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地位

2016-02-12王军旗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思想治国理政中共中央

□王军旗 王 强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8)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地位

□王军旗王强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710068)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刻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1]从总体上讲,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有机统一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锐利武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任何科学理论,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发挥到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上迈出了新步伐。

当前中国,正在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面对“三个没有变”,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而是继续开拓前行,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治国理政思想是治国理政理念的系统展开,是治国理政主体彰显治国理政理念的主张和思路,也是实施治国理政战略的根本依据。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P36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实现中国梦,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时代主题,是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必要条件。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条无形纽带。

二是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2]P21。各国情况不同,道路不同,“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知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有机统一体,在三者关系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方向性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展示出强大的政治定力,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真正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针对有些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误解为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P22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三是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次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系统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这个新战略“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蕴含着重大战略意义,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部署的有序展开,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4]P4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盖彰。以其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继往开来、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破解实现奋斗目标的主要矛盾,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不断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接力奋斗的历史进程中交出满意答卷。

四是关于五大发展理念。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集中体现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重点,是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永葆党的先进性、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的集中体现。通过怎样的发展路径来强国富民,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任何治国理政活动,都可归结到谋求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上来,归结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更新进步上来。发展理念,具体展开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3]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价值的历史自觉。在这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为了给人民群众创造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生活;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了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都能与整个国家的发展保持大体同步;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通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更大范围内、在更高水平上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红利;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为了确保中国社会的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以此转变发展机制,处理发展矛盾,保护发展环境,优化发展格局,维护公平正义,从而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是关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在经济建设方面,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在政治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在文化建设方面,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际话语权。在社会建设方面,不断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综合施策,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六是关于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国家大柄,莫重于兵。”努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构建了以强军目标为核心的国防建设思想体系。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对强军梦作出深刻阐述:“我们要牢记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更明确提出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在政治建军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强军之魂,铸牢军魂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要着力提高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觉和实际能力。在备战打仗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打仗的标准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不断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2]P218在改革强军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前进,努力夺取军事竞争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军, “越是难度大,越要坚定意志、勇往直前,决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只要全军统一意志,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在依法治军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坚持以纪律建设为核心,旗帜鲜明反对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等问题,以刚性的制度约束实现作风建设的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在军民融合上,习近平总书记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出拓展军民融合的领域和范围,扎实推动国防科技和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在破解难题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五个更加注重” 的战略指导和“五个着力”的部署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创造性回答了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强军、什么是强军、怎样强军等重大问题,明确了军队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阐明了军队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原则,指明了建设一流军队的发展方向,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宝库谱写了崭新篇章。

七是关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积极主动运筹外交全局,规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宏伟蓝图,在融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我们党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5]这一思想,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闪耀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光芒,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成为指导中国外交的强大思想武器。秉持这一思想,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我国正在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眼界,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向世界展示中国风范、中国诚意、中国气派。

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是我们党九十多年治国理政基本经验与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时代要求高度融合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中国治国理政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贯通结合,它使得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使得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在我国今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业中逐渐展现其导航和引领作用。

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后不久,在新进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P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为统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首先,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鲜明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6]P2他强调:“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这是因为,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他说:“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6]P2这就把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讲得非常明确、非常透彻。他还就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从五个方面作了阐述:第一,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第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第三,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第四,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第五,深刻领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篇讲话贯穿的思想,实际上就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突破。

其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作出创造性科学回答的同时,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还围绕“什么是改革、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怎样改革”这一时代课题,科学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深刻反映新的社会诉求和人民期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鲜活元素,成为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象一致、主题一致,都是探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问题。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部署“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问题进行全面系统阐述,充分体现了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在中国发展道路、中国梦、群众路线、党的建设、依法治国、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意识形态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等方面,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理论内涵、范畴体系和语言表述等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成果,对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再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体现了对三大规律的新认识。“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7]P11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运用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实践是我们的看家本领。经过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族复兴处于由大向强、改革发展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进入新常态,政治生态要重构,利益格局需调整。新的发展阶段对党治国理政提出新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会的讲话中着重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2]P21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在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漫长的历史探索中,各种主义和思潮都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2]P22。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福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科学指导,是认识“三大规律”的凝练升华,从而更有效更精准地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前进定力,继续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又体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崇高的使命担当、坚定的人民立场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绘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蓝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几代人魂牵梦萦,亿万人心结难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决了“中国站起来”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在民族复兴路上向前垮了一大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注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在“中国富起来”的答卷上写下了精彩的一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千百万革命先辈的深切夙愿,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体筹划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把党的执政目标与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与民族复兴的上升阶段统一起来,把当代中国的改革大潮与当代世界的进步趋势统一起来,从而使得治国理政实践与新的历史进军合为一体,使得决胜全面小康的冲刺过线建立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规律的深刻把握上。

首先,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选择、奋斗的过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探索和艰苦斗争。但是,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还是辛亥革命,无不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这一系列艰辛探索和努力,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具体的真理,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履职伊始就掷地有声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命题,并将其纳入党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寻幸福的梦、奉献世界的梦。”“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9]习近平总书记用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语言,用全世界都能听得懂的话,阐述了中国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用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语言诠释了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未来的中国,创新了党的意志和价值观的表达方式,增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和亲和力,成为我国走向未来的行动纲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中华民族共同夙愿的独特形式,提出党和国家整体战略目标指向,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与心声,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科学理论指南。

其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新中国成立标志着第一个历史任务完成,现在我们正着力完成第二个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2]P35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确立的战略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路线图。作为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党中央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反映了中国人民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烈期盼。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民开创美好生活的愿望成为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0]P15。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要求:一是坚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二是对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作出新概括;三是提出传统机遇已转变为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四是要求做好经略周边工作,全力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再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指南。科学理论的历史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实践决定的,是由其历史作用决定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成为回荡在13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进入新阶段,新的发展战略需要新的理论概括。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经验、筹划全局、揭示规律、思考提炼,对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重大战略思想作出的准确表述和精辟概括。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布局应时而生、顺势而出。历史和现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保证了国家走向富强、民族愈益兴盛、人民增进幸福。无论是历史的对比,还是国际的比较,无论是应对挑战的成功,还是开创未来的“破冰”,都表明科学的创新理论对于走自己道路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破解前进道路上的主要矛盾,是正确制定发展战略的前提。提出有效破解主要矛盾的战略布局,就能提供指引方向、把握大局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新形势下,民族复兴的历史趋势与前进道路上的阻力障碍构成突出矛盾。怎样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近期目标,就要用新战略牵引种种战略举措;就要啃硬骨头,攻克体制机制痼疾,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为“两个一百年”目标铺路架桥;就要革故鼎新,推动新理念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揭示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规律,提供的既是战略布局,又是战略思想;既是理论指导,又是实践指南,显示了我们党善于理论创新的勇气胆略。

四、制定了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方略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4]P73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上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开启了加快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首先,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模式的认识,指明现代化不是只有一条路径,道路和模式的选择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对现代化的追求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所谓自由民主的现代化模式应用于第三世界国家时遭遇了挫折与失败。与之不同,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就不断思考未来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2]P105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正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供理论指导。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每一项内容,都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内核和方向,充分展现出我们党的主张和定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目标、动力、制度、能力等方面全方位规划出了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模式与独特路径。

其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制定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线图。它既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要达到的目标,也包含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举措,深刻揭示了: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只有各项建设协调推进、互相配合,才能够发挥整体性的系统功能,达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果。国家治理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提高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素质和本领,提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工作能力,才能形成先进的国家治理能力。“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11]P10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国家治理体系从根本上规定了治理能力的内容、结构和治理能力所能达到的上限,而国家治理能力反过来影响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只有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配套、相协调,才能形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合力。把国家治理现代化分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破除了以为建好制度就完事大吉的不全面认识,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也是对现代国家治理理论的丰富发展,充分体现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战略布局的科学性。

再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保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进定力、增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呢?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2]P105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适应了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仅仅抓住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这个根本性问题,围绕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能力这个核心内容,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我们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抄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基于我国优秀文化基因、立足于我国现实提出来的,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Z].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

[6]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

[9]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9.

[10]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朱文鸿)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s New Ideas,New Thoughts and New Strategies on Governance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WANG Jun-qiWANG Qiang

(ResearchCenterforPartyInnovation,PLAXi’anInstituteofPolitics,Xi’an,Shanxi710068,China)

Abstract: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centering o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taking over the baton of history,has been unswervingly insisting on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aving courage to practice and being good at innovation,deepening the cognition of the regularities regarding the Party’s rule,socialist construction,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with courage,thus having formed a series of new ideas,new thoughts and new strategies on governance,further enriched the practical,theoretical,ethnical and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become the Chinese Marxism of the 21st century promoting the all-arou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governance;new idea;new thought;new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6-04-16

[作者简介]王军旗( 1960—) ,男,陕西西安人,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研究方向为党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王强(1979—),男,陕西神木人,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自选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理路及战略意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6)03-0016-09

猜你喜欢

新思想治国理政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
中共中央在长征中召开的十次重要会议