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文化之探析
2016-02-13吴慧倩杨维
吴慧倩 杨维
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文化之探析
吴慧倩 杨维
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最古老、最独具特色,最具有民族文化魅力的龙舟。是苗族文化的骄傲,它体现出的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气息。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文化的产生是与其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联的。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文化的起源、活动特点和社会功能的研究,以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文化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12.047
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文化是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独木龙舟竞渡文化历史悠久,是黔东南苗族独特的传统活动,它与其他地方的龙舟竞渡不同,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不一样,独具民族特色,被国内外赞誉为“中华第一舟”。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在清水江上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围绕龙舟竞渡活动的还有篮球赛、拔河、扭秧歌等体育活动和抢鸭子、斗鸟、斗牛、赛马、吹笙、踩鼓、游方等民俗活动。在举行独木龙舟竞渡活动的同时也是苗族人民与外界进行商贸往来、物资交流、文化研讨、外来旅游的黄金时期,是展现苗族浓郁风情的美好的生活画卷。
1. 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文化的起源
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文化的起源;有一段神话般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清水江边有个老渔夫叫保公,他带着独生子九保去江中打鱼,突然阴云遮天,狂风大作,江河巨浪拍天,从深潭中跃出一条恶龙,将九保咬死后当枕头,保公为儿子报仇杀死恶龙,放火烧了龙宫,导致天昏地暗,人们无法耕作生活。后来有母子俩点起火把到江边洗衣,天真的小孩将捶衣棒放在水面上划来划去嘻戏着,嘴里不经意的模仿苗族鼓点喊道:“咚咚多!咚咚多”。谁知他这么一喊,天渐渐地亮了,云消雾散以后,人们发现江面上飘起一条被烧死的恶龙。于是大家便纷至沓来抢龙肉吃,不一会儿,把整条龙肉都抢完了。当天晚上,恶龙给人们托梦,要求人们模仿它的真身,以划龙舟的方式来祭祀它,它就会兴风作雨,让人们五谷丰登。后来人们遵照恶龙的要求,各村寨都制作独木龙舟,商议在清水江上竞渡,果然来年风调雨顺,于是人们就把时间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四日到二十七日举行龙舟节。这一规定,沿习至今。
2. 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文化活动特点
2.1 龙舟制作
苗族的独木龙舟船体一律用杉树制成,分母舟和两侧子舟三部分,整个龙舟是用三根高大的圆木拼制,中间的一根母舟长21—24米之间,宽约0.7米左右,掏空成槽形成六个船仓。每船长约1.8至5米不等,船仓内装载节日期间沿岸亲友所赠的猪、羊、鹅等家禽、家畜和竞渡水手的中餐食品,两侧子舟则为水手划桨之地。子舟长约17米,宽约0.5米,船头绕翘离水面高0.9米,连接龙头。龙头高昂,雕刻精美,配饰以牛角、马鬃、蛇颈等,形象生动。龙眼部嵌入小玻璃片,须发飘起,栩栩如生,犹如真龙。最具有特色的是,龙头两边还要安上一对弯弯的大牛角,大牛角上面通常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语。最后置之河中将龙头与三舟绑联成一体即成独木龙舟。
2.2 龙舟竞渡的组织规则
龙舟出发前,巫师会手提一只公鸡站在桌边念巫词,招集山神、树神、祖宗前来保佑龙舟平安比赛,平安回归。比赛当天,吃过中饭后,由男人们把龙舟抬到水中, 比赛时每条龙舟载三、四十人,母舟前方坐有四人:第一个是篙手,坐在龙舟与龙头连接处,背朝前方,负责呐喊助威和靠岸撑船;第二个是由中老年人担任的炮手,背朝前方,负责鸣放铳炮,制造声势;第三是龙主(鼓头),一般是由村寨中德高望众的寨老担任,背朝前方, 身穿白色长袍,外套一件黑色马夹,头戴一顶大宽边帽,负责击鼓,发号施令;第四个是锣手,是由一名男扮女装的十岁孩童担任,身着银装,头戴银冠,负责敲锣。母舟的船尾站两人艄公和管帐,艄公负责齐挠和撑船调控方向,管帐负责竞渡前后的帐目管理。挠手分成两排各16人站在子舟上划桨,一般是由有丰富经验的青壮年充当,统一身着紫色对襟上衣和阴丹布的长裤,腰系一条织镶着银泡的腰带,头戴黄色的插着三根银片的马尾斗笠, 以示祭雨。在挠手中间放有一桶糯米饭,饭上供有一只煮熟的鹅。
2.3 龙舟竞渡的技术特征
苗族划龙船很独特,是站立着划桨的,不同于汉族的坐着划桨。独木龙舟竞渡的传统划法:两排的挠手保持好平衡对齐站立,挠手划船时两脚前后侧身站立,脚尖指向船头方向,用力时两脚膝关节微曲,小腿外侧贴住子船内边缘,划挠时,上体前倾,两臂伸直尽量把挠深插入水中,当挠划至与身体平行时向后推挠出水,这不仅要求动作整齐一致、连贯,更要求每个挠手全身协调用力,掌握好划船的节奏,保持用力时的平稳,使整个动作呈波浪形轨迹运行,从远处看过去就像一条有灵性的“神龙”一样在水中畅游。
2.4 龙舟竞渡原始生态表现形式
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活动的原始生态的表现形式就是传统的“接龙仪式”,这是节日的重要内容也是苗族最独特的方式:龙舟竞渡活动期间,苗族各寨人便会翻山越岭挑起米酒、腊肉、红布、鹅、鸭子、偶尔有猪、羊、牛等礼物来为自己的龙舟队加油鼓劲,每当看到是自己亲友的船来了,便迅速将礼物抬送到河滩边,待龙舟靠岸后,送礼的人便燃放鞭炮以示祝贺,然后在龙头的角上系上红缎,接着向龙舟上的人逐一敬酒,再将礼物送到龙舟上去,最后把馈赠的鸭鹅等挂满龙颈,挂得越多,表示“鼓头”亲属越富有,“鼓头”的人缘好。
2.5 龙舟竞渡的竞赛规则
比赛采用淘汰制,胜者进入下一轮比赛。最后决出前三名,分别发给奖金和奖旗。独木龙舟的比赛距离约500米,比赛采用每次两舟竞渡的方式,谁先到达终点谁胜出。裁判一声令下,此时锣鼓喧天,健儿们协调一致,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并随着划水的节奏发出雄壮的呐喊声“嗨!嗨!”。擂鼓、敲锣以激励士气、鸣炮以振声势。鸣铁炮,这与其他民族划龙舟不同,比较独特。而岸上的亲友们也跟着龙舟奔跑并高声呐喊,气势磅礴,场面震人心魄,龙舟节被推向高潮。不过,追求比赛胜负并不是独木龙舟竞渡的唯一,它与现代龙舟追求竞速的理念不同,人们更多的激情是投入自然和融入自然,达到自娱自乐的目的。比赛结束后, 独木龙舟靠岸亲友们燃放鞭炮,大家开始分享随龙舟带来的糯米饭、肉和酒,直至狂欢到黄昏才唱着歌各自划船回家。
3.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文化的社会功能
3.1 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文化是苗族人民世代经验的积累和劳动智慧的结晶,独木龙舟它能在不同程度上顺应和满足苗族人民的身心需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因此这样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才能代代相传。苗族人民通过独木龙舟这种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并展现,同时也加强了苗族的刺绣、剪纸、银饰锻造等民族民间技艺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苗族古歌、苗族鼓舞、祭祀文化、龙舟文化等苗族传统文化最直接的继承。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独具民族文化魅力、享誉中外的黔东南独木龙舟竞渡文化,正是苗族人民努力传承和发展的成果。
3.2 增强民族凝聚力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民族,长期以来,他们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在艰难险阻的迁徙路上,在抵御外族侵略时,靠的是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靠的是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这在独木龙舟竞渡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独木龙舟竞渡活动已纳入当地政府体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龙舟节期间,由政府参与并主办了许多体育活动和民俗活动。同时每年端午节前后,人们还要包粽子、办酒菜,扫房开铺、迎接宾朋好友;街上张灯结彩,广场歌舞飞扬;比赛当天,更是万人空巷,江岸上人头攒动,江面上鼓声激越,独木龙舟破浪飞驰,观众呐喊助威。船到终点,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汇聚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整个赛场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景象,由此加强了民族团结,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3.3 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苗族还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民族,由龙舟竞渡导引出来的多种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龙舟节也是播种爱情的节日,为青年们寻觅爱情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游方活动正是满足青年男女择偶的需要,采取游方的形式来完成情感交流。龙舟节期间,姑娘们穿着节日盛装,戴上银饰,以自己的勤劳美丽吸引小伙子们的注意,而小伙子们则高亢“龙舟飞歌”,许多青年男女就是通过这种对歌的方式,熟悉并了解对方,由此建立了爱情,结成伉俪。
3.4 健身娱乐
独木龙舟作为苗族人民的一项传统竞渡活动,具有较好的健身价值。比赛时,“挠手”们使出浑身解数,随着急促的鼓点,奋勇拼搏,奋力前划,这不仅是技巧和经验的较量,也是体力的较量。因此,龙舟竞渡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不过,追求比赛胜负并不是独木龙舟竞渡的唯一,它与现代龙舟追求竞速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苗族人民更多的激情是投入自然和融入自然,达到自娱自乐的目的,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另外,从举行的时间上看,选择在农闲时节进行,就意味着人们可以暂时轻松一下。开展以龙舟竞渡为主体引导出来的篮球赛、抢鸭子、斗牛、吹笙、踩鼓、游方等各种文体活动及民俗活动,可以调适生活,放松心情。因此,苗族的独木龙舟节是一个体育竞技、文化娱乐、社会交际的节日,是以娱乐为主的多功能龙舟盛会。
3.5 促进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近年来,黔东南独木龙舟竞渡文化由于拥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独木龙舟竞渡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的重视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独木龙舟节内容丰富,民族风情浓厚,古朴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的青睐,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据统计,近几年来仅在龙舟节期间就接待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韩国等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的观光游客就达5万多人次。由此促进了该地区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促销了该地区最富盛名的苗族刺绣、银饰、蜡染等产品,提高了黔东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了贵州东线的旅游热点。随着黔东南旅游业的发展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贵州省已在台江县施洞镇建立了龙舟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个龙舟博物馆。目前施洞镇正着力恢复建设清水江畔的古镇,打造中国银饰第一镇,黔东南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透过独木龙舟竞渡文化能够真实地体会到黔东南苗族人民原生态的文化意识、文化活动以及生活习俗,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带欢娱性质的、蕴涵原始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文化既能较为全面地折射苗族人民独特的文化个性与特征,又突出地兼具了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健身娱乐、促进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功能。黔东南把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文化同经济贸易、旅游、文化、娱乐、国际交流等融为了一体,并使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文化成为带动黔东南旅游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载体,宣传黔东南、展示黔东南,提高黔东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借助独木龙舟竞渡文化这一特色活动,现在慕名来黔东南旅游观光的国内外游客与日俱增,由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非常可观,进一步促进了黔东南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1] 李军,贵州台江苗族独木龙舟传统体育活动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8):107—108转112.
[2] 吴慧倩.铜仁“龙舟文化”之探析[J].大舞台2012(12):267-268.
[3] 王馨平,杨金刚. 浅谈贵州台江施洞苗族独木龙舟竞渡的社会功能[J]. 贵州体育科技, 2008(6):12-14.
[4] 代刚. 贵州苗族独木龙舟的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察[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190-195.
[5] 卢塞军,代刚.贵州苗族独木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象追踪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6):69-74.
吴慧倩(1963- ),女,江苏常州人,研究方向:高职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教授,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部体育教研室; 杨 维(1983- ),男,贵州铜仁人,研究方向:高职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讲师,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