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雍正树“榜样”
2016-02-13李伟明
□李伟明
(赣州市纪委,江西赣州341000)
且看雍正树“榜样”
□李伟明
(赣州市纪委,江西赣州341000)
清朝雍正五年,一个叫六十一的满人铡草夫拾得一个元宝,没有据为己有,而是上交给官方处理。有关部门将此事汇报到雍正皇帝那里。雍正皇帝正要倡导拾金不昧的良好社会风尚,遂将六十一树为“榜样”,不仅将那个元宝赏赐给他,还在八旗之内广为宣传其事迹。
雍正六年,河南孟津县农民翟世有拾得一名商人的170两银子,交还失主并坚决不接受失主的报酬。地方官因此赏赐翟世有50两银子,并为其立碑,当然少不了向朝廷交一份汇报材料。雍正皇帝知道后,除了再向翟世有赏银百两,还特别赏给他七品顶戴;地方官也因“领导有方”大受表扬。同时,雍正皇帝将六十一和翟世有分别树为满、汉拾金不昧“标兵”,要求全国上下向他们学习。
“榜样”的力量果然大得很。从此,各地“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纷纷涌现,只要汇报上来,统统有赏,结果朝廷不知发放了多少奖金,提拔了多少干部,真是群众领导皆大欢喜。其中,很多人“做好事”的手段如出一辙,明眼人一看就知其中猫腻,可雍正皇帝为了达到“宣传效果”,根本不加追究。于是,一个个“榜样”令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简直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直到乾隆皇帝继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才规定:对于真正的拾金不昧行为,由州县官酌量奖励即可,不许再向上级汇报。
雍正皇帝树“榜样”,出发点当然是好的,结果却是种瓜得豆,令人啼笑皆非,此事值得品味。
树立“榜样”,能否以物质刺激作为主要手段?从雍正皇帝的教训来看,这一招显然是失效的。“榜样”的力量,应当主要体现在精神上,以其人格魅力来得到别人的信服、尊重,使人们从内心接受他,效仿他。而雍正皇帝以直接利益包装出来的“榜样”,反而使人们忽略了拾金不昧的精神实质,只看到了世俗的“好处”,结果引导了人们以这种“好处”作为追求目标,而“拾金不昧”恰好沦落成了谋取“好处”的手段。
滥树“榜样”,会使这一做法流于形式,从而带出无穷的弊害。雍正皇帝大树“榜样”,用意非常明显,一来希望迅速提高群众的道德水准,二来可以充分显示自己的领导水平。然而,他却忽略了鉴定“榜样”的“含金量”,更忽略了道德建设的特殊性,结果在无意中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榜样”运动。只要捡到东西上交,就有奖金,就可提拔,事情简单到这个地步,对许多投机分子来说,真是何乐而不为!如此一来,社会风气不但没好转,投机钻营倒是有了一块理想的土壤。难道雍正皇帝果真是“当局者迷”,不知道一个个何其相似的事例,已经构筑成了一座形式主义的空中楼阁?
为树“榜样”而任意拔高某个人的言行,其实是贬低了一大群人,这不是道德水平的提高,而是道德水平的整体下降。拾金不昧并非雍正王朝才有的事,六十一、翟世有的做法,虽然值得肯定,应当表扬,但事情本身就只有那么大,怎么看也够不上“特别”,就未必需要当作“典型”人物如此大张旗鼓地表彰、重赏(你看翟世有,还一下子从普通农民弄了个“县处级待遇”,真是飞来横福啊)。雍正皇帝过分突出他们的事迹,倒显得全国人民都贪财,就他们俩是好人了,这不是“打击一大片”么?至于后来各地争先恐后报上来的“好人好事”,就更没有理由大惊小怪了。
今天,我们的各级组织、各大媒体也经常推出各种各样的榜样。每个时代总有英雄辈出(包括平民英雄),各行各业出色的人物理应成为人们尊敬、学习的对象。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榜样的作用当然是不可低估的,然而,我们树立“榜样”时,一定得大浪淘沙式“精选”,使其达到真正的高度,以独特的、非凡的人格魅力激励人们前行。否则,像雍正皇帝这样急功近利滥树“榜样”,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本栏编辑: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