能力。通过挫折教育,可促进90后高校毕业生明白一帆风顺不是生活和成长的全部,生活及成长中还有挫折,挫折、困境促进我们吸取教训和积极反思,更加珍惜顺利的意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办好日常心理教育主题活动,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在教育和活动中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笔者所在高校十分注重课程建设和学生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师资队伍培养。从2007年起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38学时2个学分),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和学校教学计划,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按照“大一职业意识年,大二职业规划年、大三能力提升年、大四求职技巧强化年”组织教学内容。每年定期举办新任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班、毕业班辅导员业务培训班、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集体备课会、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大赛等活动,选送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外出培训和进修,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水平。2015年安徽省第四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中,两名教师分获银奖和铜奖,学校荣获最佳组织奖。

第二,训练路径。

首先,通过体育活动及训练促进高校毕业生身体素质提高和角色胜任能力提升。人们在体育活动或竞赛中形成的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10],有利于培养和提升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体育活动和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胜任社会角色的能力。2015年以来,笔者所在高校各学院分团委以“人勤春来早”为理念,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通过将体育锻炼与学风建设、团队建设、品格塑造等紧密结合,开展了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冶金工程学院成立学院运动队(篮球队、排球队、长跑队、足球队),激发更多的同学参加运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阳光晨跑计划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机械工程学院举办学院篮球联赛、排球联赛、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比赛,让同学们在比赛中强健体魄,增进感情。电气信息与工程学院以学生宿舍为单位,建立各种运动兴趣小组。同步开展如“体育达人、运动健将、最佳运动天赋奖”等一系列体育运动类奖项评选,并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积极开展“我的身体我做主”、“我的运动风采”等微活动,号召学生随手按下“快门”,分享体育锻炼中的美好瞬间和快乐时刻,在校园内营造青春健康的生活风尚。拔河比赛、传递呼啦圈、50米接力往返跑……通过“勤早行动”,各学院引导学生强魂健体,把坚定理想信念与练就强健体魄相结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和角色胜任能力提升。[11]

其次,通过拓展训练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创新思维。拓展训练可以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强集体情感,同时在拓展训练中还可以培养创新思维,获得创新方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可以组织以创新为内容的拓展训练,开展创业实训、创业模拟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梳理创新创业意识,打造创新创业思维,掌握创新创业方法。笔者所在高校持续推进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以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能力,适应“双创”的时代要求。2015年学校申报了409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115项、省级230项,完成了“2015年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第六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校级选拔赛”等20余项赛事的组织和管理工作。2015年学校继续开展暑期“发明与专利”集训班,着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首次与美国美中商学院联合举办中学生科技夏令营活动,吸引了全省17所中学75名师生参与。近三年,学生科技训练计划项目1338项,资助经费828万元,参与学生27000多人次。2015年有9000余名学生参加了60余项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得国际奖励3项,国家级奖励85项,省级奖350项,校级奖1106项,尤其是在2015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世界总决赛中斩获银奖;连续多年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比赛上获国际大奖;在第十届“飞思卡尔”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2项一等奖;在2015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3项特等奖。学校九次荣获挑战杯“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并担任全国赛事的联合发起高校。学生在科技训练中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了集体情感,同时在训练中培养了创新思维,获得了创新方法。

再次,通过社会实践提高高校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社会实践不仅是大学生深入及了解社会、认识及完善自我的重要渠道,而且它可以促使大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进而适应社会环境。在培养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基础上,组织个性化社会实践活动,并将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长效化。[12]笔者所在高校积极开展学业规划和就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学校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指导方案,每年组织1000多名新生开展“走进企业,了解社会,认知专业”活动,帮助新生提前了解职业环境。在一年级全面开展职业素质测评、新生心理普查等自我认知活动,撰写《“精彩职业 学业先行”分析研究报告》,更全面、客观地掌握新生特点,有针对性做好新生适应性工作。在大二、大三年级中,积极开展模拟职场、简历设计、职场CEO挑战赛、华尔街金融论剑、职业发展辩论赛、人海扬帆实践人生话剧、心理剧表演等实训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品牌和特色活动有,校级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暨创业大赛活动(已举办10届),院级的职场精英挑战赛参与学生扩展到全校学生(已举办5届);2015年安徽省第十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暨创业大赛中,我校创业组团队、就业组选手分获金、银奖,学校荣获最佳组织奖。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收获了自主学习能力。

[1]许慎.说文解字:十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3:294.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3]中国网.习近平谈“新常态”:3个特点4个机遇1个挑[EB/OL]. [2016-02-25].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6 0225/21603012_all.html.

[4]荆德刚.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任务[J]. 中国高教研究,2015(12):37-40.

[5]仲小欢.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5.

[6]中国新闻网.李克强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发表致辞(全文)[EB/OL].[2014-09-10].http://www.chinanews.com/gn/ 2014/09-10/6578895.shtml.

[7]新华网.李克强: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特别致辞[EB/OL]. [2015-09-11].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9/ 11/c_1116527245.htm.

[8]教育部门户网站.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EB/OL]. [2015-06-0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moe_1485/201506/188592.html.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14.

[10]张兵.浅议体育活动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0):38.

[11]安徽教育网.安徽工业大学团组织开展“勤早行动”创新丰富“三走”内涵[EB/OL].[2015-04-09].http://www.ahedu. gov.cn/28/view/269329.shtml.

[12]王瑶.90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培养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36-38.

Research on the Paths of Improving Social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Graduat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s

Yao Ming, Zhang Min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Anhui 243002, China)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graduates are mainly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s, the structural employment pressure highlights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 and hysteretic phenomen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obvious in the trend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College graduates who are labeled post 90s and E generation resort to their own adaptation to the new situation which has a certain difficulty, therefore, it is needed to choose the path of education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 which is formed by social cognitive education, frustration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o on, and training path which consists of sports activities , training, expand training, social practice training and so on, in order to unify the "potential" of the environment, to adapt to the "theory", the path of the "things".

the new situation; college graduates; social adaptability

G473.8

A

1672-0547(2016)06-0059-04

2016-10-30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AHSK11-12D85);安徽工业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辅导员专项)(2015SZY002)

姚敏(1964-),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张敏(1982-),男,安徽宁国人,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毕业生大学生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沙漠里的精灵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