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2016-02-13祝士苓王素斋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培育互联网+

祝士苓,王素斋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191)



“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祝士苓,王素斋

(天津农学院,天津30019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农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了有力条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农民云平台;加快基于互联网的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农业院校、电信部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化农场的合力作用,共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

“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

我国农民培训已经进行了多年,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自2012年启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我国农民培育指明了方向。而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又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将极大地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发展。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和存在的困境

2012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经过近4年努力,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万人,青年农场主1万人。2016年中央财政拟投入13.9亿元,进行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和1万青年家庭农场主的培育。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从经济上说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自己的收入有了很大提升,而且带动周边群众收入也有了很大提升。从外部效益上说,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方面所起到的引领、示范性作用意义重大。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力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然而,纵观我国多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依然存在着一些困境。

第一,有些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流于形式。城镇化的大力推进以及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进城打工;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毕业后回家乡创业、工作的很少,这些原因导致我国农村优秀的青壮年大量流失,现代农业的发展后继乏人,更不要说上哪里寻找农民进行培育了,所以有些地区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当地培训部门以强制或物质福利吸引留守农民拍个培训场面的现场照片就算培训完成了。这种培训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培训流于形式,得不到农民的认可。

第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培养数以亿计涵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包括生产经营性、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加强农业后继者培养和新型职业农民经常性培训”[3]。我国2014、2015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万,2016年拟培育100万,按照这样的培育速度,数以亿计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就成了百年工程!因此,改变培育方式,加快培育速度成为了我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变的先提条件。

第三,培育的内容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及农民整体素质提升的需求。我国农民居住分散,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而且参差不齐。现阶段的农民教育培训以各级农广校为核心,大多采取课堂讲授方式,辅以个别田间地头的跟踪服务模式,实际培训效果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大量高素质农民的要求。而且,现阶段的培训内容多是由培训机构制定,各地内容重复,缺乏特色,没有真正结合当地实际农业生产情况以及农民的真正需求制定培训内容,不能得到农民的认可,农民积极性不高。再次,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农民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不仅仅有现代的农业生产、经营等技术、技能,还要求有较高的精神境界,然而现在的农民培训在这方面是个短板。

第四,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师资队伍数量有待增加、质量有待提升。承担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普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很难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而且,我国现阶段培育型职业农民的专职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学习的需求,兼职教师时间上的不确定性、教学内容上的随意性都影响了培训的质量。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第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缺口巨大。为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4、2015年中央财政分别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地方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0亿元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6年中央财政又投入13.9亿元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按照2014、2015年共培养200万新型职业农民花费31亿元来算,人均1550元。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培育数以亿计的新型职业农民,资金缺口巨大,需要介入民间力量以及采取低成本的培育方式。

二、“互联网+”时代带给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的机遇

2016年9月1日,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农市发[2016]5号),通知要求:到2020年,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面深度融合,信息化成为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力量[4]。正是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在信息传递方面的快捷性、方便性和低成本性的特点,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到2020年完成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约15万个已通宽带的行政村(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接入能力光纤化,为超过3000万农村家庭提供宽带覆盖升级。助力农业、电子商务、教育、医疗等宽带应用[5]。

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归根到底需要现代农民来完成。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互联网思维、会触网营销的现代农民将构成我国新农民的主力军,他们代表着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我国未来农村社会的精神面貌,也是真正意义上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的实施者。农村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大潮的到来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首先,“互联网+”解决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诸多困境,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新的时代机遇。农民借助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学习,适应我国农民居住分散,不易组织课堂教学的特点;农民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向——种植、养殖、管理、服务还是经营等选择学习的内容,不受课堂教学内容的限制;农民有不懂的问题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与老师在线沟通,能极大的解决农民在具体的生产、经营、服务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为农民提供跟踪服务;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及时、覆盖广泛、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可以充分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不足导致培育数量有限的问题。

其次,“互联网+”为农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客观条件,有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持续提高,更有利于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农民培训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辅以田间地头的实践指导的方式进行,老师是所讲内容的制定者,这种授课方式既不能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又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培训效果可想而知。“互联网+”农民培育将农民作为培育的主体,老师成为农民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的辅助者,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来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极大地增强了农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互联网可以将世界各地信息及时、迅捷的传递到世界各地,并且信息永远处于不断的更新变化过程中,这为农民持续不间断的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通过对农民每一次在触网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汇总成的大数据的分析、解剖,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农民关注什么内容的信息,愿意在什么时间、地点接受什么方式、什么内容的学习;我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国家的相关政策、各地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生产、销售、价格等情况信息、各地气候、土壤、水等情况信息及时、迅速的传到每一位农民的手机终端,极大地降低了农民持续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成本,有利于农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当然,这些新机遇的实现需要一个前提——农村地区互联网硬件设施的建设一定要到村、到户,这也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三五”的工作目标之一;其次,鉴于农民群体的知识和能力参差不齐,有必要对农民进行互联网、手机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应用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熟练应用互联网的能力,使“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落到实处。

三、“互联网+”时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历史时机,努力构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环境,更快更好更多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进行全国范围的顶层设计。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范围的、统一的顶层设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本,又为全国统一的方案的出台提供了有力条件,可谓一举两得。通过大数据、云计算进行农民学习内容、时间、方式等的分析,更好的了解全国各地农民的需求,尽快出台全国范围的统一方案,对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任务、思路、措施等制定规划,使全国范围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入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

第二,以农广校为依托,建立全国统一的从中央到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州)、县(区)、乡(镇)、村、个人的教育培训平台。据报道,目前农业部科教司正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进行系统设计和架构,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云平台将首批上线为3000名专家、10万农技人员、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和1000万辐射农民免费发放“智农卡”、开通智农通服务,打通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最后一米[6]。智慧农民云平台的推出和推广,为有志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农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农民不仅能随时随地在平台进行知识、技能等的学习,与专家、农技人员在线互动,更能了解到国家相关政策,各地生产资料、物种、产品、价格等信息,打通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加快“互联网+”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注入旺盛生命力。从本质上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以及持续发展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师资队伍可以广泛的吸纳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有志于农民职业教育的专家、农技人员、农业企业主、农场主等人员,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领域对农民进行培育。比如,专家对某一农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更系统化、专业化,对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比较清楚,可以进行某门课程的详细培训;而农业企业主、农场主可以为农民提供活生生的现代农业发家致富的案例,增强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的信心。学员还可以和专家、农技人员等随时随地进行QQ、微信等形式的的互动,解决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在线培育的质量。

第四,“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地方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作用,共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我国地域广阔,农村地区发展落后,而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现代农业的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亦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作为公共性产品的农民培育,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将很难有成效,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又是一个见效慢、经济效益较低的工作,难免会积极性不高,为此,在“互联网+”时代,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成效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内容之一既有利于良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环境的形成,也有利于形成培育的长效机制。

地方电信部门也要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整个过程,做好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互联网硬件设施建设工作,宽带、无线网络的提升改造工作,对农民手机、移动终端等设备销售的价格优惠及手机、移动终端的功能宣传介绍工作,更好的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驾护航。

地方农业院校及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化农场等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更多的知识、技能、资源、实操场所等服务,共同推进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健康发展,努力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

[1]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张桃林副部长在2016年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a.gov.cn/sjzz/kjs/dongtai/201606/t20160613_5168750.html,2016-06-13.

[2]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张桃林副部长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会暨农广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chinesefarmer.cn/sytg/201607/t20160715_189041.html,2016-07-15.

[3]本刊编辑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J].农民科技培训,2013,(09).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Internet +” New Professional Farmer Cultivation

ZHU Shi-ling, WANG Su-zhai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191)

In the era of Internet, favorable conditions have been brought to the farmers for their independent study and lifelong learning. This paper, seizing this historical opportunity, conducts top-level desig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 cultivation; establishes an intelligent farmer cloud platform based on Internet; accelerates the Internet-based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fully plays the resultant forc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s,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elecommunication sectors,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professional farms, to jointly build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 cultivation.

“Internet +”; new professional farmer; farmer cultivation

2016-09-20

祝士苓(1970-),女,天津市,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民教育问题;王素斋(1973-),女,河北省,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研究。

G773

A

1673-582X(2016)11-0038-04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培育互联网+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