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

2016-02-13陈才华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院校

陈才华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基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

陈才华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350)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创新、补充完善,需要全体师生员工长期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必须要准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必须要担当起为经济快速发展服务的职责,主动适应新常态,培育一批能够在行业企业建设发展中起到支柱性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新常态;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证研究

在我国经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由人力社会向人才社会迈进的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必须要准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必须要担当起为经济快速发展服务的职责,主动适应新常态,培育一批能够在行业企业建设发展中起到支柱性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应倡导学生在成长成才成人的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综合品质。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的内化,是“修养”和实现多元价值的问题。

一、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现状

(一)国内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近些年来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制度建设、人才物力投入不足、人文课程设置较少等等。这些现状也引起了国内领导、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在2015年8月份,国家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7号)文件,文件要求职业院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培育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时代风尚,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越是迅猛发展,高职教育的作用就越发凸显。为进一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高职院校的作用不可忽视。目前,国家以现有高等职业院校为基础,将部分地方高校组合成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在加大实习实训课程比例的同时,也适当增加了人文课程时数,并进一步明确按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方式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二)国外现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其教学目标中指出:“为了使我们在社会上生存的更好,工程类的职业肩负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学院课程设置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全方位思维模式,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未来职业发展夯实根基”。他们为了给新生提供完整的学习背景,在一年级时就开设了综合类课程,为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打下基础。

英国伦敦大学科技与医学皇家学院认识到了全方面教育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在开展专业课程的同时,又不时的组织各种音乐舞会、演讲报告和艺术展览等活动,最大限度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剑桥大学要求理工科学生要学习人文社科类相关知识,他们认为使学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远比具有高深学识更为重要。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认为理工科院系也要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

经过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与否,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职业教育方面,而其发达的职业教育背后有着成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养成教育。

二、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需要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的长期共同努力,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调整创新、补充完善。经过调查走访,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师风教风和学风校风的文化氛围养成上还不够重视;在充分调动管理者和教师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社团活动上,还有待于提升;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校企合作仪式、现场管理等企业文化元素和职场氛围融入的还不够;学校领导重视缺位、师生员工认识不到位、缺乏专业化师资队伍、经费保障不足、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

第一,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氛围养成上有待持续加强。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应该引进企业CIS理念系统,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应将国外先进文化教育理念与我国高职院校实际相结合,尽而指导高职院校的制度制定和专业建设。应该进一步加强校风、学风建设,通过给新入职教师和新入校学生讲解学校发展历史和英雄人物,带他们参观校园文化展室,让他们充分了解学校、了解所学专业、了解学校优秀毕业生,促使他们工作有想法、学习有目标、奋斗有方向。

第二,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建设上仍有欠缺。良好的教育制度可以增强师生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凝聚力,使他们鼓足干劲,全身心的将精力投入到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中来。只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确保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实施,我们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规划,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要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指导,加强法治校园建设,先将高职院校党政工团等各项规章制度扎紧扎严扎密,使各项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寻、有规可依,有效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各种失误。

第三,高职院校在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方面需要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从“自然人”向“职业人”转变的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划定位、思想挖掘、夯实建设等需要不断进行完善。校园精神文化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的程度还不够,创新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和管理模式还不强,在将企业文化元素丰富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不够明显,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建设专业、培养学生的动作上还不够规范,在挖掘校企文化融入模式上还不充分,在校企文化融合对接上仍有缝隙,还不能够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在共同价值观念上达成完全一致,在形成亮点突出、特色凸显的校企联动人才培养体系上道阻且长。

第四,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上亟需提升。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德育实现路径,通过广泛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和深入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人文素质教育抓在日常,重在经常,充分利用新生报到和毕业典礼、入党入团、运动会、科技文体节、技能展示月、宿舍文化月、心理健康月等仪式典礼和活动载体,以及通过各种学团组织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三、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新常态下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理解认识上、参与执行上和职业性上应该进一步创新实践,具体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职业精神”为核心,全面提升师生综合素质能力

高职院校在注重师生技术技能培育的同时,应该把育人职能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学生通过积极开展服务行业企业、服务乡村社区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社会的服务意识,近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院校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大力宣传倡导所学专业的岗位操作流程和职业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使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职业和工作岗位能够深入全面的认知了解,在迈出校门的同时,能够快速融入社会、适应企业环境。

(二)以“全体师生”为主体,积极发挥教师育人第一职责

人文素质教育应当以全体师生作为主体,全员参与、全员行动。通过“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使高职院校形成“人人是人才,人才在身边”文化氛围,使每一位高职院校师生都有人生出彩的可能。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者,是与学生最直接的接触者,师德师风的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学生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受益者,是与企业和社会的直接接触者,学风氛围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加强对师德师风的建设,塑造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师资团队,是发挥教师育人职责的重中之重。

(三)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大力构建课程主渠道育人作用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大对职业精神、企业文化和“两课”教学力度的精力投入和课时调整,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推动“两课”课程改革,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为人文素质培养搭建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而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使学生能够快速的从“学校人”转变为“职场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

(四)以“课外活动”为载体,精准建设人文素质拓展基地

高职院校应协同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和学生家长共同对各专业学生开展精准人文素质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考评机制。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的联动作用,通过“科技文体节”、“技能展示月”、“宿舍文化月”、“心理健康月”和运动会等特色项目载体,针对每个专业的学生群体设置有内涵、长技能、趣味强的特色活动,针对每名学生个体量身订做符合他的社团活动,以项目为驱动,以活动为载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融入进来,塑造成为思想素质过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能手型人才。

(五)以“人才物力”为保障,合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设备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投入的同时,也要投入必要的人力、智力和资金放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通过学校支部或企业赞助等方式加大人才物力的投入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等各方合力的积极作用,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基本保障。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路径的建设,使高职院校全面构建更富特色、更具操作性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让师生能够用同一标准去诠释学校精神,在人文素质教育上达成高度共识,并化作统一行动,逐步塑造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职教内涵和鲜明办学特色的现代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四、结论与展望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所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需要高职院校要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以良好的职业精神状态和职业道德投入到行业企业的工作之中,尽而更好的服务社会、大展作为。

当前,高职院校要借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东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建设和载体建设,不断深化落实产教融合、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进一步塑造实习实训和理论学习的行为融合,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的身份融合,企业生产和课堂教学的过程融合的职业氛围,促使全体师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高葵芬.我国高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发展轨迹分析[J].职教通讯,2013,(04).

[2]何跃,李晓萌.国外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01).

[3]彭胜光.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科学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程颖,马绩伟.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01).

[5]李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5,(03).

[6]张春玲.对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课程建设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2,(10).

[7]潘龙领,张春兰.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寓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

[8]史志洪,张映盛.融入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

[9]张翠英.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5,(03).

Empirical Study o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New Normal Conditions

CHEN Cai-hua

(Tianjin Moder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Tianjin 300350)

For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new normal conditions, it is required to continuously summarize experience, adjust and innovate, supplement and improve, and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all work hard jointly for long. Higher colleges should exactly grasp the direc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to serve for quick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ctively adapt to new normal conditions, and cultivate a group of skilled compound talents who can play a pilla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New normal condition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empirical study

2016-06-02

*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的探析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Ⅴ452)。

陈才华(1983-),男,黑龙江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企业管理。

G641

A

1673-582X(2016)11-0055-04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院校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