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中的敬业范畴

2016-02-13霍芳霞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天职敬业精神恩格斯

霍芳霞

(天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中的敬业范畴

霍芳霞

(天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中“敬业”的凝练有其深刻的必要性,它是对儒家敬业观和西方天职观批判借鉴基础上的现代性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是其重要的哲学基础。敬业内蕴着爱业、勤业、精业和乐业。培育和弘扬敬业精神,应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才能使它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

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走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八大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凝炼,其中个人层面关于“敬业”的提炼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视角,充分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也体现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类文明的积极汲取,“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1]敬业是中国共产党对儒家敬业观和西方天职观批判借鉴基础上的现代性的扬弃和超越,是现代人把握自己命运的精神力量,也为消解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负面效应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敬业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专有概念和特有的标签,严格意义上说,它是描述一个国家或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的词汇。党的十八大将敬业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体现了对理论、时代和价值关系的高度自觉。这一观念既来源于实践,基于现实,但并不停留于现在而是指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因此,它成为社会主义的一种核心价值具有必然性。

1.敬业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客观要求

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意识形态的多元多样多变使文化软实力之间的较量更为激烈,“文化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个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强大的经济实力,更取决于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和凝聚力。

敬业价值观的提出,规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自觉,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优越性与道德功利性价值之间关系的新的定位。

2.敬业是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目标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目标就是要达到共同富裕。当前中国国情决定了民富国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诉求,敬业是实现民富国强的基础条件和内在驱动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自觉。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坚持了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合真理性与合价值性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历史运动、历史规律以及人们价值实践的一种自觉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中的敬业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并嵌入了以共同富裕为终极目标的社会主义动态实践之中。

3.敬业是引领国民素质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时期,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向,受西方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冲击,一些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淡漠,敬业思想淡化。而当这些错误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内化于国民的观念之后,最终必然导致国民素质的发展失衡和片面发展。[4]

关于国民价值观念的变革和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中外思想家都有过深刻的论述。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曾经明确提出“开民智、兴民德”。[5]认为这是改造国体的根本。梁启超则提出“欲维新我国,当维新我氏”。[6]鲁迅则提出改造国民性的深刻思想。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办法、教育制度等可以从国外引进和移植,但是,如果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缺位,那么,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7]

二、敬业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是对儒家敬业观和西方天职观批判借鉴基础上的现代性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是其重要的哲学基础。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业”

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敬业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儒家伦理中有许多关于敬业的论述。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讲“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敬是指德行修养的概念,自我抑制,持己之道。《礼记·学记》首次提出了“敬业乐群”这个职业道德的核心概念,“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敬业乐群”中“敬”为严肃而恭敬,此处的“业”指学业。[8]唐代的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将“业”赋予较为宽泛的解释:“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愿而乐之。”[9]他认为,敬业是一种严肃而恭敬的职业态度,这里的“业”是一个包含学业而与现代所谓“事业”类似的概念。理学家朱熹又指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9]可以看到,孔颖达、朱熹等古代思想家的阐释,突破了“敬业乐群”中“业”仅作为学业的内涵,拓展到更加宽泛的事业领域。另外,在古代社会,敬业精神外化为礼仪形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儒家敬业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淀的一种优秀传统美德,虽然它存在维护封建礼制的历史局限性,但其积极意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是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2.西方文化中的“敬业”

西方文化中的敬业与宗教信仰中的天职观念紧密相连。天职观念的提出源于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的新教,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丁·路德,路德用“beruf”(天职)一词翻译《圣经》中有关“calling”(职业)的文字,路德的诠释给世俗职业以神圣化的解释,即世俗职业=天职,这也是新教的核心教理。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天职观催生出现代资本主义,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和现代文明的一种基本成分。[10]

由此可以看出,当代西方的敬业精神来源于天职观的支撑,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但是,天职观也有很多局限性,尤其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剥削在伦理上获得了合法性和正当性,对此我们必须辩证地否定和超越,但是其中的合理成分是敬业核心价值观所借鉴的思想资源。

3.马克思、恩格斯的“敬业”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在思辨终止的地方与现实生活当中。马克思认为,劳动构成了人们现实生存最基础的前提,劳动的进程决定意识的进程。“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要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11]可见,敬业是人存在与发展的本质所在,对劳动和工作的珍视,本质上就是对敬业理论的珍视。

另外,关于敬业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2]恩格斯也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劳动的产物。”[13]在这里,马克思追求的“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及恩格斯的“人是劳动的产物”这两种价值理念内蕴着敬业的特质,即敬业是追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

三、敬业涵义的当代诠释

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外历史上敬业精神的优秀部分获得了新生,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敬业精神的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崭新的敬业精神,它包含着爱业、勤业、精业、乐业四个基本内容。

第一,爱业。“敬“由“爱”生成,列夫·托尔斯泰曾经指出:“一个人如果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14]热爱和尊重是职业成功的前提,只有对自己的职业有积极的态度、充满着敬重的激情,才能做到忠于职守、锐意进取、无私奉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民首次深切地感受到当家作主的幸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怀着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满腔热爱,同心同德,无私奉献,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这与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敬业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

第二,勤业。“天道酬勤”,是勤业的应有之意,勤业也意味着尽职尽责。西汉戴圣在《礼记·杂记》中提出“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强调做事应该尽职尽责。

第三,精业。精业就是使业务精益求精,始终保持一种锐意进取、努力拼搏、持之以恒的态度,核心表现为自强,反映的是敬业主体的精神气质。荀子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所讲的正是这个道理。朱熹又进一步发展为“弘毅”,指出人要勇挑事业的重担,就必须具备顽强坚毅的崇高品格,并且要持之以恒,否则成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每个人不断地努力钻研,顽强拼搏,不断超越。早在《资本论》法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15]

第四,乐业。乐业从本质上要求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谋生而工作,奉献是乐业的必然境界。在当代中国,奉献是指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为国家、为集体利益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指出:“集体主义,就是党性。”“一个共产党员,关心党和群众应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应比关心自己为重。”[1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丰富和发展着集体主义基本原则。

四、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之路

敬业价值观的确立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我们更需要将其持久、深入、有效地内化为广大群众的心理认同感。当前,敬业精神的培育具体来说需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1.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第一,贴近实际。贴近实际是指在敬业精神的培育中,应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实际和时代特征,针对社会思潮中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强化敬业认同,提高人们对“义与利”、“道德与法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的理性认识。新闻及文化宣传部门要旗帜鲜明地鞭挞社会中存在的丑恶现象及落后观念,褒扬社会中的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敬业楷模,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营造敬业精神的良好氛围。

第二,贴近群众。群众是敬业精神的主体,“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17]使敬业精神为社会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发挥它的巨大力量,才是关键之所在。马克思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8]故敬业精神的培育必须通过分析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真实感受,敬业精神才能渗透于、植根于人们的精神需要之中。

第三,贴近生活。社会生活是人类生存活动,包括抽象的理论活动生长的土壤,是敬业精神的寓所。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同人们的劳动、工作与学习联系起来。当前,敬业精神作为要保持其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必须植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任何真正的哲学,无不以其特有的方式凸显出对社会生活的深度追问、历史反思和批判改造。”[19]敬业精神的生活特质也决定了其必然而且能够渗透于日常生活。

2.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0]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敬业精神的主体。

3.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曾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21]据此,我们可知,一般对少数先进分子可行的道德要求,就是先进性要求,其针对的群体应该是共产党员和少数有觉悟的先进分子。这种道德要求在本质上属于在必要时牺牲个体利益,维护集体和全局的利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社会对先进性的道德主体进行一定的物质补偿。广泛性的要求是一般对广大群众可行的道德要求,广泛性要求的依据是考虑到大多数人思想认识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价值目标。

综上所述,敬业是改革开放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道德要求,是培养合格公民乃至优秀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使命。诚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条件下,敬业精神的培育之路会受到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但更应该从当下的实际出发,批判性地审视、借鉴中外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站在时代和人民切实需要的立场上,不断弘扬并践行敬业目标。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重,张再林.文化与人化: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看[J].哲学动态,2008,(5):104.

[3]中共中央编辑委员会,编.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中央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严复.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梁启超.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7]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8]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81.

[9]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1999.

[10]林纯洁.马丁·路德天职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4]廖志成.论构成社会主义政治观的关键范畴[J].科学社会主义,2009,(4):65.

[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思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9]朱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嵌入日常生活的逻辑理路[J].科学社会主义,2013,(5):55.

[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唐永泽,朱冬英.道德的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5):79-80.

〔责任编辑王景〕

On Dedication to Work in Socialist Core Values

Huo Fangxia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s,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 Gansu741001,China)

The dedication to work has profound necessities in socialist core values,which is based on Confucianism and the west vocation notion,taking Marxism as essential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socialism;core values;dedication to work

D261

A

1671-1351(2016)04-0013-04

2016-05-18

霍芳霞(1974-),女,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天职敬业精神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敬业精神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天职
浅谈中职院校教师的“师爱”
意识
宋巍:把医生天职履行到最后一刻
谈对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
爱是不能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