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因素

2016-02-12李茹魏源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27期
关键词:运动队高水平教练员

李茹 魏源

制约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因素

李茹 魏源

高校运动队训练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存在为学校体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高校体育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是为提高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和研究整理,对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不利因素进行综述。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制约因素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9.030

多年来,我国国内专家学者针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层出不穷,他们从不同层面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充分的探讨和研究,就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对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1.高校运动队的目标定位

关于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定位,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2005年4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中已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有人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定位应包括有竞技层面、教育层面、人才层面和文化层面四个方面的内容。也有人认为创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和创建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的机制,目的是建立学校体育和体育部门共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利于提高学校的运动竞技水平,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还有人认为,高校既要培养运动员大学生,又要培养大学生运动员,但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大学生运动员[1],然而研究表明,目前的现状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并没有给竞技体育提供大量优质的生力军,这与国家试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相去甚远。他们认为没能解决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存在的大量利益冲突和矛盾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2]。

通过文献资料以及与专家访谈结果,我认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没有达到国家教育厅、体育局预期的目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为了运动员进入社会前的再教育场所,让大多数运动员得到一个的学历,获得一个就业的机会。这是目前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显现出来的一个真实结果。

2.制约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的因素

2.1高校运动队的生源与学籍管理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的来源大致分为三方面:一是高中应届毕业生中的体育尖子;二是专业队退役的运动员;三是在训的专业队队员[3]。有人提出,生源应该以地方高中应届毕业生为主,并且尽快的建立“一条龙式”的培养模式[4]。还有人提出,竞技体育的优秀苗子在他们步入大学前就已优先向体校、体工队分流,至高三时高校基本上已无“生”可招。而分流剩下的小部分二流水平的所谓体育特长生在众多高校的竞争下亦大都无法合理调配。由此导致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从一开始就面临严重的先天不足[5]。

学籍管理方面,有人认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学籍管理是影响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的关键。由于高水平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两面性,使得对他们的学籍管理不能按照普通大学生的学籍管理模式进行。学籍管理部门与学生所在系部、体育部三者之间的协调不够,学籍管理与文化课学习、训练比赛之间的管理存在较大偏差。有的学校在培养运动员上由于急功近利所导致的学籍管理矛盾不但会影响运动员的正常训练与学习,而且还会扰乱学校正常的学籍管理体系[6]。我认为发生以上学籍管理的问题,一是没有严格的文件约束,二是学校和运动队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没有为高水平运动员本身发展考虑。

2.2高校运动队的教练员队伍建设因素

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策划者、组织者,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核心作用。但是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还缺乏从事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教练员队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训制度。教练员的岗位培训、考核的力度不够,任用缺乏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4]。

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中,绝大多数人从未受过专业运动训练,大多是通过普通高考,经过体育、师范院校毕业的人群,基本都没有参与过系统训练和参加大赛的经历,导致其缺乏训练经验和大赛临场指导经验。因此,无法对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独当一面。所以有人认为,可在体委系统和高校系统之间建立一种流动机制,使体委系统的教练人才合理地流向教练人才稀缺的高校系统,从而使体委系统和高校系统在教练人才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平衡[5]。另一方面,高校在实施教练员管理时,在职称、待遇、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和措施不到位,直接影响了教练员的积极性[7]。针对以上影响教练员执教的诸多不利因素,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的予以补救,为今后教练员队伍的良性发展提供好的平台。

2.3高校运动队的“体教结合”、“学训矛盾”因素

对“体教结合”的理解,当前普遍的观点是:通过整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共同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有人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认为“体教结合”是文化教育与运动员训练和成长全过程的结合。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应该是“体教结合”的一种最佳模式。也有人认为,体育部门提出的“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两个部门存在的分歧与困惑,提出建议,认为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8]。

也有人提出运动员综合素质、教练员队伍建设、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场馆建设等方面综合分析,探讨高校“教体结合”、促进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发展的有效方法和形式[9]。

还有人指出,学训结合是对高水平运动队队员的一项基本要求,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是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全面发展的最突出矛盾他提出通过在深层次上探讨、提高教育规律和训练规律的融合度,从而解决学、训矛盾[5]。专家通过数据统计发现,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之路任重道远[7]。

通过对以上的观点解读,最终都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但肯定的说“体教结合”的思想是对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困难。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矛盾还是我国体制的问题,从开始的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的分开,又想通过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这一个点再融合,这是两个长期不同体制下培养的不同的人才,突然间要合并到一起,需要磨合、需要摸索总结经验,最终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路子。

2.4高校运动队的训练保障因素

科学训练必须有高质量全方位的后勤保障。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水平高、低与否,与高校各有关方面的保障有着密切关系。调查表明,目前存在的保障问题主要有:经费,场馆设施等。

2.4.1经费投入不足

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高水平运动队数量都比较少[11]。统计了北京一些试点高校每年用于运动队训练的经费,平均数是分摊到每个运动员身上约在1500-2000元,与“运动员年度训练经费的标准为人均4000-5000元”,的有关规定相距甚远。因此,经费匮乏必然就制约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5]。在此状况下,多数学校都是从极其宝贵而又紧张的教育经费中挤出一部分来满足体育教学的基本需要,想再挤出一部分支持高水平运动队对许多高校来说都有点力不从心[7]。

2.4.2场馆建设不够

调查指出,我国普遍存在着运动队训练与普通学生课外活动争场地的现象。另外许多办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还存在着设施老化、陈旧,需要更新和添置现代化训练设备的问题[5]。调研也表明,仅有50%的高校能基本满足训练需求,有一些学校在进行游泳项目和网球项目的训练时,甚至要租借场地[7]。因此,训练场馆不足也是制约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问题。

2.5高校运动队的比赛和项目设置因素

2.5.1参加比赛较少,影响运动队水平的提高

比赛是评价教练员执教水平、检验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最佳舞台。在比赛中能够发挥出水平,取得优异成绩,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共同目标。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每年一般只参加一、两次国内外高水比赛,过少的参与比赛无法提高比赛经验。而在发达国家,每年大学生赛事频繁,高校与高校之间比赛交流接连不断。例如,美国高校篮球赛在一年不同级别的比赛中,出场次数达52场之多。显然,我们现有的大学生赛制,已经限制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5]。

2.5.2项目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在项目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通过对截止到2008年我国大学竞技体育项目布局进行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开展的25个项目中[15],开展项目最多到低的顺序依次是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游泳、乒乓球,而其它19个项目开展的大学的数量极为有限,存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不合理性的问题[5]。

研究也表明高水平运动队运动项目类别的数量分布显示出严重不均衡性特征,项目设置与奥运会项目设置存在一定偏离[11]。

3.小结

在对国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中,专家学者们主要以美国高校为对象,与中国高校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中的异同。

通过对中、美两国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历程、管理机构、招生体制、文化学习与训练的矛盾、教练员管理体制以及运动队经费来源等方面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坚持走体教结合之路是办好高水平运动队、培养出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和高学历社会体育工作者的重要途径[12]。

通过对中、美高校运动队的竞技教育价值的比较分析,发现大学体育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美国高校运动队的培养理念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价值、高等教育价值与竞技教育价值的结合。而受我国国情、经济发展以及学校发展现状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高等教育,高校运动队的教育价值还处于发展阶段[13]。

通过对中美两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主要管理因素的比较研究,得出两国在主要管理因素上,有较强的互补性,美国的成功经验应该借鉴[14]。

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了,具体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问题,阻碍了我们发展的脚步;甚至偏离了国家最初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遵旨,但我们必须明白国家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是好的,坚信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总会逐步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只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和完善,就会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路来。

[1]教育部门户网站.历史上的今天.[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moe_1695/200804/32960.htm l

[2]张治国,梁华,韩新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的利益冲突及其协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88-91.

[3]徐国富.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成功案例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2):94-98.

[4]卞小涛,张建辉.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现状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2-114.

[5]毛俐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困境与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8):23-26.

[6]吴卫.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3):118-120.

[7]王凯珍,刘海元,刘平江,汪流.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126-132.

[8]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26(6):79-84.

[9]吴冰,杨双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体结合”培养模式优化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1(6):185-186.

[10]周艳,刘娜.“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大学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10(2):88-90.

[11]庄亮.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分布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32-33.

[12]毛伟胜.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3]郑祥荣.中美高校运动队培养理念的教育价值比较.福建论坛[J]·社科教育版.2008专刊:199-201.

[14]王波.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因素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0(7):15-21.

[15]龚波,何志林.我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现状及优化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83-87.

李茹(1983-),女,甘肃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广州松田职业学院;魏源(1971-),男,湖南岳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员体能训练及监测,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运动队高水平教练员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