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课堂中“快乐教育”的实践与拓展

2016-02-13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快乐教育参与性深度

周 娟

大学课堂中“快乐教育”的实践与拓展

周 娟

以愉悦性、参与性、激励性和深度化为原则将快乐教育引入大学课堂,在师生互动层面,尝试进行游戏引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和学生参评等改革,以改善学生课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师生间“冷漠无往”等问题,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性以及信息量,并达到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快乐教育;大学课堂改革;参与性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发达、互联网迅速发展与扩展的今天,大学课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人称这是全媒体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因为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立体、更便捷、更个体化,这对传统的高等教育形式和内容都会产生冲击。[1]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发达也是大学课堂中产生师生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教师发现课堂很难“战胜”手机,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学生抱怨教师上课太无聊,还不如搜百度看视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刷朋友圈、甚至看电视剧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已成为大学课堂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出现了围绕“教师摔手机”的新闻而展开的争论,也出现了教师宣言要“战胜”百度。

除了受信息传播的影响外,大学课堂本身的一些问题也加深了以上矛盾。根据一项针对大学课堂的调查,我们的大学课堂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老师讲的太多而学生发言太少,课堂所学的东西太少以及所教与学生所需不对称。[2]课堂本身缺乏吸引力的内在因素与互联网高吸引力的外在影响的共同作用,使今天的大学课堂中师生相互“冷漠”、相互抱怨,最终导致大学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更进一步,如果把这些问题还原到教学实践中来,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度低、课堂信息量小以及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所导致。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以及信息量,做了一些教学方式的创新尝试。

二、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及其不足

课堂教学涉及两个主体一个过程,即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现在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努力。在教师层面,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授的主体,强调通过认真备课、扩展知识面、提高讲课技巧等来提高课堂吸引力和知识量;随着多媒体的发展,现在主要强调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吸引力和信息量,如充分引进多媒体教学,强调制作精美的PPT,在教学中引入视频、图片、新闻等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这方面的改革是进展最快也是被聚焦最多的改革,随着招聘教师水准的提高和多媒体的迅速发展,这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如利用PPT而简化黑板板书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信息量,引入视频、图片等也可提高效率并增加吸引力。但这个层面的改革的边际效果递减明显,PPT做得再精细,它也只是起到展示的作用,视频可提高吸引力,但不可能整堂课都是视频,且并不是所有视频都具有高吸引力。

在学生层面,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主要是通过加强管理来提高其知识的吸收,在这方面已发明了各种比较成熟的工具和手段,典型的是分数评价机制,通过考勤进行课堂管理,通过考试进行效果管理,通过奖学金制度等进行激励,等等。对学生的教学管理是大学产生以来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其方法系统而成熟。但这些工具和手段,无论是惩罚性的还是奖励性的,学生其实还是一种被动状态。考勤和考试自不用说,即使是为了奖学金或其他奖励而服从管理、认真学习、备考,看似是一种积极的刺激手段,但其本质仍是一种消极的手段,其容易导致学生为了学习以外的目的去学习,最终产生我们常见的“会考试”学生,即只关心考试只会考试,却没读多少书没有多少学术功底,反而是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被排斥在保送名额之外甚至挂科。

在三个层面中,以往的大学教学改革对师生互动层面的关注和改革较少。这与大学教育传统有关,产生于西方的大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一师向众多学生授课的班级授课制,多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且师生关系松散,对师生间的互动并不是很注重。也与国内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有关,大学教育属高等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面临较大升学压力,而高等教育的学习压力要小很多,所以普遍认为大学课堂相比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课堂应该是更自由和更轻松,并把这种自由和轻松理解为上课不用发言可以开小差,等等。这种对师生互动层面的关注和改革的不足,使大学课堂改革越来越难以有进展和创新,也使大学课堂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直到最近,才有一些锐意创新的教师尝试了改革,如“翻转课堂”改革[3]和“对分课堂”改革[4]等,这些改革的核心都是减少教师讲授成分,增加学生参与、讨论的比重,即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些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引发了新一轮大学课堂改革热潮。但相比起前面两个层面的改革,聚焦师生互动层面的教学改革可以说才刚刚开始,本文试图用快乐教育理念,在师生互动层面进行教学改革尝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以及信息量。

三、大学课堂中快乐教育的实践原则

说起快乐教育,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理论,对快乐教育的讨论和实践,也多是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进行,在高等教育中,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中有所涉外几无讨论。这是因为说起快乐教育,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游戏式教学、娱乐式教学或愉悦教学法,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而不适合大学教育课堂。这既是对快乐教育的片面理解,也是对大学课堂的片面认识。游戏、娱乐、愉悦是快乐教育的关键词,但不是快乐教育的全部内涵,而在大学课堂改革中,在师生互动层面快乐教育的实践是有效和有益的。

快乐教育理念虽不是由斯宾塞最开始提出,但却因斯宾塞而声名远扬并由此被传播、讨论、实践。快乐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必须是愉悦快乐的,才会更好接受、吸纳、探索知识并增进心智发展,在快乐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所以要先把学习者的情绪调节到快乐、专注、自信,接着才开始学习。快乐教育崇尚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因为只有这种状态才符合生命的规律,学习者才是放松的、有兴趣的,所以要培养学习者的自助学习能力。而快乐主要指内心快乐,即不单单是由于得到外在奖励而快乐,更在于活动本身就是愉悦的。同时,快乐的方法和氛围很有效,这需要教育者快乐地做一名教育工作者,进行和善友好的鼓励,引导学生获得有目标的快乐,但要记住一切快乐都只有付出劳动才能获得。[5][6]而将快乐教育实践于大学课堂,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愉悦性

愉悦性是快乐教育能发挥作用的前提,因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身心是愉悦的才是最自然最符合生命规律的,这时最容易接受吸纳知识,也最有可能进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大学课堂虽与小学和初中课堂有区别,但其区别的本质不应是严肃与否,沉闷不应是大学课堂当然的形容词,大学课堂更需要拒绝沉闷和僵硬,更需要愉悦性。大学已不同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没有升学压力,教师对学生也不再是家长式的管教,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松散,课堂学生的约束力和强制力都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用更多心思去增加课堂吸引力,除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外,活跃的课堂氛围也很重要,其能增进师生互动,而好的、积极的互动能带动学生的参与性。

(二)参与性

快乐教育必须强调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首先,快乐教育不是纯粹为了娱乐的快乐。所以我们说游戏、娱乐、笑话等只是快乐教育的一种手段,却不是其真正内涵,它们能帮助营造快乐氛围,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从而增强知识的吸纳和智力的提高。其次,快乐教育并不是单方面的“快乐”。虽然快乐教育也强调教育者快乐地做一名教育者,但其目的最终同样也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完善PPT、利用多媒体、引入图片视频等,最终目的都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量,避免大学课堂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看手机、老师唱“独角戏”等问题。

(三)激励性

大学课堂的快乐教育也需要激励,这种激励包括有形式的奖励和无形式的奖励。无论心理学的研究还是社会学的社会交往理论都充分重视积极的奖赏对人行为的影响,人们更愿意从事得到奖赏的行为。大学课堂一般通过分数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奖励,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快乐教育除了这种有形式的奖赏外,更强调隐形式的奖励,即通过学习本身获得愉悦、成就感和满足感。将有形的奖励和无形的奖励结合,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持久学习能力,即自助自学是快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深度化

大学课堂的快乐教育需要深度化。这里的深度化主要是针对前面三个方面,即娱乐的深度化、参与的深度化和激励的深度化。快乐教育对于儿童教育来说,可能需要更注重快乐氛围的营造,但对大学课堂来说,需要将这种娱乐深度化,不是单纯通过游戏、视频等来活跃氛围,还要通过这些形式加深知识的记忆、理解以及知识的拓展和自助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样,参与的深度化是指学生不仅有游戏的参与还有知识积累和思考的参与、不仅有课堂的参与还有课后的参与、不仅有教学的参与还有研究的参与,而激励的深度化则指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数考核等外在形式的激励,更要形成内在成就感、满足感的激励以形成持久学习的动力和自助学习的能力。

四、大学课堂中快乐教育的实践与效果

根据以上快乐教育的内涵和实践原则,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这些改革尝试主要是针对师生互动环节,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改善学生课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师生间“冷漠无往”等问题,并以达到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持久学习兴趣和自助学习能力。

(一) 引入游戏

游戏对大学生一样适用,设计好形式,可在游戏中完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游戏也是活跃气氛、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比如,针对学生认为一些基础性概念枯燥难记的问题,我在每堂课的开始都设计了一个“你说我猜”环节,即把之前学习的一些概念和内容以简短名词形式呈现在PPT上,学生分组,每组学生中一部分学生负责解说,一部分学生背对PPT猜内容,负责解说的同学不准用英语、不准拆词,需用专业性语言进行解说。看似简单幼稚的游戏,但效果很好。每次上课我提前10分钟到教室,就看见同学们已在紧张地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以备被抽到上台;期末考试时,我做了对比,被设计进游戏的概念比未被设计入游戏的概念,回答正确率要高很多。更重要的是,每次台上同学在猜,台下同学有的着急、有的紧张、有的幸灾乐祸,还经常闹出笑话,等到游戏结束正式开始上课时,课堂气氛已经非常活跃,学生们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到课堂上来了。

(二) 课堂讨论

这主要是针对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懒于思考的问题。新闻、社会热点以及视频等形式的引入,可增强课堂的娱乐性,但这不是最终目的,围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视频等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以及思考能力才是目的。很多老师不愿设计课堂讨论,因为害怕学生不积极而冷场。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问题设计很重要,要围绕教学内容,要能引起学生兴趣,还要具有开放性。第二,要鼓励同学发言,增强信心,发言没有对错,只要表达了自己想法就是好的。有时候开始起来有点难度,这时候如果先点名让几个同学开个头,后面就会有越来越多同学参与讨论,甚至展开辩论。有时候讨论热烈,我甚至会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讨论,因为学生讨论的深度和效果往往会超过预期。比如有一次我让同学针对电影阿凡达的几个节选片段进行讨论,最后学生在讨论中引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经济至上问题、环境正义、万物有灵论,等等,几乎涵盖了此门课程需要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学生们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的预期,虽然这次讨论最后用掉了一节课时间,但这次讨论为理解后面学习的内容打下了基础,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三) 课后作业

这主要是为了增加知识量、信息量,提高思考的深度以及自助学习的能力。无论是游戏引入还是课堂讨论,其实都还是学生的被动学习,且无论准备多少PPT,课堂上所接受的信息也是有限的,于是课后作业的设计就很有必要。而课后作业的设计同样也要遵循愉悦性、参与性、激励性和深度化。首先,在主题选择上,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当然必须是围绕课堂内容。其次,强调必须有深度,需要从专业的视角进行分析,强调每个同学都要参与。但在参与性和深度化上,就需要老师作出更多努力。对每一位同学或每一小组的作业我都认真阅读并进行点评,然后给予反馈;对做得非常好的同学或小组,我会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同时给予点评。这其实是师生一个非常重要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做到了做一名快乐的教育者,给出了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学生一般也能有一个快乐的学习过程,并尽力把作业做好,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积极的互动。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很多学生对一个问题有了较深认识,从而也就产生了兴趣,很多学生的作业最后都形成了论文,还有一些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延伸加深直接形成了毕业论文主题,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同学向我咨询相关主题的参考书目,这些都表明,通过这样课后作业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思考深度以及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四) 学生参评

这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对于做得好的作业让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做评委进行点评,包括优点、缺点及感想。这就要求做展示的同学需要注意展示技巧以及内容的有趣性和深度性,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积极思考。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同时,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也慢慢明确了怎样的作业才算好的作业。并且,这种学生参评的形式还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

五、结语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大学课堂与初中等教育的课堂其实并无本质区别,所有人都喜欢愉悦体验而抗拒痛苦体验,大学课堂教育也需要快乐教育。但这里的快乐教育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快乐,更包括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使学习者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知识和智力的增长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育者首先能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用积极认真的态度与学生互动,然后再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样,对于所有学习者,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惩罚更有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育者需要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有利于愉悦体验的形成,更是促进深入学习、持续学习、自主学习的必要手段。最终,这些都是为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为一切真正的快乐都只有付出劳动才能获得。

[1]王兰燕.全媒体时代大学课堂教学的挑战与应对[J].东南传播,2016(1):115-117.

[2]蒋楠,等.我们的课堂出了什么问题?——大学课堂调查启示录[J].现代大学教育,2011(1):84-89.

[3]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9.

[5][英]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

[6][英]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刘升芳

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改革项目“转变教育理念、改革社会学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

周娟,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研究(湖北 武汉 430070)。

G642.0

A

1671-2277-(2016)05-0010-03

猜你喜欢

快乐教育参与性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论可参与性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在感性消费时代的创意包装设计
“快乐教育”+ 技术 助力学生快乐成长
参与性对中职旅行社计调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中数学如何进行快乐教育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