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视阈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2016-02-13陆晓娟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昆山215332
陆晓娟(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昆山215332)
治理理论视阈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陆晓娟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昆山215332)
[摘要]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中最核心的服务对象和管理内容,高效的学生管理是其他各项工作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治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际运用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此,本文从治理理论的视角探讨学生管理在高校管理中运用的有效性,进而分析其具体运用的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治理理论;学生管理;有效性;建议
高校管理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是高校最根本的服务对象,有效的学生管理是高校其他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高校的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体制的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更要把学生放在管理的首位,密切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管理的高效率。然而,当前我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高校管理还深受传统管理理念和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的学生管理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一些高校对学生管理定位不清,致使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还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说管理主体单一、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评价体制不科学、忽视学生参与以及管理人员素质层次不齐等。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治理理论将治理对象纳入到了整个治理过程中,其突出特点在于关注治理对象的参与,通过他们的参与了解其个性化的需求,构成一种多方合作的新型的治理体系。本文从治理理论的视角来探讨高校学生管理,以期能够为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而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一、治理理论的思想内涵
治理(governance)理论是公共管理学科中研究的一个热点,近些年来这一理论被许多学者所关注。到底什么是治理?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治理原本的意思是控制和引导,在古希腊就是引领或者导航的意识。但公共管理学中所谈论的治理其实隐含了这样一种思想:“在具有不同利益或不同目的共同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认知或认同。”笔者梳理了学术界对治理理论的相关研究,有的学者把治理界定为:行政国家经济和管理权力的一种方式;还有的学者界定为在行使权力时,如何发挥公民的作用,给予他们参与管理的话语权,并且能够在涉及公共利益相关政策制定中发挥作用。在这些众多学者对治理的界定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当属全球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对治理内涵的界定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其界定为:治理并不是单纯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独自管理自己的事物或共同的事务,而是能够对相同的事物进行共同管理。
从治理的主体上来看,政府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而是来自于不同领域和层级的个人或组织共同构成了治理的主体,比如说政府、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公民等,他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共同构成了治理网络的主体。政府也不再是唯一的权威机构,在某些行业和领域中非政府组织也许做得更好。从管理方式上来看,既有政府的强制管理,也有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商谈判;既需要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也需要各个治理主体接受非正式的措施,在满足各个治理主体利益的同时,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理清治理理论的内涵,需要对治理和管理的主要差异进行分析。笔者在梳理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治理和管理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者的主体不同。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不仅仅包含公共权力机构,还包含私人机构、公民个人、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而管理的主体必须是社会公共权力机构。(2)二者权力的来源和运用方式方面存在差异。治理的权力来自于社会公众的授权和认可,它并不是采用发号施令的方式,而是通过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协调以及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来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管理的权力并不是来自公众的授权,而是来源于其统治阶级的授权。从权力运行方式来看,权力运用的方向是单一的,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依靠政府的权威和发号施令来运转。(3)二者实施的方式有所差异。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和社会和谐,因此,其实施的目的贵在服务;而管理主要依靠统治阶级的权威和发号施令,因此,控制就成为了管理的实施方式。
二、治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的有效性
治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际运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等学校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高等院校的管理主体包括了党政领导、负责学生工作的行政部门、专职辅导员以及教师,这是一些高校经常认知的学生管理主体。但这些管理主体并不全面,他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管理主体——学生。高等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中应当让学生参与进来,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主权和参与权,而且还有利于高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根据治理理论的内涵可知,高校学生管理的权威和方式并不是依靠强制和控制,而是学生对管理的认可、对权威的认同。当前,高校对学生管理中经常采用的就是单一化的管理,即通过制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依据此对学生们进行管理和约束。众所周知,高校这些规章制度制定基本上都是由学校各个部门参与制定的,但是忽视了让学生们参与其中,致使最终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有的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常常会引发一些不好的现象。治理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主要是让学生们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比如说在规章制度制定中、对学生的惩处以及奖励方面等,这样就有利于这些规章制度更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得到他们的认可,从而使学校的各项政策措施都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因此,让学生共同参与学生管理,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而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有利于学生实现多元化发展,提高其自身素质和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当前的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必须依靠他们自己来获取。治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充分肯定了学生自己在学校管理中主体性的作用,使学生应当参与到高校学生管理中来。高校学生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单纯只是具备知识就可以的,还需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学生自己在舞台中去磨练。治理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使得对大学生的管理不再单纯仅仅依靠规章制度进行管控,而是积极发挥他们参与的主动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大学生自主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和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能够满足他们日益变化的多元化需求。在共同参与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应对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自主性的参与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因此,治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实现多元化发展,提高其自身素质和能力。
三、治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的有效建议
治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际运用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学生实现多元化发展,提高其自身素质和能力。笔者认为高校的管理工作者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参与作用,以达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1.高校学生管理中应当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治理理论视阈下,管理者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关系,师生对管理的共识和认同是高校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合法性的来源。要想获得师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合法性的认可,高校管理工作者就需要着力构建起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对话、协商、沟通等来实现师生之间的合作。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中常常存在着教师、管理者与学生的关系不平等现象,比如说师生之间的上下等级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地位和身份是与自己一样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师生之间经常交流、沟通,特别是专职辅导员要能够经常性地与学生互动,以便可以使学生中和学校中的信息能够实现双向交流、互动和流动,这样才有助于化解各种潜在的矛盾和风险,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
2.构建让学生参与、合作管理的新型工作机制
高等院校的管理主体除了党政领导、负责学生工作的行政部门、专职辅导员以及教师之外,学生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管理主体,这一主体经常会被许多院校忽视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就是学生,忽视学生这一主体就对整个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构成了挑战。治理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如在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有利于这些规章制度更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得到他们的认可,从而使学校的各项政策措施都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治理理论认为管理的主体并不是单一的,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学校的党政管理者、教师、辅导员以及学生都应当成为学生管理的主体,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和分工是不同的,各自承担着自己不同的职责和角色,但是他们之间是彼此合作的关系,通过协商、讨论和沟通共同对学生工作进行管理。因此,治理理论视阈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构建构建让学生参与,合作管理的新型工作机制。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建立以生为本、民主和高效的治理环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实施离不开健全的规章制度,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并不是管理者靠说话就可以完成的,它必须依靠健全的规章和制度。规章和制度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依据和保障,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这些规章和制度的制定需要管理对象的参与,这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治校理念。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充分尊重学生并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高校需要理清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在学生参与方面要能够为他们提供宽松的校园治理环境,比如说高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自己的权利(受教育权、平等权、参与权、选择权和公正的评价权等)。在治理理论理念下,高校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和权力主体,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员。要想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真正能够实现,就需要高校管理工作者和教师树立“权利至上”的理念,这一权利并不仅仅指自身的权利,其中还包含学生们的权利,要确保学生们合法权利能够实现。因此,在治理理论背景下,高校需要建立以生为本、民主和高效的治理环境。
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推进大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主体,高等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需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推进大学生自主参与是高校实现从管制到善治转变的重要基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赋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参与权利,使他们能够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来。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如果出现矛盾和问题时,需要通过协商、沟通来解决,绝不能出现对立或对抗。为了确保大学生的参与能够有效实现,高校就需要创建学生参与的相关制度和流程,并且要实行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知情权和参与意识的能力,使学生的参与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从而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治理理论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推进大学生的自主参与。
高校的学生管理构成了高校管理体制的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务于学生。当前,许多学者认为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应当将他们放到管理的首位,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并培养学生们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管理的高效率。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治理理论将治理对象纳入到了整个治理过程中,其突出特点在于关注治理对象的参与,通过他们的参与了解其个性化的需求,构成一种多方合作的新型的治理体系。在治理理论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中应当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多方参与合作管理的新型的管理工作机制、建立以生为本、民主和高效的治理环境以及推进大学生自主参与等几个方面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唐翠兰.治理理论视阈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策略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1).
[2]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1(9).
[3]郑文.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管理权力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4(9).
[4]廖维玮.互联网时代单中心治理向合作治理的变革[J].新闻知识,2015(11).
[5]胡大伟.法治视野下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实证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宋丽慧.德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给予的启示——从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谈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基础课程探讨]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6)2-00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