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难怪”的多角度考察

2016-02-1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陈 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现代汉语“难怪”的多角度考察

陈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本文从三面讨论现代汉语“难怪”的用法:一是根据语义将“难怪”分为两类。“难怪1”表示不应当责备或不应当奇怪,在句中做谓语。“难怪2”一般处于“果”分句中,表达对结果的主观肯定。通过频次的考察,发现“难怪2”的用法更为常见。二是从语义结构角度对“难怪2”进一步观察描写,分为四种结构,并重点对比分析“所以难怪2A”句和“难怪2A”句。三是认为“难怪2”具有口语色彩浓厚、突显主观态度的语值特征。

[关键词]难怪;语义结构;语值

一、难怪1和难怪2的比较及分析

现代汉语中,“难怪”经常出现,语义可以归为两类。

(1)这也难怪,任何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都知道,“演奏是否成功,不只是取决于乐曲的内函与演奏技巧”。

(2)但他又转念一想,这也难怪人家误会,我们的国家经济还落后啊!

(3)据《水经注》记载,原来李菟是石季龙的后宫爱妃,难怪会知情。

(4)正因为如此,难怪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大都以自然为主题。

(5)袁岳的思维速度极其快,结构完美,逻辑清晰,所以难怪他主持第一财经的《头脑风暴》之后,那个节目和收视率直线上蹿。

例(1)表示“不奇怪”之义,例(2)表示“不应当责怪”意思,都是表示说话者对某事或某人的看法,语义上都符合逻辑真值条件。这两例“难怪”在句中作谓语,不能省略或以其他形式代替,称之为“难怪1”。例(3)、例(4)中“难怪”都出现在结果性质的分句中,位于有主语句的主语前或主语后,如例(4),也可以出现在承前承后省略主语的无主语句中,如例(3)。这一类“难怪”句法位置相对比较自由灵活,不仅表示一种结果,其结果义可以通过“果”标判断,如例(5),也可以是光杆的果分句,如例(3)、(4)并且表示说话者对这种结果的主观肯定、强调,称之为“难怪2”。难怪2的语义结构特点较为复杂,下文专门讨论。本文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CCL(网络版)现代汉语语料库。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两种词义所代表的用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难怪1”在句中作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是句子的表达中心,句式为“这也难怪(NP)”,表示说话者对某人或某事表达“不应当责备或不奇怪”的看法,前后一般会有说明情况的分句。

难怪2附着在结果复句中的说法,早在刑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2003)中谈到,在强调可理解效果的因果句群时,指出“常用的关系词语有‘难怪’,复句中有时也使用这类词语”,“难怪2”常出现在结果复句的结果分句中,有时原因连词不出现,有时结果连词不出现,有时因果连词都不出现,但是因果关系蕴含在小句中。表达说话者对于某种结果强烈的肯定或强调,通常该结果是“不应当”发生的,“难怪”的附着,肯定“不应当发生而发生了”的合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光杆”果分句中,“难怪”都可以前加“所以”,以区别结果连词,显现其纯粹是“主观肯定”之意。

那么,“难怪1”和“难怪2”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是怎样的呢?检索北京大学中国CCL(网络版)现代汉语语料库,共得到3760条有效语料,使用情况是:难怪1例句数887,所占23.59%;难怪2例句数2873,所占76.41%。统计数据表明:主观肯定的“难怪2”的用法已经成为现代汉语“难怪”的常用用法,是“难怪”的主要形式。下面一节专门讨论“难怪2”的语义结构特点。

二、“难怪2”结构语义类型

“难怪2”所在因果句的关联词语使用情况有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零形式。整个复句既不出现原因关联词语,也不出现结果关联词语,整个句子的因果关系能通过前后分句的语言意义判别。“难怪2”黏附在“果”句中表示对结果的主观肯定或强调。零形式的“难怪2”因果句根据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1.先因后果式,整个复句的基本格局是“A,难怪B”。例如:

(6)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

2.先果后因式,整个复句的基本格局是“难怪A,B”例如:

(7)难怪盗墓贼会盯上墓材,这比种田划算啊。

第二类,单用“因”标式。整个复句只出现原因关联词语“因为”“由于”“原来”等,没有出现结果关联词语,“果”分句是以“难怪2”引导的“光杆”分句。根据语义之间的关系,单用“因”标式的“难怪2”因果句可分为两种形式:

1.先因后果式,整个复句的基本格局是“因为A,难怪B”。例如:

(8)这是因为鱼肉中含有丰富的镁元素,难怪急诊室的医生都用含镁类药物来治疗哮喘病人。

2.先果后因式,整个复句的基本格局是“难怪A,因为B”。例如:

(9)难怪谁都不愿意跟鬼打交道,因为他们净是些鬼主意呀。

第三类,单用“果”标式。整个复句没有出现原因关联词语,只出现结果关联词语“所以”或者关联词语“因此”。根据语料的收集整理可得,单用“果”标式的“难怪2”因果句只有一种形式,即:

先因后果式,整个复句的基本格局是“A,所以难怪B”。例如:

(10)他确实有些偏爱阿荣,因此,也难怪市子会把妙子离家出走后的一腔怨气撒到他的头上。

第四类,齐全式。整个复句既出现原因关联词语“因为”“由于”“原来”等,也出现结果关联词语“所以”。“齐全式”“难怪2”因果句根据语料的收集整理可知,也只有一种形式,即:

先因后果式,整个复句的基本格局是“因为A,所以难怪B”。例如:

(11)是因为现代社会上,穿传统的雨靴的人已寥寥无几,所以难怪这家公司会倒闭。

我们认为,单用第三类和第四类“难怪2”因果句没有出现“先果后因式”的主要原因是,这种“先果后因式”重在分析说明结果产生的原因,形式上常用“之所以A,是因为B”之类的格式,或者在后分句使用“是因为、就因为”的词语。第三类没有出现的“所以难怪A,B”格式,其原因是该格式显现“果”标,强调结果,这与“先果后因”格式重在分析原因的语义内涵相违背。第四类,“之所以难怪A,是因为B”格式不出现是因为“由果溯因”的唯一格式只有“之所以A,是因为B”,形式单一,且语义固定,很难容纳其他语义成分。当然,我们认为语料的不充分有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三、“所以难怪2A”和“难怪2A”对比分析

“难怪2”黏附的“果”分句承载了“难怪”句主要的语法特点,本节重点探讨结果分句中,有无结果连词“所以”的“难怪2”的特点。值得说明的是:结果连词“所以”和“难怪”同现时,“所以”一般位于“难怪”之前。

谢晓明(2010)认为,表结果的“难怪”,也就是本文的“难怪2”,是和“所以”一样的结果连词,一般不与其他表示结果关系的词语重复使用。我们认为,把“所以难怪2A”句当做特例,并且认为“重复使用”的解释掩盖了“难怪2”的特性。上文频率统计可知道,“难怪2A”占有绝对优势,“所以难怪2A”所占比例虽少,但是还是以不容忽略的比例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挖掘其中深意。下面例子如:

(12)a.是因为现代社会上,穿传统的雨靴的人已寥寥无几,所以难怪这家公司会倒闭。

(12)b.是因为现代社会上,穿传统的雨靴的人已寥寥无几,所以这家公司会倒闭。

采用添加或去掉句中成分的方法,b后分句前加结果关联词“所以”,a句后分句句首去掉结果关联词语“所以”,在句法上都是允许的。a句和b句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a句因果关系明显,果标关联词语和语义逻辑双重判定,b句因果关系不明显,只能从语义逻辑进行判断。第二,a句“难怪”仅是“主观肯定”之意,b句由于去掉结果关联词语“所以”,因此“难怪”蕴含“‘所以’+‘主观肯定’”的意义。这也是“难怪”高度词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即“典型的结果关联词”。

由以上可得出,“难怪”的语义结构变化是:

难怪1(不应当责怪或者不奇怪,作谓语)难怪2(对结果主观肯定,作状语)第一阶段(结果标记+主观肯定,作状语)第二阶段(纯粹结果关联词语)第三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后分句是“所以难怪2A”的因果复句,“难怪2”处于第一阶段,后分句是“难怪2A”的因果复句中,“难怪2”则处于第二阶段,而不应该看做处在第三阶段。原因是:

首先,一般的关联词语,词义虚,只有连接作用,“难怪2”则不然,不仅具有连接作用,承担关联词语“所以”的语义结构作用,而且更具有“主观肯定”的意思。其次,一般的典型因果关联词语都是“成对”出现,如“因为……所以……”,而“难怪2”还不具备与之成套的关联词语组合。

四、“难怪2”句的语值特点

第一,“难怪”句带有说话人较强的主观性。所在的因果句,结果往往违背说话人的心理预期,增添“难怪”表达说话人自我说服,增添主观肯定的意思。如:

(13)不但富商受其影响,就是劳工直接间接受影响的都不少,难怪民间也恨外国人。

从一般情感表现来看,正面积极的情感常于负面消极的情感,“恨”这种情感不多见,不为常人所理解,“难怪”的使用就消解了这种疑虑,增添合理肯定的成分。

第二,该句式口语色彩浓厚,常常处在日常交际对话体中,如访谈节目、个人博客等口语性质的话语中,或出现在展示心理历程的自我告白句中。

(14)吴宗宪:……大家完全没有感觉到现在后台其实没有一个歌手,我这样一个人演到歌手到场为止……

鲁豫:真厉害,难怪叫校园天王!(《鲁豫有约》)

(15)杜松不好再讲了,他心里说:难怪朝廷里有人说他“糊面丧气,甘为木偶”,真是一点不假。(李文澄《努尔哈赤》)

由此可见,“难怪2”所处因果句具有较强的主观情感态度,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08-40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32-933.

[3]刑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50-395.

[4]谢晓明.“难怪”因果句[J].语言研究,2010,30(2):64-69.

[5]储泽祥.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性考察的语法研究思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50(2):90-94.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6)2-01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