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理想状态
2016-02-13朱丽
朱丽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0)
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理想状态
朱丽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0)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新一代青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一种方法,不仅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灌输,而且重视受教育的接受过程。从受众视域来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理想状态,要求我们明确理想状态的涵义。文章从接受主体的接受心态、接受保真和接受速度三个层面,来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理想状态。探析影响理想状态的因素,从接受心态角度分析接受主体的需要、情感和态度在接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就接受能力而言,教育者要重视受教育者的理解力、内化力和外化力,提升接受主体的接受能力;从接受速度上看,接受主体的感知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力影响接受效率和接受状态。因此,要达到理想状态,就需要从接受心态、接受保真和接受速度上着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理想状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理想状态的涵义
所谓接受,是指接受主体处于某种需要对接受客体的反映、择取、理解、解释、整合、内化以及外化践行的过程。接受过程就是接受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内化、外化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据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理想状态就是接受主体积极地去理解和接纳教育内容,以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去反映、择取、解释、整合教育内容,及时达到一定社会阶级或阶层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并且外化为个人行为习惯的连续过程。这个定义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接受心态。接受的理想状态要求接受主体有积极的心理需要,主动地去接纳教育者传达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教育者所传导的观点、观念和规范,能否被接受以及接受的程度由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接受主体的自身素质、所处的政治环境、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关系融洽度、教育者所运用的方式方法等。从受众者的视角分析接受的效果,受教育者的接受心态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否被接受主体理解认可,能否被受教育者内化为思想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存在的行为活动都与接受主体的心理状态密不可分。其中,接受主体的接受需要、接受情感、接受态度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导致接受效果不佳。
第二,接受保真度。接受的理想状态要求接受主体最大限度地去理解、整合教育内容,将教育者所传导的接受客体转化为个体的认知活动。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个体思想品德素质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为培养社会成员而服务,促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而思想品德素质就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二是对个体行为实践的要求,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认为,改变世界远比解释世界更有现实价值。受教育者对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接受保真度取决于主体对传导内容的理解程度,最大化地保真要求受教育者对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理解程度,等同于教育者对这些内容的诠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理想状态的实现,要求受教育者最大化地实现接受保真度。如何实现最大化的保真?这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具体表现为三类:接受的理解力、接受的内化力、接受的外化力。这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增强接受的理解力、内化力和外化力,就能促使受教育者接受能力提升,达到接受的理想状态。
第三,接受的速度。何时开始计算受教育者的接受时间?接受的时间最少是否意味着接受的速度最快?从理想状态这个维度来看,接受速度就是受教育者对传导内容的反映与择取、理解与解释、整合内化和外化过程中的快慢程度。最快的接受速度,可以简单比喻为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接受的理想状态要求接受主体及时接受教育内容,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去整合教育内容,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接受速度的因素有接受主体的感知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教育者只有提升接受主体的感知力和记忆力,吸引接受主体的注意力,锻炼接受主体的思维力,才能减少受教育的接受时间,最大化地提高接受的速度,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理想状态增添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理想状态的影响因素
(一)从接受心态角度审视理想状态的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状态的前提是接受主体积极地去理解和接纳教育内容,从外在驱动因素来看,主动积极就是一定的行为目的激励着接受主体去做出实际行动;从内在驱动因素来看,就是内部心理需要刺激着接受主体。根据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一个体在处于相应的需求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当然也会同时产生多种需求触发一种或多种行为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自身的需要就是接受活动的源动力。在经济水平迅速提升的当今社会,受教育者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而产生相应的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答案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关于接受主体自我发展的需要。教育者的关键作用就在于激发个体的发展需要,引导接受主体的需求行为从而促进受教育主动积极地去理解和接纳教育内容,以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去反映、择取、解释、整合教育内容。
情感作为接受主体对教育内容的指向性心理体验及内心感受,对接受效果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在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将那些与主体内心感受相符的信息纳入认知范围并及时内化这部分信息。同时,将与接受主体情感需求不一致的教育内容排斥在认知范围外,从内心忽略、无视、回避这部分信息,使接受过程无法正常进行。在接受过程中,教育者需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来增加受教育者情感认知度,从而发挥接受情感的积极作用,屏蔽掉消极影响。
态度即心理状态。接受态度是接受主体在认知体系基础上对事物的预先心理的准备状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接受态度受到接受主体、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影响,教育者应善于利用“首因效应”来提升接受主体的兴趣度与认可度。加强教育内容的具体性、主体性,教育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提升接受主体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认同度,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减少接受主体的逆反心理。同时,从接受心态的角度激发个体的发展需要,引导接受主体端正接受态度。
(二)从接受保真角度审视理想状态的影响因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从主观上说,接受心态是影响受教育者接受效果因素;从客观上说,接受能力是影响理想状态的重要因素。受教育者对接受客体的理解和认知因接受能力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其一,接受的理解力,主要表现为接受过程中对信息的感觉、认知程度。在实践中,接受主体对新事物的接受是一个感觉与理解不断反复的过程。如毛泽东所说:“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感觉它。”因此,实现接受的理想状态要求接受主体进入“感知——理解——再感知——再理解”的模式,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刻地感知教育内容加大对传导内容的认知程度。循环反复地感知相关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教育者所传导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达到“学是所教”的成果。
其二,是接受的内化力。所谓接受的内化力就是接受主体积极地去理解和接纳教育内容后,以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去反映、择取、解释、整合教育内容,将教育内容融合吸收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化阶段,接受主体在反映、择取、解释、整合教育内容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价值体系,接受主体需要对旧观点、旧观念做一个价值判断和选择,然后将新信息整合、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价值体系中。不可否认,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化阶段,存在接受主体排斥拒绝的信息,教育者需要引导接受主体将新观点和新观念融入认知价值体系,缓解接受情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增加受教育者情感认知度。接受主体能否及时达到一定社会阶级或阶层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关键在于接受主体接受内化力的强弱。接受内化力越强受教育者越能积极调动认知价值体系中的相关知识,快速地选择符合自己价值标准的新信息,及时地完成新旧信息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因此,要重视接受主体内化力的提升。
其三,接受的外化力。在接受过程中,内化与外化是必然联系的两个阶段。接受主体达到了一定社会阶级或阶层对其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后,将道德规范外化为个人行为习惯就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接受主体的外化力就是受教育者将内化在认知价值体系中的新信息,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在接受理想状态实现的过程中,理解和内化教育内容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将内化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外化践行以实现理想状态。
(三)从接受速度角度审视理想状态的影响因素
接受过程中的接受速度就是教育者传递的信息被受教育者所接纳的时间比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理想状态强调受教育者对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理解、内化和外化的快慢速度。首先,其影响因素有接受主体的感知力,感知是感官对外界信息的第一印象,但它不是感觉器官所获得的简单的感官知觉之和,而是经过其他独立主体施加教育影响后所培养出来的感知觉。感知力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接受主体在接纳信息过程中不再是以教育者为中心,而是以复合感官的感知力为主,经过感知交融而接受教育内容,促进受教育者内化新信息。
其次,接受主体的记忆力。记忆力可以帮助提高思考力,受教育者在面对新信息时,某些相似知识的记忆会触发其联想与类比,从而对新知识产生顿悟。在接受过程中,记忆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帮助接受主体快速记忆新知识,还可以启发接受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快速地完成学习内容。较好的记忆力可以帮助接受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快速地调动旧观点、旧观念,及时选择符合自己价值标准的新信息完成新一轮的接受。第三,接受主体的注意力。一个人注意力的稳定性从小到大是有发展的,六年级的学生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能维持在三十分钟以上。受教育者的注意力需要教育者有效地吸引和调动。当然,注意力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及接受主体的兴趣相关。在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兴趣爱好、教学内容的特点影响注意力的集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又影响接受效果。所以,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去整合教育内容,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
最后,接受主体的思维力。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运用特有的思维力来透析事物的本质。在接受过程中,受教育者思维力就是对信息进行储存、加工、改造都需要人脑特有的概括和反映能力。没有无意识的人,只有无意识的大脑。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提升接受主体感知力和记忆力,吸引接受主体的注意力,锻炼接受主体的思维力,才能减少受教育的接受时间,最大化地提高接受的速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理想状态。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理想状态之径
(一)重视接受主体的自我实现需求,引导形成正确的接受动机
人的需求产生动机,动机决定着行动的变化。在接受过程中,接受需求的改变产生新的接受动机,培养与激发新动机对实现理想状态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以接受主体为中心的能动活动,但任何接受活动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进行。完整的接受活动是主体需求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的,社会需求不仅可以促成接受主体自身的需要,而且可以引导主体需要的产生。若受教育者将社会需要转化为自我实现的个体需要,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才能形成正确的接受动机。
(二)提升接受主体的接受能力,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在接受活动之前,具有一定知识、经验和思维习惯的独立主体。在接受活动过程中,接受主体对教育内容的反映、择取、理解、整合、内化以及外化践行会受自身知识结构的影响,即接受主体的知识结构体系控制着接受的广度和深度,这实际上是接受的理解力、同化力、创造力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不同的接受主体有不同的接受结构,对外部信息加工方式就会不同,从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接受主体接受能力越强,越能近乎完美地把握教育内容,这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达到接受的理想状态。
(三)培养接受主体的思维力,提高感知力、记忆力和注意力
随着时代的变化,接受主体的接受能力也应适应时代变化的需求。在接受过程中,受教育者对信息进行存储、加工、改造,需要人脑特有的概括和反映能力,这就要求在接受活动中培养接受主体的思维力,受教育者运用思维力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到本质。运用感官所获得的感知力、大脑的记忆力、注意力来反映、择取、理解、整合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得以完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将教育者所传达的新信息外化践行,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去整合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坚持以共产主义为方向,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
[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刑永富.现代教育思想[J].高教探索,2005(5).
[4]李颖.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李洋,孙颖.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接受心理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6]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1.
[7]徐启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8]李颖.哲学解释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的启示[J].探索,2013(5).
[9]罗光强.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逆阻现象[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10]张灵.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6(7).
G641
A
1673-0046(2016)11-0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