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历史 把握转折期
——以晚清海防思想的转变为例

2016-02-13刘汇洋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水师海防海军

刘汇洋

学习历史 把握转折期
——以晚清海防思想的转变为例

刘汇洋

历史转折期是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时期,19世纪70年代就是中国国防史上,从陆疆防卫到陆疆和海疆并重的转折期。日本侵略台湾,让晚清政府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海防建设的重要性,并被提上了重要的日程。在其后进行的塞防、海防大讨论中,许多官员、士大夫参与其中,海防已经上升到与塞防平等的地位,国防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海防建设也在这一时期转入比“器物”更深入的层次。学习历史,把握转折期,学习效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

清廷;海防;思想;转折

历史转折期是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时期,对这段特殊时期的研究,可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实现历史转折观点和思想,从而为我们客观而又审慎评价历史,提供更加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历史学习的成效。

一、海防思想的转变

从宏观来看,历史的进程是缓慢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引导历史前进的方向,构成历史转折时期的核心内容。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对于研究历史转折时期有重要作用。在本案例中,19世纪70年代是清廷海防思想发生重大变化之时,也是积累着的量变引发质变的时期,其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中国地处东亚,疆域辽阔。一侧依靠着广阔的欧亚大陆,另一侧面临着一望无际的太平洋。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讲,辽阔的疆域和漫长的海岸线使中国始终面临双重风险。地理大发现以前,这一问题并不明显。由于远洋航海技术不发达,所以一直以来,东南海疆有如一道难以突破的壁垒,保护着沿岸居民。而北部陆疆却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所以北部边疆的塞防一直是中国历代关注的焦点。[1]

地理大发现使各国之间孤立的状态被打破,强国之间的交往、冲突又多了新的方向。1515年葡萄牙人凭借其航海能力首次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1840年英国攻入中国的大门。无论英国还是葡萄牙,都是凭借其海洋优势在世界上称霸一时,这就揭示了一个规律:在一个商业时代,赢得海洋要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在这种形势的驱使之下,清廷决定加快推进海防建设的进程。[2]

清廷是朝贡贸易体系的核心,一直对体系内周边国家抱有轻视的态度,日本就是其中之一。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使清廷痛感中国海防的虚弱和落后。正如时任总理衙门大臣的文祥所说:“夫日本,东洋一小国耳,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藉端发难……是此次迁就了事,实以制备未齐之故,若再因循泄沓,二部亟求整顿,一旦发生,更形棘手 。”这段话反映了清朝统治集团在遭受重创后的警醒,开始全面规划与加强海防建设,并让大臣们进行了一场海防与塞防孰轻孰重的大讨论,海防建设思想大量涌现出来。

二、新海防思想的实践

19世纪70年代,是海防政策全面调整阶段,除了继承前人的思想,大批有识之士参与其中,新思想急剧涌现,为中国的海防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推动力量,这些思想指导下的军事实践有以下方面。

(一) 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19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开展了洋务运动,但仅凭购买并不能达到独立自主的目的,财力也根本达不到,所以学习先进技术对于提升海防十分重要。李鸿章认为建立海军,船舰固然重要,但是“人才为水师根本”,如果缺少海军人才,即使海防策略非常完美,但“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沈葆桢也在《船政任事日期折》中提到“船政根本在学堂”。所以他在船政局下创设了前学堂和后学堂,在这些学堂的培养下,许多学生都学到了先进的造船技术和熟练的驾驶技术,更是出现了不少中国近代海军将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逐渐了解到要想提升海防,仅靠国内的思想是不够的,更要亲自到国外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并不断延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近距离接触到西方文化,体会西方的近代化,也有利于从基础学起,从思想方面接受西方的先进文化,融会贯通。洋务运动创办各种工业,也需要一批通晓外语,了解世界的人才。为了培养这种人才,李鸿章、曾国藩等人都主张多设学堂,并支持选派留学生出洋学习,以造就真正的海军人才。[3]

李鸿章等人在《奏闽厂学生出洋学习折》中提到:“臣等往返函商,窃谓西洋制造之精,实源本于测算、格致之学,奇才迭出,月异日新。”说明了他们察觉到西方武器制造精良,计划派遣学生出国进行学习。“查制造各厂,法为最盛;而水师操练,英为最精。闽厂前堂学生本习法国语言文字,应即令赴法国官场学习制造,务令通船新式轮机、器具无一不能自制,方为成效。后堂学生本习英国语言文字,应即令赴英国水师大学堂及铁甲兵船学习驾驶,务令精通该国水师兵法,能自驾铁船于大洋操战,方位为成效”。这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出洋学习的条件,这次下定决心一定要学有所成。

(二)发展舰船工业、建立新式水师

先进的武器装备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几次御侮斗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武器的差距造成的,发展新工业、建立新水师至关重要。从鸦片战争时期,从外国直接购买铁甲船,到学习西方技术自主造船,再到建立新式水师。随着这一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海权意识也有了萌芽。

在总理衙门的要求之下,丁日昌起草并完成了《海防条议》。《条议》中,丁日昌对中国的海防形势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析,他不仅提出了装备改进的方向,还在战术上提出了设想。他以史为鉴,引用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内战和普法战争的例子,充分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三次著名战役都证明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权与制海权的意义,然而这种战术又需要一支新式、高效的海军作战部队作为主体。丁日昌认为应精简现有的数十万弱卒,集中训练十万海防精兵,然后通过购买铁甲船和自制轮船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起一支新式海军舰队。从丁日昌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海权意识正在逐渐清晰。

左宗棠一直致力于收复新疆、建设塞防,但是他也致力于发展舰船工业,御侮自强。他创办福州船政局学习造船技术,希望独立发展中国造船业。虽然这个工厂在19世纪60年代末已经筹办,但是当时对于这一想法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捕盗已有师船,运粮已有沙船,不必另造轮船”。但是很多有识之士对这种看法作出了严厉的反驳,沈葆桢认为:“前年浙江成案,师船出,则洋盗悍然戕官;轮船出,则洋盗弭首就缚。前年运米成案,沙船自沪达津,以月计;轮船自沪达津,以日计。此其利钝赢绌,尚待辨而明哉?”李鸿章也认为:列强正是因为来福枪炮和轮机兵船才在中国横行,且他们也是在百数十年间掌握这项技术,如果我们加以学习,在百数十年内也能获得成功。

左宗棠还主张由自主造船过渡到建立新式水师,设想“先购机器一具,巨细必备,觅雇西洋师匠与之俱来,以机器制造机器,积微成巨,化一为百。机器既备,集一船之轮机即成一船,成一船即练一船之兵。比及五年;成船稍多,可以布置沿海各省,遥卫津沽”。

(三)分洋设防、建立海军的思想

在这一时期,对于海防的布局,形成了建立海军,分洋设防、重点设防的局面,其中的一部分还源于外国思想的传入。例如德国人希理哈所著的《防海新论》,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希里哈回到德国,他认真地对这场战争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并且写入书中,书中提到了海防必须集中兵力,重点设防等观点。这本书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被英国传教士和中国学者翻译成中文,为先进的中国学者、官员提供了新思想。[4]

分洋设防与重点设防可以使作战更具针对性。丁日昌是建立三洋水师、实施区域设防最早的倡导者,这在《海洋水师章程》中有所体现。他将沿海地区划为三洋,山东、直隶沿海为北洋;浙江、江苏沿海为东洋;广东、福建沿海为南洋。这样“有事则一路为正兵,两路为奇兵,飞驰援应”,就会避免处处设防、防不胜防的局面。他强调三洋连为一体的重要性,并且对于购造战船、修筑炮台、练兵制械、筹饷用人等方面都有论述,尤其是建立新式海军分防三洋的设想,在当时来说是颇具卓见的倡议,也代表了当时海防论的最高水平。重点设防便是清廷官员受到国外海防思想影响的结果,例如李鸿章主张重点设防,认为:“若处处宿以重兵,所费浩繁,力既不给,势必大溃。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重要”。[5]

丁日昌在海军的建设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他于1868年草拟的《海洋水师章程别议》是一部有关海防系统完备的著作,但在当时并未获得重视。70年代以后,他把该著作更名为《海洋水师章程六条》,重新递交总理衙门,获得了重视,该著作第一次提出并规划了建设近代化海军海防的问题。在这个章程中,他的三个“相为表里”的海防观点充满了智慧和辩证法,是其海军建设思想的基础,这三个“相为表里”分别是炮台与水师轮船相为表里、陆军与水军相为表里、水师与制造相为表里,这是丁日昌对海防历史经验的总结。[6]

三、新海防思想的意义

19世纪70年代后,清廷海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个时期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有所不同,是战略调整阶段。中国的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协调了一个同时具有海、陆两种边疆的国家的海防与塞防之间的关系。推动了中国海防建设事业的发展,促使中国学习新型的炮舰技术,建设近代的海军,培养海军人才,积极接受西方的新思想,使最初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个人呼声,得到了更加广泛人群的响应,海权思想也有了萌芽。

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需要更多从历史转折期中汲取更加丰富智慧,研究转折期最主要的是要研究转折发生的社会背景、指导思想、具体措施以及转折产生的重大历史意义,建立更加科学的历史转折观。

[1]梁小进.左宗棠全集(奏稿)[C].长沙:岳麓书社,1987.

[2]丁守和.中国历代奏议大典[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

[3]周益峰.晚清海防思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4.

[4]吴汝纶.李文忠公全集(奏稿)[C].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5]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英]J·F·C·富勒,钮先钟.西洋世界军事史(第二卷)[M].台北:台湾军事译粹社,1976.

责任编辑:金锡萍

刘汇洋,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从事世界史教学研究(天津 300387)。

G40-05

A

1671-2277-(2016)05-0090-03

猜你喜欢

水师海防海军
清代福建内外洋考
晓褐蜻
我的海军之梦
相信爱
法国水师兵营旧址 曾作为法国在长江上游的控制站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海军协议1
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
中法海防三·六事件始末
论中国近代的海防与塞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