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水的原型意象角度解读《到灯塔去》

2016-02-12冯蕾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拉姆齐伍尔夫灯塔

冯蕾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000)

从水的原型意象角度解读《到灯塔去》

冯蕾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000)

原型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是作家们反复运用而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东西。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大量运用水的原型意象,诠释了大海神秘莫测、温柔抚慰以及轮回永恒的特点。水作为一种重要的原型,贯穿小说始末,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深刻内涵。

水;原型意象;神秘;抚慰;永恒

伍尔夫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到灯塔去》是其公认的最优秀的作品,她以似水般流动的思维创作了这部经典之作,同时又频频使用水的原型意象来连接整部作品。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指出:“原型,它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现象……我运用原型这个术语,是指一个或一组文学象征,它们在文学中为作家们反复地运用因而形成为约定俗成的东西。”[1]他认为,文学的源泉是原型,原型是文学的普遍存在状态。同一原型可能会有细微的含义区别,但其中心指向却大致相同,它们都或多或少地连接着祖先的知识与智慧,凝结着人类的观念与情感。同时,海水作为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深深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荣格指出:“原型概念是集体无意识概念不可或缺的对应物,它暗示着各种在心灵中似乎处处显现的某种具有确切形式的东西。”[1]而这种在心灵中存在的原型,在相应的情景刺激下,才能够被强制性的显现。

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海水的频繁出现,多方面的诠释了其原型意象,并给与了它确切的存在形式。水的原型意象在《圣经》中早有体现,《创世纪》中讲到:“创世之前,一片混沌,地球在黑暗、沉寂无声的太空漂浮,没有陆地,只有满满的海水。神之灵在海面飘行。”[2]这里把创世之前的世界说成是一片混乱,天地不分。后来,水被空气分为上下,空气称为天,下面的水聚在一起,露出的部分则称为地。天上的水成为雨水润泽万物,地上的水为新生命提供生存的保障。因此,水不但是天地的孕育者,还是其承载者,天地生于原初之海并且浮于原初之海上。[3]在伍尔夫的作品中,海水充分展示了其特征。

一、神秘的世界

一望无际的海洋总是给人带来神秘莫测、不可捉摸的感觉,航行在碧波中,它可能展示出的是广袤无垠的平静,也可能把人卷入波涛汹涌的巨浪。它在人们心中可以有无数种样貌,但却不会被人类的意志所左右。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拉姆齐夫人就是这样对小儿子詹姆斯说的:“行啊,如果明天天气好,当然没有问题。”[4]1他们到灯塔去的愿望完全依赖于天气,海洋随时可能中断他们海航的愿望,一切都是未知,在海洋无限的力量面前,人类显得多么弱小。大海只要稍稍用力翻起它的海浪,就可能吞噬这些孱弱的小生命,动作迅猛,毫不留情。神秘的大海变幻莫测,但正因为如此,它的美丽才让人沉醉,才会让人无法抑制地心生向往,迫不及待地去欣赏和挑战。

希腊神话中关于海神波塞冬和海妖塞壬的神话也是基于海洋展示给人的神秘感而流传下来的。波塞冬的三叉戟威力无穷,能够使海洋掀起滔天巨浪,也能将万物打的粉碎,甚至天崩地裂。当他愤怒时,海底就会出现怪兽,但象征他的圣兽海豚却代表了出海的宁静和波塞冬亲切的神性,这使得爱琴海附近的渔民对他极为崇敬。塞壬在神话中被塑造成一名人面兽身的海妖,外表妖娆美丽,歌喉宛如天籁。塞壬迷人的歌声能够引诱经过的人,使他们产生幻觉。她常用歌声诱惑路过的航海者而使航船触礁沉没,而船员则会遭遇灭顶之灾,成为她的腹中餐。人们无法完全了解大海,所以海洋中的神或是妖都是被人以超自然的因素形象化了的,而起初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些他们的秘密武器。大海被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它是人类无法征服的却又一直在探索的世界。它既带给人无数的瑰宝,也带给人无法预料的灾难,这更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大海从始至终保持着它的神秘,令人心生向往。

二、母亲的抚慰

蔚蓝大海不仅随时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以极其包容的姿态抚慰人类的灵魂。宽广的海面就像母亲温暖的臂弯,失意时给你鼓励,悲伤时给你安慰,宁静时给你陪伴,高兴时陪你分享。在拉姆齐一家终于划船到达灯塔时,小女儿卡姆的心里只有静谧的海水。“她用手在水面划出一道轨迹,把那些碧蓝的漩涡和波纹想象成各种图案……在碧蓝的光芒下,她的心灵发生彻底的改变,身体裹在一件碧蓝的斗篷里,闪耀出半透明的光泽。”[4]她用手与海水进行亲密接触,感知海水的温柔与流动,而大海则给与她最大的包容,好像把她裹在斗篷里,舒缓她略有波澜的心情,抚慰战争曾经带给她的伤口,并且代替她已去世的母亲给她怀抱,让她能够感到自由和快乐。自从母亲去世后,拉姆齐一家的关系就变得十分尴尬和紧张,父亲要么偏执,要么不言不语,他与孩子们之间的润滑剂——拉姆齐夫人早已不在,家无法让人产生依恋。而孩子们失去了母爱,同时,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也感受不到父爱,只能自己孤单又坚强地成长。他们也希望能在脆弱的时候能投入父母的怀抱,得到他们的陪伴和安慰,但是世界就是这么无情,在带走母亲的同时,也把这个家唯一的纽带无情地扯断。当卡姆的手感受到海水的流动时,她又重新找到一种被母亲疼爱的感觉,这感觉是那么温柔,那么静谧。

在西方世界,古希腊人把水称之为“万物之母”,具有神谕。《圣经》中,施洗者约翰用代表女性的水为耶稣进行洗礼,使其与圣灵结合。耶稣是蒙受了特别差遣的人,是背负神圣任务的人,受洗代表了他对神灵的敬畏,因此,水也具有了灵性。另外,从英文造词法中我们可以知道,女人woman一词的第一个字母w在最初的表意中表示上下起伏的水波,意为女性温柔如水,与表示男性man坚实如山的m相对应。在中国上古传说中,女娲是最早的大母神,《说文》称:“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有趣的是,这个大女神也是飘然在一场原始大水之上的。[6]大母神是部落保护神,它是宇宙万物的母亲,不仅创造了人类,还创造了世间万物。母亲对人类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人类对母亲的心灵上的依恋并不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具体形式,而是心中的内在意象。现身于各地的大母神具有完全相似的特征:她们创造了世界,是人类崇拜和依赖的对象,人类也从她们那里寻找慰藉和保护。由此可见,不论东西方,女性与水都是不可分离的,特别是母亲这一角色,更是与水息息相关。母亲子宫的羊水为孩子提供不可或缺的营养,孩子出生后,更是需要乳汁的哺育。可以说,从胚胎形成之时,水就成了母子之间的纽带。中国俗语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就像母亲一样善良包容,可以化解各种不良的情绪,她的包容和抚慰,不知拯救了世界上多少受伤害的孩子,他们在海水的拥抱中,感受幸福和安宁。

三、生命的永恒

水是万物根源,同时也是其最终归宿。回归,是万物最永恒的追求,人亦如此。伍尔夫认为,大海是最适合灵魂安息的地方,所以她的作品中多次使用水的原型意象来构成人类生命的完整与永恒,而她最后也是缓步走入海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海水连结了她与作品中的人物,虚拟的人物达成了她心中所想却无法实现的愿望,现实的自己完成了她对脑海中虚拟世界的最终向往。

在《到灯塔去》中接近尾声的部分,拉姆齐一家终于到达了灯塔,“他(拉姆齐先生)坐在那里凝望岛屿,也许在想:我们死去,在孤独中死去。或者在想:我终于到达了。我终于到达了;但是他什么也没有说。”[4]202自其夫人去世后,拉姆齐先生就是一个孤独的鳏夫,没人陪伴,没人照顾,余下的生命只能等待慢慢老去。当他终于到达灯塔的时候,他替妻子完成了生前的愿望,到这个海岛上看一看灯塔及守塔人。同时他也到达了自己想要拥有的永恒——与妻子灵魂合一,在另一个世界永远相伴。水象征活着的人和往生的人之间的纽带,它真真切切存在,却永远不会消失。而此时,画家莉莉也终于圆满地完成了她自己的画作,现实与画布完美的融合,达到了和谐有爱的境界。什么都会过去,唯有生命与爱是永恒。

水之所以能够作为表示永恒的原型意象,《约翰福音4·14》中是这样表述的:“凡喝我所赐的水的,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到永生。”永生是指上帝应许在世界末日审判时赐给信主行善者的奖赏,能否得到这一“奖赏”,取决于“信”与“水”。[6]信仰和圣水不仅能带来永恒的生命,也能在人的意识层面连通生死。同时,水也具有循环性,在大自然中往复不已,而人也是周而复始地创造生命、结束生命。伍尔夫以诗意的语言,充满激情地赞美人类生命力的坚韧,眼前奔涌不息的大海象征着亘古不变的宇宙,象征着绵延不绝的人类社会。[7]宇宙间的规律就是这样相通的,尽管形势不同,生命却永恒存在。

伍尔夫运用独特细腻的文笔,将水的原型意象广泛地运用到她的作品中,把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拓宽作品的外延。她笔下的海水既有神秘的特征,带给人欲罢不能的冒险冲动,也有母亲般抚慰的作用,用她的温柔来平抚人们慌乱的内心,还具有生命永恒的抽象意义,连通天地,连接人心。流动的海水不仅带动了她的笔触,更带动了人类的思维,引发了人们对无尽宇宙和哲学命运的思考。

[1]张雪.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D].四川大学,2004.

[2]刘振鹏.圣经故事[M].北京:辽海出版社,2010:33.

[3]张俊福.水的神话意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5.

[4]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到灯塔去[M].马爱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5]晏杰雄,刘文华.水的原型意义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100-103.

[6]蒋栋元.生命·再生·罪与罚——《圣经》中的“水”意象[J].外国语文,2010,26(5):115-117.

[7]熊芳.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海水意象及其象征意义[J].长城,2011(6):170-171.

编辑 朱荣华

Interpretation of To the Lighthouse from the Archetypal Image of Water

FENG Le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00,China)

Archetype is a kind of typical or recurring imagesin literary works and itis as a conventionoften used bywriters.Virginia WoolfinTo the Lighthouseadopted a sea of the archetypal imageof water to interpret the mystery,gentlecomfort andthe cycle of eternityof the sea.Water as an important archetype throughou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novel has greatly enriched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the works.

Water;Archetypal Image;Mystery;Comfort;Eternity

H059

A

2095-8528(2016)06-126-03

2016-08-06

冯蕾(1992),女,长春人,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拉姆齐伍尔夫灯塔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
我心中的灯塔
“侵略”照片
引航的灯塔,始终在线
灯塔看守人(节选)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灯塔
与伍尔夫相遇
大厨戈登·拉姆齐教你做牛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