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效应”与区域人才发展的机遇
——以苏州为例
2016-02-13袁羽琮
袁羽琮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同城效应”与区域人才发展的机遇
——以苏州为例
袁羽琮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和苏沪同城效应的显现,上海对苏州的人才“虹吸效应”“溢出效应”更为明显,这既给苏州人才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长三角一体化和苏沪同城效应情境下的苏州人才战略研究,成为苏州人才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溢出效应”的动因及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思考“溢出效应”可以为人才工作的改革带来的机会。
“同城效应”;“溢出效应”;苏州人才战略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之一,这是一片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土地。尤其是近年来长三角作为一个经济体,无论在贸易、金融、投资,还是在公共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入与加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呈现出一体化趋势。而高速公路网、城际铁路、城际“交通一卡通”等建设力度的加大,使长三角地区逐步步入“同城化”时代。“同城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的行政分割,促进区域市场、产业、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状态。在长三角地区的上海,由于拥有大量的发展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大批优秀人才汇聚上海,呈现出上海对周边城市强大的人才“虹吸效应”,这在一方面导致诸如苏州等周边二线城市出现了人才紧缺的状况,也就是被常常提到的人才收缩效应。事物的另外一方面却是,当上海汇聚了许多人才以后,有些人才迫于上海比较高的生活成本,又从上海回流到周边二线城市,从而呈现出上海对周边城市的人才“溢出效应”。
一、厘定人才“溢出效应”的相关概念
我们所说的溢出效应,就是指当某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影响。“溢出效应”主要包括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福利溢出效应等。溢出既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既可以是溢出客体明确的,也可以是溢出客体不明确的;有的人才溢出可以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而有的人才溢出则促进人才扩散。
当我们把“溢出效应”运用到人才流动时,是指随着中心城市人才集聚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导致人才使用成本的上升,发展机会和发展通道变窄,生活成本提高,人才集聚地的人才竞争优势有所减弱,从而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导致人才向外扩散。在这种人才扩散过程中,也就产生了人才溢出效应。简言之,“溢出效应”指当人才汇聚到某一中心城市时,其对周边城市所带来的人才外流现象。人才扩散不仅包括人才个体的实体性外流,也包括智力、知识等无形资本的扩散。当前,大量人才汇聚上海后,人才又从上海回流到周边的二线城市,这种现象就是上海对周边城市的人才溢出效应。相对于大范围内完成的人才集聚,人才的溢出则范围要小一些。一般来说,人才集聚可以是全国范围内的人才向核心地区流进,而人才溢出则局限于一个经济圈或都市圈。同在长三角区域内的上海,容易吸引全国各类人才,形成人才集聚地,而苏州则会成为上海人才溢出的地区,享受人才的“溢出效应”。
正如2010年3月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长三角专场招聘活动中,苏州相城区上声电子、湘园化工、艾尔发自动化等23家企业组成的招聘团受到上海高校学子的青睐,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生。这些人才选择苏州的动机非常清晰,即在上海工作,报酬相对较高,但各项生活成本高,房价也高。而现在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苏沪同城化的深入,苏州和上海之间的落差日益缩小,经济发展水平日益趋于均衡。在此情况下,同样或略低于上海的工资水平,却能享受更低的房价和更低的生活成本,而苏州发挥才干的平台和空间并不逊于上海,满意度、幸福指数也大大提高,选择苏州而不选择上海,也是合情合理的。
二、人才“溢出效应”的原因分析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巨头,有着诸多人才优势,这种优势是同区域内其他城市无法匹敌的,但这种人才高地在具备一定的条件时,也会向诸如苏州等同区域内的周边城市溢出。究其原因,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1.中心城市的竞争激烈
作为全国的金融、经济、航运、贸易中心的上海,自然也就集聚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类精英,各行各业都形成了剧烈的竞争。此时,人才除了要担负较重的工作压力之外,还得承受中心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和高房价。而随着近几年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和同城效应的显现,长三角城市群飞速发展,上海之外的长三角城市与上海之间的落差日趋缩小,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与在上海工作的高负担相比,到上海周边城市工作成为很多人的理性选择。
2.交通改进与理念转变
长三角城市群间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网、城际“交通一卡通”等建设力度的加大,使往来于长三角城市群极为便利,真正实现了交通一体化,“同城效应”逐渐显现。另外,较之以往“工作和生活在同一城市”的思维,现在人们的理念已大大改变,“工作在上海,居住在苏州”“白天在浦东金茂大厦上班,晚上在金鸡湖边品茶”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人把工作定在上海,但把家安在苏州,这一方面能保证获得上海工作的高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降低生活成本,减轻生活压力。人才理念的转变和交通的便捷化,为人才溢出提供了内在和外在的便利条件。
3.周边城市良好的经济与生态环境
部分人才从上海向周边城市扩散,除了以上人才集聚地的原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便是临沪周边城市经济发展态势比较良好,纷纷涌现了大批资金实力雄厚和技术先进的企业,而且提供的社会福利待遇也比较高,这促使部分上海人才愿意到周边城市工作。与上海相比,苏州较小的生活压力、便利的交通以及较慢的生活节奏对承受交通拥堵、高压生活的上海人才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千年累积的以崇德尚文、尊重人才、兼容并蓄为核心的姑苏文化,以及“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为人才入驻苏州奠定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4.周边城市的政策刺激
为了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城市想方设法招揽人才,出台了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如浙江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企业技术创新团队“121”工程等,江苏省出台的“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鼓励在外留学人员为江苏经济建设服务”等政策。苏州市实行“多位一体”的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包括人才引进、培养以及服务等方面政策文件30多个,如“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办法”“千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程”“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等。这些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为人才到苏州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同城效应与苏州人才工作的机遇
由于交通、工作理念、网络构建等因素,上海对苏州人才的“溢出效应”会越来越明显。苏州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人才寻求更大发展空间提供机遇,这将会给苏州带来不错的人才收益,既可以推动苏州产业机构的调整,也有利于提升苏州人才的竞争力:
1.推动苏州产业结构转型
从上海产业结构的定位来看,其产业形态会发生重大转变。上海在加大对服务业发展支持的同时,将不再以制造业为中心,而是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发展。因此,上海一方面要吸引战略产业人才,形成人才高地,另一方面有大批人员转移出来,苏州就是不错的人员转移地,无论环境、政策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样,当前的苏州,其未来也必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突破以往对资源的依赖。而上海的产业转移,将为苏州带来大量产业人才,对推动苏州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推动苏州人才竞争力提升
尽管近几年来苏州人才总量与结构在整体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不可否认,苏州的人才竞争力还比较弱,这主要与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占人才总数中比例较小有较大关系。而上海产业转移而来的产业人才具有丰富的知识、技术和工作经验,给苏州带来丰富人力资源的同时,会整体提升苏州的人才竞争力。
3.促进苏州企业创新发展
随着人才集聚地的产业转移,溢出到苏州的产业人才一般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知识储备,他们的到来,不仅能为苏州企业带来新的管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带来新的管理理念,这无疑进一步促进苏州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例如,落户苏州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的法国凯捷全球交付及共享中心,从上海的中国总部调来了业务骨干;已拥有800个席位的华道数据昆山业务交付中心,从上海聘来了营运经理;花桥国际商务城正在接受着上海“溢出”的高端人才。这些高端人才助推了企业创新的“顺利起飞”。
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得益于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许多学者早就对于知识、人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理论研究,人才作为生产要素中的核心要素,这个理念已被广为接受。面对同城化和长三角一体化,上海既会给苏州带来人才“溢出效应”,给苏州带来不错的人才收益,也会给苏州人才工作带来不少机遇,同时也会吸纳苏州的本土人才,形成苏州对上海的“虹吸效应”。因此,积极探索人才机制,用好、用活人才,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强化“溢出效应”是未来苏州人才工作的重点。
[1]牛晓卉.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政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吴夏阳.县级城市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政策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3]杨海华.同城化视角下的区域合作研究:广佛同城化例证[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2).
[4]王庆华.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路径选择[J].中国劳动,2010(9).
[5]钟春洋.宁波都市圈“同城效应”分析与提升对策[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1).
F29
A
1673-0046(2016)5-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