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型失业”的现状、归因及其化解策略——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2016-02-13曹国辉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知识型失业劳动力

龙 琼 曹国辉

(1.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2.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南益阳 413000)



“知识型失业”的现状、归因及其化解策略
——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龙琼曹国辉

(1.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00;2.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南益阳413000)

知识型失业;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扩招;结构性失业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知识型失业”现象也愈演愈烈。运用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供求理论、职业搜寻理论等理论知识,从经济学视角分析 “知识型失业”的归因。化解“知识型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改善大学生的供给质量、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等三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知识型失业”现象也愈演愈烈。作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与结构缺陷的产物,“知识型失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1]。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解决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的“知识型失业”问题,也就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知识型失业”问题基本分析

分析“知识型失业”问题,必须首先厘清“知识型失业”的基本内涵。所谓“失业”是指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具备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劳动者,无法找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知识型失业”是指具备一定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无法充分发展其专业特长、施展其知识才华,从而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目前,我国的“知识型失业”主体是大学生。

我国“知识型失业”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1)“知识型失业”的主要领域在城市正规部门:社会保障机制相对健全、工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企业规模相对较大的城市正规部门,形成了对高校毕业生较强的诱惑力,吸引了大量高校毕业生的加入,也导致了城市正规部门“知识型失业”问题的聚集;(2)“知识型失业”的主要对象是文科专业学生: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表明,我国文科专业学生就业难度明显大于理工科,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直接加剧了文科专业人才的“高消费”问题,特别是很多女生集中在文科专业领域,更加剧了文科专业的“知识型失业”矛盾。(3)“知识型失业”是智力投资预期目标与现实困境矛盾的结果: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家庭在其中承担着主要的投资成本。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无法实现梦想和追求时,选择回避矛盾、待业在家,导致了“知识型失业”问题的产生[2];(4)“知识型失业”是职业规划缺失的结果: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理应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特别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强调“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从而加剧“知识型失业”问题。

“知识型失业”问题的存在,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知识型失业”的经济影响:作为掌握扎实理论基础、娴熟专业技能的群体,大学生代表着现代先进劳动力的发展方向,属于稀缺的、优质的人力资源,国家、社会、家庭都曾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如果这些稀缺的、优质的人力资源长期闲置,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还可能加重国家失业保险方面的财政负担;(2)“知识型失业”的社会影响: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民众对于读书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同时,“知识型失业”问题的普遍存在,迫使知识主体更多地依靠经济资源或社会关系、而不是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实现就业,弱势群体很难通过自身奋斗改变命运,就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造成社会不公平[3];(3)“知识型失业”的教育影响:“知识型失业”的普遍性存在,导致了“读书无用论”观点的形成和强化[4]。受此影响,一些贫困生选择放弃学业、外出务工,结果不仅加剧了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也影响了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同时,“知识型失业”问题的普遍存在,可能

对高校的社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各方对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4)“知识型失业”对个人、家庭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成为防止落后的必要条件。由于教育需求持续增加,高等教育服务价格也相应地增加。与此同时,“知识型失业”的普遍存在,又使高等教育的价值不断降低。结果必然使个人、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的下降。

二、中国“知识型失业”的归因分析

“知识型失业”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可以根据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供求理论、职业搜寻理论等理论知识,解释“知识型失业”问题的归因。

(一)基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视角的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表现在三个方面:(1)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长期以来,与我国的工业、城市优先发展战略相对应,我国劳动力市场形成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环境、工作稳定性、社会保障、工资福利、发展机遇等综合条件较好;而在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单位等非正规部门,就业综合条件相对较差;(2)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劳动力进入意愿较强;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资水平较低,劳动力进入意愿较弱[5];(3)职业类别的二元结构:根据工作性质、职业类别的不同,我国劳动力市场,同样存在二元结构:公务员,律师、医生、教师、工程师等“白领”岗位,由于综合就业条件较好,被列入优等劳动力市场;而建筑、环卫、农业等“蓝领”岗位,由于综合就业条件较差,被列入劣等劳动力市场。我们把城市正规部门、发达地区就业部门、优等劳动力市场的“白领”岗位,统称为劳动力“第一市场”。而把非正规部门、落后地区就业部门、劣等劳动力市场的“蓝领”岗位,统称为劳动力“第二市场”。与劳动力“第二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用工荒”相比,“第一市场”极具诱惑力,但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岗位竞争极为激烈。当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时期,大学生基本上都能在“第一市场”找到理想工作。但是,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数量锐增,岗位供给相对有限的“第一市场”无法满足所有大学生的求职需求。那些无法在“第一市场”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进行综合条件相对较差的第二市场,要么选择在第一市场中寻找、等待就业机会,从而导致了“知识型失业”问题的产生。

(二)基于劳动力供求理论视角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并存、大学生找工作难与用人单位招工难问题并存,折射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供求数量和结构矛盾。从某种程度来讲,这种数量和结构矛盾,是知识型劳动力市场供求错位的结果:(1)在知识型劳动力供求数量上:受人口红利、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整体呈供大于求的趋势。从很大程度上讲,“知识型失业”是城市正规部门供给矛盾的结果:一方面,受企业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影响,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减少;同时,国家实施机构改革、精简政府机构,对公务员的需求量也相对(甚至绝对)减少。另一方面,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加上大量“海归派”的加入,以及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知识型人才之间的就业竞争日趋加剧,导致了“知识型失业”问题的产生。(2)在知识型劳动力供给结构上:首先,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之后,大学生就业也应从“精英”岗位转向“职业”岗位。但是,大学生就业观并没有及时调整,仍然期待成为“白领”,不愿意成为“蓝领”,结果只能是固守着“精英”职业追求,加入失业者行列[6];其次,受计划体制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专业设置机制相对疆化,不能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做出及时调整,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再次,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高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型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了“知识型失业”的矛盾。

(三)基于职业搜寻理论视角的分析

职业搜寻理论是1970年由费尔浦斯(E.S.Phelps)等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求职者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会付出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利息成本、心理成本等在内的多种成本,其边际总成本会随着职业搜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与此同时,求职者也会在求职过程中了解更多的就业信息,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潜在收益,其边际收益会随着职业搜寻时间的延长而递减。通过比较工作搜寻的边际成本和可能获得的边际收益,求职者会选择适当时机进入职场:当职业搜寻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延长职业搜寻时间是有利的。直到职业搜寻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求职者就会中止职业搜寻,进入职场就业。在此之前,求职者的理性选择是“失业”[7]。对于大学生而言,接受高等教育需要承担较高的成本:随着物价的上涨,大学期间的学杂费、生活费等直接成本持续增加;随着民工工资水平的不断上升,“用工荒”问题的日趋严重,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承担了较高的机会成本;随着职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承担了较高的社会压力和心理成本。因此,大学生毕业后,在开始搜寻职业之前,就对工资水平有一个基本的心理价位。在职业搜寻过程中,他可能会获得一些工作机会,但他预期继续搜寻会得到更加理想的职业,理性选择的结果就是放弃这些本来可以得到、但工资水平低于预期目标的职业,继续搜寻新的职业,直到找到满意的工作为止,这就造成了“知识型失业”,这种失业属于“磨擦性失业”。

三、中国“知识型失业”的化解策略

我国“知识型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知识型”人才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知识型失业”问题,也要从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改善大学生的供给质量、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等三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一)需求视角: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知识型失业”问题,首先是大学生供求的总量矛盾。解决供求的总量矛盾,最根本的任务在于努力增加就业市场的岗位供给,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

1.调整政策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大学生失业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政府政策层面,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应该成为其重要的政策目标。具体来讲,应该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制定大学生就业激励政策,鼓励有条件、有需要的企事业单位优先雇用大学毕业生,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二是制定大学生创业激励政策,鼓励有项目、有能力的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8];三是制定大学生就业培训激励政策,使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技能不足、暂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获得必要的就业培训,争取早日就业。同时,在政策导向上,要把促进大学生就业、解决“知识性失业”作为政绩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以追求高质量、创造高就业为主要目标;

2.提高就业弹性,增加社会就业容量。首先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其次,中小企业在增加经济活动、解决就业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知识型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3.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在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但非均衡发展的经济体内,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具有较强的人才集聚能力,导致发达地区人才相对过剩、欠发达地区人才相对短缺,在地理区间范围内形成结构性失业。因此,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也就成为扩大就业空间、化解人才市场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必然要求;

4.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首先,要加快用人制度改革进程,促进用人单位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优选机制,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程,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到贫困地区、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如对在贫困地区、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大学生,给予必要的、适度的经济补偿,或对其考公务员、升学、升职等给适当的政策倾斜;再次,要通过政策引导、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等手段,鼓励大学生创业,以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大学生就业的容量。

(二)供给视角:改善大学生的供给质量

“知识型失业”是人才市场供求矛盾的结果。从需求角度来讲,增加就业市场的岗位供给,从而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是化解“知识型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从供给角度来讲,在适当控制高校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化解“知识型失业”矛盾的重要途径:

1.政府层面:适当控制高校招生规模的增速。为提高国民基本素质、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我国需要持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但在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过程中,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高校自身容量,即招生规模是否在高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设备可容纳范围;二是大学生供给数量,是否在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体制环境所决定的就业容纳范围。因此,要从政策层面,控制高校招生规模的增速,避免高校招生规模的激进式增长,以缓解“知识型失业”的压力;

2.学校层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知识型失业”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的有效供给,也就成为化解“知识型失业”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讲,首先要根据市场化原则优化高校专业设置、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培养“适销对路”的大学生,以降低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提高大学生的有效供给;其次,要强化高校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咨询、提供就业信息、培养择业技能等服务,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求职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再次,高校不仅要优化专业设置、强化职业指导,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合格求职者,更要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实践,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9];

3.个人层面:转变就业观念,完善自身素质。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增加的同时,大学生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层次也应相应下移。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精英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职业观;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人才质量的内核,是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作为大学生,要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培养就业竞争力[10]。

(三)市场视角: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

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有效供给,无疑是解决大学生就业供求矛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但是,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转,也是化解“知识型失业”的结构性矛盾的内在要求。从市场角度考虑,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消除二元市场格局,促进大学生合理流动。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格局,影响了大学生的自由流动,导致了区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产生。首先要深化户籍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破除束缚大学生流动的制度壁垒;其次要深化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改变“档案随人走”的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档案管理数据库,用人单位凭有关代码与数据库联网,查询或输入人事档案信息,从而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供宽松、便捷的档案管理环境;再次,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全国统一、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也就成为引导大学生进入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就业,化解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矛盾的内在要求;

2.健全就业市场信息,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大学生就业成本高、就业渠道不畅通,在很大程度上与就业市场分割、就业信息不畅通有关。降低求职搜寻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首先,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供求信息库。其次,要针对就业市场条块分割,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疲于奔波的现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再次,要建立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包括校企合作、跨区域合作、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职业中介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求职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有效的咨询服务和全面的配套服务,以减少大学生的求职成本,提高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效率;

3.规范用人制度,提高用人效率。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毕业大学生供给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渐形成买方市场的格式。一是要规范企业的用人行为,避免用人单位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损害员工利益;二是要鼓励企业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制定合理、适度的用人标准,避免人才的高消费;三是要加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的宣传,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打破传统的“身份制”约束,树立“只求唯我所用,不求为我所有”的用人新观念;

4.完善就业法律法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失业”是市场化条件下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必然的、正常的现象。作为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失业保障机制,以改善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缓解“知识型失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建设,为大学生创造平等享有就业信息、平等参与就业竞争、平等享受就业待遇的市场机制,消除各种就业歧视,通过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彻底消除各种就业歧视,营造平等、统一、有序、灵活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暂未就业的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的同时,完善针对失业大学生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帮助失业学生度过就业前的困难处境,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1]姚先国. “知识型失业”的根源与对策 [J].湖南社会科学,2009(3):137-140.

[2]黄敬宝. 我国大学生失业的特征分析 [J].北方经济,2012(9):80-82.

[3]周敏.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分析 [J].黑龙江教育,2011(7):49-52.

[4]毕馨爻. 试论“新读书无用论”的成因及对策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6):283-285.

[5]陈敏. 中国知识型失业基本原因分析 [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4):136-140.

[6]廖海华,邹燕矫.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引导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8):122-124.

[7]宋岱岳,王春艳. 从职业搜寻理论视角看大学生失业问题 [J].劳动保障世界,2012(7):48-49.

[8]李肿,翁波,余婷婷. 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J].中国校外教育,2012(7):180-181.

[9]王慧,谭林,董海浪. 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 [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70-71.

[10]毕馨爻. 试论“新读书无用论”的成因及对策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6):283-285.

(责任编辑:白林)

2016-08-02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湖南高等教育滞涨测度研究”(XJK012CGD030)

龙琼(1967-),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访问学者,硕士,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交通管控研究与教学;主持省厅级课题4项,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3篇。曹国辉(1969-),男,湖南益阳人,工学博士,教授,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结构研究与教学。

F249.2

A

1008-5955(2016)03-0046-05

猜你喜欢

知识型失业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两类失业人员可申领6个月失业补助金
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研究
失业预警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策略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初探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知识型企业创新激励体系研究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