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锚理论的高职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

2016-02-13王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指导定位

王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基于职业锚理论的高职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

王磊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就业指导是高职生迈向社会成功的必要步骤,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锚理论,首先对职业锚的概念、分类和对就业指导的启示进行了阐述,其次分析了当前高职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高职生就业指导的策略。

职业锚;高职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求职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与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之间形成了矛盾。作为人才输出的高校,有义务、有责任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以赢得社会的赞誉。高职作为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其毕业生虽比本科生要更容易接纳社会的要求,但仍然存在大量的学子无法适应企业岗位环境的事例,因此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迫在眉睫。

一、职业锚理论的概述、分类及启示

(一)职业锚的概念最初由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E·H·Schein教授提出,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职业选择的时候,都不会放弃职业价值观中的核心内容,即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总是围绕在某个中心周围。其核心内容是每个人面对职业都能自省地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和怎么干,是职业动机、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的有机结合。

(二)施恩教授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五种职业锚,分别是:(1)技术—功能型职业锚,这种人的特征是擅长技术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能发挥其功能,体现其价值;(2)管理型职业锚,这种人具有管理者的特质,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各项进程稳步有序地发展;(3)创造型职业锚,这种人喜欢发明新的事物,不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出色地完成创新型工作;(4)自主—独立型职业锚,这种人的自主性较高,不愿受制度的限制和人的管理,喜欢在宽松的环境中完成想做的事;(5)安全—稳定型职业锚,这种人适合在稳定的环境中工作,追求工作的持久性和安逸的生活,愿意服从多方的领导并在组织中获得认可。

(三)职业锚理论从每个人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给出了职业走向,对高职生就业指导带来三方面的启示。(1)目标岗位是就业的基础。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品质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把自己的理想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符合自身的就业岗位。(2)职业定位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的职业目标是随时变化的,但会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工作实践的反映向职业锚不断地靠近,这种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是可被感知的。(3)职业行动是就业指导的原动力。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之后,要付诸相应的行动以符合社会的需求,在行动中不断调整职业期望,最终完成职业匹配过程。

二、高职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一)侧重观念教育,缺乏实践训练

大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依赖于课程讲授,传统的想法认为学生只要上好课,学习好书本的知识就能掌握到就业指导方面的能力。事实恰恰相反,现代的学生对思政类的课程有种本能的抵触情绪,认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离他们的实际很远,不能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有的老师上课偏向理想信念教育,知识更新缓慢,上课方式教条,造成学生的极度反感,课堂上形成了老师一人自言自语,台下睡倒一大片的状态。缺乏实践训练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另一弊病,很少有学校会安排每一个学生到企业开展就业训练活动。因为一方面要花费大量的经费,另一方面也会阻碍企业正常的生产,所以高职生就业指导流于形式,缺乏实践。

(二)注重广泛教育,缺少个性发展

不管是就业课程学习还是就业指导活动,大多面向的是全体同学,没有建立针对每个学生的职业辅导过程。现代大学的教育提倡的是个性化的教育,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需求在学校里满足不了,就会由社会就业辅导机构代为提供,这样学校内的就业指导工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进而影响学校的声誉。虽然从学校层面到各二级学院就业服务的体系比较完善,但大多担任此项工作的都是辅导员。由于日常行政工作的繁杂,辅导员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用于对每个学生的职业辅导,再加上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不够,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方向都不明确,更无法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适应。

(三)重视就业数量,忽视就业质量

由于我国的就业评价体系是以组织作为考评对象的,个体就业质量的高低不在考核之列,所以大多院校只对签订就业协议书提出要求,而对学生是否真正就业,就业的岗位好不好根本不关心。殊不知,一所院校办学的实力要靠社会的整体的舆论,更要靠校友的广泛支持,还要靠社会对于该院校人才培养的认可程度。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联络安排一些用工量大的电子厂、电话营销企业上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这不仅剥夺了学生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力,还欺骗了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更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四)指导模式单一,内容简单粗糙

好多学校临近学生毕业才开始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主要采用的是听讲座、问问题的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涉及的内容还停留在求职的政策法规、求职心态的调整、求职简历的制作、就业过程的维权等方面,而对于学生个性化的职业辅导、求职心智的开发、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职业人格测试和职业适合选择等内容还很缺乏。另外,就业指导的资源也没能很好地利用,比如企业资源、校友资源。要把就业指导作为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既然是合作培养人才,就应该设置真实的环境让学生体验职场,让他们在实践中出真知。

三、基于职业锚理论的高职生就业指导策略

(一)基于职业锚理论,建立学生的职业定位体系

职业锚理论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有着前瞻作用,每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职业倾向是什么,才会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首先要开展相关倾向测量,常用的有霍兰德量表、九型人格测试量表、mbti量表,通过数据分析可基本锁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群,在测量时要求快速地、不带有任何外界暗示地答题,这样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其次要建立职业定位的档案,根据职业锚理论的启示,每个人的职业锚会随着经验、知识的积累而发生改变,因此要把每个阶段的职业倾向记录在案,分析变化的原因之后最终确定稳定的职业锚;最后要引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服务职业定位,把职业测量报告和变化数据嵌入进学生个人电子档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围绕数据加深对职业的理解,让职业定位成为人生职业生涯的启蒙导师。

(二)基于职业锚理论,建立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施恩教授提出的五种职业锚为人的职业定位划分了边界,这也成为人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在学校的培养下成长成才的一个典型。作为学校这一方,要改变过去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求宽泛、不求精致的就业教育现状,从三个方面重新构建教育的体系。第一,课程体系。要根据高职生的特点选择校内外的专家编写就业指导课程校本教材,内容上可借鉴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即建立任务驱动的整体项目计划和单元计划,切忌讲大而空的就业理论。第二,活动体系。要把大学三年进行有效的划分,明确学生在各个年级应参加的就业指导活动,活动的过程要避免讲座、提问等形式,尽可能地邀请企业工作人员参与到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第三,实践体系。要加大经费的投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求职面试、工作过程体验、职业环境适应等内容。

(三)基于职业锚理论,建立学生的职业辅导体系

做好学生的职业辅导,需要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队伍,把辅导员承担的职业辅导工作剥离开来,以班级为单位配备1-2名职业辅导教师。他们可以是校内资深的辅导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特聘教授,主要从三个层面做好职业辅导工作。(1)团体辅导。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一种辅导,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案例分析、集中研讨等形式进行,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完成职业辅导过程。(2)个体辅导。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人格特质开展相应辅导,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能从细节上解决学生的困惑。需要指出的是,个体辅导一定要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对于学生的职业秘密要加以保护,随时跟踪其发展状况并定期辅导。(3)现代化工具。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职业辅导,不仅能快速地融入学生群体中,还能用现代的传播手段让职业辅导变得高效,比如建立职业辅导的QQ群、微信群和博客等。

(四)基于职业锚理论,建立学生的职业行动体系

职业行动是职业锚理论的外延,主要强调的是当人确定职业定位之后,把目标转化为行为,进而变成现实的过程。没有职业行动的职业定位是空洞的,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职业行动要从三个目标着手:一是目标岗位行动。职业定位只能大体地确定一个人的职业群,但不能很清晰地明确是什么岗位,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指出岗位是员工发展的基础,职业是社会中某一类特质人群的总和,因此树立以岗位为基础的职业发展理念成为毕业生踏入社会的要点。二是目标能力行动。充分地分析岗位职业并且归纳总结,可以得出目标能力要求。比如酒店大堂经理这一岗位,它的能力要求是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学生应围绕这些能力开展相应的训练活动。三是目标素质行动,运用归纳演绎法得出某岗位的通用素质和专业素质要求,配之以专业的情景模拟和职业训练,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五)基于职业锚理论,建立学生的职业反馈体系

反馈机制是管理学中的某个项目完成闭路循环的重要步骤,根据职业锚理论人的职业定位的不断变化是由反馈的映射引起的,因此建立职业的反馈机制能让毕业生在多轮的调整中找到自我。首先是就业准备反馈。就业之前要围绕某一岗位考察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前景、国家政策法规、能力素质要求、工作流程等准备好没有,适时地和在岗的员工对照,找出自身的不足并加以修正。其次是就业适应反馈。当进入正式岗位后,要及时地分析内外部环境,分析自身与外界的匹配度,调整不同环境、不同评价机制下的目标态度以达到最优的适应效果。最后是就业调整反馈。主要包括岗位调整和职业调整,工作过程中发生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组织、个体与社会冲突时,要在调整好自身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地满足群体的利益,做到个人与集体、组织同步。

[1]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2.

[2]董晓霞,王昌君.职业锚理论与公共人力资源配置[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7):26.

[3]崔静.大学生择业观的探析与指导[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6).

[4]林志昆.高校毕业生择业观思想教育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

G718.5

A

1673-0046(2016)

猜你喜欢

高职生就业指导定位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定位的奥秘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