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绿色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2016-02-12刘国富徐云亮马大慧
刘国富 徐云亮 马大慧
宿迁绿色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刘国富 徐云亮 马大慧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以绿色体育赛事品牌建设为研究视角,从江苏宿迁的自然地理环境、政府推动及相关政策措施、绿色赛事品牌建设的基础条件等方面对宿迁绿色体育赛事品牌建设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当地绿色体育赛事品牌建设决策提供现实性的参考依据。
绿色体育;绿色赛事品牌;生态宿迁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9.017
1.前言
绿色体育赛事是近年来兴起的热门话题,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问题的密切关注,体育赛事的绿色品牌建设被越来越多的部门和人群所重视。所谓绿色体育是指以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思想为指导,以减少体育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和降低资源消耗为目标,以承担社会责任把绿色化、人性化、公平化贯穿在整个活动中,规划和实施大众休闲健身、提高生活质量的体育活动。可见,绿色体育及其赛事品牌的主要价值支点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体育为健康及赛事的公平公正。打造绿色体育赛事,形成绿色体育赛事品牌需要相应的主客观条件。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结合对当地有关资源的调查分析,本文拟从宿迁绿色赛事品牌建设可行性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宿迁作为苏北的一个年轻城市,自1996年建市以来,秉承着“生态位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城市精神发展社会经济,打造生态宿迁。2010年,宿迁因地制宜,根据当时形势及自身条件,提出创建生态体育城市的口号,并围绕这一理念,转变体育工作发展思路,制定规划,采取相应措施,确立了建成生态体育城市的发展目标。
体育赛事是提供体育竞赛产品的特色事件,它既受制于竞赛自身条件,也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当地传统习俗等外部条件;绿色体育赛事品牌建设更是与体育活动主体的生态意识、体育环境的生态性、体育活动的生态性及体育目标的生态性因素息息相关。本文拟从宿迁自然地理条件、政府推动及相关政策措施、体育设施及社会体育服务从业人员、与媒体密切合作、举办大型赛事及绿色赛事品牌推广经验、居民的积极参与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宿迁绿色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主客观条件分析
2.1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
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是绿色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依托。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也是淮海经济圈、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京沪、宁宿徐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宿迁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5%,森林覆盖率为30%,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70. 7%。可见,宿迁具备绿色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自然条件。
2.2政府的积极推动及相关政策措施
绿色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及相关政策措施做保障。绿色赛事品牌建设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需要多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作为这些公共资源的拥有者、分配者和管理者,其资源配置能力、管理能力、政府各部门及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协调配合是绿色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关键。2010年,宿迁市体育局在市委、市政府规划在中心市区进行水系沟通工程,规划建设古黄河风光带之时,主动联系市规划局,在古黄河整治改造工程中大量添加体育元素,依托古黄河风光带建设,通过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打造“古黄河、中运河生态体育万米健身带”,将其打造为市区群众休闲健身的主要阵地,建设成宿迁休闲体育的品牌工程。
《江苏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以骆马湖生态体育产业圈,以宿迁市的体育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生态健康为背景的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等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体育医疗、体育休闲、野外运动、游艇帆板航模航海等项目,成为苏北地区发展体育经济的增长点,以建成体育强市和生态体育城市的发展目标。江苏省体育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宿迁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支持宿迁编制生态体育发展规,积极推进宿迁古黄河、中运河生态体育带和骆马湖、洪泽湖生态体育圈、千里绿道联通工程建设,并安排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其他配套政策措施有:大气整治方面,推进大气整治8大工程45项任务。水洁净方面,加快建设乡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力争建制镇实现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同时做好禽畜养殖减排。对企业的环保政策有:2016年认定30户绿色发展示范企业,通过示范带动,加快推进步伐。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40项,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500台;实施重点领域节能工程,深入推进“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落实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工程。在年度专项监察执法开展日常监察执法,加强监察结果运用,加大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加快实施洪泽湖、骆马湖、京杭大运河等生态环境工程项目建设,截至2015年10月,宿迁市重大项目中20个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6.8亿元。专门制定生态红线区域监督管理评估考核细则,明确各级政府生态红线区域建设保护责任,以及环保、国土、林业、水务、交通等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列入年度考核。
2.3体育设施及社会体育服务从业人员
体育设施环境是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物质基础与保障。宿迁市的体育设施建设状况为:全市1219个行政村完成“千村体育健身工程”,89个乡镇和4个街道建有全面健身工程,140个社区居委会建有全面健身点,建有市体育运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古黄河生态体育公园”、“九鼎生态体育公园”、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古黄河中运河万米健身带,建成4个国民体质监测站;创建城乡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202个,建设省级俱乐部10个、市级18个、县(区)级224个,晨晚练健身点2300余个;人均拥有体育设施面积为2.1平方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国家级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个,省级6个,县区建有标准体育场、体育馆、市内标准游泳池和全民健身中心。在体育社团组织发展上,全市已拥有各级体育协会共80余个;晨晚练健身点2300余个;拥有登记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9754人,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0人。宿迁市还将通过政策引导,建立机制,推动体育场馆在承办赛事、开展专业训练之余向群众开放,市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每年绿色健身日(5月8日、10月8日)、全民健身日(8月8日)所有运动健身项目都将有组织地开展免费体验活动;全民健身中心针对老年人、军人、残疾人实行半价收费优惠,游泳馆针对老年人、军人、残疾人、儿童也实行半价收费,市级以上劳模享受健身免费服务。学校体育设施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向社会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健身场地定期免费开放,不断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所有这些为宿迁市绿色赛事品牌建设提供了设施条件和服务的人员条件。
2.4与媒体密切合作,加强宣传
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绿色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必要条件,要实现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就必须做好赛事的宣传和开发,与媒体密切合作,加强宣传。宿迁市体育局通过社会公共信息平台公开体育信息,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市体育局与中国电信宿迁分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ITV、号码百事通信息服务、电信传媒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将秉承“倡导健康体育,发展绿色通信”的合作理念,发挥各自资源和网络优势,助力宿迁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好服务宿迁经济与社会,服务宿迁人民。
2.5举办大型赛事及绿色赛事品牌推广经验
宿迁成功承办23项全国体育比赛,21项省级体育比赛;成功举办2012中国绿色骑行巡回赛宿迁总决赛、“2013‘运河文化城杯’中国(宿迁·骆马湖)生态四项公开赛”,2014年5月10日,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办、宿迁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无限极2014世界行走日(宿迁)暨全民绿色健身日活动,在宿迁举行。打造了西楚中国象棋冠军赛、宿迁梅花扳手比赛、霸王举鼎大力士赛、宿迁锣鼓比赛以及元旦万人长跑花车巡游赛和自行车森林环湖赛等健身品牌活动。尤其是宿迁骆马湖生态四项公开赛紧紧抓住了党和国家政策的主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体育体验旅游有机相结合,紧紧抓住了我国体育从重竞技体育向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体育原创文化、体育体验旅游转变的有利时机;借助于宿迁骆马湖地理、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原创“生态四项”,形成其独特的品牌文化,打造“生态四项”体育体验旅游产业。通过赛事的举办促进当地休闲产业、服务产业等第三产业建设,为宿迁举办大型赛事和建设绿色赛事品牌积累了经验。此外,市体育局与上海振远体育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体育场馆市场化经营管理;形成了以体育赛事为载体将特许商品、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以赛事为核心的运作模式。
2.6居民的积极参与
居民的体育参与、体育意识是绿色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人口基础。宿迁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成立了上百个各具特色的群众健身队伍,老年健身队伍、广场健身舞队伍、太极拳队、健身气功队、健身秧歌队、柔力球队等众多健身队伍,每天都活跃在全市各县区的街道、广场。传统性的元旦万人长跑、“5.8”市绿色全民健身日、“8.8”全国全民健身日、“百镇千村万人”篮球、市民绿色健身日自行车骑游活动、全民健身月、体育下乡、体育进社区等活动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品牌。全市经常性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达总人数的40%。
3.小结
宿迁市的自然人文环境、经济基础、体育硬件设施、绿色赛事品牌建设的运营环境、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经验等核心指标说明,宿迁具备建设绿色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基础与能力。由于绿色体育赛事品牌资源的稀缺性及多条件限制性,宿迁市在绿色体育赛事品牌建设中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行合理定位,保持赛事的可持续性和地域特色,强调绿色体育赛事的传承性,努力实现外来赛事本土化、本土赛事品牌化。
[1]苗琦昆;叶平.宿迁市生态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EB/OL].http://www.doc88.com).
[2]李致富;陈冬梅.合肥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可行性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4.28(3).
[3]曾建平.绿色体育的伦理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7.1.
[4]金丽燕;徐开娟.体育赛事对环境的影响及绿色体育实践举措[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
[5]靳厚忠;布特;花勇民.生态哲学视野中的绿色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
[6]杜朝辉.论绿色体育现时代内涵及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7.
[7]陈惠宇;屈红林.论绿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10.8.
2015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JD813);江苏省体育局管课题(项目编号:ST14401306)。
刘国富(1973-),男,湖南安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及社会体育,副教授,宿迁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