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潮汕地区祭祀文化

2016-02-13黄海萍

珠江教育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潮汕人潮汕地区潮汕

黄海萍

(肇庆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引言

中华民族祭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潮汕是中华民族的潮汕,潮汕地区与其他汉民族一样,也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潮汕地区在沿袭汉民族祭祀文化的同时,保持了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潮汕祭祀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潮汕祭祀文化是维系潮汕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是潮人内心追求与共同理想的集中体现,对增强潮汕地区的民族凝聚力,对增进海峡两岸潮人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鲜明的现实作用。

关于潮汕祭祀文化的研究多见于地方志,现代著作《潮汕祠庙文化》中对光绪《海阳县志》和顺治《潮州县志》有所提及,有对潮汕传统节日祭祀习俗的介绍[1]。《潮汕民间的拜神风俗》对潮汕祭拜的对象进行概述,分别描述了潮汕人祭拜这一对象的缘由。这些对潮汕祭祀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借鉴费孝通在《社会研究中的程序》中所介绍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结合在潮汕地区的实地调查与访谈,分析潮汕地区的祭祀文化。

潮汕人有着相似的祭祀习俗和相似的思想。研究潮汕祭祀文化首先需要呈现的就是那些有形的物质文化。在潮汕,人们依据各种约定俗成的仪式有条有理地举行祭祀活动,我们便称此为社会关系。形成这种社会关系的背后还有一种个人的态度,也就是隐藏在祭祀活动背后,人们内心的追求和信仰。这种态度虽是隐潜的,但它却是产生行为的动因。本文的研究主要将从潮汕祭祀文化的物质层面进入到其背后的精神诉求并探讨其社会文化功能。

一、潮汕祭祀文化世代相传

(一)潮汕祭祀活动

祭祀活动是潮汕地区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其祭祀对象包括自然、神明、先贤和祖先等,是潮汕地区民俗文化中一个典型的、极具区域特色的组成部分。潮汕先民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他们历尽颠簸才到达此地。等待他们的是艰辛的生存环境,冬天酷寒,夏天湿热,自然灾害频繁[1]78。潮汕先民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便认为是神明在主宰着一切,希望通过祭拜他们使其善待自己,因而潮汕就有了祭拜神明的风俗,并一直流传至今。随着祭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背后隐含的精神内核已经深入潮汕人思想的最深层,祭祀活动已经成为潮汕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潮汕祭祀文化世代相传的原因

1.客观原因——地理位置

人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个特定的人群是由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的,并影响着这个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风民俗和思维方式[1]77。潮汕地区东北和西北部被群山包围,东南面海地形大势,形成一个内陆比较封闭,而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2]25。区域内部,多山地丘陵,其面积占潮汕地区面积的70%。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约占7%,1 000米以上山峰有20余座,分布在本区北部和西北部边缘。潮汕地区水网密布,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形成一个交通闭塞的封闭区域,加之潮汕话作为潮汕地区方言,少有外人能懂。因而潮汕文化得以保留其原生态特征。潮汕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小分支,而潮汕祭祀文化又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潮汕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潮汕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2.主观原因——传统思想

潮汕祭祀文化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地传承下来,是由潮汕地区人民的共同信仰决定的。潮汕地区宗族观念浓厚,潮汕人向来重视祖先根系,宗族与乡情观念浓烈。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说到:世世代代人口的繁殖,如同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每个个体的存在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必须先有“根”——必须先有你祖先的存在,你的祖先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这是不可否认的[3]88。潮汕人也是如此,无论身处何地,都不会忘记最初的“根”。在潮汕地区,一个村落相同姓氏的族群,被默认为有着集体祖先的群体,共同祭拜他们的祖先。而除了集体祖先之外,他们也有个人祖先,近到他们各自的爷爷或父亲。潮汕人注重香火相传,也就是祖宗牌位前的香火世代相传,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宗族能够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祭拜祖先,也是潮汕人对祖先崇拜和尊敬的体现。也就是在祖先崇拜中,潮汕人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在集体祭祀活动中找到了本民族的凝聚力。潮汕地区的祭祀文化,也是以祭拜祖先为主的,随着人们长期的生活与生产活动不断丰富起来的。

二、潮汕祭祀习俗与特色

祭祀活动已经成为潮汕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潮汕地区居民每年的生活内容还包括周期性的祭祀神祖。按祭祀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祭祖、祭神、祭鬼、祭佛、祭仙道、祭圣贤英烈。

(一)祭祀活动的种类

潮汕人祖先崇拜观念根深蒂固。清光绪《海阳县志》就有记载,潮人:“祭皆遵古,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崇配食,重祀田,春秋入庙,洁粢奉牲,虽妇人稚子亦知敬谨以将事”。潮汕民俗活动的重要节日,指除夕、冬至、中秋、中元、端午、清明、元宵和春节。这八个节日各有不同的文化风俗与祭祀活动,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应该祭拜祖先。潮汕地区祭祀活动按祭祀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种类:

1.祭祖

死亡并没有隔断死人和活人的关系,他仅仅将亲属关系推进到与人死之前本质上不同,但理论上相近的一个阶段[4]143。潮汕人相信轮回说,认为祖先去世后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因而祭祖是他们孝敬祖先的另一种方式。这在一个“父母决定子女生存,因而子女应以忠孝报答父母之情”的文化中并不难理解。祭祖也可再细分为三种。即族祭、家祭和墓祭。

族祭是祭祀本宗族的上古祖先(即远祖)的一种仪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举行。祭祀活动在同姓宗族所共有的祠堂中进行。祭祀时,祖先灵位放祠堂中间,灵位前摆放多张大桌,以供摆放供品(香炉、五牲、粿品、青果、热饭、热菜、金箔纸等)之用。全族长老、族内成年男性以及各房裔代表也在约定的时间参加祭拜之礼。祠堂内,红烛高烧、灯火辉煌,参祭者依照辈分高低排队,主祭者祭酒,双手捧酒杯,按“心”字运作,先三点,后半弧,寓意为祭天祭地祭祖宗,以表虔诚之意[5]181。接着,主祭者三叩首,参祭者也跟着三叩首。祭祀结束后,按照参祭者的辈分、功名、学历、声望、年龄等将供品(猪肉、羊肉、粿品等)分给他们,并共进午餐。

家祭的祭祀对象是近祖。族祭祭拜的是上古祖先,是全族人共同的祖先。而家祭祭拜的对象即是为一家人所私有的祖先,所以无论在参加祭礼的人数方面,还是祭拜时所用的供品方面,家祭都远不及族祭隆重。但是在祭拜频率方面却远远高于族祭。以至于潮汕地区的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深知其中礼数。

在潮汕地区,除了少数信奉天主教的家庭外,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祖先香炉,俗称“祖公香炉”。每逢祖先生辰忌日或是重要节日,都得请出“祖公香炉”,行祭拜祖先之礼。祭品也是极其讲究,重要祭典要用五牲(全猪、全鹅、全鸡、全鸭及一条鱼)祭拜。如果是祖先生辰忌辰用三牲,一般为鱼、鸡和猪肉。还有必不可少的红桃粿、韭菜(寓意长长久久)、春菜、豆干(因其潮汕语与“官”谐音,寓意祈求子孙学业有成,出人头地)。当然这只是拜祭用品中的一部分,拜祭时还需有热饭、热菜、清茶或茶叶、水果、饼干、糕点、面线、各式各样的纸钱和寿衣等(这些可依据家庭的经济条件和户主的喜好置办)。祭拜的时间一般为三炷香,家中男女老少都可一起跪拜烧香,或按辈分高低先后跪拜。而主持家庭祭祀活动的一般都是家庭女主人,因而嫁入潮汕的外地女子,也会在乡邻的帮助下,迅速掌握祭拜门道。

墓祭,也就是扫墓,潮汕人俗称“过纸”,是指人们携带祭品到墓地去祭拜祖先。一般为每年的清明节或冬至,扫墓时间为节前三天或节后三天。扫墓是一年中很隆重的祭祀活动,通常要全族出动或全家出动,参与的人数越多,家族越感到光彩。因而在外工作的子孙,大都会在清明节或冬至赶回来扫墓,以表示对祖先的悼念和尊敬。潮汕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不少海外同胞也在清明时节或冬至赶回家乡扫墓,以示不忘祖先、不忘故土。

扫墓时,要先把坟墓周围的杂草清除,刷新墓碑,然后先拜土地神再拜祖墓。祭祀即将结束时,就要在墓碑、墓堆以及旁边的土地神土堆上压纸镪。如果是新修的坟墓,碑石顶端要压下12张金箔纸,若为闰月则压下13张。坟墓要压上五至七层纸钱。今年压多宽,明年就多宽,不能扩大或缩小,据说这是亡灵还“地租”的范围。这就是把扫墓叫“过纸”的原因。[5]182

扫墓时用的祭品,除了三牲,青果,粿品外,还要有烫熟的蚶、蚶壳在潮汕话中也有钱的意思。以烫熟的蚶为祭品,也寄托着潮汕人发财致富的美好愿望。

2.祭神

在古代,潮汕地区被称为“蛮荒”之地,多洪涝灾害,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受认知水平和生产力的制约,人们对打雷、下雨、台风、海潮等自然现象或灾害,既无法解释也不能战胜。因此便认为一定有神明发出一种神奇的力量主宰着世间万物,便把自然物当做神明来祭拜。祭神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祭天地。潮汕人把天空拟人化地称为“天公”,在祖先的信仰中,天空高居于人们的生活空间之上,具有无比强大的威力。潮汕地区把每年农历三月初九定为天公诞辰。像诞辰这样的节日,祭拜的供品自然就比平时要讲究一些,通常会比平时多了面条、寿桃、大桔、金箔纸做成的官袍等等。另外,各家各户都设有一盏“天公灯”,并每逢初一、十五祭拜。潮汕地区各村落神庙前大多都有“天公坛”,祭拜众神之前,都要先拜“天公”。可见,“天公”在潮汕人心中的地位居于众神之首。

古时认为,皇天后土,是主宰人类命运的两个神祇,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拜天祭地[1]79。潮汕人也是如此,对土地的崇拜与对天的崇拜是一样的,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潮汕人称土地神为“土地爷”或“伯公”,与“天公”合称天地父母,每个村落都有专门供奉伯公的神庙,在其他神明的寺庙前也大多设有“天地父母”牌位。每年六月二十六是伯公诞辰,每逢诞辰日,祭拜礼仪十分隆重,在寺庙中料理祭拜事务的村中长老,也会有计划、有领导、有组织地做好各种准备。诸如用香客们祭拜时的“添油钱”来给神像换袍服或重塑金身,慎重把寺庙里里外外都刷新一番。每家每户都要置办五牲、面条、粿品、水果等供品前往当地伯公庙祭拜,答谢土地神恩德。还要捐款或者摊派演皮影戏,一般连续两三天,经济条件较好的大村落还会请戏班子前来演潮剧,为伯公祝寿。在潮汕,家庭居住地在哪个地区,属于哪个“伯公”“管辖”,就要每月初一、十五前去祭拜。因此祭拜伯公的礼节也比祭拜“天公”隆重一些。除此之外,每家每户也供有“地主爷”的神龛。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都要拜地主爷,祭品不拘一格,可以按照主人喜好随意安排,通常可以吃的东西都可作为祭品。

第二,祭日月。在科学技术还无法揭开天体神秘面纱之前,人们认为太阳具有强大无比的威力,因此对其极其畏惧又敬重,潮汕人也一样,有太阳崇拜的遗俗。潮汕人把农历三月十九定位太阳神诞辰,俗称“太阳公生”,以红糖、青果、面条、粿品等祭品拜之。

中秋佳节祭拜月亮,是全国人民共有的风俗。但潮汕地区的拜月,有不同于其他地方之处。月亮神,潮汕人称为月娘,拜月亮的主角一般为家中妇女儿童,男人一般不参与其中。祭拜月娘都在露天场所,乡村居民一般在巷子里用方桌排成长龙,凑在一起一同祭拜,或到空旷的晒谷场或广场上祭拜,城市居民则在自家庭院或阳台上进行。

第三,其他自然物。潮汕地区多高山河海,因此也有了对山川、河海的崇拜。在潮汕地区,最普遍奉祭的山神是三山国王。至于因何得名和受人崇拜的原因,历史久远已无从知晓。特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潮神、江河湖塘神,最出名且最受民众崇拜的海神是妈祖,凡是临海临江的乡镇,几乎都建有妈祖宫,是保驾护航的海上安全女神。潮汕地区沿海多岩岸,也有部分地区有祭拜“石部父母”的习惯。除此之外,还有极少数地区有对风雨雷电以及动植物等的祭拜,祭拜对象名目繁多,因其不具备较强的代表性,所以不一一介绍。

3.祭鬼

祭鬼风俗在潮汕是很普遍的,家中如果发生不如意事,如小孩生病久治不愈,外出归来者身体不适,口出疯语,财物意外损失等情况,就认为是有鬼在作怪,得罪了鬼魂。解决的办法就是置办一些祭品去祭拜鬼魂,向其赔罪并请求宽恕,把它送走。祭拜的地点一般为离家最近的十字路口,时间应选晚上十一点之后,夜深人静为宜,而祭鬼的祭品不得拿回家,祭拜结束后应放在原地。

潮汕民间祭鬼风俗,还有一些是集体进行的,约定俗成的。例如新屋进宅之前要放鞭炮驱鬼魂,在门上贴神符,举行“喷油火”驱邪仪式,而如果听到邻居有人正举行这种仪式,则要紧闭门窗,意为不让他家受驱赶的鬼魂跑到自己家来。每年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家家户户在门前大路上举行祭鬼仪式,祭拜孤魂野鬼,为其施食,使其不危害众生。

4.祭佛

在佛教诸佛菩萨中,最受潮汕人崇拜和敬奉的是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潮汕地区有很多佛寺,规模较大的有灵山寺、开元寺、双峰寺、塔山寺等,其供奉的主神就是如来佛祖。每年都有很有信者前来佛寺祭拜如来佛祖,特别是每年农历初八释迦牟尼出家日、二月十五圆寂日、四月初八如来佛诞生日、十二月初八如来佛成道诞生日这几个重要节日,前来祭拜的信者更是人山人海,祭拜的供品都必须是斋的,通常有斋粿、斋碗、清茶、青果等。

现潮汕很多家庭都挂有观音像,户主根据自己工作情况自由安排祭拜时间,时间较充裕的家庭主妇通常会早晚各上一炷香,十分虔诚。每逢观音菩萨的重要节日,如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菩萨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涅槃日,祭拜仪式则更为隆重,信者或在家置办斋粿、青果等祭拜,或到附近佛寺观音阁祭拜。

5.祭仙道

在道教诸神中,最受潮汕人敬奉的则是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南极大帝,除此之外,潮汕人还热衷于与他们生活有直接关联的民间杂神,如城隍神、保生大帝、虱母仙、财神、注生娘娘、灶神、珍珠娘娘等。

潮汕民间传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凡间所有神明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一年的工作,到下一年正月初五才回来。俗称“神上天”和“神下天”。“神上天”时,人们要置办丰盛的斋菜、粿品、牲品祭拜诸神,以答谢诸神一年来的庇佑,并鸣放鞭炮为其送行,希望他们上天多说好话。“神下天”之日,人们也要用斋菜、粿品等祭拜诸神,表示欢迎归来,愿其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保佑阖家安康、财源滚滚。

对道教诸神的崇拜,并不是家家户户都一样,有些祭拜的神明较多,有些较少。祭拜时间也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如果有某位神明的特殊节日(如诞辰日或得道日等)再另外单独祭拜。

6.祭圣贤英烈

对于历史上的著名先贤,或是为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名宦,潮汕人也是崇拜不已,为其建祠、建庙,加以祭奉。古代对这一民风也有记载,“尝考祭传功德逮于民者,则祭之”。先贤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数孔子了,现潮汕多个地区都建有孔庙,家中有人高考或者参加重要的考试,父母携其前往孔庙祭拜,希望学有所成。潮汕地区为先贤英烈建筑的神庙颇多,如供奉韩愈的韩祠,供奉关云长的“关爷宫”,供奉潮州八贤的“八贤祠”,供奉张巡和许远的“双忠祠”等等。这些人或是为国为民壮烈牺牲的英雄,或是为潮汕地区作出贡献的有功人士,或是当政时清正廉洁的官员。潮汕人认为,圣贤英烈去世后会幻化成天上的神,继续为民造福,祭拜他们可以为自己带来福运。

(二)潮汕祭祀文化的特点

纵观潮汕地区祭祀习俗,体现出混杂化、习俗化、注重物质性与宗族性的特点。

从对象上看,潮汕祭祀对象名目繁多,并不拘泥于一种或两种神明,更多的就是儒、佛、道、民间信仰四者的合一[6]96。信奉佛教是不受佛门教规约束的,可以同时有其他信仰,大多潮汕人是信佛、敬奉祖先、拜神、祭鬼一起来,形成一种混杂的民间信仰特色。

从存在方式上看,祭祀活动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领域,人们大多都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去奉行它而不推求其背后的意义。

从物质上看,祭祀的供品种类繁多,从可以食用的粿品、青果等到不可食用的金箔纸(纸币)都是相当讲究的,不同对象祭祀的供品都会有所不同,并且已经祭拜过的供品不能重复祭拜。祭祀用品虽然五花八门,但每一样都是与世俗生活息息相关的。用于祭祀的食品,祭祀完后可以供人食用。金箔纸则是潮汕人观念中的阴间货币,认为神祖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存在,他们的生活也需要货币。寿袍则是用金箔纸做成的衣服,一般是祖先忌日或神明诞辰才供奉。少数经济富裕的家庭,在祭拜祖先的时候还会定做用金箔纸制成的单车、小轿车、家电、洗衣机等等,其价值与世俗人使用的实物价值相仿。可见民众把自己的祭祀对象也世俗生活化了,认为他们的衣食住行与普通世俗人是一样的。

从社会关系上看,潮汕祭祀习俗具有浓烈的宗族性,主要体现在各种祭祖和祭神的大型活动中,都是同一宗族的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并体现出宗族中的长幼有别和男女有别的等级关系。每年大型的游神祭神活动一般由村里有威望的长者组织,统称为老人组。其主要工作包括宣传发动、筹备经费、确定时间和出游顺序、安排人员、训练乐队、购买设备,等等[7]。族中年轻一辈对长老的安排也是绝对服从的,也是潮汕人敬贤尊老的体现。参祭者按照辈分高低进行祭拜以及分得供品,其实质是对宗族、家族关系的尊重和固守,从而维系宗族亲缘。而小型的祭祀活动,如村中集体祭拜神祖或家祭,则是由家庭女主人组织的,从能食用的到不能食用的祭品均是由女主人一手操办,其他家庭成员在女主人的引导下举行祭拜礼仪,这其实是沿袭了祖先“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合作传统,男人在外奔波赚钱养家,女人操持家中大小事务,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女人也渐渐蜕变成职场上的巾帼英雄,因而越来越多的家庭男主人也帮忙分担祭祀中的各种事务。

三、祭祀活动的精神诉求与文化功能

潮汕祭祀活动已经成为潮汕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所有这些活动已经成为潮汕人生活如此重要的一部分。凡是起于习俗的行为方式,人们常不自觉地奉行着,不去推求它的理由[8]158。因而在外人看来,可能是不可思议的。而潮汕祭祀活动自古以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极强的生命力,其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人们内心的追求和信仰,集中反映了潮汕人民的心理活动和精神诉求。在祭祀活动的举行过程中也处处体现着祭祀活动的文化功能。

(一)祭祀活动的功利诉求——渴求庇佑

潮汕人所祭祀的对象包括自然、神明、先贤和祖先等,都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对其寄予了特殊的希望。如祭拜祖先,是为了不让子孙忘记先祖创业之艰辛,勉励子孙像祖先一样勤苦创业,发展宗族事业,同时也让祖先保佑本宗族儿孙健康成长、事业有成以光宗耀祖;土神之祭,则是保佑自己所居住的地区风调雨顺,无灾无难,人民安居乐业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遵循每逢初一、十五就要祭祀神明的传统。如遇重要节日,整个村落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神和游神活动。通过向村中较资深的妇人了解,其认为祭拜神明是一种习惯,如果不按照传统习俗进行,心里就会不安,好像随时会有什么不测发生。参与了祭祀活动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得到了神明的庇佑,因而有胆量、有自信,临危不惧地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作斗争。潮汕人的祭祀文化中,也信奉因果报应和轮回,行善积德也是遵从了这一思想,很多人行善积德也是为了为子孙造福,希望自己的福报可以在儿孙身上应验。潮汕人对神明的敬畏感,使他们不敢轻易作恶,形成一种止恶扬善的社会风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潮汕祭祀文化增强了潮汕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人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同时又培养了潮汕人民的善心爱心,让其多行善举,为社会作贡献。

(二)祭祀活动的情感诉求——渴望团聚

潮汕地区的宗族祭祖,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对共同祖先表达崇拜和敬意的仪式。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仪式也是通过长者对祖先表达敬意来给族内其他成员起到示范作用,强化他们敬老尊贤的思想,以实现族内代际关系的融洽。参祭者按照辈分高低进行祭拜以及分得供品,其实质是对宗族、家族关系的尊重和固守,从而维系宗族亲缘。潮汕人宗族意识较为浓厚,但凡有大型的宗族活动,在外的游子都会千里迢迢回乡并参与其中。潮汕祭祀的节日繁多,但是一年中年初的大规模祭神游神活动则是村中的大事,不仅全村人都要参加,外出工作的人也要赶回来参加,嫁到他乡的女儿也拖家带口回娘家参加,甚至海外同胞也漂洋过海回乡参加。而祭神游神活动,也要潮汕子孙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把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因而潮汕祭祀文化,是潮汕子孙团结友爱和维系宗族亲缘的粘合剂,也是维系潮汕人民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对增强潮汕地区的民族凝聚力,对增进海峡两岸潮人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鲜明的现实作用。

(三)祭祀活动的文化传承功能

受地理环境和传统思想的影响,潮汕人民大多有恋旧的思想。人们认为时年八节都应有其本该有的气氛。也就是遵循老祖宗的做法,代代相传,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态度。同时也为潮汕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祭祀活动作为潮汕地区流行的民俗现象,特别是每年的大规模祭神和游神活动,称得上是潮汕人的狂欢节。在大规模的祭神和游神活动中,潮剧、歌舞、饮食、潮汕民间工艺等潮汕民间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

大规模的祭神游神活动,都会请来潮剧班子,通常是三五夜,甚至连续十几夜。另外,皮影戏和木偶戏在祭神活动中也是颇为流行,也因此得以继承和发展。

在盛大的游神队伍中,潮音乐队是很显眼的。游神必须以潮州大锣鼓乐队相伴,没有大锣鼓,游神就无法进行;游神活动必奏庙堂音乐,这种专供祭神时使用并被称为“铉诗”的音乐,曲调高雅、委婉动听、令人陶醉[9]66。潮州音乐也因此得到传承与发展。

祭祀活动所用的供品,也都是潮汕人亲手操办的。除了三牲和五牲外,还有粿品,如菜头粿、甜粿、鼠壳粿、朴籽粿、乒乓粿等。祭神活动也使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四)祭祀活动的娱乐功能

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之余,祭祀活动也变成潮汕人特有的一种娱乐方式。潮汕人是“把一切变成庆祝的族群”[10]。潮汕人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总是有意识地想把手中的活儿暂且放下,通过各种方式放松一下甚至宣泄一下。而每年年初正是潮汕人祭神游神的最佳时节,人们要庆祝一下过去一年的丰收,更要答谢神恩,感谢过去一年的保佑,然后创设各种娱乐方式,请神与人同乐。祭神游神活动必须要演戏酬神,组成规模庞大的潮音乐、歌舞、彩景、碰狮、标旗等的游神出巡仪仗队伍。甚至在游神过程中,有些年轻小伙子扛着“老爷”神龛从燃烧的火堆中跨过,或在原地不断奏乐转圈,达到人神同乐。丰收的喜悦和新春的期望全都融入到这些活动中,每到这个时候,村中男女老少人人出动,热闹非凡,沉浸在新年欢乐的气氛中。

结 论

潮汕地区祭祀文化是因潮汕先民祭拜神明为自身祈福而形成的,在沿袭汉民族祭祀文化的同时,又保持了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潮汕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思想观念是潮汕祭祀文化源远流长地原因。

潮汕祭拜的对象名目繁多,可以分为祭祖、祭神、祭鬼、祭佛、祭仙道、祭圣贤英烈。供品也是种类繁多,从可食用的粿品到不可食用的金箔纸都是相当讲究的。祭拜不同的对象也会有相应的礼仪。这些习俗体现出潮汕祭祀习俗的混杂化、习俗化、物质性与宗族性的特点。

潮汕祭祀活动自古以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极强的生命力,其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人们内心的追求和信仰,集中反映了潮汕人民的心理活动和精神诉求。祭祀活动的举行过程中也处处体现着祭祀的文化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

潮汕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潮汕祭祀文化是维系潮汕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是潮人内心追求与共同理想的集中体现,对维系宗族亲缘,增进海峡两岸潮人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鲜明的现实作用。

本文是以一个潮汕人的的生活经验,依靠实地调查和访谈写成的。研究潮汕祭祀文化,由于缺乏社会关系方面的参考资料以及缺乏探索深层社会关系的方法,仅仅依靠自己的社会观察和常识进行研究,由此论及潮汕祭祀文化中的社会关系部分必然是相当浅显的。

参考文献:

[1]陈汉初.潮汕祠庙文化[J].潮商,2009(01).

[2]黄挺.潮汕文化源流[M].第一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许烺光.祖荫下[M].第一版.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1.

[5]叶春生.潮汕民俗大典[M].第一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6]郑群辉.佛教与潮汕历史文化综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4).

[7]陈友义.潮汕“营老爷”习俗极其文化审视[J].汕头大学学报,2012(03).

[8]费孝通.怎样做社会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9]陈汉初.话说潮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10]雷铎.潮州,一座很潮的古城[N].潮州日报,2010-06-04(C02).

猜你喜欢

潮汕人潮汕地区潮汕
潮汕地区『营老爷』:与神同乐的全民狂欢
潮汕牛肉火锅
嗜甜的潮汕人
潮汕地区太极拳发展现状探析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舌尖上的潮汕美食
潮剧创新要坚守“潮味”
潮汕人的生意经
潮汕家庭教育中的榜样教育
潮汕人做生意赚钱技巧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