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价值

2016-02-13周治滨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建设

周治滨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四川成都 6100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价值

周治滨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四川成都6100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以及其后来取得的巨大成功,给世界上仍然心仪社会主义的国家、民族、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另一方面又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既使社会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之上,又反映了时代的特征,走在了时代的前面,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500周年之际,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崩溃的原因,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6年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诞生500周年。500年来,社会主义逐渐由几个人的思想观点发展成为席卷全球的波澜壮阔的人类解放运动,先后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从一种模式到多样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极大地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改变了人类社会面貌。然而,正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凯歌猛进的时候,上个世纪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崩溃,却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巨大冲击,一度使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再度崛起和巨大成功,又重新给低潮中的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的光明和希望,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再次走向高涨。在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500周年之际,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崩溃的原因,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经验,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为什么这么讲呢?这需要从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失败与胜利的历史过程说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一种旨在消除剥削和压迫,消除贫富对立,实现人人平等的改造社会的理想方案,实际上不是在近代社会才产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如1895-189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的由伯恩斯坦、考茨基、拉法格、胡果、梅林、普列汉诺夫六人合著的《社会主义运动史概论》四卷本,第一卷就是从柏拉图写起。但现实生活中人们讲的社会主义,却更多的是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思潮和制度。它不是反对一般的剥削和和贫富对立,而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和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建立一个高于或优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这样一种社会主义,只能产生于资本主义兴起的同时或之后,其第一个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第一部代表作是莫尔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因此,通常人们又把莫尔《乌托邦》的出版看作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端。按照后一种理解,从《乌托邦》的出版到今天,社会主义已经过了500年的发展历程。500年来,社会主义先后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崩溃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四个发展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所以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有了成功的可能,最关键的,一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将社会主义的实现建立在了生产力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而不仅仅是从头脑中设计出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好社会;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研究和剩余价值的发现,寻找到了无产阶级这一实现社会主义的新兴社会力量,而不仅仅是将社会主义寄托于某些大人物的施舍、觉悟或少数人的密谋。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为无产阶级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制定了先进的建党理论,规划了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纲领和奋斗目标,阐明了不同形势下各方面斗争的战略策略。马克思恩格斯为社会主义所做的这些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着重解决的,实际上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对于道路,国内一些专家和文章将之定义为方向和旗帜,这个定义值得商榷。方向和旗帜,更多的是表明奋斗目标和做什么,以此展示形象,凝聚人心。道路则是达到目标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来讲,奋斗目标在每个国家的同一发展阶段基本上是固定的,就是有区别,也是大同小异。但道路在不同国家的同一发展阶段却千变万化,这一点,早已被后来的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所证实。所以,将道路定义为方向和旗帜,是不太恰当的。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可见,道路问题,内容十分广泛,往大了说,涉及到一个国家、政党的内政外交、军事国防的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往小了说,具体到做每件事情的对策方法。对于一个国家和政党来讲,制定一个能够吸引眼球、鼓舞人心的目标和蓝图,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和蓝图。所以才说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决定成败。对于社会主义来讲,也是同样。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社会主义迎来了一个凯歌猛进的时代。先是列宁针对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出现的新情况和俄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数国首先胜利的新型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严格集中统一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理论,初步回答了帝国主义时代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并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大列强国家造成的矛盾和削弱而给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创造的千载难逢的机会,突破第二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国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的教条,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十月革命一举推翻了沙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的国家政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论变成了现实。在这之后,又有中国人民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成功地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进了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发展到巅峰,在全世界形成了由共产党领导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党国际领导的民主社会主义、二战后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领导的民族社会主义三大流派。其中仅共产党领导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最高峰的时候,就有各国共产党120多个,党员8000多万人,单独执政的有15个国家,人口、领土、经济规模均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在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后,却突然形势骤变,苏联东欧等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一夜之间红旗落地,江山变色,众多民族社会主义政党执政的国家也纷纷改旗易帜,另起炉灶,其他没有执政的共产党内部也四分五裂,大量党员退党,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眨眼之间只剩下中国、越南、古巴、朝鲜、老挝五个。而这五个剩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中国还算比较坚挺外,其他四个也是风雨飘摇,勉力支撑。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犹如一夜春风花落去,好景不再。西方一些敌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势力无不欢欣鼓舞、弹冠相庆,欢呼以西方民主、自由、人权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终于取得了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社会主义是不是注定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望,就像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的那样只能是彼岸世界的存在,在现实世界没有成功的可能?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以及其后来取得的巨大成功,却给这种论点大声说了一声NO,给世界上仍然心仪社会主义的国家、民族、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实际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包含着革命和建设两个前后衔接的阶段。第一个阶段重点解决的是如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使工人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第二个阶段则是如何运用社会主义的国家力量,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进行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让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马克思恩格斯主要解决的只是第一个阶段的道路和任务。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无产阶级要想成为统治阶级,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群众性的先进政党,然后在这个政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国内国际的统一战线,采用各种合法非法的斗争手段,逐渐积蓄力量,直到最后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至于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根据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做过一些原则性的预测,但那不是重点,更不是必须遵循的硬性规定。正如1893年恩格斯在接受法国《费加罗报》记者的采访,回答他和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看法时说的那样:“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当我们把生产资料转交到整个社会的手里时,我们就会心满意足了。”[2]也就是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从来不是他们社会主义理论的重点部分,自然也不需要人们简单照搬。他们理论的重点,是批判资本主义和指出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只要人们能够按照这个发展趋势去做,他们“就会心满意足”了。至于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那是次要的。列宁的贡献,也主要是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够先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怎样开展社会主义革命问题。在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因为受伤去世过早,列宁也没有来的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总结。他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主要是解决如何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道路问题,还不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熟方案。因此,关于革命胜利后的无产阶级特别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哪里基本上是个空白,只能由后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政党自己在实践中去探索。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率先探索和总结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其基本特征和主要做法是:1、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2、国家统制式计划体制;3、言论一律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4、政治动员型发展机制;5、重工业优先的数量扩张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苏联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的这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曾展示出一定优越性,保证了苏联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高速度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50年至100年的路程,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保证了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地医治好了战争的创伤,发展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世界超级军事、政治、经济强国。但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历史功绩,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但却远不是一个成熟、完善和科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在这一体制和发展模式内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弊端。主要有:1、公权力配置过强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制约;2、民主与法制不健全,人治代替了法治;3、党和国家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4、干部选拔、管理制度不合理,任人唯亲现象严重;5、经济发展效益低下,缺乏内在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的这些弊端,如果说在建立之初还不十分严重的话,那么,随着苏共政治上的日渐保守、思想上的长期教条、体制上的日益僵化,越到后来,则越发严重,逐渐成为后来制约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战之后建立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由于都大同小异地照抄或借鉴了苏联三四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因而也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多多少少遭遇过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同样的问题,甚至以1956年的波匈事件这样极端的形式爆发出来。为了克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开始了改革,试图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但直到八十年代,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基本上局限在对旧体制的修补完善和对发展战略的局部调整,所以改革的成效十分有限。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改革的内容从经济体制延伸到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强度由简单的增量改革和局部调整深入到对旧体制的全面反思和发展模式的深度调整,改革的范围也从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的根深蒂固和旧的习惯势力的巨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在深入发展的同时,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把改革继续推向前进,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在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以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改革理论逐渐在党内占了统治地位。这个理论将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演变成了对社会主义的“革命”,使改革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和方向,加上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攻势,最后导致了这些国家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一夜夭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困境,中国的改革却一军突起。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决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冲击、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联合进攻,另一方面坚决顶住了否定改革开放,要求回到老路上去的“左”倾思潮,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发展生产,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进和加强自身建设,继续把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坚定不移地推向前进,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1990年到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长期保持在两位数的高速,截止2014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138.7亿元,比1990年的18774.3亿元增加61736.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629元,比1990年的1654元增加44975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843.9元,比1990年的1518.2元增加27333.7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88.9元,比1990年的686.3元增加9802.6元。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生态环保、城乡建设、军事国防等等也取得了显著成绩,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恩格尔系数低于4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50%、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大学入学率20%、每千人医生数2.8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已基本实现,正在奋力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与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大地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大大有别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新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是: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家,既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又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错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时允许和提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发展,承认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多层次性,鼓励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过分强调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因素,过分拔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的“左”的做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人民不断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实惠,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忽视人民的具体物质利益,抽象谈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错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更加贴近民生、更加合乎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从本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构造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两个为主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形式的存在和发展,鼓励和发展各种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和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超阶段冒进和在生产关系方面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在分配方式上片面强调绝对平均主义的错误。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具有充分生机和活力的微观经济和有效的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突破了长期以来把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的传统思维,开创了一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路子,从根本上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排斥商品和市场,单纯依靠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的产品经济的错误。

第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敏锐把握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正确处理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坚持将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努力加强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交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主动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关起门来进行封闭式建设的狭隘做法。

第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强调对公民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强调对生命的关爱和对人权的保护,注重国家政治生活和管理工作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强调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健全,个人专断和人治现象严重的缺陷。

第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上升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强调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长期忽视人和社会、人和环境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错误。

第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用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注意总结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有利于我国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强调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变化,强调研究和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注重人类文明的普适性价值,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抛弃阶级斗争的思维,广泛采纳和接受了公平、正义、人权、人道、自由、平等、民主、和谐、以人为本、共赢、包容等反映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概念和范畴,同时又赋予其社会主义的更高要求,从而不仅将我国融入人类文明进步的大潮,也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强调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质,努力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的建设的新路子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另一方面又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既使社会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之上,又反映了时代的特征,走在了时代的前面,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如果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宣告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历史使命的结束的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则昭示了社会主义的新生,显示了社会主义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巨大能力;如果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再次证明了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决定成败的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成就则证明了社会主义确实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具有无限光明的前途。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价值。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人民出版社,1965:628-629.

(责任编辑:周治滨)

2016-08-02

周治滨,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巡视员、教授。

D61

A

1008-5955(2016)03-0001-06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建设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