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董仲舒研究综述

2016-02-13郝建平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董仲舒教化衡水

郝建平

(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2015年董仲舒研究综述

郝建平

(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2015年对董仲舒的研究继续保持强劲的研究势头,研究的成果较为丰硕,高水平的论著时有呈现。研究的范围较广,几乎涵盖了董仲舒思想与学术全部范畴。衡水学院继续成为董仲舒研究的中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有重复研究的现象;二是在研究的方法上尚有创新之必要。

董仲舒;天人关系;性三品;德主刑辅;春秋决狱;综述

2015年,对于汉代儒学大家董仲舒的研究,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势头。通过中国知网进行相关检索可知,本年度共发表了董仲舒研究论文67篇,其中期刊论文58篇,硕士论文3篇,辑刊论文2篇,报纸论文4篇,论文集1部。研究的范围较广,涉及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法律思想、教育思想、社会思想等诸多方面。下面择其要者概述如下。

一、哲学思想

天人关系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其的研究历来为学者们所重视。韩星的《董仲舒天人关系的三维向度及其思想定位》[1]认为,董仲舒的“天”包涵三重含义:神灵之天、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神灵之天是董仲舒“天论”的思想形式,自然之天是其哲学基础,道德之天是其伦理核心,三者构成了一种有机结构。宗教性的“天人感应”与哲学性的“天人合一”均是建立在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基础上,以人伦道德性的“天人合德”为归宿,集中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人文理性特征,最终目标是重建道德理想和伦理秩序。张安礼在《“大一统”视野下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思想的重构》[2]中指出,为了适应西汉王朝专制主义建立大一统的政治意图,董仲舒重新架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家学说做了充分的发挥。他远承孔孟,近取荀子,对阴阳五行学说兼收并蓄、发挥改造,构成新儒家的理论体系。董仲舒为逐步走上强盛的西汉王朝提供了严谨而完备的治国理论,并为未来的政治活动、社会发展设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董仲舒为汉帝国所做的这一顶层设计,确实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作用。此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正是沿着董仲舒设计的模式进行的,这恐怕是董仲舒本人当时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赵广志的《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到朱熹的“天理论”》[3]认为,“天人感应说”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根本基石,朱熹是宋明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奠基者,是继董仲舒之后最重要的经学家。“天理论”是朱熹以儒家伦理为本位吸收佛、道两家的本体论及思辨性而建构起来的。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到朱熹的“天理论”似有贯通之处。吕颖辉等的《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对当前城市建设的影响》,[4]分析了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对当前城市建设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思想家们提出了诸多的观点。董仲舒对人性问题,也有着独到的看法。赵佳宾、孟凡平的《析董仲舒的人性理念》,[5]认为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提出了性三品学说,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人之性和斗筲之性。三种人性类型分别代表着不同社会群体的特质,董仲舒人性理论的内容与其所处的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相一致的,对后世人性理念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左少华在《董仲舒人性论探究》[6]中,指出董仲舒以其时代之思想,以阴阳为说,开启了后儒论性必言及情之特色。其以阴阳气化论性,对宋儒气质之性之说亦产生了影响。区卓仪的《孔子对“宰予昼寝”之责与董仲舒“斗筲之性”思想比较》[7]认为,孔子弟子宰予因惰而“昼寝”,遭到孔子作出“粪土之墙不可朽”的批评。但孔子是长善救失,这种责备并不与“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思想相悖。董仲舒批判吸收先秦儒家思想而形成“性三品说”和相应的教化理论。“性三品说”中的斗筲之性却是纯恶无善且不可待教而善的兽性,存在于社会上所有品德恶劣的人之中。在当代,普遍倡导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反对歧视,而且共建和谐社会需要依靠所有的公民。显然,孔子的人性理念与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对于我们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桂钿、何大海的《董仲舒的辩证法思想》,[8]对董仲舒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辩证法因素进行了论述,认为董仲舒阐述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有常变经权论、中和论、辞指论、五行论等四个方面。常变经权论提出反对固守经学教条,从实际情况出发的辩证法思想;中和论提倡要以中和养身和以中和治天下的思想,尤其是政府要具备“调均”能力的社会经济学观点;辞指论强调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因此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而要领会其精神实质,从微言中发现大义;五行论整合了传统的五行相生、相胜学说,提出了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的辩证观点。李丹在《董仲舒哲学思想微探—基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维度》[9]中,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对董仲舒基于认识论的天、元、阴阳、人与情性五个方面,以及基于方法论的道、变、相反相成的思想作了剖析。

成中英的《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形上基础及其现代诠释》[10]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不完全依赖汉代政治事实而定,其另有儒学及诸子之学所本。董仲舒在《春秋》经与《公羊传》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论。其在儒学内部的思想渊源包括易学、尚书学、春秋公羊学,还综合了先秦的各家学说。同时,西汉进入汉武帝时期,政治变革已有了现实的需求,政府意欲从无为清静转变为有为进取,这是董仲舒思想形成的基础。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不但具备形而上学的基础,还有其现代诠释,是具有现代生态化的管理体系。

二、政治思想

先秦的儒家已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治国主张,董仲舒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对此,学者们多有关注。吴光的《德主刑辅:董仲舒的治国理政之道》[11]认为,董仲舒在西汉王朝统治思想从尊道向尊儒转型中起到了关键性历史作用。董仲舒的王道论包括了“改制更化”的政治改革思想,“德主刑辅”的治国理政战略,“人性三分”的人性论和“民性待教而为善”的道德教化论。董仲舒的“德主刑辅”王道论,是一种以“春秋公羊学”形态出现的“政治经学”,它不仅决定着汉魏今文经学的发展方向,而且给予古文经学的政治伦理哲学以重要影响,这便是董氏政治经学的历史性贡献。

李俊芝等的《董仲舒的德本法助思想》[12]认为,德本法助是天道的体现,是人性完善的需要,是先贤的一贯主张,也是历代明君的一贯做法,是从亡秦得出的教训,体现了立法与刑罚的最终目的—教化。德本法助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贺芯茹、彭鲜的《论董仲舒“德主刑辅”思想及其借鉴意义》[13]指出,“德主刑辅”思想的提出,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方略也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星的《更化与整合——董仲舒的治道思想》[14]认为,董仲舒思想来源多元,经过整合构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反思周秦,批判黄老政治和“汉承秦制”积弊,提出复古更化,以解决西汉治理危机。对汉初各家治道思想进行整合,完成了王霸结合,以王道为主,霸道为辅的主体治理模式构建。阐述了王道统治德刑兼用、阳德阴刑、阴兼于阳、德主刑辅的基本原则。以《春秋》为基础,在政治实践上提出引礼入法、礼法并用、以礼主法。当代中国面临社会治理危机,应重视对儒家治道资源的开发利用,复兴儒家礼治模式,与德治、法治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李春宏、康喆清的《董仲舒思想中刑罚与思想教化的关系》[15]认为,董仲舒为统治者构建了一种理想社会的发展模式,即以教化为治国之本,但在肯定教化的前提下,并不否认刑罚对社会所起的辅助作用。董仲舒通过天道阴阳哲学论证了刑罚是教化的辅助手段,其存在与作用的发挥影响到教化效果的实现。董仲舒在此基础上通过将儒家《春秋》思想运用于汉代的司法实践,通过“春秋决狱”实践着其思想中刑罚与教化关系的论述,对后世影响深远。

张晓曼的《论董仲舒君权制约论》[16]认为,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孔孟荀子等众多儒学思想大家的观点,并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他的政治性思维让后人为之惊叹,他的天人感应理论、祥瑞说与灾异说、屈君而伸天理论对于限制和约束至高无上的君权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三、法律思想

肖红旗的《董仲舒的“阳德阴刑”思想》[17]认为,董仲舒以“三纲”为核心,论述了君承天意、法自君出的合理性,阐述了任德不任刑的思想内核为“阳德阴刑”,即德主刑辅。将其贯彻在立法、司法之中则为“引经决狱,秋冬行刑”,进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确立儒家德刑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地位,为中华法系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杜媛媛在《董仲舒法律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18]中分析了董仲舒的法律思想渊源、基本内容以及其对现代的法制改革所具有的借鉴价值。朱宏才的《董仲舒与“春秋决狱”》[19]认为,董仲舒不是“春秋决狱”的第一人,他只是汉代“春秋决狱”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是汉代“春秋决狱”的重要实践者之一,是汉代“春秋决狱”的大力推动者之一。不仅如此,从与政权的紧密程度看,他对“春秋决狱”的直接影响甚至比不上公孙弘。

四、伦理思想

王文东的《董仲舒公羊学对儒家仁义论的创造性阐释》[20]认为,董仲舒对儒家仁义论的创造性阐释在于:仁是天的本质属性,仁取之于天,具有外在的超越性本源。首次明确提出仁的博爱原则,区分了仁与义,仁指向安人、爱人,义指向正我、修己。董仲舒的仁义论参与塑造和建立了西汉以仁义之道为核心的国家治理观念、教化体系和礼仪制度,对于中国传统主流社会的人伦道德、意识形态、礼法秩序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曾振宇的《“阳气仁”:董仲舒思想中的“善”与“仁”》[21]认为,董仲舒在孟子以心性论善的基础上,继而以气论善,从阴阳气论高度论证善之缘起与仁观念存在之正当性,儒家仁学由此又跃上了一座新的形而上“山峰”。董仲舒从气学高度证明善与仁之源起和正当性,其论证方式和观点别具一格。张雪莲在《贾谊与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比较》[22]中指出,贾谊与董仲舒都曾受到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二者对儒、法、道的思想有继承更有发展。贾谊形成了以礼治国、坚持仁政、不废法治、以民为本的行政伦理思想,董仲舒形成了以德治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的行政伦理思想。对比分析二者的行政伦理思想,可以看出贾谊将礼的概念由伦理范畴扩展为政治范畴,而董仲舒是将德育引申到治国方法中;贾谊用制度沟通礼、法,董仲舒强调儒术的统治地位;贾谊主张以“民意”选吏,董仲舒利用“天意”来约束统治者的行为。二者的行政伦理思想是启示借鉴与继承发展的关系。李怡轩、李光辉的《从孔子到董仲舒:传统儒家伦理的制度诉求之路》[23]认为,传统儒家伦理一直致力于制度诉求,以求实现兴邦文礼的社会理想。孔孟开始为此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礼乐治理思想及“仁政”建议,荀子则进一步提出“礼制”主张,到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后,传统儒家伦理在我国历史上的社会治理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五、社会思想

黄倩云的《秦汉时期董仲舒的社会思想》,[24]从人性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个方面探析了董仲舒的社会思想和汉王朝的社会治理机制。王刚、张文硕在《基于社会控制理论的董仲舒政治思想探析》[25]中指出,董仲舒以“天”作为社会控制的主体,为了维护君主统治的合法性,他主张“君权神授”进而先验地推出作为“天子”的君主是社会控制现实的主体。董仲舒否定先秦儒家的共同人性论,提出了“性三品”的等级人性论,将具有可教性的“中民”设定为了社会控制的具体客体。社会控制的整个运行机制则是君主通过“德治”等社会控制途径教化“中民”,广大民众在恪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中获得社会秩序的稳定,并以此达到异化的王道盛世即“大一统”的社会控制目标。

六、教育思想

董金裕的《董仲舒的崇儒重教及其现代意义》[26]认为,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教化,与其所持的人性论密切相关。其在《贤良对策》中,针对教化或作原则性概述,或提出具体的主张。董仲舒崇儒重教极具现代意义:儒家思想切于民用,为富而后教在今日尤宜重视,为改革选吏制度、不与民争利之主张仍富有现代作用。周炽成的《性朴论与儒家教化政治:以荀子与董仲舒为例》[27]指出,性朴论为教化的必要性与教化成善的可能性提供了很好的说明。质朴之性蕴含着善的潜质,但不具备现成的、完备的善,需要教化而使之完美。正像玉石需要加工才能成为玉一样,人也需要教化才能成善,而通过教化让民成善,这正是君王的责任。《性恶》是荀子后学所作,荀子本人主张性朴论,而董仲舒也如此主张。这两位性朴论者是儒家中倡导教化之佼佼者。

七、董仲舒与先秦儒学的关系研究

李存山的《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损益》[28]认为,董仲舒在秦汉间的大变局中与时俱进,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常道”,如崇尚道德、仁爱精神、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等,同时也有所“损益”,实现了儒家文化与“汉承秦制”的整合。这为我们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并且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作出创造性的诠释和创新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借鉴。季桂起的《历史大转折中的文化调适—论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29]认为,董仲舒以先秦儒家学说为基础,运用诸子百家思想资源,对儒家文化进行整合与发展,具有很大历史意义。他用“天人同构”的哲学框架,重新建构了儒家“仁”、“礼”思想体系,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主体,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研究

周桂钿的《董仲舒是儒家大圣人》[30]认为,西汉的社会制度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董仲舒哲学是西汉时代精神的精华,为这种制度服务,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现实社会,体现了唯物论精神,是求善的政治哲学。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承上启下,奠定了中华民族魂。史家称董子“为群儒首”、“为儒者宗”,代表了汉唐时期儒家最高水平。钱耕森在《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31]中指出,董仲舒向汉武帝所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有很大的价值与意义,影响深远:“为往圣继绝学”,使孔孟所开创的儒学复活;使儒家直线上升到“独尊”的地位,使儒学经学化;使儒学在我国此后的两千年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正统的主导地位;使儒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使儒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使孔子与老子成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黄玉顺的《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32]认为,董仲舒的思想,过去之所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不仅有当时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而且有学术界本身的原因,就是注重宋明理学的研究,以宋明理学的眼光来打量董仲舒。实际上,董仲舒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他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在思想学术上的完成者,确立了帝国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他的公羊学在方法论上对于中国社会第二次大转型的儒学现代转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威权政治理念对于中国现代化第一阶段的政治理念也具有参考价值。

九、董学学术史的研究

王文书的《2014年董仲舒研究综述》[33]从天人关系、人性论与教育教化思想、伦理思想、历史观、法治思想、董学学术史等八个方面对董仲舒的思想学术研究进行了回顾。王文涛的《2001~2013年台湾研究董仲舒论著简析》,[34]主要以“TWS台湾学术期刊在线数据库”为依据,对2001至2013年间台湾研究董仲舒的论著,作了简要的概述。吴龙灿的《董仲舒哲学研究百年》[35]对百年来董仲舒哲学研究历程进行了反思,认为清民之际内忧外患、民族存亡而引发文化自信危机,董仲舒哲学研究因儒家传统成反思和批判的对象而成为热点。新中国董仲舒哲学研究更具戏剧性变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感召下,曾发挥关键历史作用的董仲舒尤其令人瞩目。王文书、魏彦红的《“2015·董仲舒年”纪实——记2015年衡水学院对董学研究的推动》,[36]对衡水学院在董仲舒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就行了梳理。余治平的《“董仲舒思想国际高端学术论坛”综述》,[37]对在2015年“董仲舒思想国际高端学术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就董子思想与文化中的诸多问题所展开的交流与讨论,作了概述。杨昭的《学界关于“董仲舒对先秦诸子思想继承”问题研究综述》,[38]从董仲舒思想的归属性问题研究、以具体学派分类进行的探讨、以董仲舒具体思想分类进行的探讨三个方面梳理了学界关于董仲舒对先秦诸子思想继承问题研究的成果。

常会营的《周桂钿先生之“董仲舒研究”及现代价值》[39]认为,周桂钿先生在董仲舒研究的历程中,对董仲舒哲学进行了三次定性。学术范式对董仲舒历史地位及评价影响巨大。周先生对董仲舒的理论贡献归纳、总结为大一统论、天人感应、独尊儒术。由孔子“富而后教”出发,结合新中国历史,周先生总结了“国家发展三阶段论”。周先生提出的“汉代新儒学”基本等同于“董学”。周桂钿在《今天来看董仲舒》[40]一文中回顾了自己研究董仲舒的历程。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看出2015年董仲舒研究有如下之特点。

第一,继续保持强劲的研究势头,研究的成果较为丰硕,高水平的论著时有呈现。

第二,研究的范围较广,几乎涵盖了董仲舒思想与学术的全部范畴。

第三,衡水学院继续成为董仲舒研究的中心。一是《衡水学院学报》“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发表了26篇文章,占到了本年度见诸报刊文章的38%,为董仲舒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二是召开了“2015董仲舒思想国际高端学术论坛”,来自国内外的30多位学者,提交论文38篇,从多个方面对董仲舒的思想进行了精深论述,代表了当今董仲舒思想研究领域最高的学术水准。三是出版了《董仲舒研究文库》第四辑,反响较大,成为集中研究董仲舒的重要文集。四是成立了专门研究董仲舒的机构—董子学院,对于培养董学研究和推广的后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有重复研究的现象;二是在研究的方法上尚有创新之必要。

我们相信通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未来对董仲舒的研究必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高潮。

[1]韩星.董仲舒天人关系的三维向度及其思想定位[J].哲学研究,2015,(9).

[2]张安礼.“大一统”视野下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思想的重构[J].大理学院学报,2015,(9).

[3]赵广志.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到朱熹的“天理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4).

[4]吕颖辉.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对当前城市建设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5,(24).

[5]赵佳宾,孟凡平.析董仲舒的人性理念[J].职大学报,2015,(2).

[6]左少华.董仲舒人性论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区卓仪.孔子对“宰予昼寝”之责与董仲舒“斗筲之性”思想比较[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5,(2).

[8]周桂钿,何大海.董仲舒的辩证法思想[J].孔学堂,2015,(3).

[9]李丹.董仲舒哲学思想微探——基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维度[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

[10]成中英.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形上基础及其现代诠释[J].衡水学院学报,2015,(3).

[11]吴光.德主刑辅:董仲舒的治国理政之道[J].衡水学院学报,2015,(6).

[12]李俊芝,等.董仲舒的德本法助思想[J].衡水学院学报,2015,(6).

[13]贺芯茹,彭鲜.论董仲舒“德主刑辅”思想及其借鉴意义[J].法制博览,2015,(19).

[14]韩星.更化与整合——董仲舒的治道思想[J].衡水学院学报,2015,(2).

[15]李春宏,康喆清.董仲舒思想中刑罚与思想教化的关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5,(5).

[16]张晓曼.论董仲舒君权制约论[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

[17]肖红旗.董仲舒的“阳德阴刑”思想[J].衡水学院学报,2015,(2).

[18]杜媛媛.董仲舒法律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J].知识经济,2015,(11).

[19]朱宏才.董仲舒与“春秋决狱”[J].攀登,2015,(4).

[20]王文东.董仲舒公羊学对儒家仁义论的创造性阐释[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1).

[21]曾振宇.“阳气仁”:董仲舒思想中的“善”与“仁”[J].衡水学院学报,2015,(6).

[22]张雪莲.贾谊与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比较[J].衡水学院学报,2015,(2).

[23]李怡轩,李光辉.从孔子到董仲舒:传统儒家伦理的制度诉求之路[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5,(5).

[24]黄倩云.秦汉时期董仲舒的社会思想[J].求知导刊,2015,(19).

[25]王刚,张文硕.基于社会控制理论的董仲舒政治思想探析[J].兰台世界,2015,(36).

[26]董金裕.董仲舒的崇儒重教及其现代意义[J].衡水学院学报,2015,(3).

[27]周炽成.性朴论与儒家教化政治:以荀子与董仲舒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2015,(1).

[28]李存山.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损益[J].衡水学院学报,2015,(3).

[29]季桂起.历史大转折中的文化调适——论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3).

[30]周桂钿.董仲舒是儒家大圣人[J].衡水学院学报,2015,(5).

[31]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J].衡水学院学报,2015,(3).

[32]黄玉顺.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J].衡水学院学报,2015,(6).

[33]王文书.2014年董仲舒研究综述[J].衡水学院学报,2015,(2).

[34]王文涛.2001-2013年台湾研究董仲舒论著简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5,(6).

[35]吴龙灿.董仲舒哲学研究百年[J].衡水学院学报,2015,(5).[36]王文书,魏彦红.“2015·董仲舒年”纪实——记2015年衡水学院对董学研究的推动[J].衡水学院学报,2015,(6).

[37]余治平.“董仲舒思想国际高端学术论坛”综述[J].衡水学院学报,2015,(3).

[38]杨昭.学界关于“董仲舒对先秦诸子思想继承”问题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6).

[39]常会营.周桂钿先生之“董仲舒研究”及现代价值[J].衡水学院学报,2015,(6).

[40]周桂钿.今天来看董仲舒[N].光明日报,2015-05-18.

〔责任编辑艾小刚〕

G122

A

1671-1351(2016)04-0104-05

2016-05-22

郝建平(1966-),男,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汉代社会教育研究(14XZS01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董仲舒教化衡水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适宜衡水的梨品种筛选试验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衡水专场(二)
碍眼与碍心
优贤不扬历
从《大武》“乐”看戏剧教化人心之能效
石家庄衡水商会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