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球发球技术动作运动生物力学综述

2016-02-13范景旭袁际学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36期
关键词:抛球发球网球

范景旭 袁际学

网球发球技术动作运动生物力学综述

范景旭 袁际学

本文通过查阅资料,从网球发球的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运动生物力学阐述,来探讨找到能改善网球发球技术的方法,以期为提高运动员网球发球技术提供借鉴。

网球;发球技术;运动生物力学;综述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12.008

发球是现代网球技术中主要技术之一,是双方进行对抗运动的开始,也是进攻性击球的重要武器。网球发球技术根据所发出的球的性能被分为三种类型,即:上旋发球技术,平击发球技术和切削发球技术。上旋发球由于上部气流的压迫使球过网后产生明显的下坠,反弹高,前冲快,稳定性也很高;平击发球旋转较少,力量大,速度快,球的飞行轨迹接近直线,反弹较小;切削发球带有右侧旋转,以曲线进入发球区,成功率较高。因此,对于发球的研究在理论上及实践上均有重要意义。

网球发球技术根据所发出的球的性能被分为三种类型,即:上旋发球技术, 平击发球技术和切削发球技术。上旋发球由于上部气流的压迫使球过网后产生 明显的下坠,反弹高,前冲快,稳定性也很高;平击发球旋转较少,力量大,速度快,球的飞行轨迹接近直线,反弹较小;切削发球带有右侧旋转,以曲线进入发球区,成功率较高。

网球发球动作方式主要是把发球动作合理地分成不同的部分,然后对不同的部分,进行合理的描述。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把发球的动作分成准备姿势和挥拍、挥拍触球、随挥动作三个部分[1],相对比较简单;另一种把发球过程分为6个阶段,即准备站位、抛球、过渡、向后挥拍、向前挥拍击球和随挥[2]。要想发出快准狠的攻击性好球,首先要弄清楚发球的各个环节和综合因素,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训练。鉴于此,本文对网球发球技术中抛球技术阶段、挥拍击球技术阶段和跟进动作技术阶段3个部分进行探讨。

1. 抛球技术阶段

抛球是网球发球的难点之一。只有拥有稳定的抛球,才能允许球拍在球处于一定的轨道和速度时将其击出。在准备动作的基础上,用大拇指、食指以及中指指肚的位置将球托住,无名指和小指辅助球的右侧后方,持球手由下向上缓缓的将球托起,并在眼睛附近的高度将手伸展,手臂继续的向上伸展,直到手臂伸直为止。抛球的位置应该在一点钟的方向,不同的击球技术,对待抛球位置也有所不同,抛球的最低高度,应该保证持拍手臂是伸直的状态下,不宜过高,太高导致球下降的速度加快,不宜正确的击打来球。优秀运动员的抛球落差在50cm左右,有些甚至在20cm,国际优秀运动员的击球点高度是身高的1.50倍[3]。

抛球时有两个关键因素,抛球的高度和球的位置。高度是由手臂上升速度决定,因为球离开手向上飞行完全是由于抛球手臂上升时球的惯性作用,手臂上升速度快,球抛得高,手臂上升速度慢,球抛得低;而球的位置是由手指释放球的时机决定,抛球时手指托球,手臂伸直向上运动,是以肩为支点做弧线运动,球被释放得太早,其飞行方向是向前远离身体,而球被释放太迟,它会随着手臂上举而飞向体的后面。

发球成功与否85%取决于抛球的好坏,抛球动作看似简单,但许多人做不好。因为抛球是由非主力手来完成的,即右手握拍者用左手抛球、左手握拍者用右手抛球,所以必须加倍努力地练习抛球动作才可能运用自如[4]。

韩立伟,李春艳的研究认为:“训练当中我们可以把抛球的高度定在击球点以上50cm以内,这样发球才不会脱节”[5]。在这一观点上,国内外专家观点较一致。如张博,李欣荣[6](2015年),张楠[7](2012年),吴松伟,何文清[8](2010年),杨珂,李梁华[9](2013年),金春林,曲峰[10](2008年)都持有相同观点。

笔者认为,抛球过高,将不利于被拉伸肌肉的牵张性收缩,影响挥拍击球动作的协调用力,建议改变抛球习惯,将抛球最高点控制在击球点上50cm以内,从而使发球的动作更加连贯。然而除了抛球的高度外对于发球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屈膝下蹲的幅度。要加强腹部的力量和柔韧性训练,以加大发球时弓背幅度,这样有利于增加击球前腰腹部及以上肌肉弹性势能储备。

2. 挥拍击球技术阶段

挥拍击球是发球技术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在完成向后引拍、过渡的发力准备后,从脚尖用力开始→髋部的转动→肩部的转动→大臂→小臂内旋→手腕内扣,完成向前挥拍。

下肢快速有力的蹬伸、髋部的转动以及手臂内旋等技术动作共同构成了网球技术的击打动作,技术动作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适度的屈伸也是影响击球动作质量的主要因素[11]。抛球和挥拍击球是同时开始进行的。挥拍击球的环节包括:后摆引拍,同时持拍手引导球拍贴近身体像钟摆一样将球拍摆至一定高度后,以肘为轴,小臂、手、拍头依次向体后、背部下吊,同时屈膝并伴随身体后展呈“弓”状。在屈膝、背弓动作的基础上自下而上依次蹬直踝部、膝部,反弹背弓并向出球方转体,与此同时仍以肘为轴带动手、拍头摆向击球点,最后在力的爆发点上击中抛送于空中的球。发力是自下而上一气呵成的,其间的快慢由个人掌握,习惯、素质不同速度也就不一样,但共同的一点是:球拍走势最快、最具爆发力的一点应在到达击球点那一瞬间。击球点时身体已全部面向出球方,拍面自然地向内侧以便击于球的侧后部,发出侧上旋球或侧旋球。同时在做动作时身体保持放松,已获得更大的力量。

向后挥拍有两种:一种是由下向后上引(如费德勒),另一种是由前向上向后引(如纳达尔);这两种向后引拍的方式,都是人们效仿的技术,至于那种有利于提高发球的速度,并不太清楚;过渡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上部并腿,这是大部分选手采用的一种过渡方式(如罗迪克),其优点是利用重心的快速前移有利于增大发球的力量,其缺点是容易破坏人体的平衡,影响发球的准确性,上步时前脚向内转动,另一种是不上步(如费德勒),即后脚不移动,其优点是有利于保持人体的平衡,有助于发球的准确性,其缺点是力量稍差。

美国选手罗迪克的发球局被认为是网球史上最有威胁的发球局,罗迪克从抛球开始眼睛一直把球盯准,同时身体保持平衡,下肢中心降低,大小腿折叠完美的结合,抛球高度为3.4m,击球点在下降0.4m,击球点高,而且落差小,保证了罗迪克有着高准确率的发球[12]。

关于挥拍击球技术阶段,国内学者严波涛,吴延禧等[13](2007年)提出应建立适合自身素质的发球动作节奏,尤其要重视抛球与击球动作间的配合训练,达到准确、稳定。重视网球运动员精确的时间、空间感知觉训练。国内许多学者都持有相同观点,如张博,李欣蓉[14](2015),李德全[15](2012年),张楠[16](2012年),吴松伟,何文清[17](2010年),金春林,曲峰[18](2008)。

上述观点都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笔者赞同要结合运动员的自身特点,找出适合运动员自身的发球动作节奏,尤其要重视抛球与击球动作间的配合,要达到稳、准才好。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可以借鉴国外一些职业网球运动员发球的各个环节,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职业网球运动员的相关技术,在保证二发的基础上,提高一发的发球质量。

3. 跟进动作技术阶段

发球后人体重心有显著的前移趋势,尤其是上体和躯干在爆发力加速用力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速度,从人体平衡角度来看,迈下肢向前是一种自然动作,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使身体的力量作用在球的上面,更好的增加击球效果,同时向前跟进,也可以很好的跟上网技术结合起来,减少了随球上网的时间,能更好的来到网前[19]。从国外优秀运动员技术录像和照片来看,击球动作与跟进动作融为一体。丝毫没有制动或间断之后再加速的迹象。因此当击球动作充分有效完成之后,跟进动作就是一种必然的运动效果。

我国运动员在多年的训练中逐渐形成了以底线击球为主的动作形式。跟进动作与发球动作间断表现在动作外形上是击球前后身体直上直下,先落地然后再决定是否迈腿向前。造成击球动作拘束,击球后上体屈伸过大,二次启动延误了战术时机。笔者认为,跟进动作技术阶段要根据运动员自身特点,把击球动作技术与跟进动作技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快速上网拦截。

4.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来描述发球的整体

通过对网球发球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可以认为发球动作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发球力量主要来源于腿部动作中的屈伸用力,并与躯干和上肢形成鞭打,并非单纯的依靠躯干和手臂产生的爆发力。一般发球的过程为:下肢的蹬伸→转髋→转体→上肢手臂的挥动→手腕的旋内→随挥动作。倘若每一步都发挥的淋漓尽致,发球效果将会达到最佳,另一种划分方法如严波涛的研究[20]发球过程共六个阶段:(1)站位阶段:从运动员有发球意识到球拍和球分离。(2)抛球阶段:球拍、球分离到球与手分离。(3)过渡阶段:球离开手到最大限度屈膝。(4)向后挥拍阶段:最大限度屈膝到球拍在身后最低位置。(5)向前挥拍击球阶段:球拍从身体最后最低位置到击球瞬间。(6)随动阶段:击球瞬间到脚落地。这两种划分方法所取节点不同,但是核心用力体系是一样的。

5. 结论

通过对网球发球技术动作运动生物力学综述,得出以下结论:

5.1 抛球阶段虽属准备性动作,但抛球的高度、身体下蹲的深度是否适当,均对整个发球动作技术起重要的作用。

5.2 降低抛球高度,将抛球最高点与击球点落差控制在0.5m以内。

5.3 要结合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找出适合运动员自身的发球动作节奏,尤其要重视抛球与击球动作间的配合。

5.4 从生物力学分析,我们因该把整个发球过程看做是一个生物运动协调链,很多人发球发不好的问题就出在有的链条断了,运动员要增加身体协调性练习,从而加强发球技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提高个人的发球技术水平。

[1] Advanced Coaches Manual[S].International Tennis Federation,ITF Ltd.

[2][13][19][20] 严波涛,吴延禧等.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体育科学,2000.7:80-85.

[3][7][11][16] 张楠.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科技园区,2012.3:42.

[4] 佟晖.网球发球技术图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07.

[5] 韩立伟,李春艳.对网球发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浅析[J].运动人体科学,2013(3):12-13.

[6][14] 张博,李欣蓉.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运动人体科学,2015(5):14-15.

[8][17] 吴松伟,何文清.网球发球技术的探究与教学训练方法[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1):101-104.

[9][12] 杨珂,李梁华.罗迪克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学术争鸣,2013.9:111-113.

[10][18] 金春林,曲峰.柏衍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271-274.

[15] 李泉德.网球运动基础技术综述[J].金田,2012(5):316-317.

[20] 邵海亭.男子网球运动员两种发球技术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D].广东:广州体育学院.2011.3:1-32.

[21] 马大慧.运动生物力学在网球运动中的应用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4):41-42.

[22] 陈海春.网球发球动作的生物力学与解剖学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1998.10:50-51.

[23] 张文,张艺钟.对网球发球体系的初步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8.6:161-163.

[24] 张瑞.运动生物力学在网球运动中的应用与展望[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5):159.

[25] 邵海亭.男子网球运动员两种发球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D].广东:广州体育学院.2011.3:1-32.

[26] 陶志翔,祁兵等.对网球发球体系的探究[N].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27(12).

[27] 朱林.浅谈网球的发球技术[J].学周刊,2012(8):5.

[28] 梁振聪.浅谈网球发球战术[N].赤峰学院学报.2009-6-25(6).

[29] 徐跃杰,徐黎光.网球发球技术的要素分析与应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2:59-60.

[30] 陈万军,郭开强等.优秀网球运动员发球技术特征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6.9:555-561.

[31] 张浩鹏.浅谈网球发球技术的提高[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7-29.

[32] 穆海斌.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指导网球技术教学与训练[J].运动精品(学术版),2011(1):72-73.

[33] 穆海斌.分段协调结构教学法在网球发球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1-42(1).

[34] 宋杰,杨福春.网球发球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2):114-115.

范景旭(1993.8-),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袁际学(1970.8- ),男,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和高原训练,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抛球发球网球
对当今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发球体系的研究
运用排球攻防技术培养学生战术意识的教学策略
抛球机的介绍及运用方法庞见维
乒乓球发球技术教学探究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网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爱上抛球运动
爱上抛球运动
童话里的网球公主
发球上网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