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诗歌中的鳖灵负面形象初探

2016-02-13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8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杜宇儒家思想

羊 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8)



明清诗歌中的鳖灵负面形象初探

羊红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鳖灵是古蜀帝王,既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却以负面的形象出现在明清时代的诗歌里,这是十分罕见的。但是目前学术界对鳖灵的研究只是集中在鳖灵和杜宇的关系以及鳖灵治水这些方面,没有人研究鳖灵的形象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明清时代的多首诗歌分析这一现象,解释了为何鳖灵会以负面形象出现在明清时代的诗歌里,这对鳖灵的后续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鳖灵;杜宇;儒家思想;夷夏之辨

古代巴蜀有许多神话传说,如蚕丛鱼凫、望帝杜宇、丛帝鳖灵等等,这些神话传说给后世诗歌创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实,许多中国古代诗歌也有鳖灵的影子,如唐苏颋《武担山寺》诗有“鳖灵时共尽,龙女事同迁”,宋苏辙《滟滪堆》诗有“江中石屏滟滪堆,鳖灵夏禹不能摧”等。到了明清时代,有关鳖灵的诗歌就更多了,不仅数量比前代更多,而且内容也比前代更丰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古蜀帝王的鳖灵,并不是暴君、昏君,却以负面形象出现在诗歌里,这是十分罕见的现象。

遗憾的是,现代学者对鳖灵的研究很少,而且即使有,也往往集中于“杜宇和鳖灵的关系”“鳖灵治水”这两方面,对于鳖灵在诗歌中的负面形象问题,尚未有人涉足。因此本文将简单讨论这个问题。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者所关注的鳖灵诗歌均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创作时代为明清时代,还有一个条件是诗中只包含“鳖灵”而不包含鳖灵与其他古蜀帝王,如蚕丛、鱼凫。但诗中如果包含鳖灵和杜宇,则算符合条件,原因是鳖灵和杜宇本身就关系紧密,而且正因为杜宇,鳖灵才能“受禅得国”,并在明清诗歌中发挥重要影响力。经笔者多方查询,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诗歌为26首,但这应该是此类诗歌的最低数量,相信还有许多和鳖灵有关的诗歌没被发现。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分析四首诗歌,这些诗歌均符合上述筛选条件,而且都有助于为大家展现和分析鳖灵的负面形象,具有一定代表性。另外,本文也试图通过结合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来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明代之前的鳖灵形象

研究鳖灵在明清诗歌中的负面形象问题,首先要简单介绍一下鳖灵其人其事。鳖灵也叫做鳖令,是继古蜀国望帝杜宇之后的又一任君主,史称丛帝。史载鳖灵在荆地死,尸体随水逆流而上,到达今天的郫县,活过来拜见望帝杜宇,做了杜宇的丞相。丞相鳖灵帮助杜宇平了水患,杜宇就禅位给他,是为丛帝鳖灵。但是鳖灵会以负面形象出现在明清的诗歌中,也与“受禅得国”有很大关系,这个问题后面有详细讨论。

应该说,明代以前和鳖灵有关的诗歌是很少的,而且里面的鳖灵形象几乎没有负面色彩,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苏颋的《武担山寺》诗和苏辙的《滟滪堆》诗。到了明清时代,和鳖灵有关的诗歌比之前任何时候都多,与鳖灵负面形象有关的诗歌也为数不少。这些诗歌和“爱国”“心怀故国”“忠君报国”密切相关,但归结起来都与“国”相关。这个“国”不是地理、政治意义上的“国”,而是儒家思想语境下的“正统”的“国”。以下简单分析四首诗歌来证明:

(一)杜鹃行

君不见蜀天子化为怨乌春呼鸣?

夜夜夜深归不去,惟看泠月支残更。

朱冠黑羽降前殿,锦城父老纷奔迎。

剧当跪拜泣如雨,独伤艳骨餐狸鼪。

昔年粉黛竟如土,今日楼台空复情。

吁嗟哉!

美人不归怅已矣,西南飞入山峥嵘。

蜀山万古帝魂在,幽憾尽付哀嗁声。

斑斑血痕染山赤,可怜花草春不荣。

至今风雨使我惊,帝魂夜夜山头行。

百鸟护侍如至尊,臣棻稽首竭所诚。

愿下帝诏颁荆衡,召问帝鳖灵可生。

斧其三足孤爬撑,如天之憾帝以平。

帝乎帝乎毋哀鸣。

本诗出自《沅湘耆旧集》,据本书编者邓显鹤介绍,“棻,字迪来,新化人,廪生,吾友礀东之子……奇情幽思,跃跃豪端,不愧名父之子,似有不容终灭者。”这首《杜鹃行》可以说是欧阳棻表达“忠君报国”的述怀诗。

在这首诗中,鳖灵以负面形象出现,虽然鳖灵是“受禅得国”的古蜀帝王,但作者并不认可鳖灵“受禅得国”,甚至认为是鳖灵害得杜宇失去帝位。可见,作者无疑是认为只有杜宇才是“正统”的帝王,鳖灵的得国属于“僭越”行为。既然作者要“竭所诚”,为杜宇平憾,那这首《杜鹃行》自然就是“忠君报国”诗。

(二)续愍乱诗十首其四

龙蟠佳气满陵园,河洛诸宗尽大藩。

峡坼鳖灵啼望帝,花飞燕矢啄王孙。

壶关诏咽山东老,剑阁铜増蜀北门。

如带黄流应自远,地维终古奠昆仑。

本诗作者彭孙贻生活在明末清初,字仲谋,一字羿仁,号茗斋,入清后不仕。本诗题为“续愍乱诗十首”,所谓“愍”,《说文解字注》,“痛也。从心敃聲。眉殞切。”所以,“愍乱诗”就是为“天下大乱”而哀痛的诗。

本诗首联说,陵园里还弥漫着许多蟠龙之气,而陵园里的死者都是极其有身份地位的人。第二联用杜宇禅位鳖灵以及燕啄皇孙之典来说明天下之乱。由于鳖灵来自荆地,赵飞燕是皇妃,都属于“外人”,“外人”反而祸乱天下,再联系一下时代背景,不难推知,这大乱就是指明末战乱。第三联写人民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战乱。尾联“黄流”即黄河,“地维”本指维系大地的绳子,这里指纪纲,黄河源远流长,昆仑一直有地维奠基,暗示中原王朝一直永存。

因此,这也是一首与“国”有关的诗。这里的“国”,是中原的正统的“国”,是需要作者及中原人民誓死捍卫的“国”。本诗把鳖灵和赵飞燕一起对举,很显然,这里的鳖灵形象和赵飞燕一样,是个负面的典型。

(三)温溪

东瓯鼓角战云屯,日脚潮头截海门。

十里芙蓉秋满树,千家薜荔雨为村。

尸中鳖令还称禅,病后牛哀且噬昆。

太禁虽严鳞甲在,冯夷无数上滩痕。

本诗作者曾畹,“原名传灯,字楚田,祖籍江西宁都。崇祯十五年副贡,曾随父曾应遴与杨应麟等守吉安抵御清军,兵败后奔走闽越关陇,后著籍宁夏,更名畹,字庭闻。”《温溪》诗首联写景,渲染大战一触即发。第二联写了一番秋天的景色,既点明了战争所发生的时间,也暗示国家风雨飘摇。第三联分别化用鳖灵夺得杜宇王位,牛哀成虎杀兄两个典故来说明这场战争是正义的——抗清战争。尾联的“太禁”,作者原注是海禁,“冯夷”是河伯的别称,“鳞甲”和“冯夷”都指代海师,这是说,明朝的海军很强大,作者对战争胜利充满信心。

这首诗也可以定性为“爱国”诗,因此,也与“国”相关。牛哀成虎而杀兄,可以说是违背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而鳖灵由于替代杜宇而称帝,性质和牛哀杀兄一样不合儒家思想,这就是为什么这首诗中的鳖灵是负面形象。

(四)《水经注》载望帝相鳖令凿通巫峡,功不在禹下,惜无好事者俎豆之,故吊以诗

故国何堪问蜀门,孟涂分绩此留痕。

君臣同抱千秋恨,啼尽空山杜宇魂。

本诗作者贝青乔,字子木,号无咎,又号署木居士,是晚晴诸生,“壮年尝佐扬威奕将军,戎幕不避艰险,冀有所树立。既而无成功,乃往游京师。归复,之浙,之黔,之滇,之蜀,足迹半天下”,可见贝青乔是一位爱国诗人,而且还曾经到过蜀地,这首诗应当是贝青乔“之蜀”期间写下的。

这首诗标题很长,但表达出了对鳖灵治水功绩的肯定,以及十分强烈的忠君报国情怀。“君臣同抱千秋恨,啼尽空山杜宇魂”,承接标题“望帝相鳖令凿通巫峡”之意,这里的“君臣”应当为杜宇和鳖令,而不是夏启和他的大臣孟涂。由于作者生活在晚清列强入侵中国时期,便知这“千秋恨”是指清王朝风雨飘摇,清王朝的君主统治岌岌可危。

为什么鳖灵在这首诗中会以正面形象出现?我们需要注意这首诗的标题,“帝相鳖令凿通巫峡,功不在禹下”,也就是说,作者悼鳖灵的前提是,鳖灵作为望帝相而存在,而且还为望帝统治天下做出了贡献。这从根本上肯定了儒家伦理关系,也达到了“忠君报国”的要求,而之前的鳖灵是不合儒家思想的。

二、鳖灵负面形象成因

以上分析的四首诗,不管是“忠君报国”“心怀故国”还是“忧国忧民”,归根结底都与“国”有关。按理说,一个帝王要是以负面形象出现在诗歌里,这往往是因为他本人就很残暴或者很昏庸。比如,隋炀帝很残暴,唐代就有周昙写《隋门·隋帝》诗:“拒谏劳兵作祸基,穷奢极武向戎夷。兆人疲弊不堪命,天下嗷嗷新主资。”但是鳖灵既不昏庸又残暴,却在一些明清诗歌中以负面形象出现,原因何在?

一个原因是鳖灵“受禅得国”受质疑。杜宇为什么禅位给鳖灵,说法不止一种,如《太平御览》“杜宇因德薄禅位鳖灵”说,《路史》“杜宇因鳖灵功高禅位”说,《太平御览》“杜宇怀惭禅位”说,等等。但从上文分析过的《杜鹃行》诗来看,古人对此有异议。

其实,这并不是唯一的异议。清代乾隆年间,大小金川叛乱被平定,纪晓岚《平定两金川露布》有“坚城既破,直看鳖令浮尸。穷冦仍追,会遣楼兰对簿”,这里的鳖灵完全成了统治者眼中的“谋逆者”。

现代学者也认为杜宇是被迫禅位,“鳌灵由荆入蜀,并非是一次偶然的事件……(鳖灵)在成都建立据点之后,在水利方面又为当地的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以取得民心。然后再进入郫县,迫使蜀帝杜宇以禅让的方法让出王位。”由此可见,鳖灵“受禅得国”被质疑是他在明清诗歌中以负面形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是儒家“忠君”思想对士人的影响。以上所分析的四首鳖灵诗无一例外都与“国”有关,这些诗歌主题无外乎“忠君报国”“心怀故国”“忧国忧民”,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忠君”。“这个“忠”,不仅表现在要对皇帝忠心耿耿,而且在国家存亡之际,对君主的选择也成了“忠”的表现,即以最先侍奉的君主为正宗,而不愿为其他朝政替代者服务,所谓“不食周粟”是也。因此,在鳖灵“受禅得国”被质疑的情况下,深受儒家“忠君”思想影响的文人自然要视鳖灵为异端,鳖灵以负面形象出现在诗歌里,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种种原因,无不让士人想起“国”。鳖灵形象的转变可以说就是士人“国家”意识在诗歌层面的反映,这才可以解释为什么明清时代的鳖灵诗比以前任何时代都多,那些与“国”相关的诗歌鳖灵形象都是负面的。

参考文献:

[1][清]邓显鹤.沅湘耆旧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7.

[2][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注[M].[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安正发,李拜石.曾畹交游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2).

[4]江苏古籍出版社.山东府县志辑[A].中国地方志集成[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5][清]纪晓岚.纪晓岚文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1.

[6]张启成.古蜀杜宇神话传说新探[J].贵州社会科学,1990 (6).

[7]石中华.作者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活动[D].华中师范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6)2-0178-03

猜你喜欢

杜宇儒家思想
公交车上的特殊乘客
光荣的“逃婚新郎”
小满乡愁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儒家思想与书法
昨天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